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屈莉红  李杨  王介非 《肝脏》2014,(9):653-655
目的:探讨血必净对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早期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56例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早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27例,采用内科综合治疗;治疗组29例,在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血必净。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第3、7天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以及血小板计数(PLT)。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PT、APTT、FIB、D-D和PL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治疗后第3、7天PLT和FIB均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T、APTT均上升,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第3天PLT和FIB均下降,PT、APTT均上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第7天PLT、FIB、PT、APTT均恢复至治疗前水平,与对照组同期比较,治疗组PLT和FIB升高,PT、APTT缩短,D-D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必净可改善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早期患者的凝血功能,减少DIC和MODS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老年食管癌患者血小板参数及凝血功能相关指标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住院治疗的68例老年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按TNM分期将其分为食管癌早期组、中晚期组,并选取50例老年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对三组研究对象及不同分化程度食管癌患者的血小板(PLT)计数、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进行比较;对PLT计数、MPV、FIB、D-D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食管癌早期组、中晚期组PLT计数、MPV、FIB、D-D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PT、APTT、TT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食管癌中晚期组PLT计数、MPV、FIB、D-D较早期组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T、APTT有升高趋势,TT有下降趋势,但与早期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分化程度食管癌患者比较,PLT计数、MPV、PT、APTT、TT、FIB、D-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LT计数、MPV、FIB、D-D两两之间呈正相关(P0.01)。结论老年食管癌患者存在血小板参数及凝血功能异常,PLT计数、MPV、FIB、D-D在一定程度上可作为预测老年食管癌患者病情进展的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对神经功能、凝血功能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141例采用阿替普酶实施静脉溶栓治疗的患者为观察组,监测患者溶栓前、溶栓后2h、溶栓后4h的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in time,APT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D-二聚体(D-dimer,D-D)及血栓弹力图指标;观察患者治疗前、治疗7天、治疗14天及治疗28天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选取30例健康对象作为对照组并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在静脉溶栓2h、4h后血栓弹力图指标的R值、K值较溶栓前均显著提高(P0.05),Angle角、MA值在静脉溶栓2h、4h后较溶栓前均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R值、Angle角在静脉溶栓前、溶栓2h、溶栓4h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K值、MA值在静脉溶栓前、溶栓2h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在静脉溶栓2h、4h后的PT、APTT较溶栓前均显著提高(P0.05),FIB、D-D在静脉溶栓2h、4h后较溶栓前均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PT、APTT在静脉溶栓前、溶栓4h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FIB值、D-D值在静脉溶栓前、溶栓2h后、溶栓4h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治疗7天、治疗14天、治疗28天后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结论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对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具有显著效果,同时可改善患者的高凝状态。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老年重症肺炎患者凝血功能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61例老年重症肺炎患者,另选30例老年普通肺炎患者作为对照组。根据是否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将重症肺炎患者分为MODS组及非MODS组,并根据转归将重症肺炎患者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分别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及血小板计数(PLT)。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重症肺炎组PT、APTT及TT明显延长,PLT及FIB降低,D-D则明显升高。MODS组PT、APTT及TT较非MODS组明显延长,PLT及FIB低于非MODS组,D-D高于非MODS组;与生存组相比,死亡组PT、APTT及TT明显延长,PLT及FIB降低,D-D则明显升高(P<0.05或P<0.01)。结论老年重症肺炎患者存在凝血功能紊乱,监测凝血功能有助于评估老年重症肺炎患者病情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对急性发作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凝血功能指标及肺动脉压的影响,及其相关性。方法纳入2016年1月至12月于我院治疗的急性发作期COPD合并肺心病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均分为2组。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应用低分子肝素抗凝。检测所有患者治疗期间凝血功能指标、肺动脉收缩压(SPAP)、动脉血气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前及治疗后,所有患者FIB及D-D均与动脉血氧分压(PaO_2)呈负相关,与动脉血二氧化氮分压(PaCO_2)、SPAP呈正相关(P0.05)。