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2 毫秒
1.
目的:探讨和分析复方氟米松软膏治疗湿疹皮炎类皮肤病的40例患者的临床疗效,总结其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具有完整临床资料的2008年10月至2010年10月来我院就诊的湿疹皮炎类皮肤病患者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乖对照组两组,每组患者有20例,对照组采用外用0.1%醋酸曲安奈德乳膏,疗程为2周。观察组给予外用复方氟米松软膏,每日早、晚各1次,疗程2周进行治疗。观察和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不同治疗方法对湿疹皮炎类皮肤病的临床疗效。结果:经治疗后,对照组患者治愈2例,显效5例,有效7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70.00%。观察组患者治愈5倒,显效6例,有效7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90.D0%。观察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疗效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复方氟米松软膏治疗湿疹皮炎类皮肤病疗效比较确切,不良反应小,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临床借鉴和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除湿止痒软膏治疗皮炎湿疹类皮肤病疗效。方法:皮炎湿疹类皮肤病分两组,治疗组外用除湿止痒软膏,对照组外用蜈黛软膏。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显效率分别为59.3%、58.3%,总有效率均为92.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除湿止痒软膏治疗皮炎湿疹类皮肤病疗效与蜈黛软膏相似,使用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析复方丙酸氯倍他索乳膏在湿疹皮炎类皮肤病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在我院2018年3月-2019年2月诊治的湿疹皮炎类皮肤病患者中选出60例为对象,根据治疗意愿分组:对照组应用0.05%丙酸氯倍他索软膏治疗,观察组患者应用复方丙酸氯倍他索软膏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IL-2、INF-γ、IL-4、IL-10水平以及临床症状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01;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3.33%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6.67%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方丙酸氯倍他索乳膏在湿疹皮炎类皮肤病患者治疗中应用效果确切,促进皮损消退,调节Th细胞亚群平衡,缓解炎症反应,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吴宇华 《中国药学杂志》2002,22(10):610-611
 目的:探讨氨基酸螯合钙胶囊(乐力)在皮炎湿疹类皮肤病治疗中的作用。方法:观察组300例应用乐力、苯海拉明及皮康霜;对照组286例仅用苯海拉明及皮康霜。结果:加用乐力的观察组300例总有效率为57.7%,对照组286例总有效率为35.7%,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结论:在皮炎湿疹类皮肤病治疗中加用乐力可明显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5.
复方毛麝香洗剂治疗皮肤病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卫红  莫惠芳 《新中医》1999,31(11):39-39
复方毛麝香洗剂是佛山市名老中医罗仁伯治疗皮肤病的外用方之一。多年来我科使用该方治疗多种皮肤病 ,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皮肤病患者共 36 6例 ,随机分成 2组。治疗组 1 95例 ,男 89例 ,女 1 1 5例 ;冬季皮炎 6 2例 ,湿疹 5 0例 ,手足癣 35例 ,脓疱疮 4 8例。对照组 1 71例 ,男 82例 ,女 89例 ;其中冬季皮炎 5 6例 ,湿疹 4 1例 ,手足癣 30例 ,脓疱疮 4 4例。2 治疗方法2 1 治疗组 复方毛麝香洗剂治疗。组成 :毛麝香、如意草、土荆芥、山松针等研末备用。使用方法 :将药粉用适量热开水兑开 ,后加入冷水至 1 0…  相似文献   

6.
复方石韦软膏(石韦、虎杖、大黄、地榆、生地等)是我科治疗湿疹、皮炎类皮肤病的协定处方,临床应用效果良好,为探讨其皮肤的毒性、过敏性、刺激性,我们做了相关动物实验,结果表明复方石韦软膏是安全无毒的。  相似文献   

7.
"896"软膏治疗湿疹皮炎类皮肤病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896”软膏的配制方法,并运用于治疗湿疹120例,皮炎类皮肤病200例,结果湿疹痊愈99例,显效19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8%;皮炎类皮肤病痊愈160例,显效40例,显效40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100%;与各自的对照组相比较均有显著差异,疗效优于对照组。提示“896”软膏是临床治疗湿疹、皮炎类皮肤病较为理想的中药制剂。  相似文献   

8.
