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螺旋CT对食管癌检查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探讨螺旋CT对食管癌临床应用价值,并与传统CT相比较。材料与方法:螺旋CT组食管癌12例均行多平面重建,并与35例传统CT扫描者进行轴位图像比较;7例螺旋CT扫描后在工作站经软件理行食管仿真内窥镜成像。结论螺旋CT与传统CT相比较,除了可以轴位观察食管病变情况,还可以利用多平面重建及CT领导真内窥镜来观察食管病变特征,为诊断提供更多,更全面的信息,CT信息内窥镜也是纤维食管胃镜的重要补充方法。 相似文献
2.
1.目的CT扫描可以了解食管癌的部位,周围受侵情况,以及有无纵膈淋巴结转移,肺转移等情况,为临床治疗和手术前制定的计划有重要参考价值。而螺旋CT的应用以及其后处理功能,使CT诊断水平迈上新阶段。本文探讨螺旋CT对食管癌临床应用价值,并与传统CT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3.
4.
董福仁 《中外医用放射技术》2006,(3):78-79
目的:探讨16排螺旋CT在胃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5例患者均行GE-Lightspeed 16排螺旋CT平扫和增强扫描,在ADW4.2软件的工作站行多平面重建(MPR)技术后处理。结果:15例患者均获得清晰的多平面系列(可图像,其中2例患者未发现病灶,13例患者发现明显肿块,其中8例有胃壁外侵犯,5例胰腺侵犯、1例肝左叶外侧段受侵,2例肝脏多发转移,4例胃周、腹膜后及脾门淋巴结转移。11例患者的CT表现得到手术和病理的证实,2例肝脏多发转移患者未手术,但得到胃镜和病理证实;其中胃腺癌10例、恶性淋巴瘤1例、息肉2例。结论:16排螺旋CT扫描MPR技术不仅能对胃部肿瘤病变治疗前进行较准确诊断,而且有助于对肿瘤进行TNM分期、治疗方案的确定、术中难易程度及预后情况的评估。 相似文献
5.
螺旋CT在胰腺肿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常规CT增强扫描是以往对胰腺肿瘤诊断的主要方法 ,其优点在于能够显示肿瘤的形态、内部结构 ,并可进行随访观察。对胰腺癌的诊断准确率超过 90 %。随着CT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螺旋CT的广泛应用 ,图像分辨率明显提高 ,各种扫描技术日臻成熟 ,对胰腺肿瘤诊断和手术可行性的准确评估必将进一步提高。螺旋CT扫描技术螺旋CT(spiralCT ,SCT) 1次屏气 (15~ 30s)就可以对胰腺进行 1次完整的扫描 ,避免了呼吸运动伪影 ,保持了层面的连续性 ,不重叠亦无遗漏 ,并且可任选重建间隔 ,有利于小病灶的检出 ,更好地分辨细微结构如胰周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十六层螺旋CT多平面重组在腹部检查中的临床价值以及应用技巧。方法:使用SIEMENS Sensation16多层螺旋CT对45例常规腹部扫描病人进行层厚和层间距为2 mm的回顾性多平面重组,将以多平面重组图像为依据作出的诊断与横断面图像的结论对照。结果:除在影像描述上存在微小差别外,以多平面重组图像为依据作出的诊断与横断面图像的诊断基本一致。多平面重组图像较横断面图像更直观明确,对沿上下方向走行的组织结构尤为突出。结论: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组,操作简便,图像清晰直观,可作为腹部CT诊断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7.
8.
刘正刚 《中外医用放射技术》2007,(1):21-22
目的:本文应用16层螺旋CT对结肠部位进行快速容积扫描,探讨多层螺旋CT成像技术即表面遮盖法重建(SSD)、多平面重建(MPR)、仿真内窥镜(CTVE)以及透亮法(Raysum)显示等在结肠检查中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分析与探讨螺旋CT的MPR(多平面图象重建法)在儿童各部位扫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85例儿童各部位(骨关节28例,气管、支气管30例,泌尿系统27例)螺旋扫描,分别应用MPR法进行三维重建,分析其影像学表现。结果:在骨关节系统中MPR对判断骨折线走向及关节脱位的方向和程度有帮助;MPR对小儿气道异物诊断的阳性率高,能直观地了解异物的大小、位置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而在泌尿系统MPR则可用于显示各种占位病变的位置、大小、范围及先天畸形的形态。结论:在儿童各部位应用螺旋CT的MPR三维重建法对疾病的诊断有很大帮助,也对临床治疗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12.
螺旋CT多平面重建技术对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目的 探讨螺旋CT多平面重建(MPR)技术对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ELDH)的CT分型和特征表现。材料与方法 对11例经手术证实的ELDH的MPR表现进行分析。结果 11例ELDH与椎弓根的关系分为3型:椎间孔型6例,椎间孔外侧型2例,混合型3例,包括椎间孔内外侧型混合以及与椎管内后外型的混合。MPR显示ELDH的特征为椎间孔内软组织块影。MPR准确地提供了ELDH的解剖信息包括位置、形状和大小等。结论 MPR是诊断ELDH的可行方法,有助于手术方案的选择。 相似文献
13.
