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2.
3.
人胎盘型谷胱甘肽S转移酶在人脑胶质瘤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的GST-π抗体和流式细胞技术检测GST-π在脑胶质瘤中的表达,以正常脑组织作为对照,结果显示GST-π在正常脑组织中无阳性表达,但在胶质瘤中呈过度表达,随肿瘤恶性程度增高,临床分期向晚期发展,GST-π表达阳性率增高(χ^2检验,P<0.05),表达水平亦增高(秩和检验,P<0.01),且GST-π表达阳性胶质瘤患者的平均年龄高于阴性者(t检验,P<0.05),在复发与原发胶质瘤中的差异尚无统计学显著性,认为检测GST-π表达可为胶质瘤患者的预后判断及治疗方案选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P1活性及基因多态、启动子甲基化与肝细胞肝癌(HCC)的关系.方法 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HCC肿瘤细胞和癌旁肝细胞胞质中GSTP1活性,用甲基化特异性PCR技术检测GSTP1甲基化,PCR-RFLP技术检测53例HCC患者和74例健康人外周血基因组GSTP1基因多态性.结果 GSTP1三种基因型频率在病例组与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4,v=2,P=0.656).GSTP1甲基化率在肿瘤组织与癌旁组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08,P<0.01),在Ⅲ~Ⅳ期肿瘤中的频率显著高于Ⅰ~Ⅱ期肿瘤(χ^2=4.84,P=0.028).HCC肿瘤细胞胞质中GSTP1活性显著低于癌旁肝细胞(t=2.49,P=0.014),Ⅰ~Ⅱ期肿瘤胞质中GSTP1活性显著高于Ⅲ~Ⅳ期肿瘤(t=2.31,P=0.025),GSTP1甲基化的肿瘤细胞胞质中GSTP1活性显著低于未甲基化的肿瘤细胞(t=3.50,P=0.001).结论 由GSTP1基因甲基化引起的GSTP1活性下降可能与肝细胞的癌性转变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应用免疫组化、双向电泳(2-DE)结合蛋白质印迹(Western-blotting)技术分析猪囊尾蚴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的表达。方法用猪带绦虫卵1 mL(8万个/mL)灌胃20d龄健康乳猪6头,于感染后40d、80d和120 d分别宰杀2头猪并取含囊尾蚴的肌肉及肝脏(120 d除外)制作4μm厚石蜡切片,采用Envision二步法,观察不同时期寄生在肌肉及肝脏的猪囊尾蚴GST的表达;同时制备感染后40d取自肌肉的猪囊尾蚴蛋白进行2-DE分析,将凝胶蛋白斑点转移至聚偏氟乙烯膜(PVDF膜),用本课题组自制的大鼠抗猪带绦虫GST血清作为一抗、健康大鼠血清作为阴性对照进行western-blotting分析。结果不同时期寄生在肌肉及肝脏的猪囊尾蚴均表达GST,随感染时间增加,寄生在肌肉的猪囊尾蚴GST的表达变化不大(P〉0.05),寄生在肝脏的猪囊尾蚴GST的表达升高(P〈0.05);双向电泳凝胶共检测到207±9个蛋白质斑点,相对分子质量(Mr)为14 400-94 000,等电点(pI)为3.0-10.0。Western-blotting分析显示,实验组特异性抗原抗体阳性杂交斑点为1个,阴性对照未见阳性杂交斑点。将Western-blotting检测的抗原抗体阳性杂交斑点与原双向电泳凝胶斑点进行比对,找到对应蛋白斑点,经ImageMaster 2D Platinum 5.0软件分析后初步确定该蛋白斑点的pI/Mr为6.6/25 548,与猪带绦虫GST的理论推导值接近。结论感染时间及感染部位组织学特征不同,猪囊尾蚴GST的表达略有差异。  相似文献   

6.
近年研究发现人胎盘型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π)与肿瘤有关。在许多人体肿瘤组织及患血清中GST-π含量均高于正常人。有人通过放射免疫方法测定胃癌、食道癌、结肠癌、胰腺癌、胆管癌患血清GST-π.结果显示其含量均高于正常人及良性疾病患,  相似文献   