皮炎外洗方治疗湿疹皮炎类皮肤病52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皮炎外洗方是我科多年来治疗湿疹皮炎类皮肤病的经验方 ,具有清热燥湿 ,祛风止痒之功效 ,临床有较好疗效。我科 2 0 0 1年 5~ 1 1月运用此方治疗湿疹、异位性皮炎、神经性皮炎共 5 2例 ,取得较好疗效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共收集门诊湿疹皮炎类皮肤病 5 5例 ,剔除 3例 ,完整病例 5 2例 ,其中男 2 2例 ,女 30例 ;年龄 35 .5 6± 1 1 .6岁 ;5 2例中 ,急性湿疹 8例 ,亚急性湿疹 2 0例 ,慢性湿疹 1 1例 ,异位性皮炎 3例 ,神经性皮炎 1 0例。1 .2 病例入选标准年龄 1 8~ 6 5岁 ;男女不限 ;患湿疹皮炎类皮肤病 (包括急…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康复新液治疗湿疹皮炎类皮肤病的疗效。方法选取该院2016年7月—2017年7月门诊就诊的90例湿疹皮炎类皮肤病患者作为该次研究对象,按照数字抽签法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局部湿敷,观察组给予康复新液局部湿敷和康复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8.9%,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7%,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湿疹皮炎类皮肤病患者采用康复新液外用治疗后症状明显改善,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皮炎湿疹类皮肤病患者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效果。方法将我院接诊的皮炎湿疹类皮肤病患者200例随机分组,每组100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西医治疗,研究组患者则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比较2组临床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总有效率高达95.00%,显著高于对照组76.00%(P0.05);2组患者治疗前C反应蛋白、类风湿因子、红细胞沉降率比较无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皮炎湿疹类皮肤病患者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提高疗效,并更好地改善相关指标,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复方氟米松软膏联合炉甘石洗剂治疗皮炎湿疹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6年5月至2017年3月郏县人民医院收治的皮炎湿疹患者78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排列法分为两组,即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9例,均给予炉甘石洗剂为基础用药,其中观察组联合复方氟米松软膏治疗,对比两组临床效果、不良反应等指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97.44%、7.69%,明显优于对照组76.92%、23.08%;且观察组瘙痒程度及皮损面积症状积分较治疗前及同期对照组明显更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方氟米松软膏联合炉甘石洗剂在治疗皮炎湿疹中效果显著,直接迅速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且用药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治疗寻常型银屑病及湿疹皮炎的作用。方法:选择寻常型银屑病及湿疹皮炎患者100例,根据患者就诊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外用药物,即常规方案改善,观察组则采用复方甘草注射液治疗,治疗1个月后,比较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4.0%,对照组为88.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皮疹平均消退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治疗寻常型银屑病及湿疹皮炎患者,临床疗效肯定,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苦参等中药在皮炎湿疹类皮肤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我院2010年9月~2012年9月收治的40例皮炎湿疹类皮肤病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中药治疗,对照组采用西药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与实验室各项指标。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两组治疗效果对比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苦参等中药治疗皮炎湿疹类皮肤病的效果显著,安全性高,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皮炎湿疹类皮肤病应用中药蒸熏方案的治疗方式与观察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6月-2017年6月患有皮炎湿疹类皮肤病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把其中30例患有皮炎湿疹类皮肤病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以中药蒸熏方案进行治疗,并将其列入观察组;然后把另外30例患有皮炎湿疹类皮肤病的患者进行常规的治疗方式,将其列入对照组。对观察治疗数月后的效果进行观察分析。结果: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患者病情明显好转,而且治愈效果明显,存在明显差异,使统计学更有价值意义(P0.05)。