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脑卒中是指由于急性脑循环障碍所致的局限或全面性脑功能缺损综合征或称脑血管病事件[1].卒中后继发性癫痫又称卒中后癫痫,是指脑卒中前无癫痫病史,在脑卒中后一定时间内出现的癫痫发作,并排除脑部和其他代谢性病变.可分为早发性和迟发性两类,发作出现在脑卒中后2周内称为早发性癫痫,发作在脑卒中后2周以上称迟发性癫痫.了解脑卒中后癫痫特点及相关性,对指导治疗、评价预后有一定价值,现将我院2008年12月~2010年8 月诊治2003例脑卒中患者中以继发性癫痫79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卒中后癫癎发作指继发于脑卒中后因卒中本身导致的癫癎发作.按照其发生时间的迟早又可分为卒中后早期癫癎发作和迟发性癫癎发作.过去认为前者指卒中后2周之内出现的癫癎发作,后者指卒中2周后出现的癫癎发作[1].  相似文献   

3.
脑卒中是指由于急性脑循环障碍所致的局限或全面性脑功能缺损综合征或称脑血管病事件[1].卒中后继发性癫痫又称卒中后癫痫,是指脑卒中前无癫痫病史,在脑卒中后一定时间内出现的癫痫发作,并排除脑部和其他代谢性病变.可分为早发性和迟发性两类,发作出现在脑卒中后2周内称为早发性癫痫,发作在脑卒中后2周以上称迟发性癫痫.了解脑卒中后癫痫特点及相关性,对指导治疗、评价预后有一定价值,现将我院2008年12月~2010年8 月诊治2003例脑卒中患者中以继发性癫痫79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4.
张利山 《医学信息》2019,(18):38-40
缺血性脑卒中在脑血管疾病中较为常见,其发病率在神经科中高居首位,致残率与致死率均较高,患者多为中老年人,发病后对患者的健康与安全均危害严重。伴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脑血管疾病患病率不断升高,导致缺血性脑卒中后癫痫的患病风险也相继提升。尽管近年来临床对于脑卒中疾病管理方面取得明显进步,但关于脑卒中后癫痫疾病相关问题的研究资料仍缺乏,对其疾病发生机制以及治疗方面仍需不断进行研究。而临床上依据脑卒中后癫痫首次发作时间将其划分为早发性与迟发性两种,对于早发性癫痫主张服用抗癫痫药物终止疾病发作,并不建议长期用药,大部分迟发性癫痫患者需长期用药,方能有效控制疾病,但不论是早发性或迟发性癫痫发作,通过合理抗癫痫药物治疗,大部分患者均可取得理想的控制效果。本研究针对缺血性脑卒中后癫痫发病机制与治疗进展等展开系统分析,旨在为缺血性脑卒中后癫痫发作的临床治疗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我科于1997年1月以来,应用脑电图(EEG)和颈部彩色超声多普勒血流成像(CDFI)技术对脑梗死继发癫痫的患者进行检查,以了解其EEG和CDFI变化,为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 患者组:48例,诊断符合癫痫诊断标准及1986年全国脑血管病会议脑梗死的诊断标准.全部病例均经颅脑CT检查证实.48例中,男34例,女14例,年龄40~78岁,平均56.8岁.病变部位以脑叶和皮层居多,共35例,占73%.病前均无癫痫病史.早期癫痫发作12例,于卒中后2周内出现,迟发性发作36例,分别于卒中后2周至3年间发作.本组癫痫发作类型:以部分性发作居多,共32例,其中单纯部分性发作10例,复杂部分性发作22例;全身性发作16例,其中持续状态3例,强直阵挛性发作12例,阵挛性发作1例.合并高血压病16例,糖尿病8例,冠心病3例.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脑卒中后癫痫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脑卒中后继发癫痫71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脑卒中后癫痫的发生率为5.37%,其中发生于蛛网膜下腔出血30.23%,脑出血6.05%,脑梗死4.04%。本组早发性癫痫37例,28例为强直一阵挛性发作,迟发性癫痫34例,24例为部分性发作。结论 脑卒中后癫痫发生率以蛛网膜下腔出血最高。早期多为强直一阵挛性发作,晚期主要是部分性发作,对脑卒中后癫痫发作必须依据不同情况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红藻氨酸(kainic acid,KA)诱导的癫痫大鼠脑内神经元凋亡在不同部位和致痫后不同时间的变化情况。方法:将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KA组,KA组再按癫痫发作后1天、1周、2周、3周和4周不同时点分为5个亚组。KA注射后,观察大鼠癫痫发作后的行为学变化,采用原位细胞凋亡检测法观察不同部位、不同时点神经元凋亡情况。结果:KA注射后,大鼠出现严重的惊厥,在癫痫发作后1天、1周和4周凋亡细胞明显增多,以齿状回、丘脑和CA3区明显(P〈0.05)。结论:细胞凋亡贯穿KA致痫大鼠癫痫发作后神经元迟发性死亡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脑卒中癫痫的,I岳床特点及发病机制。方法对1000例脑卒中患者中60例继发性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脑卒中癫痫的总发生率6.00%,卒中后早期癫痫的发生率为53.33%(32/60),晚期发生率为46.67%(28/60),以部分发作为最多占65.00%(39/60),卒中后癫痫的发生率与病灶部位有关,皮质病灶较易发生卒中后癫痫,皮质(10.65%)与皮层下(2.73%)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而不同卒中类型癫痫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是老年人癫痫发作的最常见原因,皮层病灶较易发生癫痫。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脑卒中后癫痫的临床特点及发病机制.方法 对1140例脑卒中病例中93例继发癫痫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脑卒中癫痫的总发生率8.16%,卒中后早期癫痫的发生率为54.84%(51/93),晚期发生率为45.16%(42/93).卒中后癫痫的发生率与病灶部位(皮质/皮质下)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脑卒中是老年人癫痫发作的常见原因,皮层病灶较易发生癫痫.  相似文献   

10.