7.
谷胱甘肽S-转移酶系与支气管哮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谷胱甘肽S转移酶系(GSTs)是一种生物转化酶系,催化还原性谷胱甘肽(GSH)与多种亲电子化合物结合,使其还原,功能失活,排出体外。近年来研究发现,GSTs酶系参与哮喘发作过程中的氧化/抗氧化调节,以多种氧自由基及其产物为底物,进行生物转化代谢,从而在哮喘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尤其GSTPi基因存在着多态性,可产生多种同工酶.与哮喘易感性密切相关。本文综述了GSTs的分子生物学特征及其与哮喘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谷胱甘肽S转移酶系 (GSTs)是一种生物转化酶系 ,催化还原性谷胱甘肽 (GSH)与多种亲电子化合物结合 ,使其还原 ,功能失活 ,排出体外。近年来研究发现 ,GSTs酶系参与哮喘发作过程中的氧化/抗氧化调节 ,以多种氧自由基及其产物为底物 ,进行生物转化代谢 ,从而在哮喘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尤其GSTPi基因存在着多态性 ,可产生多种同工酶 ,与哮喘易感性密切相关。本文综述了GSTs的分子生物学特征及其与哮喘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细胞色素P450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在大鼠肝细胞癌形成过程中的变化。方法以二甲基氨基偶氮苯诱发大鼠形成肝细胞癌,测定不同阶段细胞色素P450的含量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的活性。结果在诱癌过程中,大鼠肝脏细胞色素P450含量呈下降趋势;谷胱甘肽S-转移酶的活性在诱癌早期升高,并且此酶活性在血清中升高早于肝脏,到癌变阶段降至正常水平。结论细胞色素P450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在大鼠肝脏癌变过程中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0.
血吸虫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主要流行于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76个国家和地区.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是WHO推荐使用的6种血吸虫疫苗候选抗原之一,用GST免疫小鼠、大鼠、牛或猴均可产生一定的保护力,提示GST是一种有希望的候选疫苗.该文综述了日本血吸虫Sj26GST和Sj28GST、曼氏血吸虫Sm28GST和埃及血吸虫Sh28GST等的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11.
与环境中致癌物黄曲霉毒素B1(AFB1)密切接触可增加肝细胞肝癌(HCC)的危险性。进入体内的AFB1在肝内经细胞色素P4501A2活化为AFB1-8.9环氧化物(前致癌物),在肝细胞胞浆中与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携带的活性极团谷胱苷肽结合后,水溶性增加,  相似文献   

