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胃肝样腺癌3例及十余年国内文献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总结本院3例和国内自1988年以来报道的共65例胃肝样腺癌,旨在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和早期诊断率。方法:将本院3例和国内报道的共65例胃肝样腺癌进行分析。结果:①临床表现:该病男性多见(男:女=6.2:1)。首发症状多以上腹部不适等消化道症状为主,可伴有剑突下肿块等体征。②诊断:血清甲胎蛋白(AFP)含量异常持续增高,其阳性检出率达66.7%(22/33);B超或CT检出伴有肝内及周围组织转移者为20.5%(9/44);该病以胃窦部多见,占63.3%(19/30);胃镜活检并观察其特异的肝细胞样分化病理形态是确诊方法;免疫组化染色显示AFP阳性表达率为94.5%(52/55)。③治疗和预后:仍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确诊后能行根治术(D2)仅占17.9%(5/28);该病1年内死亡率为56.3%(18/32)。结论:胃肝样腺癌是原发于胃粘膜腺体的一种肿瘤;AFP的检测有助于胃肝样腺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肝细胞样分化的病理形态特征是胃肝样腺癌的诊断依据,该疾病因常伴肝转移,故预后较其他胃腺癌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胃肝样腺癌患者的治疗以及预后,同时分析血清甲胎蛋白在诊断胃肝样腺癌及判断预后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分析15例手术病理证实为胃肝样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5例患者,生存时间3.1~24个月,平均10.52个月,术前血清AFP浓度范围为25.23~13 500μg/L。结论:胃肝样腺癌AFP 水平波动范围大,血清AFP 升高是胃肝样腺癌重要的临床病理特点,在胃肝样腺癌诊治中具有重要价值,可作为早期诊断的条件之一,同时可以用于监测肿瘤复发与转移。胃肝样腺癌预后极差,合并肝转移或者门静脉癌栓患者建议避免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3.
摘 要:[目的] 探讨胃肝样腺癌(HAS)临床病理特点、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收集青岛市市立医院2009 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收治的14例经外科手术切除标本并经病理证实为HAS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点、危险因素及预后。[结果] 14例胃肝样腺癌患者均行D2胃癌根治术,初诊时均伴有周围淋巴结转移,4例术前伴有肝转移,5例术前APF升高。化疗可改善患者预后。 [结论] HAS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少见胃癌,诊断主要依据病理组织学,预后差,根治性手术切除是主要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胃肝样腺癌(hapatoid adenocarcinoma of the stomach, HAS)的病理学特点及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分析201002—01—2011—12-31绍兴市人民医院收治的6例经手术及病理确诊的HAS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肿瘤位于胃窦部3例,胃体部1例,胃底及贲门部2倒。病理类型,溃疡型3例,蕈伞型1例,弥漫浸润型2例。组织学检查显示,6例均为进展期胃癌,癌组织已侵及肌层或全层。肿瘤分为腺癌区和肝样分化区。6例患者均有淋巴结转移,转移度为28.97%(42/145)。免疫组化检测显示,6例HAS中AFP、ACT和AAT表达均为阳性,4例CEA表达阳性,3例p53表达阳性。随访截止2012—08,6例患者随访时间分别为6、10、15、16、21和29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6个月。至随访结束6例患者生存时间分别为6、10、15、16、21和29个月。结论:肝细胞样分化的病理形态特征是胃肝样腺癌的诊断依据,AFP的检测有助于胃肝样腺癌的诊断,常伴有肝和淋巴结转移,预后较其他胃腺癌差。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胃肝样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因素。  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2年8月至2017年6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收治的30例胃肝样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并行生存分析。  结果  30例胃肝样腺癌患者初诊时29例伴有周围淋巴结转移,7例伴有远处转移,其中6例伴有肝转移。1年生存率为60%,3年生存率为52%。Cox多因素回归模型分析显示肿瘤标记物CA199升高、淋巴结分期、是否行根治性手术及血清甲胎蛋白(α-fetoprotein,AF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强度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  结论  本研究发现淋巴结分期、肿瘤标记物CA199升高及AFP染色强度是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多学科查房制定综合治疗策略争取根治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6.