CT仿真膀胱镜临床应用价值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螺旋CT仿真膀胱内镜(CTVC)临床应用结果,探索其在临床应用中的意义。资料与方法:对临床具备指征的一组患者,在膀胱排空后静脉推注碘对比剂,待膀胱充盈后行膀胱区域的薄层螺旋CT扫描,将采集的数据转至工作站行后期处理。应用三维导航软件(Navigator Smooth)重建仿真内镜图像,供诊断观察。全部病例均有双盲纤维膀胱内镜(FC)对照检查资料,并将两种检查结果部分手术、病理结果作对照分析。结果:本组56例CTVC,其中未见异常7例,FC发现1例为膀胱结石,余6例正常,符合率85.7%(6/7);CTVC诊断膀胱肿瘤29例,FC及/或手术证实28例,另1例系前列腺肥大,符合率96.5%(28/29);CTVC诊断良性改变(憩室、结石、囊肿、外压等)20例均与FC相符,符合率100%(20/20)。结论:CTVC在显示膀胱腔内累及膀胱壁的改变方面具有较高的敏感性,不失为一种非侵入性诊断方法,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螺旋CT三维(3D)和多平面重建(MPR)在髋臼骨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7例髋臼骨折的病人先经营骨盆螺旋CT薄层扫描,并在工作站上作髋臼三维和多平面重建。注重观察髋臼骨折的以及CT表现特征。结果:27例病人共计31个髋臼骨折。除1个T形骨折用三维和多平面重建判断为横行骨折外,其余30个骨折轴位CT、三给和多平面重建均显示。三维和多平面重建能更直观的显示病变的具体情况。结论“螺旋CT三维和多平面重建是轴位CT扫描的有价值的补充手段,在髋臼骨折中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CT仿真内窥镜成像在显示喉部疾病的应用价值。方法:22例喉部疾病患者包括15例喉癌,3例声带息肉,1例披裂炎症,1例咽喉后壁脓肿,以及2例声带固定,均经螺旋CT扫描,获自所有病例的仿真内窥镜成像均与纤维喉镜及手术所见对照分析。所有病例或细胞学证实。结果:CT仿真喉镜对正常解剖结构显示与纤维喉镜一致,显示病变范围优于纤维喉镜,CT仿真喉镜能从足端入路观察,但对较小病灶的显示不如纤维喉镜。结论:CT仿真喉镜能对喉部病变提供较全面的信息,因而它是纤维喉镜的一种很好的补充手段。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螺旋CT作肝脏肿瘤早期增强扫描的作用。材料和方法:用螺旋CT和造影剂快速滴注法对36例肝脏肿瘤患者作全肝早期增强扫描。以2ml/s左右的速度经时前静脉注入浓度为300mgI/ml的非离子型造影剂100ml,在开始滴注造影剂75秒内扫完全肝。结果:所有图像主动脉密度均高于或等于门静脉密度。与邻近肝组织相比,15例(20灶)肝细胞性肝癌(HCC)呈高密度。11例HCC呈等或较低密度:2例为弥漫型HCC;9例有严重肝动脉-门静脉瘘,其中2例门静脉呈逆向增强。7例肝转移瘤呈低密度。3例(5灶)海绵状血管瘤呈向心性增强。结论:螺旋CT作肝脏早期增强扫描可如实显示肿瘤血供和血管受侵的情况,有利于病灶性质的鉴别和多血供多发病灶及小病灶的发现。 相似文献
17.
螺旋CT MPVR在CTA中应用技术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螺旋CT中多平面容积重建技术 (最大密度投影 ) [MPVR(MIP) ]特点及其所重建血管图像的优越性。材料与方法 搜集 10例正常者 ,利用MPVR(MIP)技术 ,5例行头颅血管成像 ,5例行门静脉属支血管成像。结果 颅内动脉可清晰显示至 4级分支 ,门静脉属支可清晰显示至 5级属支。结论 正确及熟练运用MPVR(MIP)技术可在直径 >2~ 3mm的血管上提供清晰影像 ,图像具有一定立体感 ,可多角度任意观察 ,并能提供较DSA更多的信息。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及其三维重建(3D)与多平面重组(MPR)在足、腕骨病变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32例足、腕骨病例均采用16层螺旋CT进行扫描,在工作站上进行3D及MPR影像后处理,并对结果进行比较和综合分析.结果:32例病例中正常足骨5例,腕骨3例,拇指外翻畸形2例,跟骨粉碎性骨折后致慢性骨髓炎,骨质疏松2例,距骨骨折5例,舟月骨骨折并月骨缺血性坏死1例,跟骨结核6例,腕骨骨髓炎、骨质疏松3例,跟骨粉碎性骨折5例.16层螺旋CT的3D图像可清晰显示正常小关节及其病变的立体形态,MPR图像则可以多平面多角度地观察骨关节的大小、形态、密度等的改变,对病变显示满意.结论:多层螺旋CT重建能提供骨关节病变非常有价值的空间关系信息,其表现接近病理解剖,临床应用价值大,有利于临床医师选择治疗方案、制订手术计划. 相似文献
19.
CT血管造影的初步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初步探讨CTA的成像技术和临床意义。材料与方法:选择一定扫描参数,造影剂的应用方法和血管重建方式进行了36例不同部位的CTA成像,并按标准对CTA图像质量进行分级。结果:本组I ̄Ⅱ级优良图像约占91%,尚能诊断的Ⅲ级约9%。结论:恰当地使用CTA成像技术,能获得满意的CTA图像。CTA是一种成功的非创伤性血管成像技术。 相似文献
20.
螺旋CT在尘肺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评价螺旋CT在尘肺影像诊断中的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39例尘肺的胸片与螺旋CT的影像表现。结果:螺旋CT检查的39例中有23例出现散在的2—9mm圆形结节影,大于10mm的大结节有12例,29例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肺气肿,35例显示胸膜病变,ll例分别患有新老肺结核灶,34例有不同组的淋巴结肿大或钙化。纠正胸片误诊的I期尘肺5例,Ⅱ期尘肺l例,发现胸片未能准确分期的Ⅱ期尘肺4例、Ⅲ期尘肺2例。结论:螺旋CT在显示尘肺的直接征象和间接征象上较常规胸片敏感,可以弥补x线平片的许多不足,有利于尘肺的正确诊断和鉴别诊断,特别有利于尘肺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