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通过观察碱性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mRNA在周围神经损伤局部的表达规律及细胞定位,探讨bFGF促周围神经再生的机制。方法:雄性9周龄Wistar大鼠60只,体重150-200克,随机分为正常组、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在坐骨切迹下1cm处用改良持针器钳夹5分析,造成SunderlandⅡ型损伤,9-0无创缝线标记后缝合。对照组动物只切开皮肤暴露坐骨神经而不钳夹,在相应部位同法标记缝合,正常组动物不作任何处理。在术后4小时,1、3、7、14、21、28天取材,切取包括挤压伤部位在内的上下各4mm的一段坐骨神经,按石蜡切片程序制成6um厚标本,运用引物原位标记技术(primedinsitulabelling,PRINS)并结俣图像分析系统,采用灰度和阳性面积指标对bFGFmRNA的表达强度和阳性表达细胞数进行量化。结果:从术后4小时开始,实验组损伤局部bFGFmRNA的表达开始增强,阳性表达的细胞数目开始增多,与对照组及正常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bFGFmRNA的表达在伤后7天达峰值,阳性表达的细胞数目也最多,以后逐渐下降,在术后28天实验组坐骨神经损伤局部bFGFmRNA的表达强度及阳性细胞数目降至正常组及对照组水平。阳性表达bFGFrnRNA的细胞主要为损伤局部的雪旺氏细胞、巨噬细胞、成纤维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周围神经损伤后外源性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的轴浆运输、作用细胞及代谢。方法:用放射性核素125I对bFGF进行碘化标记。9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成实验组(A)和两对照组(B、C),每组30只,手术造成每只动物左侧坐骨神经6mm缺损,以硅胶管桥接两断端,A组再生室内注入125I-bFGF。B组注入变性的125I-bFGF,C组注入125bFGF+过量未标记bFGF。分别于术后2、4、10、16、24、48小时处死大鼠,取两侧坐骨神经近段、远段、L4-6背根神经节(dorsalrootganglia,DRG)作放射性强度测量、放射自显影及组织形态学检查.结果:1.L4-6DRG放射蓄积强度测量:术后4、10、16、24、48小时A实验组术侧L4-6DRGcmp值(contsperminute)均高于健侧,有显著性差异(P<0.01)。尤以术后16h两侧L4-6DRGcpm值差异最大,其后则迅速下降。B、C两对照组在术后不同时间段内两侧L4-6DRGcpm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4、10、16、24、48hA实验组与B、C两对照组水倒L4-6DRGcpm值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2.坐骨神经损伤近段、远段放射自显影:术后10、16、24h在A实验组术侧坐骨神经损伤近段横断面,光镜下见有银颗粒聚集;纵切面光镜下见银颗粒沿轴突方向排列分布,而坐骨神经损伤远段及健侧坐骨  相似文献   

3.
孟辉  陈立艳 《河北医药》2010,32(14):1839-1840
目的探讨纳米短肽RADA16在大鼠周围神经损伤的再生作用。方法制作坐骨神经损伤的雌性SD大鼠钳夹模型和切断模型,将50只雌性SD大鼠分为假手术组、切断实验组、切断空白对照组、钳夹实验组及钳夹空白对照组5组,每组10只。记录大鼠术后30d坐骨神经传导速度。结果钳夹实验组神经传导速度较钳夹空白对照组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切断实验组与切断空白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组装肽可促进大鼠坐骨神经的再生和修复。  相似文献   

4.
