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探讨老年脑血管性痴呆危险因素。方法收集181例老年脑梗死(60岁以上)住院患者,分析其临床特征、化验结果及神经心理学等方面的资料与痴呆的相关关系,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诊断为痴呆者51例(发生率为28.2%)。分析显示,高龄、脑卒中史、糖尿病、严重神经功能缺损、左半球脑梗死、前循环脑梗死、多发腔隙性脑梗死、病变部位等因素为血管性痴呆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老年脑梗死后约1/4患者出现痴呆,其临床危险因素包括:梗死的部位及严重程度,血管危险因素(如糖尿病、脑卒中史)及患者的特征(如高龄、低教育水平)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老年脑血管性痴呆危险因素。方法收集181例老年脑梗死(60岁以上)住院患者,分析其临床特征、化验结果及神经心理学等方面的资料与痴呆的相关关系,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诊断为痴呆者51例(发生率为28.2%)。分析显示,高龄、脑卒中史、糖尿病、严重神经功能缺损、左半球脑梗死、前循环脑梗死、多发腔隙性脑梗死、病变部位等因素为血管性痴呆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老年脑梗死后约1/4患者出现痴呆,其临床危险因素包括:梗死的部位及严重程度,血管危险因素(如糖尿病、脑卒中史)及患者的特征(如高龄、低教育水平)等。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研究老年脑梗死患者和非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的相关性,以便临床早期干预。减少脑梗死的发生。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技术对120例脑梗死患者进行检测,观察其梗死侧和非梗死侧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斑块的部位、大小及数目,动脉狭窄程度以及血流动力学改变等,并与85例对照组患者的颈动脉粥样斑块患处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脑梗死组患者的颈动脉粥样斑块检出率为72.5%,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多因素Logistic同侧回归分析显示:斑块的大小及数量、峰值流速、搏动指数与脑梗死有明显的相关性(P〈0.05),而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狭窄程度与脑梗死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通过颈动脉粥样斑块的性质,可预测老年脑梗死的进展,评估患者的预后,为老年脑梗死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佑据。  相似文献   

4.
郝桂林 《中外医疗》2011,30(19):95-95
目的探讨老年(≥60岁)脑梗死患者发病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12月我院收治的210例老年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其病因及危险因素。结果引起老年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复杂多样,其中高血压病、心房纤颤、颈动脉斑块形成、糖尿病为主要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高血压病、心房纤颤、颈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是引起老年脑梗死的4个最重要危险因素,根据存在的危险因素制订防治方案可有效降低该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范芸  徐景  纪亮 《中国民康医学》2010,22(15):1956-1956,1958
目的:对老年血管性痴呆相关危险因素及其临床表现进行分析探讨。方法:对88例经确诊的脑血管老年患者进行血管性痴呆(VD)相关因素分析。结果:老年患者血管性痴呆在年龄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1),年龄增长与脑梗死数目增加可加重痴呆的发生。结论:脑萎缩、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是老年血管性痴呆的相关高危因素,应对老年血管性痴呆的危险因素进行干预,降低血管性痴呆的发生率和致残率,以提高老年人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6.
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及其危险因素与不同类型的脑梗死间的关系。方法:根据头颅CT或MRI结果将188例脑梗死患者分成四个亚组:皮层梗死组(CI),皮层下梗死组(SCI),椎-基底动脉支配区梗死组(VBAI)及心源性脑栓塞组(CEI),用彩色多勒超声(彩超)对各型脑梗死患者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进行评估,并对可能危险因素进行探讨。结果 30%的CI组患者,10%CEI患者,6.9%VBAI患者  相似文献   

7.