12.
实验性肝细胞癌变过程中嗜碱性小细胞病灶的癌变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动态观察肝癌的发生、发展过程,探讨肝细胞癌前期病变的形态特点及其癌变过程。方法145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大鼠以质量体积分数为1%的二乙基亚硝胺60mg/kg灌胃,每周1次,第12周后改为40mg/kg至14周后停药;正常对照以等渗盐水灌胃。于实验开始后第2,3,5,8,10,12,14、18周分批处死大鼠,剩余大鼠第26周全部处死。肝组织苏木精-伊红,Masson三色,过碘酸雪夫,谷胱甘肽-S-转移酶免疫组织化学、增殖细胞核抗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动态观察肝组织病理形态变化,以寻找肝细胞癌前期病变的特点。结果肝癌病理变化可分为3个阶段:肝细胞损伤阶段(2~5周):主要表现为中央静脉周围肝细胞坏死,坏死塌陷区少量细胞外基质沉积;细胞增生及肝硬化形成阶段(8~12周):肝细胞呈结节状再生,伴肝细胞异型增生,坏死塌陷区细胞外基质沉积,并逐渐形成肝硬化。肝癌形成阶段(第14周以后):此期有肝癌形成,18周成癌率为62.5%。从实验第10周开始,嗜碱性细胞灶明显增多,部分胞质内见苍白小体,嗜碱性小细胞改变从第12周出现,增殖细胞核抗原免疫染色呈阳性,部分小细胞改变,细胞质内含脂泡,向周围肝细胞间浸润生长。结论细胞质内含苍白小体和脂肪泡,证明嗜碱性细胞灶和小细胞改变与肝细胞癌有关,其向肝细胞间的浸润生长,进一步证明其可癌变。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中国人群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 M1和T1基因多态性与原发性肝细胞癌遗传易感性的关系. 方法 通过检索PubMed和中国知网等数据库中的谷胱甘肽-S-转移酶基因多态性与原发性肝细胞癌的25篇文献,针对累计病例2788例和正常对照5548例进行Meta分析和关联性研究.对数据进行皮尔逊x2检验和异质性检验.结果 GSTM1、GSTT1空白基因型与原发性肝细胞癌易感性有统计学意义,病例对照的皮尔逊x2检验P值分别是1.8×10-11和4.6×10-11,比值比(OR值,95% CI)分别为1.67 (1.39 ~ 2.01)和1.59 (1.29 ~ 1.96).GSTM1和GST1的交叉分析,两者均为空白基因型的OR值(95% CI)为3.34 (2.23 ~ 5.00),明显高于GSTM1和GSTT1中有一个空白基因型的OR值,相对易感性更大;两者至少有一个空白基因型比两者均为非空白基因型能提高原发肝细胞癌发病的危险性,OR值(95%CI)是2.52 (1.87 ~ 3.38). 结论 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M1、GSTT1的空白基因型分别是中国人群原发性肝细胞癌的易感因素,并且GSTM1和GSTT1两者联合对原发性肝癌有协同易感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利用树鼩cDNA芯片研究黄曲霉毒素B1(AFBl)和(或)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树鼩肝细胞癌(HCC)发生过程中参与信号传导的部分基因表达变化情况,从而进一步探讨HCC发生的分子机制。方法实验树鼩分3组:A组(AFB1组)、B组(AFB1+HBV组)、C组(正常对照组)。所有动物在实验过程中定期接受剖腹手术取肝组织检查,至肝癌形成时处死动物取肝癌和癌旁组织。用树鼩cDNA芯片检测实验第30、60、90周肝活检组织、肝癌组织及其癌旁组织中各基因的表达情况,并用实时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al time RT-PCR)法验证cDNA芯片结果。结果在A组和B组从癌前到癌变过程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IGF-Ⅱ)、C-rel、核因子-κB2(NF—κB2)均显示有差异表达,同时bcl-2、细胞周期素A(cyclin A)、睫状神经营养因子(CNTF)仅在B组显示有差异表达。而C组这几个基因无差异表达。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在诱癌的早、中期(30、60周)均出现CNTF及cyclin A的差异表达。realtime RT PCR结果与cDNA芯片检测结果基本一致。A组IGF-Ⅱ、C—rel基因及B组IGF-Ⅱ基因,在肝癌组织表达水平明显低于癌旁及实验30、60周组织,而癌旁与实验30、60周相比较则无明显差异;B组CNTF基因在癌旁、肝癌及60周之间比较无明显改变,但均明显高于30周;A组CNTF基因表达水平在癌旁、肝癌组织高于癌前组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组这3个基因不同时期比较亦无明显差异。结论树目自部分信号传导通路相关cDNA芯片应用于检测树目目HCC发生过程中信号传导通路中各基因表达的变化,对进一步了解树鼠甸HCC发生的机制有重要实用价值。IGF-Ⅱ、NF-κB2、C-rel、Bcl-2、cyclin A及CNTF这几个基因与树HCC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GSTT1及GSTM1与急性髓系白血病疗效及预后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s)家族中GSTT1和GSTM1基因多态性与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疗效,药物不良反应与预后的关系。方法AML患者180例,用多重PCR方法检测GSTT1和GSTM1基因型,比较不同基因型患者的诱导治疗完全缓解(CR)率,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总体生存期,无复发生存期和复发率。结果(1)GSTT1和GSTM1基因双非缺失型(double-present型)患者一疗程CR率高于GSTT1,GSTM1任一基因缺失型(null型),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GSTT1/GSTM1的null基因型患者发生不CR的危险度是double-present型患者的8.736倍(95%CI1.146~66.574)。GSTT1present型一疗程CR率高于GSTT1null型,二者比较亦有统计学意义(P=0.021,OR=2.572,95%CI1.136~5.826);(2)GSTT1和GSTM1基因型分布与诱导治疗后中性粒细胞<0.5×109/L及PLT<20×109/L持续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GSTM1null型患者发生AST异常的危险度是GSTM1present型的2.593倍(P=0.016,95%CI1.176~5.717);(3)double-present型总体和无复发生存期较GSTT1/GSTM1的null型患者长(平均总体生存期为68.4、38.5个月,P=0.028;平均无复发生存期为73.5、34.9个月,P=0.014),GSTT1null型患者无复发生存期短于GSTT1present型患者(平均无复发生存期为26.7、64.3个月,P=0.038),但二者总体生存期无统计学意义(P=0.653)。double-present型患者复发率显著低于GSTT1/GSTM1的null型患者(13.3%、35.6%,P=0.019)。结论GSTT1,GSTM1基因型与AML患者治疗CR率、复发率、化疗的不良反应及预后均有显著相关性,GSTT1和GSTM1基因型有助于指导AML患者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  相似文献   

16.
肝癌发生不同病理阶段血清蛋白质组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比较肝癌发生不同病理阶段血清蛋白质组的表达变化情况,从中寻找特异性标志物.方法 用双向凝胶电泳分离正常人,慢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癌患者的血清蛋白质,结合质谱技术对差异点进行鉴定; Western blot检测结合珠蛋白β链以验证蛋白质水平的表达.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方差分析和LSD检验进行两两比较.结果 4组血清的双向电泳图谱经软件匹配分析,并与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相结合,成功鉴定出结合珠蛋白,SAA1、SP40等30个差异蛋白质点,K cluster聚类分析不同的变化模式.在差异蛋白质点中,7个蛋白质点均为结合珠蛋白,呈现由正常→肝炎→肝硬化持续下调、到肝癌又上调的模式.Western blot证实结合珠蛋白β链的表达与双向电泳表达相一致.结论 在肝癌发生的动态过程中各疾病阶段的血清蛋白质差异表达有4种明显变化模式,可能为肝癌的早期诊断和预后提供依据,与肝癌发生发展相关的结合珠蛋白很可能是肝硬化发展到肝癌的一个潜在早期诊断标志物.  相似文献   