观察组治疗后PT、APTT、TT明显延长,FIB、D-D明显下降,对照组仅FIB明显下降;所有患者治疗后PaO_2均显著升高,PaCO_2及SPAP均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PT、APTT、TT均明显高于对照组,FIB、D-D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PaO_2明显高于对照组,PaCO_2及SPAP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显示治疗前后FIB及D-D差值均对预测患者SPAP恢复至30 mm Hg有一定作用。结论低分子肝素可提高急性发作期COPD合并肺心病患者疗效,降低SPAP、PaCO_2,提高PaO_2,这可能与其对FIB和D-D的抑制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辅助高容量血液滤过(HVHF)对脓毒症患者血清Toll样受体家族(TLRs)、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 BNP)水平的影响。方法:130例脓毒症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5例,观察组采用乌司他丁辅助HVHF治疗,对照组采用HVHF治疗,比较2组疗效及血清TLR4、NT-pro BNP水平变化。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APACHEⅡ、Marshal和SOFA评分均显著降低(均P0.05),且观察组降低幅度更大(P0.05);治疗前,2组PT、APTT、FIB、PL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PT、APTT明显降低,FIB、PLT明显升高(均P0.05),但观察组变化更为明显(P0.05)。治疗前2组患者血清TLR4、NT-pro BN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2组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均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清TLR4、NTpro BNP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发生率和病死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乌司他丁辅助HVHF能够改善脓毒症患者凝血功能,降低患者血清TLR4、NT-pro BNP水平,提高脓毒症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严重脓毒症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抗凝治疗进行研究。方法观察组30例采用低分子肝素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常规治疗。监测治疗前、治疗后第3、7天血小板计数(PL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P)、D-二聚体(DD)及28d内病死率。结果观察组PLT、FIB、DD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28d内病死率10.0%,对照组28d内病死率为3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PTT、P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用于脓毒症患者安全,无严重并发症,是一种有前景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不同病情老年冠心病患者凝血功能特点,探讨血栓弹力图(TEG)各参数与常规凝血功能指标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33例老年冠心病患者TEG和常规凝血功能检测结果,分为稳定型心绞痛(SAP)组3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53例和急性心肌梗死(AMI)组48例。比较各组凝血功能指标的差异性,并进一步分析TEG参数与常规凝血功能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各组TEG参数凝血反应时间(R值)、凝血块形成时间(K值)、血凝块形成速率(α角)、血凝块形成后最大振幅(MA值)、血凝块力学强度(G值)和凝血综合指数(CI)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P0.001)。各组R值:SAP组UAP组AMI组,CI值:SAP组UAP组AMI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AMI组K值明显低于SAP组和UAP组,AMI组α角明显高于SAP组和UAP组,AMI组MA值、G值均明显高于SA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P0.001)。各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及血小板计数(PLT)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01),各组凝血酶原时间(PT)和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AMI组和UAP组APTT明显低于SA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MI组FIB、D-D和PLT均明显高于SA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MI组TT明显低于UAP组,UAP组TT明显高于SA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MI组高凝图形出现的比例明显高于SAP组及UA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TEG参数R值与PT、INR、D-D及PLT呈负相关(均P0.05);K值与INR、FIB、D-D、PLT呈负相关,与TT呈正相关;α角与TT呈负相关,与PT、INR、FIB、D-D、PLT呈正相关;MA值与G值与FIB、PLT呈正相关,与TT呈负相关;CI与FIB、D-D、PLT呈正相关,与TT呈负相关。结论 AMI和UAP患者,特别是AMI患者存在高凝状态,血栓形成具有更高风险。老年冠心病患者TEG参数与常规凝血功能指标存在一定相关性,TEG可以有效评估冠心病患者的病情,用于监测其凝血功能具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明确心肺复苏(CPR)后目标温度管理患者早期凝血功能监测对神经系统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40例CPR后自主循环恢复(ROSC)并行目标温度管理的患者,根据ROSC后3个月大脑功能评分(CPC)情况,将其分为预后良好组(CPC 1~3分,18例),预后不良组(CPC 4~5分,22例)。比较2组患者ROSC后24 h(T1)、48 h(T2)、72 h(T3)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水平。结果:T1、T2、T3时间点2组患者PT、APTT、TT、FIB、D-D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预后良好组T1时间点与T2时间点PT、APTT、TT、FIB、D-D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T2时间点与T3时间点PT、APTT、TT、FIB、D-D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预后不良组T1时间点与T2时间点PT、APTT、TT、FIB、D-D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T2时间点与T3时间点PT、APTT、TT、FIB、D-D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早期凝血功能对CPR后目标温度管理患者的神经系统功能预后具有评估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检测脑梗死患者的血同型半胱氨酸(Hcy)、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压积(PCT)、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及D-二聚体(D-D)等指标,在脑梗死预防及治疗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120例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