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通过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探讨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PCI)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左室舒张功能及结构的影响。方法  4 0例发病 12小时内的AMI患者分为PCI组、溶栓组 ,分别于治疗后 1周、4周行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 ,并获得左室最大早期舒张血流速度 (E峰 ) ,晚期最大舒张血流速度 (A峰 )得出舒张早期和晚期最大血流速度比 (E/A)和E峰减速时间 (DT) ,左室舒张末期和收缩末期容积指数(LVEDVI,LVESVI)。结果 溶栓组 :溶栓后 4周与 1周相比 ,E峰值增高、A峰值降低、E/A值增加、DT值减少均有显著差异 (P <0 0 5~ 0 0 1) ;第 4周的LVEDVI和LVESVI与第 1周的结果 ,无明显差异 (P >0 0 5 )。PCI组 :PCI治疗后 4周与后 1周相比E峰值增高、A峰值降低、E/A值增加、DT值减少均有显著差异 (P <0 0 5~0 0 1) ;第 4周的LVEDVI和LVESVI结果与第 1周的结果 ,无明显差异 (P >0 0 5 )。PCI组与溶栓组比较 :治疗1周后 ,PCI组与溶栓组在E峰值、A峰值、E/A值、DT值及LVEDVI和LVESVI结果方面无显著差异 (P >0 0 5 ) ,而 4周PCI组在E峰值增高、A峰值降低、E/A值增加、DT值减少方面较溶栓组有明显改善 (P <0 0 5 )。结论 心肌梗死患者行冠脉介入术 ,有利于患者心功能的及早恢复 ,阻止左室重构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血压参数与左心室舒张功能的相关性。方法: 入选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37例,询问病史、体检并采用超声心动图测收缩末期左、右心房内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功能测定用二尖瓣舒张早期血流峰值速度/舒张晚期血流峰值速度(E/A)值,以评价左室舒张功能。根据E/A值的大小将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为两组,E/A≥1组视为左心室舒张功能正常组(n=54例),E/A<1为左心室舒张功能不全组(n=83例)。患者均行24h动态血压及血生化检测。结果: (1)左心室舒张功能不全组的24h平均收缩压(24hSBP)、LVEDD明显高于功能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偏相关性分析显示左室舒张功能与LVEDD、24hSBP呈显著正相关(r值分别为0.70,0.40,P<0.01)。结论: 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血压参数与左心室舒张功能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组织多普勒超声评价冠状动脉不同狭窄程度对左心室舒张功能的影响。方法在我院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患者219例,根据造影结果分为3组,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组(至少1支血管狭窄≥70%,A组),冠状动脉病变轻微组(血管狭窄70%,B组)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正常组(C组)。应用超声测量冠心病患者二尖瓣舒张早期血流峰值(E)与组织多普勒成像二尖瓣环舒张早期峰值(Em)的比值(E/Em)。结果 A组的E/Em较B、C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B组与C组比较,E/E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Em可检测出冠状动脉高度狭窄引起的左心室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对心脏舒张功能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2014-09至2017-08疑诊为冠心病并行冠状动脉造影(CAG)的患者600例,根据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分为:对照组(无狭窄)150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组(狭窄50%)150例,冠心病组(狭窄≥50%)300例。所有患者均行超声心动图及左心室造影检查,测定左心室舒张功能、冠状动脉容积及压力。对比三组心脏舒张功能。结果:与对照组比,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组和冠心病组的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左心房容积指数、左心室舒张时间常数均较高(P均0.05),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组和冠心病组的左心室舒张早期快速充盈的充盈峰/左心室舒张晚期快速充盈的充盈峰值(E/A)、左心室压力上升最大速度、左心室压力下降最大速度、舒张期前1/3充盈分数、舒张期后1/3充盈分数均较降低(P均0.05),冠心病组的左心室射血分数较低(P0.05)。