胃肝样腺癌伴肝转移治疗成功1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们报告一例成功治疗胃肝样腺癌(hepatoid adenocarcinoma of stomach,HAS)伴肝转移的病例,并复习了相关文献。患者男性,60岁,诊断为HAS伴肝转移,血AFP 780ng/ml,行根治性胃大部切除和肝切除术。术后经肝动脉行灌注化疗后,血AFP降至正常。胃的肝样腺癌(HAS)是具有肝细胞样分化和腺癌分化的胃癌,通常可以产生甲胎蛋白(AFP),易早期发生肝脏转移,预后不良,平均生存期<1年。此例病人随访8年,无肿瘤复发迹象。提示对HAS伴肝转移的病人仍有积极治疗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张苗苗  王兴元 《癌症进展》2012,10(3):243-245,242
胃肝样腺癌(hepatoid adenocarcinoma of the stomach,HAS)是胃癌中一个特殊而少见的类型,发病率为0.38% ~0.73%[1],国内报道的比例较低,可能是缺乏对HAS的进一步认识,忽视了胃癌中具有肝样腺癌分化特征的区域.HAS患者很容易发生肝转移及淋巴结转移,即使发现时分期较早,预后仍较差[2],有着其独特的临床病理特点,现报道文献较少,本文就HAS做一综述并分析我院收治的10例HAS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以期提高对胃肝样腺癌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AFP阳性胃癌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5例AFP阳性胃癌的临床分析,发现胃肝样腺癌多见于中老年患者,其病理类型多数为低分化腺癌,易发生肝和淋巴结转移。术前AFP常规检测可发现此病例。术中行门静脉插管化疗或术后行肝动脉插管介入治疗可能对胃肝样腺癌术后肝转移的预防和治疗有帮助。  相似文献   

9.
胃肝样腺癌11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小毅  钟定荣  刘洪沨  高维生 《癌症进展》2012,10(2):182-186,198
目的探讨胃肝样腺癌(HAS)的临床和病理特点及其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我院11例胃肝样腺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其诊断和治疗。结果 11例肝样腺癌平均59.27岁,其中男性9例;治疗前血清AFP均升高(5/5);病变均为溃疡或溃疡型肿物、低分化或中低分化腺癌伴部分肝样腺癌,位于胃窦部2例,胃体部3例,贲门部6例;同时有肝转移者5例(5/11);手术切除者7例,其中3例行根治性手术;7例患者均有淋巴结转移;临床病理分期Ⅲ期2例、Ⅳ期9例;5例手术患者、3例未手术患者行不同疗程的全身化疗±介入化疗;患者总体预后差,死亡4例,其生存期为1~10个月。结论胃肝样腺癌是一类特殊的胃癌,容易发生淋巴结、肝脏转移,临床疗效差,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5(insulin-iike growth factor binding protein5,IGFBP5)在胃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236例胃腺癌手术切除术后标本中IGFBP5的表达,并探讨其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参数的相关性及对于胃腺癌的预后意义。 结果: 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236 例患者中 159 例(67.4%)IGFBP5 表达下调,且在肿瘤大小>5 cm、低分化胃腺癌、T3+T4a/b及Ⅲ/Ⅳ期胃癌患者中表达下调明显(P<0.05)。生存分析显示IGFBP5低表达患者预后较差(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IGFBP5可作为一个独立预后风险因素(HR=1.897,P=0.029)。 结论: 胃腺癌中IGFBP5的表达下调,与进展期的临床病理参数相关,且提示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伴有甲胎蛋白升高胃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方法 140例胃癌患者中12例伴AFP升高,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 12例AFP升高胃癌患者甲胎蛋白水平在71.97~275691.6μg/L。病理组织学类型:低分化腺癌58.3%(7/12),管状腺癌25.0%(3/12),肝样腺癌16.7%(2/12)。肿瘤部位以胃窦和胃体多见,占66.7%(8/12),贲门部33.3%(4/12)。临床分期均为Ⅳ期,其中肝门部淋巴结转移16.7%(2/12),肝脏转移25.0%(3/12),腹腔淋巴结转移25.0%(3/12),肝脏转移合并腹腔淋巴结转移25.0%(3/12),其他部位转移8.3%(1/12)。12例胃癌患者中有4例为术后复发和转移,根治术后出现复发和转移的平均时间为7.7个月,最短在根治术后3个月出现转移;6例行姑息手术,2例未行手术治疗。10例患者采用了不同的方案进行姑息化疗。生存期为2~54个月,中位生存期为8个月。结论伴有甲胎蛋白升高的胃癌,是1种特殊的临床亚型,易发生肝脏转移和(或)腹腔淋巴结转移,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2.
