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作采用多节段双侧开窗椎管推广术治疗椎间盘突出并椎管狭窄(包括侧隐窝狭窄),保留脊柱的脊上韧带、脊间韧带以及椎弓根管骨性结构,从而即解决了椎管狭窄(包括侧隐窝狭窄)和腰椎间盘突出,又保留了脊柱的完整性、稳定性和活动度。具有创伤小、疗效确切、恢复快等特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桥梁式椎板切除治疗多节段椎管狭窄术后的腰椎稳定.方法:腰部后正中切口,在棘上韧带下方切除棘间韧带,棘突与椎板上下缘各咬除1/3,保留中1/3(呈桥梁式).进入椎管切除压迫脊髓及脊神经根的病变.结果:按本法治疗79例,术后经1.3年以上随访.治愈:症状体征消失,恢复正常工作者76例.良好:症状体征明显改善,恢复轻工作者3例,无效及恶化无病历数.结论:桥梁式椎板切除,术式简单,能完成椎管内、黄韧带肥厚、椎管狭窄、根管狭窄、侧隐窝扩大、椎间盘突出等手术,术后脊柱稳定,无需内固定,下床活动早,功能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3.
显微内窥镜下治疗腰椎间盘突出伴椎管狭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后路显微内窥镜(M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合并椎管狭窄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显微内窥镜下髓核摘除,同时扩大侧隐窝,部分患者需要同时扩大神经根管,对受压神经根充分减压。结果本组经后路显微内窥镜下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合并椎管狭窄452例,术后随访305例,优263例,良31例。差11例,优良率达96.3%。结论MED在神经根充分减压的基础上,具有损伤小,恢复快,脊柱稳定性好,适用于治疗单侧1个间隙或同侧2个间隙椎间盘突出合并椎管狭窄。  相似文献   

4.
腰椎退变性侧弯伴椎管狭窄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退变性脊柱侧弯伴椎管狭窄的特点、手术减压范围及其临床效果;方法 32例腰椎退变性侧弯伴椎管狭窄患者,5例行椎板间开窗侧隐窝扩大减压(A组),19例行全椎板切除减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椎间融合术(B组),8例行全椎板减压并神经根管扩大减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椎间融合术.对所有术前术后影像学特点、减压方式、减压范围和功能评分(症状、体征)进行比较和评估.结果 A组中5例行开窗减压患者中3例效果良好,1例有好转但仍有症状,1例术后症状无明显减轻;B组中16例效果良好,2例症状缓解不完全,1例出现马尾神经损伤症状;C组中8例效果良好.结论 退变性脊柱侧弯伴椎管狭窄病变较复杂,手术方案要根据椎管狭窄的程度、范围和侧弯的类型确定,外科治疗的主要目的 是神经减压和最大限度最大可能的稳定和重排脊柱.对单纯侧隐窝狭窄而中央椎管不狭窄者可选择椎板间开窗减压,但这种减压范围往往不能达到完全减压,部分患者会残留狭窄症状,对合并中央椎管和侧隐窝同时狭窄者要采用双侧全椎板减压,部分出现神经根管狭窄者要对狭窄的神经根管进行减压和扩大或者通过纠正侧弯和旋转改善狭窄的神经根管和改善神经根牵拉紧张状况. 状缓解不完全,1例出现马尾神经损伤症状 C组中8例效果良好.结论 退变性脊柱侧弯伴椎管狭窄病变较复杂,手术方案要根据椎管狭窄的程度、范围和侧弯的类型确定,外科治疗的主要目的 是神经减压和最大限度最大可能的稳定和重排脊柱.对单纯侧隐窝狭窄而中央椎管不狭窄者可选择椎板间开窗减压,但这种减压范围往往不能达到完全减压,部分患者会残留狭窄症状,对合并中央椎管和侧隐窝同时狭窄者要采用双侧全椎板减压,部分出现神经根管狭窄者要对狭窄的神经根管进行减压和扩大或者通过纠正侧弯和旋转改善狭窄的神经根管和改善神经根牵拉紧张状况. 状缓解不完全,1例出现马尾神经损伤症状 C组中8例效果良好.结论 退变性脊柱侧弯伴椎管狭窄病变较复杂,手术方案要根据椎管狭窄的程度、范围和侧弯的类型确定,外科治疗的主要目的 是神经减压和最大限度最大可能的稳定和重排脊柱.对单纯侧隐窝狭窄而中央椎管不狭窄者可选择椎板间开窗减压,但这种减压范围往往不能达到完全减压,部分患者会残留狭窄症状,对合并中央椎管和侧隐窝同时狭窄  相似文献   