颅脑损伤后早期癫痫76例诊疗体会钟志坚,杨冬武,曾奇,刘晓飞湖南省邵阳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关键词颅脑损伤,早期癫痫,诊断与治疗外伤性早期癫痫,是指在颅脑损伤后1周内因脑挫伤、凹陷性骨折、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血肿、急性脑水肿等所引起的癫痛发作[’]。是颅...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卒中后癫痫(PSE)患者视频脑电图(V-EEG)监测结果与临床资料的对应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脑卒中后癫痫患者的神经影像学资料、临床发作症状和V-EEG改变特点,同时分析异常放电部位与卒中病变部位、类型以及发作类型的对应关系。结果:V-EEG对卒中后癫痫阳性检出率为85.3%,与常规脑电图检出率的30.9%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PSE发生与卒中病变部位有明显相关性,脑叶出血或脑梗死累及大脑皮层区的发生率较其他部位的病变明显增高;V-EEG的异常放电部位、程度与卒中病变部位和范围以及发作类型有高度关联性。结论:V-EEG能显著提高PSE阳性检出率,痫样放电与卒中病变部位和性质密切相关,并有助于明确其癫痫发作类型,指导临床选药。  相似文献   

12.
癫痫是起源于大脑半球某一部分神经元的异常电话动所致反复发作性疾病[1]。该病在临床上易误诊为精神分裂症。为提高对该病的认识,现将我院1976年-1992年精神科病房的16例癫痫性精神障碍,进行临床分析。1临床资料一般资料男10例,女6例。年龄19~58岁.平均28±2.32岁、癫痫始发年龄6—39岁,平均18±1.24岁。其中大发作12例,才发作3例.精神运动性发作1例。精神症状出现离首次癫痫发作时间为2一15年。10例癫病发作停止3年后出现精神症状;2例出现精神症状时癫痫,发作无明显变化;4例出现精神症状时癫痫发作明显减少。有家族史者3例,脑…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脑灰质异位症(HGM)所致癫痫的患者的临床表现与脑电图(EEG)特点。方法:报告4例脑HGM所致癫痫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EEG特点和抗癫痫药的治疗效果,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4例大脑HGM症患者均合并其他脑部发育畸形,如脑裂、透明隔缺如,其临床表现为反复的癫痫发作且呈迟发性难治性癫痫、智力低下及运动系统受损,其EEG特征为额、中央反复阵发高至极高波幅尖慢、棘慢波综合或慢波增多。抗癫痫药物可对症治疗,γ刀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癫痫发作。结论:脑HGM所致癫痫发病年龄早,主要发作类型为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其EEG异常放电与病灶部位有一定的相关性,约半数患者正规的药物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Gastaut型特发性儿童枕叶癫痫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情况。方法:对确诊为迟发型枕叶癫痫的15例患儿应用抗癫痫药物进行治疗,随诊并分析其临床特点、脑电图特征及预后情况。结果:发病平均年龄为9.1岁,男9例,女6例,临床特征为全部以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来就诊,追问病史后,常在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前1~2年有视幻觉、头眼偏斜及偏头痛等症状。简单视幻觉11例(73%),发作性视盲或视力模糊8例(5a%),头痛7例(47%),眼球偏转10例(67%)。发作间期脑电图示枕部导联为主的后头部棘波放电,单侧或双侧枕部导联出现,左右同步或不同步,常为闭眼诱发,睁眼抑制,伴同侧后颞导联棘波活动11例(73%),弥漫性棘波放电3例(20%)。大部分单药治疗有效,部分需要联合用药。13例(87%)服药期间未再出现临床发作,2例服药后发作减少,但不能完全控制发作,其中有4例患儿服药后超过3年以上未再出现临床发作,并有停药后再次复发病史。结论:Gastaut型枕叶癫痫起病较晚,其临床表现较有特征,日间视觉症状突出,大多发作频繁,脑电图以枕导棘波放电为特点,抗癫痫药物控制效果较好,但停药后易复发,其归类为良性儿童癫痫综合征存在一定争议。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新型抗癫痫药妥泰对症状性癫痼的疗效。方法:病人用药前4周,填写发作日志,记录发作次数,随后单用或添加治疗,随访4个月至3年。