三组间两两比较,E/A1.2的患者比例差异均显著(P均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Gensini评分是心脏舒张功能减退的独立危险因素(OR=1.93,95%CI:1.31~2.68,P=0.01)。与对照组比,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组和冠心病组的冠状动脉舒张末期容积(CEDV)、冠状动脉收缩末期容积(CESV)、冠状动脉压力下降最大速度(C-dp/dtmax)、冠状动脉压力上升最大速度(C+dp/dtmax)均较低(P均0.05);与冠状动脉硬化组比,冠心病组的CEDV、CESV、C-dp/dtmax、C+dp/dtmax均较低(P均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Gensini评分与C-dp/dtmax呈负相关(r=-0.43,P0.01)。结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在没有心脏收缩功能改变时,心脏舒张功能就已明显减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冠状动脉舒张功能减低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不同程度的冠状动脉病变与左心室舒张功能的关系。方法 对147例患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根据造影结果分为冠状动脉正常组、单支病变、双支病变和多支病变组。造影前行超声心动图测量射血分数、短轴缩短率、舒张早期充盈峰值流速、舒张晚期充盈峰值流速,计算舒张早期充盈峰值流速与舒张晚期充盈峰值流速比值。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单支病变组舒张功能即开始出现异常(P〈0.05),双支病变组和三支病变组舒张功能、收缩功能均出现异常(P〈0.01)。结论 冠状动脉病变影响心脏功能,早期先影响舒张功能,并随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加重而逐渐减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对左心室舒张功能的影响。方法应用心导管及超声心动图检查,对75例经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冠心病患者进行了研究。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 ,将冠心病患者按病变狭窄所累及的动脉支数分为4组:轻度狭窄组、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及三支病变组。应用导管法测定主动脉内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左心室舒张末期压(LVEDP),收缩期及舒张期左室压力最大变化率(dp/dtmax,dp/dtmin)及等容舒张期压力衰减时间常数。比较不同的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心室舒张功能的关系。应用心导管法与超声心动图检查分析左心房内径(LAD)、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EDV)、收缩末期容积(ESV)、舒张期前1/3充盈量(1/3V)及舒张早期充盈分数(1/3FF),并计算左心室射血分数。应用超声应变率显像分别测量左心室各壁不同节段收缩期、快速充盈期及舒张晚期的峰值应变率,对各峰值应变率与导管法所测的相应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常规超声心动图指标比较,在不同冠状动脉狭窄病变组,仅LAD在三支病变组〔(38.74±4.57)mm〕较轻度冠脉病变组〔(33.87±3.80)mm〕及单支血管病变组〔(33.77±3.94)mm〕显著增加。左心导管测定的LVEDP、dp/dtmax、dp/dtmin、EDV、ESV各组比较均无显著的统计学差异。而轻度冠脉病变组的等容舒张期压力衰减时间常数〔(30.31±6.50)ms〕低于其他各组。舒张早期充盈的1/3V及1/3FF在冠状动脉显著狭窄组低于轻度冠脉病变组。结论不同程度的冠状动脉病变对心室的舒张功能具有一定的影响,而且随着病变程度的加重影响增大。超声应变率显像技术可以准确判断冠心病患者的心室舒张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通过有创与无创监测动脉弹性指数与左心室舒张功能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取疑似诊断为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并行冠状动脉(冠脉)造影的患者,根据冠脉狭窄程度分为A组(无狭窄)、B组(冠脉狭窄<50%)、C组(50%≤冠脉狭窄<75%)与D组(冠脉狭窄≥75%)。对所有疑似ACS的患者均行超声心动图、颈动脉超声、颈-股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cfPWV)及左心室造影检查,测定左心室舒张功能、外周动脉弹性指数,对比4组患者动脉弹性指数及心脏舒张功能。结果:(1) 4组间心功能指标结果显示:左心室等容松弛时间常数(T)、心室僵硬指数(K)、二尖瓣舒张早期血流峰值与二尖瓣环运动速度之比(E/e’)、左心室上升最大速度(LV+dp/dtmax)、左心室下降最大速度(LV-dp/dtmax)、舒张功能异常例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C、D两组的T、K、E/e’值、舒张功能异常例数均高于A、B两组,LV+dp/dtmax、LV-dp/dtmax均低于A、B两组(均P<0.0...  相似文献   

8.
