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血小板功能异常与缺血性脑血管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量研究表明,血小板功能异常在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机制中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血小板黏附和聚集试验能检测血小板的黏附性和聚集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浆β-血小板球蛋白、血小板第4因子、血栓素B2、6-酮-前列腺素F1α、血小板活化因子和P-选择素水平可反映血小板是否处于活化状态。检测各种血小板功能标志物,有助于了解血小板的功能状态,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预防、治疗和预后判断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测定了30例稳定期慢阻肺患者和40例对照血小板聚集、释放功能,发现慢阻肺患者血小板聚集率、血浆β-TG、PF_4及β-TG/PF_4均大于对照,β-TG血浆浓度与氧分压呈负相关。提示慢阻肺患者血小板功能亢进。血小板功能亢进的主要原因是低氧血症。讨论了血小板功能异常与慢阻肺动脉血栓形成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老年患者抗血小板治疗状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基础疾病、服用抗血小板药物类型和剂量、影响抗血小板治疗效果的药物、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查结果及出血事件的发生情况,为老年患者的抗血小板治疗提供改进和指导。方法选择规律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并定期进行血小板聚集功能测定的老年患者1404例,归类分析基础疾病、服用抗血小板药物类型和剂量、同时联用可能影响抗血小板治疗效果的药物、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查结果及出血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与未服用抗血小板药物患者比较,服用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以及两药联用的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水平明显下降(P<0.01);服用氯吡格雷同时联用质子泵抑制剂(PPI)和(或)他汀类药物的患者,二磷酸腺苷诱导血小板聚集功能水平下降幅度均低于仅服用氯吡格雷的患者(P<0.01);服用氯吡格雷同时联用PPI和(或)他汀类药物的患者,以及服用氯吡格雷+阿司匹林+PPI和(或)他汀类药物的患者,二磷酸腺苷诱导血小板聚集功能水平下降幅度均低于仅服用氯吡格雷+阿司匹林的患者(P<0.01)。结论老年患者中仍存在一定比例的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抵抗;同时服用PPI和(或)他汀类药物,对氯吡格雷的抗血小板治疗效果有潜在不利影响;合理的药物联用原则,高度个体化的抗血小板治疗方式,以及更加精确的血小板功能检测方法,需要尽快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大量研究表明,血小板功能异常在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机制中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血小板黏附和聚集试验能检测血小板的黏附性和聚集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浆β-血小板球蛋白、血小板第4因子、血栓素B2、6-酮-前列腺素F1α、血小板活化因子和P-选择素水平可反映血小板是否处于活化状态。检测各种血小板功能标志物,有助于了解血小板的功能状态,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预防、治疗和预后判断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前,血小板功能检测是评价抗血小板治疗效果的主要工具,但能否根据其指导个体化的抗血小板治疗尚存争议。同时,研究新的、更精准的血小板功能检测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就当前常用的和正在研究中的血小板功能检测方法,及临床上容易被忽略的影响因素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李萌  王萍  陈晖 《心脏杂志》2016,28(2):248-250
血小板形态和功能的变化是心脑血管疾病发病机制中的重要独立危险因子之一。血小板在冠心病(CHD)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但目前尚无明确反映血小板功能的指标,近年多项研究发现血小板参数中的平均血小板体积(MPV)是反映血小板活化的一个重要指标。检测MPV是评估血小板功能一种简单、快捷的方法,对预测CHD临床事件的发生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50例肝硬化及19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压积(PCT)及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四项参数进行测定,同时检测其聚集功能(PAg),以进一步分析肝硬化、肝癌患者血小板数量及功能的变化,为肝硬化肝癌患者血小板功能和出凝血机制的初步判断提供实验室依据。  相似文献   

8.
各型乙肝患者血小板功能的检测及分析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检测353例各型乙肝患者血小板功能的五个项目:血小板总数、血块退缩、粘附试验、聚集试验、血小板第3因子有效性。和对照组比较,各型乙肝患者血小板功能的异常有显著性差异(P<0.05)。此外,急性型、慢性型、肝硬化和慢性重型的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乙肝患者除有血小板数量的改变外,还有质量的改变,因此,全面的血小板功能检测可作为估计乙肝患者肝损害程度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9.