17.
肝细胞肝癌中血管生成拟态的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目的探讨肝细胞肝癌(HCC)中是否存在血管生成拟态(VM),并进一步闸述VM存在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99例手术切除并死于HCC临床资料和随访资料完整的病例,进行过碘酸雪夫氏反应(PAS)与CD31双重染色以及CD105、CD31、Hepatocyte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HCC中是否存在VM。结果12.12%(12/99)的患者HCC具有VM。Edmondson分级Ⅰ~Ⅱ级HCC中VM阳性率(2.5%)低于Ⅲ~Ⅳ级HCC中VM阳性率(18.64%)(x^2=4.416,P〈0.05);VM组的国际癌症病期分期与无VM组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VM组更易于发生远处转移(x^2=8.873,P〈0.01)。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VM阳性组的生存率低于VM阴性组(P〈0.01)。结论HCC中存在VM,恶性度越高HCC形成拟态的能力越强。具有VM的HCC易发生转移,预后差。  相似文献   

18.
进行肝癌Autotaxin(ATX)cDNA部分序测测定,观察ATX mPRNA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程序,以探讨ATX在肝癌转移机理中的作用。方法 提取肝癌7721细胞株,5例正常肝组织,32肝癌组织RNA,参照黑色素瘤ATX mRNA表达程序分析,同时7721细胞株RT-PCR产物进行cDNA序列测定显示与黑色素具有99。7%的同样性;癌组织ATX mRNA表达显著高于正常肝组织。结论 肝癌及正常  相似文献   

19.
肝细胞核因子-κB异常激活与肝细胞癌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是具有和某些基因上启动子区固定核苷酸序列结合而启动该基因转录的蛋白质。NF-κB是具有多向性调节作用的核转录因子,可调控多种基因(免疫、炎症反应、病毒和原癌基因)的转录表达。激活的NF-κB参与癌症的启动、发生及发展过程,在炎症性相关的肝癌(HCC)发生发展中呈高表达,在肝细胞炎症与癌变间起桥梁作用,其中包括肝脏免疫炎症反应相关基因、肝炎病毒相关基因和原癌基因的转录表达。在肝癌组织中异常激活,可抑制细胞凋亡,促进肝细胞存活,与肝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人肝癌发生过程中p38MAPK和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HBX)对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探讨肝癌发生的机制. 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和DNA原位末端标记(TUNEL)法原位检测人肝癌(36例)和相关慢性肝病组织(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和癌周肝硬化分别为20、20、36例)的p38MAPK、HBX、细胞周期G2/M期相关因子(cdc25B,p34cdc2,细胞周期蛋白B1)、细胞增殖因子Ki-67和细胞凋亡情况.根据资料不同分别采用x2检验、One-Way ANOVA或t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 结果 HBX在慢性乙型肝炎(65.0%)和肝癌组(44.4%)阳性率较高,主要表达于胞核; p38MAPK、cdc25B、细胞周期蛋白B1、p34cdc2的阳性率从正常肝组织(40.0%,20.0%,20.0%,30.0%)、慢性乙型肝炎(60.0%,65.0%,40.0%,50.0%)、肝硬化(65.0%,75.0%,70.0%,55.0%)、癌周肝硬化(66.7%,75.0%,75.0%,63.9%)到肝癌组(77.8%,80.6%,80.6%,72.2%)逐渐增高,表达部位发生改变.p38MAPK胞核表达主要见于慢性乙型肝炎组和肝硬化组,胞质表达见于癌周肝硬化组和肝癌组,癌周肝硬化组与肝癌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11,P>0.05).正常肝、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癌周肝硬化和肝癌组织中的增殖指数(0.0000±0.000,0.0502±0.011,0.0411±0.009,0.0762±0.017,0.1810±0.036)和凋亡指数(0.0351±0.024,0.0607±0.022,0.0562±0.013,0.0716±0.011,0.1200±0.018)比较,除肝硬化外也逐渐增高,增殖指数在肝癌分化差组(0.2285±0.062)高于分化好组(0.1216±0.032,t=2.082,P=0.044),凋亡指数肝癌在分化好组(0.152±0.026)高于分化差组(0.081±0.022,t=2.129,P=0.041).结论 肝癌发生过程中,HBX可能通过p38MAPK通路引起细胞周期、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异常改变.细胞增殖基本与凋亡相伴随,肝癌增殖程度高于凋亡程度.癌周肝硬化不同于不伴癌的肝硬化,与肝癌的关系更密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