目的 应用超声心动图评价血管紧张素 1型受体 ( AT1 )拮抗剂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心室肥厚和舒张功能的影响。方法 分别于 AT1 拮抗剂 (氯沙坦 )治疗前和治疗 6个月后 ,对 3 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 M型超声心动图测量舒张末期左心室内径、室间隔和左心室后壁厚度 ,计算左心室重量指数 ;在心尖左心长轴切面上 ,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测量二尖瓣口舒张早期峰值速度 E、舒张晚期峰值速度 A和 E峰减速时间 ,并计算E/A比值。结果 氯沙坦治疗 6个月后 ,左心室重量指数从 12 4± 2 1g/m2减低为 10 2± 2 2 g/m2 ( P<0 .0 0 1) ;E/A比值 ( 1.2 5± 0 .2 7)明显高于服用前 ( 0 .94± 0 .2 6,P<0 .0 0 1) ,E峰减速时间从 2 2 1± 3 2 ms下降到 180± 2 7ms( P<0 .0 0 1)。结论  AT1 拮抗剂氯沙坦治疗 6个月使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心室肥厚得到消退 ,并改善了其舒张功能  相似文献   

9.
卡维地洛与氨氯地平联用治疗舒张功能不全性心力衰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卡维地洛与氨氯地平联用治疗舒张功能不全性心力衰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将 10 0例心功能 ~ 级舒张功能不全性心力衰竭者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组 :卡维地洛与氨氯地平联用 :对照组 :仅氨氯地平口服。观察心功能改善包括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心室等容舒张时间 ( IVRT)、舒张早期和晚期充盈速度及其比值 ( E、A、E/A) ,并观察血压 ( BP)、心率 ( HR)。结果 治疗组在改善心功能包括超声心动图参数 :IVRT、E、A、E/A及 BP、HR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 ,P<0 .0 1,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 ,且不良反应少。结论 卡维地洛与氨氯地平联用治疗舒张功能不全性心力衰竭的疗效优于单用氨氯地平 ,且安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320排冠状动脉CTA在高血压患者左心室舒张功能评价中的价值,及与超声心动图评价的相关性和一致性。方法:选取临床确诊为原发性高血压并行冠状动脉CTA及心脏超声检查的患者120例,按血压值将高血压组分为轻度(40例)、中度(40例)及重度(40例)三组。同时收集40例年龄、性别相匹配正常血压者为对照组。利用CT和超声分别测量并计算出二尖瓣舒张早期峰值血流速度(E)、舒张晚期峰值血流速度(A)、二尖瓣环舒张早期峰值运动速度(e’)及左心室充盈压力(E/e’)、左心房容积指数(LAVI)、左心室舒张期扩张指数(DE)、舒张末期左心房容积(LAVd)及左心室容积(LVVd)。采用ICC分析CT测量参数的观察者内和观察者间的一致性;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CT与超声间测量参数的差异,Pearson或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CT、超声测量结果的相关性,Bland-Altman检验CT、超声测量参数的一致性。分析各组间左心室舒张功能参数CT测量值的差异性和血压与诸参数相关性。结果:CT测量诸参数值观察者内和观察者间可重复性好,ICC值为0.852~0.999(P均<0.001)。L...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室性心动过速 (VT)患者 QT离散度 (QTd)变化的意义。方法 对正常对照组 (35例 )和 VT组 (31例 )记录 12导联同步心电图 ,人工测量 QT间期 ,计算 QTd。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 ,VT组 12导联QTd明显增加 (P<0 .0 1) ,但两组之间存在很大交叉 ,无法建立正常参考值 ;QT间期明显延长 (P<0 .0 1) ,两组QTmax多见于 V2 、V3、V4 和 V5导联 (分别为 75 .0 %、77.8% ) ,两组 QTmax、QTmin导联分布无显著差异 (P>0 .0 5 )。结论  VT患者的 QTd不能代表心肌复极的区域性差异 ,仅可作为心肌复极异常简单、粗略的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慢性激活天门冬氨酸(N-methyl-d-aspartate,NMDA)受体对心室复极变异性和储备的影响,探讨其诱发室性心律失常的可能机制.方法 36只成年雄性Wistar大鼠分为:对照组(CTL组)、NMDA受体激动剂组(N组)和NMDA受体激动剂+抑制剂组(N+M组).在Langerdorff灌流下,行不同频率的S1S1和短阵快速(Burst)刺激左心室前壁和后壁;记录单向动作电位复极到90%的时限(MAPD90)的动态变化,计算短时限变异(STV)、电交替阈值和室性心律失常的诱发率.结果 与CTL组相比,以不同周长刺激时,N组MAPD90和STV的动态变化幅度显著增大;诱发电交替的起搏周长显著增高[(111.67±2.97)ms对(88.33±2.41)ms,P<0.01];刺激完成前的STV明显增大[(12.18±0.81)ms对(3.61±0.29)ms,P<0.01];N组的室性心律失常诱发率和持续性室性心律失常比例均高于CTL组:S1S1模式:83.33%对25.00%,P=0.02和75.00%对8.33%,P<0.01;Burst模式:100%对25%P<0.01和83.33%对25.00%,P=0.02.N+M组的上述变化与CTL组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慢性激活NMDA受体明显增加室性心律失常的易感性,可能与心脏复极变异性增大和复极储备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We studied 33 clinically stable patients with permanent atrial fibrillation (AF), implanted with a ventricular demand rate-responsive (VVIR) pacemaker or an automatic defibrillator, in order to evaluate whether continuous right ventricular apex pacing (VP) conferring rate regulation may be advantageous when compared with slower drug-controlled AF. Devices were chronically programmed at ventricular backup pacing.