银杏叶提取物EGb761对大鼠脊髓损伤后的神经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焦杰君  蒋建农  都斌  莫渊  周鸣  张洪泉 《安徽医药》2010,14(10):1138-1140
目的探讨银杏叶提取物EGb761对实验性大鼠脊髓损伤后神经保护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132只,体重200~250 g,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组)、损伤组(T组)、甲基强的松龙治疗组(MP组)和EGb761治疗组(EGb761组),每组33只。T组、MP组、EGb761组用改良Allen法以25GCF损伤力度致伤大鼠,建立T9脊髓中度损伤模型。术后4、8、24 h每组随机取3只动物切取损伤区1 cm脊髓节段,分别用黄嘌呤氧化酶法和硫代巴比妥酸(TBA)法测定脊髓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分别于术后24 h、3、5、7、14 d处死动物(n=6),快速取T9节段脊髓,TUNEL法标记细胞凋亡,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诱生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的表达。结果术后4、8、24 h EGb761治疗组SOD活性及MDA含量与损伤对照组比较均差异有显著性(P〈0.01)。术后各时相点EGb761治疗组神经细胞凋亡指数和iNOS表达阳性细胞率均低于损伤对照组(P〈0.01或P〈0.05)。结论 EGb761能抑制脊髓损伤后的脂质过氧化反应,减轻神经细胞的凋亡,其机制可能与抑制iNOS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采用动物实验模型,探讨脊神经节(DRG)不同损伤方式,以及不同损伤时间,脊髓背角C-fos原癌基因蛋白的表达,以及该表达的程度与神经行为异常改变之间的关系。方法:健康家兔42只。实验分为:手术对照组、机械性压迫组、炎性损伤组和正常对照组。实验结果:DRG损伤后,伤侧脊髓背角C-fos原癌基因蛋白的表达显著增强(P<0.05)。表明DRG损伤所导致脊髓背角伤害感受性神经元的过度兴奋,介导了神经细胞的兴奋性毒性损伤和伤肢的痛觉过敏。  相似文献   

6.
神经生长因子对大鼠坐骨神经损伤的修复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观察大鼠坐骨神经横断挫伤后,外源性神经生长因子(NGF)对大鼠周围神经损伤的修复作用。方法:采用大鼠坐骨神经横断致伤方法,实验分为:假手术组、生理盐水对照组、NGF组,每组10只,观察时间为2wk。结果:术后2wk,NGF组的体感诱发电位(SEP)、运动诱发电位(MEP)与生理盐水对照组相比,潜伏期明显缩短(P<0.05)。经Tarlov评分,NGF组有70%可恢复到4-5分,而生理盐水对照组只有20%恢复到4-5分。结论:NGF对周围神经损伤后有促进神经传导和损伤修复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蛇毒神经生长因子(NGF)对周围神经损伤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琥珀酸脱氢酶(SDH)活性的影响,采用定位、定量、定时的方法钳夹大耳白兔右坐骨神经,于损伤处注射NGF400BU&;#183;kg^-1&;#183;d^-1,神经损伤术后1、2、3、4、6、8周动态观察俏髓腰段伤侧第Ⅳ板层外侧群的大型运动神经元SDH变化,并对其活性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 神经损伤术后1、2、3周实验组和对照组神经元SDH活性均减弱,电镜下见线粒体嵴断裂,酶阳性反应产物稀疏;神经损伤后4周,实验组酶活性及分布恢复正常,对照组酶活性仍较弱,电镜下酶阳性反应颗粒的分布也未恢复到正常水平,神经损伤3-6周,实验组酶活性强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结论:本研究结果提示,蛇毒NGF对神经损伤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SDH活性和结构的恢复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颈椎退变动物模型中椎动脉血流及结构的变化。方法:将60只成年健康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只。实验组结扎并切断颈椎C4~5节段颈后肌群,然后切断C4~5节段的棘上及棘间韧带,同时行前路手术损伤C4~5前纵韧带和椎间盘结构;对照组仅切开显露并缝合颈部前后侧皮肤,切口长度与实验组相同,不做其他手术。术后第1、2、3个月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椎动脉搏动指数、阻力指数和血流量。术后第3个月,处死全部动物并取椎动脉标本,应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测量椎动脉外径、内径、管壁厚度。