目的:同时采用RECIST标准和Choi标准,探讨和比较多层螺旋CT用于分子靶向治疗药物甲磺酸伊马替尼(格列卫)治疗胃肠间质瘤(GIST)疗效评价的临床价值。方法:2004年2月~2008年2月的4年间,本院收治和应用格列卫治疗的GIST患者62例,定期进行临床和多层螺旋CT检查,严密随访,动态观察病灶的大小、形态及密度变化,分别根据RE-CIST标准和Choi标准评价疗效,进行分析比较。结果:62例GIST患者中,格列卫治疗前、后按照RECISTCT标准评价,获得PR37例(59.7%),SD18例(29%),PD7例(11.3%);而依据Choi标准,CT的Hu值明显下降的有11例,略微下降的19例,基本一致的28例,增高的有4例。其中,有5例肝脏多发转移GIST,格列卫治疗半年后,原肝内多发低密度的转移灶发生囊性变。结论:多层螺旋CT扫描是诊断和随访GIST的最常用和有价值的影像学手段。按照Choi标准,通过CT同时观察Hu值和大小变化来监测和评价格列卫的疗效,更加客观和全面,对于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胃癌组织中尿激酶型纤维蛋白溶解酶原激活剂(uPA)和组织蛋白酶D(Cath-D)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运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8例胃癌组织及31例正常胃黏膜组织中uPA和Cath-D的表达。结果胃癌组织中uPA和Cath-D的表达率分别为69.1%和77.9%,高于正常胃黏膜中uPA和Cath-D的表达率(分别为25.8%和32.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uPA阳性表达与胃癌的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有关;Cath-D阳性表达与胃癌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有关;uPA表达与Cath-D表达呈正相关。结论 uPA和Cath-D的表达与胃癌的浸润及转移密切相关,uPA和CATH-D的表达具有协同性。两者的联合检测有助于判断胃癌发展及预后。  相似文献   

14.
类肝素酶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胃癌组织中类肝素酶(Heparanase,HPSE)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及生存期的关系,探讨其作为胃癌预后指标的可行性。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具有随访资料的103例胃腺癌标本中HPSE的表达,并将检测结果与临床病理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结果:(1)103例胃癌组织中HPSE的阳性表达率为57.3%(59/103),在胃正常组织中均无表达;(2)HPSE的表达与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大小、部位和分化程度均无相关性(P>0.05),而与肿瘤的浸润深度、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相关(P<0.05);(3)HPSE阳性表达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11.0个月,阴性表达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70.0个月(P<005)。结论:测定胃癌组织中HPSE的表达,有助于临床胃癌患者的诊断以及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和卵巢原发性双癌的临床病理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1年1月至2009年1月江西省妇幼保健医院肿瘤科收治的11例子宫内膜和卵巢原发性双癌病例资料。结果:11例患者中位年龄50岁,27.3%(3/11)患者未育。阴道出血为主要症状63.6%(7/11),盆腔包块为主要体征90.9%(10/11)。所有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术后4例病理报告子宫内膜和卵巢为子宫内膜样腺癌,占36.36%。9例患者术后接受化疗,1例接受放疗。9位患者随访14—61个月,均存活,2例失访。结论:子宫内膜和卵巢原发性双癌较单纯子宫内膜癌或卵巢癌发病年龄早,部分患者有未育史,子宫内膜和卵巢均为子宫内膜样腺癌为最常见病理类型,手术治疗为首选治疗方案,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和病理类型辅以放疗和化疗。此病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6.