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 two groups according to their normal (n = 17) or depressed (n = 16) left ventricular systolic function (LVSF). Ventricular function was studied by using tissue Doppler and color M-mode and echocardiography, as well as 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 (BNP) measurements. Baseline data during AF were compared to corresponding measurements following a 1-month pacing period after the devices were programmed at a base rate of 70 beats/min. In both groups, VP worsened some indexes of left and right ventricular function (P < 0.05) without significantly affecting cardiac output, left ventricular filling pressures and BNP (P = not significant). We conclude that VP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dvantageous compared to slower AF.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 5例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 (ICD)植入术及临床随访情况。方法  5例因反复发作有血流动力学障碍的室性心动过速 /心室颤动 (VT/ VF)均顺利植入 ICD(其中双腔 ICD2例 ) ,随访 6~ 2 4个月 ,观察患者临床疗效及 ICD工作情况。结果  5例患者无 1例死亡。随访期间共出现 VT/ VF事件 30 4次 ,ICD识别并治疗的 VT/ VF事件 71次 ,VT 6 5次 ,占 91.5 % ,VF 6次 ,占 8.5 % ,抗心动过速起搏 (ATP)终止 5 5次 ,占77.5 % ,心律转复 (CV)终止 16次 ,占 2 2 .5 % ,VF经除颤 (DF)全部一次成功。结论  ICD的治疗效果肯定 ,需加强随访 ,及时修改参数 ,同时应加强药物的辅助治疗 ,如 β-受体阻断剂 ,胺碘酮等 ,积极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 探讨心肌梗死(MI)后室壁瘤形成大小、左室大小、左心功能与室性心动过速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114例心肌梗死后室壁瘤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动态心电图、心电监护证实并发室性心动过速21例归为室速组,其余为非室速组,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病史特点、左房直径、左室舒张末期直径、左室收缩末期直径、左室舒张期室间隔厚度、左室舒张期后壁厚度、室壁瘤大小及左室射血分数.结果 两组间左房直径[(4.49±0.47)cm比(4.07±0.62)cm,P=0.040]、左室舒张末期直径[(6.34±0.80)cm比(5.77±0.76)cm,P=0.029]和左室收缩末期直径[(5.18±1.01)cm比(4.33±0.94)cm,P=0.00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左房直径、左室舒张期后壁厚度、室壁瘤基底直径、室壁瘤膨出直径、左室射血分数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心肌梗死后室壁瘤形成,其左室大小与室性心动过速有一定关系,而与室壁瘤大小无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静脉用胺碘酮(amiodarone)对顽固性、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SVT)、心室颤动(VF)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24例SVT和(或)VF患者,其中男19例,女5例,平均年龄49.2±12.4岁;冠心病陈旧性心肌梗死14例,心肌病7例,心肌炎2例,先天性心脏病1例。静脉注射胺碘酮首剂3~5mg/kg,10分钟内注入,继之以1.0~1.5mg/min维持静脉滴注,第1个24小时总量平均2165.0±385.4mg(包括口服量),以后依病情渐减,维持静脉滴注平均4.2±2.5天。静脉应用同时加用口服胺碘酮600~1200mg/d。第1次负荷量后,若心律失常控制不理想,可每隔15~30分钟再给1.5~3.0mg/kg的追加负荷量。疗效判断以SVT和(或)VF消失为有效。结果:总有效率83.3%。2例静脉用胺碘酮期间出现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及一过性Ⅱ度房室传导阻滞。经减量后恢复。结论:静脉应用大剂量胺碘酮治疗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