血小板输注及其临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常因使用对骨髓有强烈抑制作用的化疗药物治疗白血病和其他恶性肿瘤,使患者因血小板减少而引起出血。据报道,使用血小板输注,可使白血病患者因出血致死的数目减少一半。血小板的凝血动能血小板的凝血功能有三:第一,形成凝血血栓。当血管损伤时,堵塞在损伤部位的血栓,就是以血小板为核心的。但血小板必须具有生物学活性才有凝集能力。第二,有功能的血小板能修补毛细血管壁,从而阻止红细胞从毛细血管壁游出。第三,血小板含有第3因子。由于活的血小板才有第一、二种功能,因此采血后经过10天以上,或经特殊加工冰冻过的血小板就会因死亡而失去凝血的功能。实验还证明,由于血小板具有第二种功能,故常见到输注少量血小板后,虽然看不到  相似文献   

10.
黄振华 《内科》2013,(5):459-460
目的探讨咖啡酸片对尿毒症出血患者血小板参数及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方法将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引起血小板减少(血小板计数〈100×10^9/L)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2例,观察组患者口服咖啡酸片,0.2g/次,3;K/d,不予常规止血药;对照组患者仅给予常规止血药治疗,如维生素K、止血凝酶等,疗程4周。所有患者均在治疗前及治疗过程中每周进行1次血小板参数及血小板功能检测,观察治疗前后血小板参数及血小板功能的变化。结果治疗4周后,观察组患者血小板聚集率、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及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咖啡酸片可改善尿毒症患者血小板参数,可提高其血小板的聚集功能,对尿毒症出血患者有很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1.
翟云  丁惠国 《肝脏》2012,17(4):271-274
肝硬化患者存在多种止血异常,包括初期止血缺陷、促凝和抗凝因子合成功能受损造成的血液凝固系统异常、低活化凝血和纤溶亢进.肝硬化患者的实验室检查指标中,一些反映初期止血能力的指标如出血时间(BT)、血小板凝集以及血小板数量存在异常.对肝硬化患者行血小板功能检查的结果显示,由于血小板功能减低伴有(或不伴有)血小板数量减少造成了初期止血异常.这些异常一直被认为与肝硬化并发出血密切相关,以至于那些能够提高血小板功能或数量药物的临床作用一直在被研究.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经血小板滤器去除手工浓缩血小板中的白细胞后对血小板的质量及体外功能的影响。方法:从新鲜全血中制备手工浓缩血小板,用床边型白细胞过滤输血器滤除白细胞,分别用细胞计数、离心、血小板质量检测技术及流式细胞术等方法,测定过滤前后血小板计数、白细胞计数、血小板压积、平均血小板体积、大血小板比率、血小板分布宽度、CD62p表达率、血小板黏附、血小板聚集和低渗休克等指标,并观察临床输注反应。结果:经床边型血小板滤器除去白细胞后,浓缩血小板回收率为90.32%,白细胞去除率为98.21%。除血小板计数和白细胞计数有明显下降外,血小板压积、平均血小板体积、大血小板比率、血小板分布宽度、血小板黏附和聚集、低渗休克反应和CD62p表达率均无统计学意义。临床血小板输注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降低。结论:浓缩手工血小板去除白细胞,过滤对血小板功能无明显影响,血小板回收率及剩余白细胞数符合相关要求,可以明显降低临床输注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IBD存在着血小板形态和功能的异常,血小板的促炎和促血栓作用及其功能失调所致的血栓形成、血管炎和多灶微循环梗塞在IBD粘膜损伤中起重要作用,血小板抑制荆治疗IBD的临床意义尚有待证实。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 2型糖尿病患者血小板功能变化。方法 用血小板功能分析仪测定血小板聚集、ATP释放 ,用胶原珠法测定血小板粘附。结果 糖尿病患者血小板聚集率、ATP释放均较健康人增高 (P<0 .0 5) ;糖尿病患者血小板体积明显增大 ,与健康人比较有明显差异 (P<0 .0 0 5) ;血小板粘附率两者之间无明显差异。结论 糖尿病患者血小板功能亢进表现为血小板聚集、ATP释放反应增强 ,平均体积变大 ,但没有见到血小板粘附功能的亢进。这些指标可作为糖尿病患者并发血栓性疾病的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15.