结果:实验组椎动脉搏动指数、阻力指数和血流量在术后第1、2个月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第3个月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椎动脉外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椎动脉内径、壁厚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椎退变的动物模型中椎动脉血流出现显著变化,椎动脉结构也出现异常。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千细胞(MSC)移植对脊髓半切损伤大鼠运动功能的修复作用。方法:20只成年D大鼠随机分为移植组(n=10)和对照组(n=10),均进行脊髓半切损伤。伤后1周,移植组于伤处移植大鼠MSC,而对照组仅注射等量PBS。分别于移植后1天、1周、2周、3周、4周用BBB评分观测大鼠的运动功能,并于移植后4周进行损伤脊髓的大体观察和组织学检测。结果:移植后1周两组动物运动功能恢复无明显差异。移植后2周、3周、4周,与对照组比较,移植组显著提高运动功能。移植后4周,移植组损伤脊髓的结构修复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脊髓半切损伤大鼠经MSC移植后能明显改善其运动功能和神经形态,MSC移植对脊髓半切损伤大鼠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兔颈椎不稳动物模型中椎动脉的结构变化。方法 60只成年健康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只。实验组结扎并切断颈椎C4/5节段颈后肌群,然后切断C4/5节段的棘上及棘间韧带,同时行前路手术损伤C4/5前纵韧带和椎间盘结构;对照组仅切开显露并缝合颈部前后侧皮肤,切口长度与实验组相同,不做其他手术。于术后第1、2、3个月拍摄颈椎过伸过屈位X线片,并测量C4相对活动度;术后第3个月,处死全部动物并取椎动脉标本,应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测量椎动脉外径、内径、管壁厚度。结果实验组兔C4相对活动度在术后第1、2个月和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第3个月显著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椎动脉外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椎动脉内径、壁厚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破坏颈椎C4/5节段韧带和肌肉连接的方法可以成功制作颈椎不稳的动物模型,颈椎不稳时存在着椎动脉结构的异常。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联合应用奥拉西坦(ORS)和丁基苯酞(NBP)在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病中的早期治疗作用。方法:出生7d大鼠共分为4组,每组25只。(1)空白组:分离左侧颈总动脉后在动脉下置线,不结扎亦不低氧。(2)模型组:制备大鼠缺血缺氧性脑病模型立即腹腔注射生理盐水0.1mL/只。(3)对照组:建模后立即腹腔注射ORS100mg/kg。(4)实验组:造模成功后立即腹腔注射0RS100mg/kg,30min后腹腔注射丁基苯酞10mg/kg。所有动物于注射药物后12h、24h、3d、7d后断头处死取大脑组织,并对脑组织中含水量、SOD含量进行检测,通过免疫组化及westernblot方法检测水通道蛋白-4(AQP-4)和环磷酸腺苷反应元件结合蛋白(CREB)的变化情况。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实验组脑组织含水量明显低于时照组,但SOD结果显示高于对照组(P〈0.05);通过免疫组化及westernblot分析与模型组比较,可见AQP-4表达在对照组和实验组均有降低,但实验组低于对照组接近空白组,CREB蛋白在实验组中呈高表达接近空白组(P〈0.05)。结论:大脑缺氧缺血后应用ORS/NBP可上调CREB蛋白并下调AQP-4,时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病具有早期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建立兔颈椎不稳的动物模型,探索眩晕性颈椎病的发病机制。方法 60只成年健康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只。实验组结扎并切断颈椎C4/5节段颈后肌群,然后切断C4/5节段的棘上及棘间韧带,同时行前路手术损伤C4/5前纵韧带和椎间盘结构;对照组仅切开显露并缝合颈部前后侧皮肤,切口长度与实验组相同,不做其他手术。于术后第1、2、3个月拍摄颈椎过伸过屈位X线片,并测量C4相对活动度。结果实验组兔C4相对活动度在术后第1、2个月和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兔C4相对活动度在术后第3个月显著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切断并结扎颈椎C4/5节段颈后肌群,然后切除C4/5节段的棘上及棘间韧带,同时行前路手术损伤C4/5前纵韧带和椎间盘结构的方法可以成功制作颈椎不稳的动物模型,该模型近似于临床眩晕性颈椎病患者渐进发病过程,操作简单,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氯化镁是否对大鼠坐骨神经损伤修复具有促进作用。