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医美容现状分析与人才教育的思考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美容与健康密切相关,美容必须和医学结合,这是不争的事实。卫生部2002年颁发的《医疗美容服务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非常明确地将美容划分为医疗美容和生活美容两大部分。中医美容属于医疗美容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生活美容某些业务的开展也需要中医的介入。中医美容在理论、思路、方法等方面都有着现代医学不可替代的优势和特色。遗憾的是目前中医美容的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普遍低下,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医学美容的提高和发展,受过中医美容系统教育和训练的中医美容高级人才几乎没有。一方面是巨大的市场需求,一方面是高素质专业人才的匮乏,这其中就孕育着医学美容教育的难得机遇。  相似文献   

2.
中医美容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体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是建立科学、合理、有效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前提条件,也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实现高校输送有用人才、服务社会职能的基本保障。本文依据高职教育的性质和特点,结合美容业对中医美容专业人才在就业岗位、技术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的职业要求,对中医美容人才进行了定性、定位分析,探讨了培养理念、培养要求,总结确立了中医美容高职人才培养的目标体系,为进一步建立实施人才培养方案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3.
对高等中医美容教育发展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卫生部2002年颁发的《医疗美容服务管理办法》非常明确地将美容划分为医疗美容和生活美容两大部分。中医美容属于医疗美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理论、思路、方法等方面都有着现代医学不可替代的优势和特色,甚至生活美容某些业务的开展也需要中医的介入。但是由于医学美容业的迅猛发展与医学美容教育业发展相对缓慢之间的不平衡性,导致医学美容业急需适应社会需求的大量美容科研、教学、医疗人才与培养出的医学美容人才有相当一部分找不到适合自己位置的状况,也就是说供需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究其原因,还是在人才的培养上。  相似文献   

4.
"学习一个月就能成为美容师"的概念已经成为过去了,在中国驻颜美容学院美容行业的第一批本科生正式诞生,此事件在中国美容教育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标志着中国美容教育从此进入了"本科时代"。  相似文献   

5.
彭红华 《中国美容医学》2013,22(10):1114-1115
师资建设是学科教育和学科发展的核心动力。中医美容教育最早以短期培训的形式出现于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出现学校教育,其中包括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目前形成了以高等专科为主体,高层次的中医美容人才培养(中医美容研究生培养等)为辅的教育格局。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关于中医美容专业建设问题的几点建议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丁慧 《中国美容医学》2006,15(4):456-456
中医美容学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这是因为她适应了医学模式的转变。随着中医美容临床化、市场化的进一步明确和学科地位的奠定,中医美容专业人才的培养问题,中医美容的医学高等教育问题就凸现出来。我们是在全国开设中医美容课程较早的院校,在中医美容的教育教学中积累了一些教学经验,尤其是专业的课程设置建设、教学方法、教案教材、实验研究等。几年来我们根据中医美容学科的理论原则、教育特点、市场需求等研究总结了中医美容专业自身建设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此提出几点思考性建议和大家交流。  相似文献   

7.
本文就中医美容的历史与发展进行了初步探讨,以利于挖掘祖国的宝贵文化遗产,为中医美容业的发展提供理论基础与实践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谷建梅 《中国美容医学》2013,22(14):1568-1570
课程体系是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保证。本文依据高职教育的性质和特点,围绕中医美容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从中医美容高职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构建准则、基本构架以及主要特点几方面对本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了简要的论述,旨在为促进我国中医美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改革提供理论支持,对中医美容专业建设起到引导、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9.
黄昕红  陈丽娟 《中国美容医学》2013,22(18):1897-1899
考核评价体系是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对中医美容专业高职人才培养考评体系建设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根据课程体系建设当中的理论知识模块、专业技能模块和职业素质教育模块来设置不同的考核方式,设计了独具特色的理论考试、技能考核和素质评定方法,注重过程考核,引进学分制,采用多元化的考核模式及考试主体,加强综合素质考核,使学生的职业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与提升。  相似文献   

10.
首先阐述了中医美容的理论基础,指出面部色泽是脏腑气血的外在表现,容颜的衰老是全身各脏腑机能衰退的一部分;继而揭示了中医美容的特点是整体观念,内外并治,其方法独特,多途径、多描施,常用方法有针灸、按摩、导引、中药的内服与外用、气功、食疗、心理疏导等。  相似文献   