5.
可复式椎管扩大成形术的设计与临床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根据脊柱解剖及功能特点,设计可复式椎管扩大成形术,探讨其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自病变间隙下位棘突、椎板的上1/3水平截骨,小关节突内缘两侧椎板向上凿开,分离两侧黄韧带的附着处,将棘突、椎板、黄韧带向上掀起,显露椎管,摘除突出髓核,扩大椎管,后将掀起部分回复原位,棘突处悬吊缝合。结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和椎管狭窄36例,经7~72个月随访,临床症状消失,无腰椎不稳、硬脊膜粘连等并发症发生。结论:本术式显露范围广、病灶切除彻底、操作简单,克服了其它术式的不足,能达到减压和稳定脊柱的双重目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后路显微内窥镜(M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合并椎管狭窄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显微内窥镜下髓核摘除,同时扩大侧隐窝,部分病人需要同时扩大神经根管,对受压神经根充分减压。结果 本组经后路显微内窥镜下治疗腰椎间盘突合并椎管狭窄452例,术后随访305例,优263例,良31例,差11例,优良率达96.3%。结论 MED在神经根充分减压的基础上,具有损伤小,恢复快,脊柱稳定性好,适用于单侧1个间隙或同侧2个间隙椎间盘突出合并椎管狭窄的治疗。  相似文献   

7.
退变性腰椎椎管狭窄症的病理变化及诊断治疗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本文报告146例退变性腰椎椎管狭窄症,其目的在于:探讨腰椎退变与椎管狭窄的关系,退变性椎管狭窄的临床特点及其治疗方法问题。本组全部经手术治疗,椎管扩大减压包括侧隐窝扩大,充分暴露受压神经根和硬膜囊是提高治疗效果重要措施,维持腰椎稳定是外科治疗重要内容。132例随访,平均38个月,优良者112例(84.8%)。研究表明,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除中央椎管狭窄外,神经根管(包括侧隐窝)狭窄更多见。在外科治疗时必须注意这种病理变化特点,避免遗漏,影响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8.
椎管内扩大术治疗腰椎椎管狭窄症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腰椎椎管狭窄的治疗方法。方法:采用作者设计的“半椎板切除行椎管内扩大术”治疗腰椎管狭窄35例。其中侧隐窝型2例,马尾神经型11例,混合型22例。经39~96个月的长期随访。结果:疗效优27例(77.1%),良8例(22.9%),优良率100%,结论:认为采用文中介绍的手术能最大限度地保持脊柱的稳定性,同时椎管减压彻底,神经组织粘连较少,近远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9.
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的螺旋CT诊断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的螺旋CT表现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有临床症状且符合退行性腰椎管狭窄诊断的190例患者的临床及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退行性椎管狭窄主要发生在L4~5椎间隙,本组病例有133处;根据王永奇等椎管狭窄分型标准,以Ⅱ型和Ⅲ型狭窄为主,本组病例Ⅱ型97例,Ⅲ型74例。CT表现为椎间盘膨出/突出、椎体后缘骨质增生、椎体滑脱及椎小关节肥大、黄韧带肥厚及后纵韧带骨化等,以及中央椎管矢状前后径及横径变小,侧隐窝、椎间孔变窄。以侧隐窝狭窄导致神经根受压患者症状最为明显,而中央椎管狭窄患者症状相对较轻。结论运用螺旋CT进行完整的腰椎间隙扫描,客观评价CT征象与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的关系,对退行性腰椎管狭窄临床治疗计划的制定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椎管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并侧隐窝狭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椎管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并侧隐窝狭窄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显微内窥镜椎间盘切除系统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并侧隐窝狭窄 860例。结果 :临床疗效参照NaKai分级 ,70 9例获得随访 ,平均 2年 7个月 ,优 ,5 5 9例 ;良 ,12 7例 ;可 ,2 3例。结论 :椎管镜技术是治疗腰椎间盘疾病安全有效的方法 ,住院时间短 ,恢复快 ,但操作技术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内镜下360°减压成形技术治疗侧隐窝狭窄型腰椎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5-03-2018-03采用内镜下360°减压成形技术治疗的31例侧隐窝狭窄型腰椎椎管狭窄症,比较术前与术后即刻骨性侧隐窝角、软性侧隐窝角以及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的腰痛VAS评分、下肢痛VAS评分...  相似文献   