肝炎肝硬化和重型肝炎患者血小板4项指标的测定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肝病患者血小板功能与肝病严重程度之间关系,采用日本东亚SysmexF-800型血细胞自动计数仪检测了150例肝炎肝硬化(LC)、150例重型肝炎、114例急性黄疸型肝炎、107例慢性肝炎和50例健康成人的血小板功能4项指标: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压积(PCT)^-和血小板分布宽度(PDW)。结果显示:肝炎肝硬化组和重型肝炎组患者的PLT和PCT值均显著降低(P〈0.05或P〈0.01),特别是两组中的明显出血者降低更显著。提示血小板的4项指标除问接反映血小板的功能外,对评估病毒性肝炎的严重程度、出血倾向有重要的辅助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期间高血小板活性(HTPR)是支架置入术后患者再发不良心脏事件的重要原因。血小板功能检测是诊断HTPR的重要依据,尽管支架置入术后是否需要常规进行血小板功能检测尚存争议,但通过血小板功能检测指导的抗血小板治疗方案可能有助于进一步改善HTPR患者的临床预后。本文就HTPR的定义、影响因素以及血小板功能检测的必要性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血小板形态变化与脑梗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血小板形态与血小板功能关系密切。血小板功能的变化是脑梗死促发因素之一,也是造成脑梗死后缺血性损害加重的主要原因之一。文中对脑梗死后机体平均血小板体积、血小板超微结构的变化进行了综述,对血小板形态变化与脑梗死的因果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yperhomocysteinemia,HHcy)与冠状动脉或脑循环动脉血栓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血小板功能异常在动脉血栓形成中发挥关键作用。已知HHcy与血小板激活、凋亡等功能异常关系密切。血小板线粒体代谢调控是目前血小板研究领域的新热点。本文对HHcy调控血小板线粒体代谢与血小板功能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评述,深入了解血小板线粒体在血小板功能异常及其在动脉血栓形成中的作用,并提出新的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19.
<正>血小板减少症是肝硬化特征之一,多数学者认为血小板的数量与肝硬化的严重度相关。血小板功能缺陷在慢性肝病也颇常见。慢性肝病、肝硬化血小板数量、功能的变化意义重大。现今  相似文献   

20.
[摘要]目的:观察3种不同的洗液(生理盐水,ACD-A保养液和PASllIM)对机采血小板质量和功能的影响;同时观察洗涤血小板保存于PASⅢM和M-sol后3d其功能及活化程度的变化。方法:机采血小板分别用生理盐水,ACD-A保养液和PASⅢM洗涤血小板,洗涤后分别保存于PASⅢM和M-sol中观察0、24、48、72h血小板的功能变化及激活程度的差异。用血小板计数仪测血小板数量,PMV、PDW;用比浊法测血小板聚集性;用流式细胞仪测血小板表面CD62P的表达情况。结果:①PASⅢM组CD62P的激活率较低,与其他2组分别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②洗涤后血小板分别保存于PASⅢM和M-sol保养液中保存24h和48h后,所有的检测数据与对照组相(0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在正常的范围之内;③保存72h后血小板聚集性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血小板CD62P的激活率在2种保存液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3组洗液比较,PASⅢM对血小板功能及激活程度影响最小,是较理想的洗液;在PASⅢM和M-sol保存液中保存48h,血小板的质量指标仍在正常范围之内;洗涤血小板72h,M-sol保存液中血小板的功能指标优于PASⅢM中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