120例同期住院的非脑梗死患者作为对照组,测量两组人员的Hcy、PLT、PDW、MPV、PCT、FIB、APTT、TT、PT及D-D等指标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Hcy、MPV、PDW、FIB及D-D水平较高,PLT水平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回示:Hcy、MPV、FIB及D-D为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通过ROC曲线发现Hcy、MPV、FIB及D-D对脑梗死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结论临床动态监测Hcy、血小板参数及凝血功能对脑梗死的防治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巴曲酶联合洛赛克治疗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效果及对患者血小板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锦州市第二医院收治的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100例,按照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单药治疗组和联合治疗组,各50例。单药治疗组患者使用洛赛克进行治疗,联合治疗组在单药治疗组的基础上联合巴曲酶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后止血效果及治疗前后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及血小板功能指标血小板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血小板聚集率(MAR)进行检测,统计治疗效果和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做组间比较。结果联合治疗组的止血、血压稳定、腹痛缓解时间均短于单药治疗组,胃管引流量低于单药治疗组(P 0. 05)。治疗前两组PT、APTT、FIB、D-D、PDW、MPV、PLT、MAR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 05);治疗后两组PT、APTT、D-D水平均低于治疗前,FIB、PDW、MPV、PLT、MAR水平均高于治疗前,且治疗后联合治疗组PT、APTT、D-D水平低于单药治疗组,FIB、PDW、MPV、PLT、MAR水平高于单药治疗组(P 0. 05)。联合治疗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6. 00%,显著高于单药治疗组的82. 00%(P 0. 05)。联合治疗组患者治疗过程中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单药治疗组(P 0. 05)。结论运用巴曲酶联合洛赛克对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进行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凝血功能和血小板功能,改善患者出血症状,且不良反应较少,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明确心肺复苏(CPR)后目标温度管理患者早期凝血功能监测对神经系统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40例CPR后自主循环恢复(ROSC)并行目标温度管理的患者,根据ROSC后3个月大脑功能评分(CPC)情况,将其分为预后良好组(CPC 1~3分,18例),预后不良组(CPC 4~5分,22例)。比较2组患者ROSC后24 h(T1)、48 h(T2)、72 h(T3)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水平。结果:T1、T2、T3时间点2组患者PT、APTT、TT、FIB、D-D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预后良好组T1时间点与T2时间点PT、APTT、TT、FIB、D-D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T2时间点与T3时间点PT、APTT、TT、FIB、D-D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预后不良组T1时间点与T2时间点PT、APTT、TT、FIB、D-D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T2时间点与T3时间点PT、APTT、TT、FIB、D-D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早期凝血功能对CPR后目标温度管理患者的神经系统功能预后具有评估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大黄对消化性溃疡(Pu)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pu患者126例,随机分为2组各63例,对照组采用基础治疗,以奥美拉唑清除幽门螺杆菌(Hp),大黄组在基础治疗上加大黄粉口服,治疗7d后对比2组治疗前后的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变化。[结果]大黄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前PT、TT、APTT、FIB、PLT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PT、TT、APTT均缩短,PLT、FIB增高,2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O.01),且治疗组各项指标改善优于对照组(P〈.05)。[结论]大黄粉能促进PU患者凝血功能,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通过口服大黄粉可以治疗或者预防PU并发出血。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2月—2015年2月商洛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TIA患者150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75例。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常规对症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治疗;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纤维蛋白原(FIB)〕及外周血血小板计数(PLT),随访6个月观察患者TIA复发及脑梗死情况,记录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PT、APTT、FIB及外周血PL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PT、APTT长于对照组,FIB、外周血PLT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TIA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脑梗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治疗TIA的临床疗效确切,能有效改善患者凝血功能,降低脑梗死发生率,且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血栓通胶囊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脑梗死的安全性。方法选取2019年4月—2019年9月在大理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并确诊为脑梗死的病人118例,分为联合用药组(78例)和对照组(40例)。