残胃癌的外科治疗与预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立新  张则伟  徐志远 《癌症》2009,28(5):511-514
背景与目的:残胃癌具有独特的生物学活性,外科治疗复杂,预后差。本研究主要探讨残胃癌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对远期生存率的影响,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浙江省肿瘤医院1990年1月至2007年12月收治的81例残胃癌的临床资料。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用Cox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81例残胃癌中,根治性手术切除治疗47例,非根治性治疗(包括姑息性切除术、短路或造瘘术及探查术)34例,根治手术切除率为58.0%。全组1、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69.1%、24-3%、11.8%。根治组患者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3.6%、42.0%、20.8%,非根治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35.3%、5.9%、0%,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多元回归分析显示,残胃癌术后生存率与肿瘤的病理类型、病期、根治情况、腹膜种植、肝转移等因素有关。结论:合理的根治性手术可提高残胃癌患者的生存率。肿瘤的病理类型、TNM分期、根治情况、腹膜种植、肝转移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P-糖蛋白(P-gp),谷胱甘肽S-转移酶π(GST-π)及DNA拓扑异构酶(TopoⅡ)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联合检测P-gp、GST-π、TopoⅡ在97例胃癌组织和20例正常胃黏膜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与胃癌的组织学类型、浸润程度、有无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P-gp、GST-π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高于正常胃黏膜组织(P〈0.05),TopoⅡ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低于正常胃黏膜组织(P〈0.05)。P-gp、GST-π在中高分化腺癌中的表达高于低分化腺癌,有显著意义(P〈0.05),TopoⅡ在高中分化腺癌中的表达低于低分化腺癌,有显著意义(P〈0.05)。P-gp、GST-π、TopoⅡ在高中分化腺癌中的阳性表达率与黏液癌相比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TopoⅡ在黏液癌中的表达率显著低于低分化腺癌(P〈0.05)。P-gp、GST-π、TopoⅡ在肿瘤浸润程度上无显著差别(P〉0.05)。P-gp、GST-π在有淋巴结转移组的表达率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有显著意义(P〈0.05);TopoⅡ在有淋巴结转移组的表达率低于无淋巴结转移组,但统计学上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P-gp、GST-π、TopoⅡ均在胃癌原发性多药耐药中起重要作用。它们在胃癌中的表达与肿瘤浸润深度无关,与组织学类型、有无淋巴结转移有关。联合检测P-gp、GST-π、TopoⅡ对于胃癌制定个体化的化疗方案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细胞外基质蛋白诱导因子(CD147)和细胞角蛋白19(CK19)在肝细胞癌(HCC)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组织芯片技术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CD147和CK19在272例HCC组织和81例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CD147在HCC中的阳性表达率为73.53%(200/272),在癌旁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13.58%(11/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K19在HCC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14.34%(39/272),CK19在癌旁组织中无表达。在HCC中,CD147的表达与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术后无瘤生存时间、肿瘤直径、脉管或门静脉癌栓相关,与性别、年龄、肝硬化、AFP水平、HBV感染、淋巴结转移、病灶数目、肝被膜浸润及卫星灶无关(P>0.05);CK19在HCC中的表达与术后无瘤生存时间、组织学分级、肿瘤直径、肝硬化、卫星灶、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有关,与性别、年龄、病灶数目、肝被膜浸润、AFP水平、HBV感染及脉管或门静脉癌栓无关(P>0.05)。在HCC中,CD147 阳性表达者与阴性表达者的中位复发时间分别为13个月和48个月(P<0.05),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24个月和60个月(P<0.05);CK19阳性表达者与阴性表达者的中位复发时间分别为7个月和31个月(P<0.05),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3个月和42个月(P<0.05)。 CD147的表达和CK19的表达无明显相关性(r=0.061,P=0.317)。结论 HCC中CD147和CK19的表达与预后密切相关,且两者均可作为HCC预后不良的判断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微小染色体维持蛋白2(MCM2)和视网膜母细胞瘤易感基因(Rb)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MCM2和Rb蛋白在20例正常胃黏膜、30例非典型增生、80例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并以标记指数(labellingindex,LI)量化其表达。结果:MCM2和Rb蛋白在正常胃黏膜、非典型增生和胃癌组织中的表达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者的LI在胃癌组织中表达与临床分期、浆膜浸润、术后复发、肝转移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与肿瘤大小及组织学类型无关(P〉0.05)。胃癌组织中MCM2和Rb的LI表达呈显著负相关(r=-0.321,P=0.004)。结论:MCM2表达升高和Rb蛋白表达下降与胃癌的发生及发展密切相关,检测MCM2和Rb有助于判断胃癌恶性程度及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