11.
中医美容是以中国文化传统审美为背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强调辨证论治、整体调理,综合运用多种治疗方法达到美体英容的目的.针对中医美容新进展,从理论探讨、实验研究、临床研究及针灸美容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2.
近几年来,中医养生理念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和重视,中医养生方法被应用到了健康、美容等各个领域,中国美容行业为推广中医养生文化更是不遗余力,许多美容院转型为中医养生馆,亦拥有了一批忠实的顾客。但是,博大精深的中医养生文化需要不断地、深入地学习和领悟,因此从本期开始,本刊特别邀请著名中医养生专家常海沧教授从独特的角度为大家深入浅出地解读中医养生文化的神奇魅力。  相似文献   

13.
李群  张国霞 《中国美容医学》2013,(21):2159-2160
美容牙科学是以口腔医学为基础。以美学为导向,维护、修复和塑造牙齿及其周围组织健康的一门科学。在中医美容专业开设美容牙科学课程,对学生熟悉口腔美容知识,培养口腔保健意识等方面有重要指导意义。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改革传统教学方法,探究更加先进的教学手段的是非常有意义的。1中医美容专业开设美容牙科学的意义美容牙科学是以增进外在美感、改善容貌为目的,运用审美、心理、修复、矫正和手术相结合的手段,研究牙齿的色泽、形态、大小、质地、排列、咬合关系及其与容貌的协调性的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  相似文献   

14.
概述中医美容的历史与发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首先揭示了中医美容几乎与中医药同时产生和同步发展的史迹。同时指出,中医美容虽未形成独立学科体系,但历代医家积累了极为丰富的美容医学经验;继而作者列举了自先秦出书的《黄帝内经》至清朝末代的中医药著作中记载的关于养颜驻容,祛斑除皱,润泽肌肤,辟体臭口臭,固牙洁齿,疗酒齄鼻,软坚散结,延缓衰老和养发、乌发与生发以及美容整形等美容方术,论述了中医美容产生与发展的悠久历史,名目繁多,内容丰富,值得并应当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张秀丽 《中国美容医学》2007,16(9):1284-1286
"医疗美容技术"专业高等教育是美容医学教育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是高职高专医学美容专业的必然产物。美容医学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兴起的一门交叉性医学分支学科,它是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在医学中的集中表现形式之一。它的形成与发展,既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结果,也是医学学科发展的必然[1]。医学美容教育经过十几年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现代中医美容是脱胎于传统中医美的新兴学科,具有历史悠久、经验丰富、整体现念、辩证书荚、方法多样、安全有效、融入生活、简便易行等诸多特点.经过近代几十年的发展,融合了现代科技的中医美容从基础研完到临床实践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高层次人才不断涌现,学科地位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17.
浅谈古代中医美容书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美容一直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数千年的发展史中,始终受到中国文化的熏陶,而具备了理论基础深厚、方法多样的特点。中医学对美容的介入和历代医书中大量美容药方,说明我国医家早已把对人体美的维护作为医学的任务之一[1]。自战国至清末的医籍中,历代医家所著方书  相似文献   

18.
追溯中医美容发展史,可见其是伴随着社会、时代及经济发展而发展的,其形成可追溯到秦汉时期,但作为一门系统独立的学科或专业却是改革开放以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的开放程度也日益扩  相似文献   

19.
2004年9月3日至4日,全国再就业工作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黄菊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会见与会代表。会上宣读了《国务院关于表彰全国再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和个人的决定》,524个全国再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和个人受到表彰。海南丽波美容有限公司董事长谢丽波获得了“全国再就业优秀个人”表彰,这是中国美容行业发展20年以来第一次获得此项殊荣。9月7日,谢丽波作为再就业的先进个人又得到海南省省长的亲切接见。  相似文献   

20.
1992年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加快了改革开放的力度和速度。1993年我校率先在全国普通高等教育学校创办临床医学(美容医学方向)专业,并取得显著的成效,现被全国许多兄弟院校借鉴和采用。2002年我校又首先在医学院推行学分制管理模式试点工作,两年来的实践,我们的确看到了实行学分制的益处:极大地调动了教与学两个方面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教学相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