以用药后每4周的发作次数与用药前基线比较,减少75%为有效,发作停止1年者为发作停止,以评价其药物疗效。结果:在对242例症状性癫痫的研究中发现妥泰治疗由于肿瘤引起的癫痫的发作停止率为61%,有效率为74%;头伤后癫痫的发作停止率为34.6%,有效率为55.70.4;脑血管病所致癫痫的发作停止率为81.2%,有效率为90.6%;炎症后癫痫的发作停止率为52%,有效率为54.5%;发育障碍性癫痫的发作停止率为50%,有效率为64%;寄生虫所致癫痼的有效率为87.5%;糖尿病性癫痫的有效率为81.8%。结论:妥泰对症状性癫痫也是有效的,其中对慢性肿瘤、头伤、糖尿病等所致的癫痫可能具有更大的优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癫痫发作后常见症状的临床特征及在癫痫发作鉴别诊断中的作用。方法:选择癫痫患者50例,非癫痫性发作患者30例,分析发作后症状及脑电图表现。结果:38例癫痫患者和4例非癫痫患者发作后头痛、疲劳、嗜睡;脑电图(EEG)第一次检查异常38例,第二次异常44例,非癫痫发作后EEG异常8例。结论:癫痫患者有发作后症状,对癫痫的诊断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癫痫大鼠血脑屏障超微结构改变及妥泰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马桑内酯致痫及妥泰干扰大鼠中央前回血脑屏障的超微结构改变,探讨癫痫发作及妥泰治疗机制中血脑屏障的意义。方法成年健康雄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癫痫组、治疗组;癫痫组、治疗组用马桑内酯注入到大鼠侧脑室,制作癫痫动物模型;实验组用妥泰在癫痫发作后1h灌胃,持续7d,1次/d;7d后取大鼠大脑中央前回,做超薄切片,电镜观察中央前回血脑屏障的超微结构改变。结果癫痫组内皮细胞、基膜、周细胞出现明显水肿,电子密度降低;治疗组水肿缓解。血脑屏障内皮细胞胞质厚度、基膜厚度、周细胞胞质厚度的比较表明,癫痫组与对照组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与癫痫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1.马桑内酯致痫大鼠血脑屏障内皮、基膜、周细胞出现明显水肿,妥泰使水肿缓解;2.血脑屏障超微结构改变可能是癫痫发作及恢复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索应用非线性动力学理论进行癫痫疾病预报的新方法,采用非线性动力学指标:近似熵和相关维对大鼠癫痫发作过程的整个脑电信号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癫痫发作时,脑电信号的近似熵和相关维明显低于发作前和发作后,这表明了癫痫发作过程脑电信号复杂度的变化规律;而癫痫发作前又是一特殊的阶段,其脑电信号的复杂度已开始降低,但发作症状尚未出现。因此运用非线性动力学方法对癫痫发作至少在短期内可预报。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前深梨状皮层T区中Bcl- 2蛋白的表达变化在红藻氨酸诱导的癫痫发作敏感性长期增强中的作用,本研究以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癫痫发作敏感大鼠前深梨状皮层T区Bcl- 2蛋白表达变化,以硫堇染色观察神经元脱失情况,并与经蝎毒处理后癫痫发作敏感性明显降低的大鼠进行比较。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癫痫发作敏感大鼠前深梨状皮层T区Bcl 2蛋白免疫反应阳性细胞数目明显减少,染色强度明显降低(P<0. 05),神经元数量明显减少;以剂量为100mg/ (kg·d)的蝎毒给予动物连续灌胃4周,可明显降低其癫痫发作敏感性(P<0. 05),脑内前深梨状皮层神经元脱失程度减轻,Bcl- 2蛋白免疫反应产物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变化。以上结果提示,前深梨状皮层T区Bcl- 2蛋白表达减少可能是癫痫发作敏感性长期增强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0.
癫痫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长期反复发作,使患者身心不断遭受伤害.若能提前预测到癫痫的发作,则可以使患者及时采取措施进行预防和保护.在癫痫发作预测研究中,动物模型可以提供丰富的样本,验证算法可行性,揭示癫痫发作的规律.本文制作了癫痫大鼠模型并建立了数据采集系统.利用同步性和复杂度两种非线性特征,对12次癫痫大发作进行分析,发现癫痫发作前同步性特征呈下降或上升趋势,复杂度特征则呈与同步性相反的变化趋势.这种变化在发作前几分钟出现,分析结果验证了癫痫发作的可预测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