结论:通过对皮炎湿疹类皮肤病患者采用中药蒸熏方案的方式进行治疗,能有效缓解患者病情,而且安全性能高,临床效果明显,因此值得临床医学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皮炎湿疹类皮肤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00例皮炎湿疹类皮肤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法治疗;对照组采用西药治疗。观察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100.O%,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8.O%,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O.05);观察组在治疗后的各项临床指标有明显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O.05);观察组在治疗后的各项指标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皮炎湿疹类皮肤病患者施以外涂西药、内服以苦参为主的中药汤剂,能够起到清热解毒、祛风止痒、除湿杀菌的作用,无明显不良反应,疗效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褚莉  段树卿  宋佳  齐元春  李云霞 《中草药》2019,50(11):2598-2603
目的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检测器法(HPLC-ELSD)建立复方石韦片中3种皂苷类成分黄芪皂苷I、II和黄芪甲苷的含量测定方法,并考察这3种皂苷类成分在复方石韦片制剂工艺过程中的转移率,完善与提升复方石韦片的质量控制方法。方法采用HPLC-ELSD法,使用Agilent 5-HC C_(18)(2)色谱柱(250 mm×4.6 mm,5μm),以乙腈-水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体积流量1.0 mL/min,柱温30℃,进样量20μL。ELSD参数:载气体积流量1.5 L/min,漂移管温度90℃,同时测定黄芪药材及复方石韦片成品、颗粒、浸膏样品中黄芪皂苷I、II及黄芪甲苷的含量,并计算3种皂苷类成分在复方石韦片制剂过程中的转移率。结果建立了复方石韦片及其制剂过程中黄芪皂苷I、II和黄芪甲苷的含量测定方法,该条件下3个成分均达到基线分离,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9.58%、99.31%、99.51%,RSD值分别为3.0%、2.5%、2.5%。黄芪皂苷I在制剂过程中转移率较低,黄芪甲苷在制剂过程中转移率较高,且均大于100%。结论本研究建立同时测定复方石韦片中黄芪皂苷I、II和黄芪甲苷3种皂苷类成分的方法重现性好,专属性强,简便易行,同时可用于考察复方石韦片制剂工艺过程中3种皂苷类成分的转移率,完善了复方石韦片中皂苷类成分的质量控制标准,并为其他含黄芪中药制剂的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外用复方甘石青黛膏治疗湿疹皮炎的临床疗效及用药安全性。方法将130例皮炎湿疹患者,分为复方甘石青黛膏治疗组(70例),0.1%丁酸氢化可的松霜对照组(60例)2组,治疗2周,第2周、第4周进行对照观察,评定各组疗效。结果第2周复方甘石青黛膏治疗组、0.1%丁酸氢化可的松霜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68.6%、73.3%,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48,P〉0.05)。第4周治疗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65.7%、48.3%,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464,P〈0.05)。结论复方甘石青黛膏治疗皮炎湿疹起效较慢,作用持久,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8.
复方薄荷酊治疗瘙痒性皮肤病60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自 1996年以来 ,使用自配复方薄荷酊治疗各种瘙痒性皮肤病 60 0例 ,经临床观察 ,疗效确切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60 0例患者中 ,男女无明显差异 ,其中急性荨麻疹 15 0例 ,慢性荨麻疹 2 5例 ,急性和亚急性湿疹 12 6例 ,慢性湿疹 3 0例 ,冬季皮炎 2 0例 ,夏季皮炎 10 0例 ,痱子 5 2例 ,其他过敏性皮炎 15例 ,老年性皮肤瘙痒症 2 2例 ,神经性皮炎 2 7例 ,其他瘙痒性皮肤病 3 3例 ;病程最短 10min ,最长 3 0浕 ;年龄在 6个月~ 85岁 ;所有病例均符合瘙痒性皮肤病的诊断标准。2 治疗方法2 1 药物组成 薄荷油 5ml;非那根注射液 12…  相似文献   

19.
凉血止痒合剂是本院皮肤科已故名医刘复兴主任的经验方,2003年制成院内制剂使用至今。笔者2009年3月~2009年10月用其治疗136例血热型皮炎湿疹类皮肤病,疗效较好,现总结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共选择皮炎、湿疹类患者136例,其中男66例,女70例;平均年龄37.5岁(最小19岁,最大66岁);病程7d~5a。136例患者中,急性湿疹22例,亚急性湿疹50例,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究湿疹皮炎类皮肤病应用消风汤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于2010年4月—2021年4月营口市中医院收治的湿疹皮炎类皮肤病患者中抽取80例进行本次研究,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0例,应用常规西药治疗)、研究组(40例,消风汤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症状改善时间及因子水平。结果 相比对照组总有效率72.5%(29/40),研究组总有效率92.5%(37/40)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皮肤瘙痒改善时间(3.37±1.08)d、皮损症状改善时间(3.43±1.19)d,明显较对照组的(4.26±1.14)d、(4.31±1.22)d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C-反应蛋白、类风湿因子治疗前数据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各指标水平均明显降低,且相比对照组,研究组下降更明显(P <0.05)。结论 消风汤用于湿疹皮炎类皮肤病的治疗,效果好,症状改善时间短,可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