12.
年长者患腰椎间盘突出症常合并侧隐窝狭窄 ,在临床上常采用全椎板切除、半椎板切除手术。但该术式切除了腰椎的后部结构 ,将椎管开放 ,不仅易造成腰椎失稳 ,甚至腰椎滑脱 ,还可能造成瘢痕粘连 ,形成医源性椎管狭窄 ,同时还失去了保护硬脊膜所需要的椎管管性结构 ,从而影响手术的治疗效果。我院于1994年设计了相邻 1/ 4棘突椎板截骨原位再植术式 ,用于治疗单侧腰椎间盘突出症 ,尤其是伴腰椎侧隐窝狭窄者 ,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临床资料  1994年至 1999年 ,143例被诊断为单一节段、单侧腰椎间盘突出症和 /或腰椎侧隐窝狭窄的患者接受了相邻…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经皮椎板间入路内镜下椎管减压术治疗老年腰椎侧隐窝狭窄症的效果。方法:老年腰椎侧隐窝狭窄症患者19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8例,观察组行经皮椎板间入路内镜下椎管减压术治疗,对照组行经皮椎间孔入路内镜下椎管减压术治疗。分别于术前和术后7 d、1个月、3个月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法评估下肢疼痛程度,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定腰椎功能,采用侧隐窝角评估侧隐窝狭窄程度,依据MacNab标准评定手术效果,并记录手术并发症。结果:2组术后7 d、1个月、3个月VAS评分、ODI评分均低于术前(P0.05),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对照组术后7 d软性侧隐窝角[(30.53±9.76)°、(27.27±8.39)°]、骨性侧隐窝角[(33.18±10.36)°、31.52±9.85)°]均大于术前[软性侧隐窝角(14.26±7.92)°、(14.51±6.83)°,骨性侧隐窝角(16.63±6.58)°、(17.02±7.73)°](P0.05),且观察组大于对照组(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优良率(94%)与对照组(8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未出现神经根撕裂、永久性神经损伤等严重并发症。结论:相较于经皮椎间孔入路,经皮椎板间入路镜下椎管减压术对减轻老年腰椎侧隐窝狭窄症患者下肢疼痛、改善侧隐窝狭窄及腰椎功能,效果更明显。  相似文献   

14.
腰椎间盘突出症和椎管狭窄症手术并发症的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目的 回顾性分析腰椎间盘突出症和椎管狭窄症手术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及对策。方法 自1992年5月~2002年5月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和椎管狭窄症2560例,发生并发症134例,发生率为5.23%,其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并发症发生率为3.75%.腰椎间盘突出症伴侧隐窝狭窄为4.70%.单纯侧隐窝狭窄为5.13%.腰椎间盘突出症伴中央椎管狭窄为8.97%.单纯中央椎管狭窄为7.93%。器械使用不当引起的并发症为67例.其中椎板咬骨钳所致53侧.占79.1%。术后椎间盘炎8例.发生率0.3%,定位错误19例.发生率为0.74%。术后发生脑血栓2例、肺栓塞1例!2例L4全椎板切除术后发生继发性腰椎滑脱。3倒硬脊膜撕裂者术后发生脑脊液囊肿。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26例。切口血肿致神经根性放射痛12例,结果 19例定位错误者.其中15例术中纠正,4例再次手术。神经根损伤者18例,其中16例完垒恢复.马尾神经损伤者4例均不完全恢复。右髂外动脉破裂者经及时探查、修补后康复。除肺栓塞者经抢救无效死亡外,其余并发症通过处理痊愈。结论 要严格把好术前诊断、术中操作和术后处理关,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腰椎管侧隐窝狭窄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早在1900年Sachs'等已注意到椎管狭窄可导致腰腿痛。但自1934年椎间盘突出被确认为腰腿痛的重要病因起,具有腰痛及坐骨神经放射痛的病例几乎都作为椎间盘突出症治疗,直到1954年Verbiest才又提出椎管狭窄症。然而不少病例既非硬脊膜囊受压,术中探查又无明显的椎间盘突出,而是神经根因侧隐窝狭窄受嵌压所致,特称为侧隐窝狭窄症,以别于主椎管狭窄症。  相似文献   