联合用药组采用血栓通胶囊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对照组采用阿司匹林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血小板聚集率(MAR)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前后PT、APTT、FIB、D-D、PLT、MA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栓通胶囊与阿司匹林联合治疗脑梗死,不会增加病人的出血风险,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奥扎格雷钠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对血小板活性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2月—2015年3月上海市中医医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4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阿司匹林治疗)42例和观察组(奥扎格雷钠联合阿司匹林治疗)42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PLT)、凝血指标〔包括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栓素B2(TXB2)及6-酮-前列腺素F1α(6-K-PGF1α)等;严密监测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PLT、FIB、PT、TT及APT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PLT和FIB高于对照组,PT短于对照组,TT和APTT长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TXB2、6-K-PGF1α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TXB2水平低于对照组、6-K-PGF1α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对照组仅1例患者出现轻度胃肠道不适,自行缓解,且未见其他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奥扎格雷钠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能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提高临床疗效、抑制血小板聚集。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小剂量肝素治疗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4年7月我院收治的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367例,随机分为治疗组184例与对照组183例。治疗组患者给予小剂量普通肝素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一般剂量普通肝素进行治疗。比较两组疗效、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5.7%、68.3%,小剂量肝素治疗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比普通剂量疗效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纤维蛋白原(FIB)含量下降,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缩短,血小板计数(PLT)增多,治疗组变化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D-二聚体(D-D)含量与治疗前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出血等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小剂量肝素治疗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疗效较一般剂量肝素好,可明显改善FIB、APTT、PLT等实验室检查指标,且无明显出血等不良反应发生,值得临床推广与使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老年重症肺炎患者凝血指标变化及抗凝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5年6月至2017年3月在我院住院治疗94例老年重症肺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研究1组和研究2组各47例,同时抽取94例在我院保健科体检的健康体检老年人作为对照组。所有受试者入组后均抽取空腹静脉血,检测凝血指标,研究1组给予常规治疗,研究2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低分子肝素治疗。观察对照组入组时、研究1组、研究2组入组时和治疗后抽取外周静脉血,测定PT、APTT、FIB、D-二聚体(D-D)、血小板(PLT)、动脉血气、血氧饱和度和APACHEⅡ评分。结果重症肺炎组患者PT(15.84±2.25)、APTT(38.74±6.09)、D-D(5.72±2.36)与对照组(11.83±1.82、31.87±5.82、0.83±0.54)相比较均显著升高(P0.05),FIB(4.98±1.63)、PLT(152.36±48.76)与对照组(6.71±1.82、208.34±51.69)相比较显著降低(p0.05)。研究2组治疗后PT、APTT、FIB、D-D与同期研究1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LT与同期研究1组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2组治疗后PaO_2、SpO_2高于研究1组(P0.05),PaCO_2、APACHEⅡ低于研究1组(P0.05)。结论老年重症肺炎患者存在凝血纤溶功能障碍,给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利于改善患者的凝血纤溶功能障碍,改善肺部氧合,降低病情严重程度,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的发生与凝血-抗凝血-纤溶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选取首次就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45例,同时随机抽取在我院体检中心就诊的50例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分别测定其狼疮抗凝物(LAC)、血浆蛋白C活性(PC)、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纤溶酶原(PLG)、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APTT)、纤维蛋白原(FIB)及D-D二聚体值。结果急性脑梗死组vWF、PT、APTT及D-D二聚体值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PT、APTT结果明显低于对照组,vWF及D-D二聚体的结果明显高于对照组;而PC、PLG、FIB及LAC比值与对照组比较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发生时血液处于高凝状态。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索血小板参数、凝血功能及D-二聚体(D-D)变化与肝硬化患者Child-Pugh肝功能分级的相关性。[方法]入选130例肝硬化患者为肝硬化组(按Child-Pugh分级为A级44例,B级39例,C级47例),同时入选40例体检健康者为对照组。比较肝硬化组各分级者之间及其与对照组血小板参数[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及血小板压积(PCT)]、凝血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激活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及D-二聚体(D-D)变化。[结果]肝硬化组Child-Pugh各分级者血小板参数PLT、PCT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DW、MPV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上述各项指标Child-Pugh各分级者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组Child-Pugh各分级者凝血功能指标PT、TT、APTT及D-D明显高于对照组,FIB明显低于对照组,且上述各项指标Child-Pugh各分级者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硬化患者血小板参数、凝血功能指标及D-D与其Child-Pugh分级密切相关,可用于临床评估患者病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