侯运河 《中国乡村医生》2010,12(11):147-147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与脑梗死关系。方法:对60例脑梗死病人及50例对照组病人行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脑梗死组斑块发生率(72.8%)明显高于对照组(56.0%),梗死组不稳定斑块及溃疡斑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41.1%与17.3%):梗死侧组软斑及溃疡斑的发生率亦明显高于非梗死侧组,分别为63个(51.1%)与11个(17.6%)(P〈0.05)。脑梗死组〉75%的管腔狭窄数为20例,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例(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显著相关,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及斑块的不稳定性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的病变特点,并对其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3年6月于湖北省成宁市通城县妇幼保健院就诊的老年脑梗死患者180例,其中60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为A组,单纯脑梗死末合并糖尿病患者60例为B组,并选择2型糖尿病老年患者且无脑梗死患者60例为C组。对2型糖尿病合藏脑梗死的病变特点及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中多灶性梗死属于常见类型,A组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PBG)、甘油三酯(T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胰岛素(FlNs)、胆固醇(OH)及载脂蛋白B1(apoB1)与B组比较升高,载脂蛋白A,(apoA1)降低(p〈0.05);A组FBG、PBG、HbAc、FINS、CH及apoB100与C组比较升高,TG、apoAl降低(P〈0.05)。回归方程分析TG、apoB1属于显著相关因素(伽为1.20,)08)。结论多灶性梗死属于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的常见梗死类型,YG、apoB1属于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老年NIDDM患者合并急性脑梗死时血糖与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关系。方法对住院老年NIDDM患者417例进行分析,其中86例合并急性脑梗死(20.6%)。按脑梗死严重程度分成轻、中、重3组,并按入院时血糖高低分成甲、乙、丙3组进行分析。结果老年NIDDM合并脑梗死者以多发性梗死及椎基底动脉梗死为主(79.1%);入院时血糖水平愈高,病情愈重,病死率愈高(P<0.01)。结论高血糖是老年NIDDM合并急性脑梗死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0.
赵舰 《中国现代医生》2008,46(23):157-158
目的探讨老年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与血脂、血糖的关系。方法应用德国西门子G60s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分别对150例老年啮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和50例非脑梗死患者(对照组)的颈动脉进行检测,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与血糖、血脂的关系。结果脑梗死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为84%,对照组为24%,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好发于颈总动脉分叉处。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是老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结论对老年脑梗死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及早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并积极控制危险因素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颅脑损伤术后患者并发创伤性脑梗死(TCI)的风险因素,为其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 方法 收集金华市中心医院2011年1月—2014年1月神经外科收治的颅脑损伤患者277例,所有患者均行开颅手术,根据术后是否并发有创伤性脑梗死,将患者分为观察组26例、对照组251例,应用单因素分析2组患者的年龄、性别、BMI、是否合并高血压、冠心病、入院时高血糖、有无合并伤、有无脑梗死病史、手术方式、颅脑损伤类型、脑梗死类型、GCS评分、是否合并脑疝及是否合并恶性脑水肿,并进一步应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颅脑损伤术后患者并发创伤性脑梗死的风险因素。 结果 共有26例患者术后并发脑梗死,发生率为9.4%,术前高血糖、硬膜下血肿、行大骨瓣减压术、GCS小于8分、合并脑疝及恶性脑肿胀与颅脑损伤术后发生相关(P<0.05),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颅脑损伤术后发生创伤性脑梗死风险的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术前高血糖、GCS小于8分、合并脑疝及合并恶性脑肿胀可增加颅脑损伤术后发生创伤性脑梗死的风险(P<0.05)。 结论 术前高血糖、GCS小于8分、合并脑疝及合并恶性脑肿胀可增加颅脑损伤术后发生TCI的独立风险因素,在颅脑损伤后的TCI防治中应加强干预。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脑梗死出血性转化的多层螺旋CT表现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1月我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发病1-2d均行头颅CT平扫,发生出血性转化者纳入研究组(n=40),未发生出血性转化者纳入对照组(n=40),观察脑梗死出血性转化的多层螺旋CT检查结果、分型、表现,评价多层螺旋CT及增强CT扫描对其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度,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脑梗死出血性转化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增强CT扫描显示HT为大片低密度灶内的点状、斑块状、条状、团状、散在不规则状高密度灶,密度不均匀,边缘不甚清晰,分为边缘型、中心型、混合型三种类型;增强CT诊断HT的灵敏度71.43%、准确度72.50%明显高于多层螺旋CT 54.29%、50.00%(P0.05),但特异度80.00%、20.00%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研究组年龄大于60岁比例高于对照组,观察组SBP、DBP、血糖、NIHSS评分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脑梗死面积、血糖水平、NIHSS评分、CT低密度改变是导致脑梗死发生出血性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增强CT扫描可提高对脑梗死出血性转化的诊断效能,此外脑梗死面积、血糖水平、NIHSS评分、CT低密度改变等是其独立危险因素,临床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青年人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提高预防脑梗死的意识,力求防止和减少卒中的发生。