方法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20只。制作1 cm坐骨神经缺损模型,分别以硅胶管桥接坐骨神经缺损,构成神经再生室。根据神经再生室中所注入介质不同分为:氯化镁组(MgCl2组),神经生长因子组(nerve growth factor,NGF组),0.9%氯化钠溶液组( control group ,对照组)。于术后1、2、4、8周观察大鼠下肢溃疡、肌电图变化情况。并于12周测量大鼠小腿三头肌湿重。结果术后8周时,NGF组和MgCl2组的大鼠术侧后肢肌肉萎缩有不同程度恢复,僵直度有所减少,肢体及足趾伸展角度增大,而对照组的大鼠后肢肌肉萎缩无明显恢复。12周时,NGF组和氯化镁组大鼠的术侧肢肌肉外观饱满,僵直度进一步降低。而0.9%氯化钠溶液组大鼠术侧肢体僵硬度降低不明显。术后4周,2个实验组神经传导速度较对照组恢复较快,直到术后12周,仍保持较快的恢复速度,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其中NGF组恢复最快,但和MgCl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于术后12周处死动物,取双侧小腿三头肌进行称重,发现2个实验组三头肌湿重较对照组有显著恢复。 NGF组恢复最快,但和MgCl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MgCl2和NGF同样具有促进神经损伤修复的作用,其各项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氯化镁可促进大鼠坐骨神经损伤修复。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探讨胰岛素抵抗对血小板内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活性的影响。方法:比格犬24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试验组,对照组动物给予普通喂养,试验组动物给予高脂喂养建立胰岛素抵抗动物模型,并以正常血糖-高胰岛素钳夹试验确认。6个月后确认胰岛素抵抗模型建立成功后检测两组动物血小板内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活性及血小板粘附率、聚集率。结果:实验组动物血小板内PI3-K活性高于对照组(P<0.05),血小板黏附率、聚集率增加(P<0.001)。结论:胰岛素抵抗增加血小板内PI-3-K活性,是胰岛素抵抗导致血小板活性增强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神经生长因子(NGF)腹腔注射(ip)对小鼠坐骨神经钳夹损伤的痛觉恢复作用。方法:采采小鼠坐骨神经钳夹法造成神经损伤模型,用热板法测定小鼠痛阈。以神经生长因子(NGF)250-4000BU/kg腹腔注射,每日1次,连续15d,于损伤前及损伤后第1、3、5、10、15d测定小鼠痛阈,观察NGF对痛阈变化的影响。结果:在损伤后第10d,与损伤对照组比较,NGF剂量依赖性降低神经损伤小鼠的痛阈,其中NGF2000BU/kg使小鼠阈下降31.4%,基本恢复至正常水平,可使损伤神经的恢复时间由15d缩短10d。结论:NGF可促进小鼠坐骨神经损伤的痛觉恢复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经冠状静脉窦逆行灌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pAdtrackCMVVEGF,65)对其表达分布的影响。方法2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实验组(VEGF基因治疗组)和对照组,2组动物常规全麻,气管插管,胸骨正中切开,暴露心脏,结扎左室支建立心肌梗死模型,冠状静脉窦插管,实验组逆行灌注pAdtrackCMV-VEGF165,对照组以生理盐水对照。全程记录心电,1周后取梗死区(左室心尖部)及非梗死区(高侧壁)心肌,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基因表达情况。结果对照组1只动物死亡,实验组所有动物全部存活;结扎左室支即刻所有动物出现ST段抬高并与T波融合;RT-PCR显示实验组梗死区检测到转染基因表达,而非梗死区及对照组则未检测到转染基因表达。结论冠状静脉窦逆行灌注技术能很好地将VEGF基因靶向转移至梗死区。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大鼠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性损伤(CCI)后脊髓背角P物质表达的变化,探讨P物质在疼痛发生机制中的作用。方法SD雄性大鼠60只,随机分为:A组:CCI组(30只);B组:对照组(30只)。术前及术后3、7、14、28 d分别测定大鼠热痛阈值、机械痛阈值和行为学评分。术后3、7、14、28d每组取4只,麻醉后用4%多聚甲醛灌注固定,取L4-6段脊髓,以备免疫组化,测定SP的变化。