16.
腰椎椎管狭窄症(LSS)是骨科常见病之一。随着我国老龄化的加速,老年退行性腰椎椎管狭窄症(DLSS)的发生率逐年增加,腰腿痛和间歇性跛行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DLSS往往由椎间盘突出或合并钙化、小关节骨赘增生及黄韧带肥厚等原因引起,部分患者合并发育性椎管狭窄[2-3]。临床上根据解剖部位将LSS分为中央管狭窄(椎管中央型狭窄)、关节下管狭窄(神经根管的关节下段,包括侧隐窝)和椎间管狭窄(椎弓根及椎间孔段)[4-5]。老年DLSS患者一般病史较长,影像学资料提示多节段的椎间盘膨出或突出、黄韧带肥厚、小关节增生、侧隐窝狭窄,有时神经根病变的定位诊断也不明确,是否需要将所有狭窄的间隙部位减压,是否需要广泛的融合固定一直是临床争论的问题[6]。传统腰椎减压融合术治疗DLSS效果明显,但手术创伤较大,术后感染、切口愈合不良、植骨区不融合、内固定松动断裂、邻椎病等手术并发症使得此类技术的应用受到限制[7]。近年来,经皮内窥镜技术在治疗DLSS方面优势明显,通过术前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及相关影像学资料的反复研究,并根据病情需要可结合椎间盘造影,最终精准定位责任椎间隙及椎管狭窄部位行靶向穿刺,达到定点精准减压。2014年5月-2017年8月,本院采用经皮内窥镜下减压术并射频消融术治疗老年单节段DLSS患者40例,现将诊疗过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与椎管狭窄的几点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 1996年 11月~ 2 0 0 0年 12月 ,手术治疗 43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和椎管狭窄症 ,对其中 75例采用小切口、棘上韧带旁进入椎板、小开窗、多间隙椎板潜行减压的手术方法 [1 ] ,指导术后早期活动 ,腰肌功能锻炼 ,临床效果满意报导如下 :1 临床资料全组 75例 ,男 41例、女 34例。年龄16岁~ 70岁 ,平均年龄 37.2岁。病程 6个月~ 10年。病变部位 :L4,5、L5S1 两个间隙 2 9例 ;L5S1 单间隙 46例。病变性质 :不同程度侧隐窝和椎管狭窄 39例。其中骨性狭窄 11例、软组织性狭窄 2 8例。单纯椎间盘突出 30例。髓核脱入椎管 6例。术后处理及效果 …  相似文献   

18.
后路显微椎间盘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并侧隐窝狭窄症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 探讨后路显微椎间盘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并侧隐窝狭窄症的手术方法和效果。方法随访2000年6月至2003年6月采用后路椎间盘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并侧隐窝狭窄症76例(男47例,女29例)。病变全为L3-4、L4-5和L5-S1节段,其中单节段突出并单侧狭窄46例,单节段突出并双侧狭窄19例,双节段突出并一侧狭窄4例,双节段突出并二侧狭窄3例,双节段突出并三侧狭窄2例,双节段突出并四侧狭窄2例。于病变节段插入椎间盘镜建立工作通道,经椎板间隙“开窗”进入椎管,进行椎间盘切除和侧隐窝扩大。结论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14个月,优61例,良9例,可4例,差2例,优良率为92.1%。2例疗效差病例经再次行开放手术取得良好疗效。结论后路椎间盘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并侧隐窝狭窄症具有手术创伤小、效果好、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并钙化或后纵韧带骨化和发育性椎管狭窄以及合并腰椎滑脱者属手术禁忌症,多节段病变和合并腰椎不稳者宜慎重选择手术。  相似文献   

19.
腰椎椎管狭窄症(LSS)是一种常见的脊柱外科疾病,是指由先天或后天因素所致的腰椎中央椎管、侧隐窝或椎间孔狭窄,进而引起腰椎神经组织受压、血液循环障碍,出现臀部或下肢疼痛、神经源性跛行、伴/不伴腰痛症状的综合征[1]。  相似文献   

20.
腰椎侧隐窝狭窄症诊治体会(附23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CT扫描及MRI技术的应用,人们对腰椎管狭窄症的认识更加深入,并按解剖部位进一步将其分为中央椎管狭窄和侧椎管狭窄(侧隐窝狭窄)。侧隐窝狭窄临床上较常见,自1989年1月-2003年12月我科收治腰椎侧隐窝狭窄症23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