方法回顾性分析76例14~45岁青年脑梗死患者的危险因素。结果青年人脑梗死危险因素复杂多样,最主要的危险因素是脑动脉粥样硬化。结论探讨青年人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对于诊断治疗和预防青年人脑梗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探讨西宁地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微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4年5月我科收治的214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磁敏感加权成像图像观察,将其中有微出血灶者60例作为CMBs组,154例未发现有微出血灶者作为无CMBs组,两组间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合并脑微出血与高龄、高血压、脑出血病史、腔隙性脑梗死数目有相关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龄、高血压、脑出血病史、腔隙性脑梗死是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合并脑微出血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颅脑创伤术后的患者出现脑梗死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以此为临床工作提供借鉴,继而控制脑梗死的进一步发展,使患者的预后得到改善。方法回顾性分析因颅脑创伤行开颅手术的患者,根据相关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分析,从中找到引起脑梗死的高危因素。结果患者高龄、入院时低收缩压、特定的损伤类型(脑挫裂伤、硬膜下血肿)、术前昏迷、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脑疝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均是造成脑梗死的高危因素。结论以上因素均为术后并发脑梗死的高危因素。手术后出现脑梗死的时间一般为术后4 h~1 周之内,部位以脑叶梗死居多。  相似文献   

16.
脑梗塞后智能障碍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影响脑梗塞后智能障碍的因素。方法:应用长谷川痴呆量表对249例经CT证实的脑梗塞患者进行智测评,评分0-21.5为智能障碍组,22-32.5为正常组,探讨智能障碍的发生与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卒中主要危险因素(高血压和糖尿病)、梗塞灶数量及体积,以及脑萎缩和脑白质疏松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249例脑梗塞患者中有106例(42.6%)出现智能障碍。年龄、性别、文化程度、高血压病,糖尿病与智能的发生有关;梗塞灶的数量越多,体积越大其智能障碍发生率越高;脑萎缩及脑白质质疏松与智能障碍关系密切。结论:脑梗塞后智能障碍是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与梗塞灶数量,体积、脑萎缩及脑白质疏松等多种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IS)后发生血管性痴呆(VD)的危险因素。方法方便选取2011年1月—2015年12月该院收治的100例IS后VD患者作为观察组,选取IS后非VD患者124例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χ2检验,t检验进行IS后VD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独立危险因素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平均年龄(67.93±5.39)岁,对照组患者平均年龄(56.93±4.32)岁,观察组年龄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38,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在年龄、合并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吸烟史、脑卒中史、多发性脑梗死、梗死部位(额叶、颞叶及基底节)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合并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多发性脑梗死、梗死部位(额叶和基底节)是IS后V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高龄、合并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多发性脑梗死、梗死部位(额叶和基底节)等均是影响IS后VD发生的危险因素,应加强对此类IS患者VD的早期防治。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因素,为临床提高心肌梗死奠定基础。方法回顾分析402例,年龄>60岁的AMI患者中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情况,记录各项临床指标,分析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相关的因素。结果402例患者中缺血性脑卒中33例(8.2%),其中短暂脑缺血发作(TIA)12例,完全性卒中21例。心脏附壁血栓25例,其中7例发生脑栓塞。逻辑回归分析表明,高血压、心脏附壁血栓、高血脂症、白细胞增高等,是AMI患者发生脑卒中的危险因素。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是老年AMI患者常见并发症,积极预防和处理该并发症及其各种危险因素,对于提高AMI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青年人群脑梗死的常见高危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不同年龄段首发脑梗死病人197例,分析青年人群的常见脑梗死高危因素。结果:青年组病人男性比例明显高于中、老年组(P<0.01),中、老年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青年组病人肥胖率明显低于中、老年组(P<0.01),中、老年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吸烟、饮酒、高血压史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糖和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两指标均为老年组最高,中年组次之,青年组最低(P<0.01);三酰甘油和总胆固醇水平两指标均为中、老年组大于青年组(P<0.01),中、老年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青年脑梗死多见于男性病人,与血压升高、抽烟、个人饮酒等因素有关。规范降压治疗,戒除不良烟酒嗜好,将有助于防范青年人群脑梗死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