结果所有CCI动物从术后第3天起,出现明显的疼痛行为学改变和热痛阈值、机械痛阈值的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免疫组织化学结果表明,A组术后术侧明显高于B组(P〈0.05或P〈0.01);A组术侧明显高于健侧(P〈0.05或P〈0.01);而B组仅在第4天术侧高于健侧(P〈0.05)。结论慢性坐骨神经损伤后,脊髓背角SP的表达增加,而且表达增加与CCI大鼠的痛觉过敏、行为变化在时相上基本一致,说明CCI大鼠痛觉过敏与脊髓背角SP的表达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对大鼠脊髓损伤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SD大鼠4只作骨髓间充质细胞的分离与培养,提取MSCS;制做脊髓横断损伤模型,细胞移植组24只,PBS(磷酸盐缓冲液)液组24只,空白对照组12只。于脊髓损伤后第7天,无菌条件下,细胞移植组以微量注射器缓慢注入含MSCS的培养液5μl,磷酸盐缓冲液组5μl,对照组未加任何干预因素。分别于术后7d、14d、28d麻醉下行心脏灌流固定取T10节段脊髓,细胞移植组与磷酸盐缓冲组取出损伤节段的脊髓,空白对照组于同一节段取出相应脊髓。应用免疫组化法观察MSCS移植后大鼠脊髓损伤区BDNF的表达变化。结果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在正常大鼠脊髓组织中有一定表达,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术后7d、14d及28d,细胞移植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均高水平表达,与缓冲液组相比较差别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间充质干细胞在移植后通过上调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从而促进轴突的再生,可能是治疗脊髓损伤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新式剖宫产术与传统式剖宫产的效果。方法:取下腹部两髂前上棘连线下3cm处为切口部位,横直行切开皮肤全层,用弯钳向正中分离腹直肌,向两侧拉开腹直肌,暴露腹膜,分离腹膜外脂肪,将腹膜打一小油,撕开腹膜切口。暴露子宫下段,将膀胱腹膜返折切一小口,向两侧撕开约10-12cm,下推膀胱约2-3cm,在子宫下段肌层中央切开2cm,向两侧弧形撕开肌肉约为11-12cm,破膜娩出胎儿,立即徒手剥离胎盘,而后将子宫提出腹腔,子宫切口用Ⅰ号合成可吸收缝线全层连续缝合,用Ⅰ号合成可吸收线连续缝合筋膜,将线结打在筋膜内,皮肤至皮下脂肪用4号丝线间断全层褥式缝合3钟,针间皮肤用Attis钳钳夹对合5min。术后留置导尿管24h,静滴青霉素2天。术后第一天换药一次,术后五天拆线。新式剖宫产术100例,随机选择近期同类病例中下腹部纵切口子宫下段剖宫产术100例为对照组。结果:观察组切皮至胎儿娩出时间、总手术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两组比较有极显著差异,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新生儿Apgar评分无显著差异,观察组术后疼痛明显轻于对照组(P<0.01),术后下地活动、进食、排气均纟对照组缩短,两组比较有极显著差异。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新生儿Apgar评分无显著差异。观察组术后疼痛明显轻于对照组(P<0.01),术后下地活动、进食、排气时间均比对照组缩短,两组比较有极显著差异。术后病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观察组术后5-6d出院,对照组术后7-9d出院,两组无明显差异。结论:新式剖宫产较传统术式简单、损伤小、手术时间短、出血少,术后病人恢复快。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99mTc标记的抗心肌肌钙蛋白Ⅰ单克隆抗体(AcTnIMA)在实验性心肌损伤大鼠体内的分布,探讨^99mTc-AcTnIMA是否可以作为心脏放射免疫显像剂。方法第一批大鼠实验组:20只急性心肌损伤大鼠注射^99mTc-AcTnIMA0.2mci,分别于注射后2、4、6、8h处死(每次5只),取血液、肝、脾、肾、正常肌肉、肺、心脏,计算每克组织计数占总注入计数的百分比(ID%/g)及心-肺ID%/g比(HLR);药物对照组:20只急性心肌损伤大鼠注射^99mTc标记的非特异性免疫球蛋白(N-IgG)0.2mci,处死方法同实验组。取肺及心脏,计算ID%/g及HLR;空白对照组:20只正常大鼠注射^99mTc-AcTnIMA0.2mci,处理方法同药物对照组。第二批50只心肌损伤大鼠分别于发生心肌损伤后2、4、6、8、12、24h,3、5、10、15d分10次静脉注射^99mTc-AcTnIMA0.2mci(每次5只),注射后4h处死,计算出ID%/g及HLR。结果损伤心肌摄取^99mTc-AcTnIMA为特异性摄取,摄取的高峰时间为4h;损伤心肌摄取^99mTc-AcTnIMA与损伤发生时间无关。结论^99mTc-AcTnIMA有望作为心脏放射免疫显像剂诊断心肌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