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卫出下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卫气所出,历代多所争论,主要有卫出上焦与卫出下焦两种意见。笔者认为卫气所出当在下焦,故就有关问题辨析于下。“卫出上焦”说的提出主张卫出上焦者,最先见于《中藏经》:“三焦者,人之三元之气也,……而卫出于上,荣出于中。”隋·杨上善亦倡“卫出上焦”。《太素·营卫气》说;“愿闻营卫之所行,皆何道从行?岐伯答日:营出于中焦,卫出于上焦。”注  相似文献   

2.
“营出于中焦,卫出于下焦”一语,见于《灵枢·营卫生会篇》。此言旨意何在?古今医家见解不一。笔者经研读医经,深思详考,认为“营出于中焦,卫出于下焦”的真正涵义是“营卫出于中下焦”、理由有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3.
关于卫气与三焦的关系,尤其是对卫气之所出,历代医家争议不休。如张景岳在《类经》中说:“卫出下焦”。其根据是《灵枢·营卫生会篇》中的“营出于中焦,卫出于下焦。”而张志聪却否定“卫出下焦”,认为“下焦”当为“上焦”误,其根据是《灵枢·五味篇》所谓的“卫者,阳明水谷之悍气也,从上焦而出,卫于表阳,故曰卫出上焦。”早在隋·杨上善的《黄帝内经太素》卷十二、唐·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卷二十第四》以及晋·王焘的《外台秘要·三焦病脉证》中都有“卫出上焦”的记载。此外,也有认为卫气乃水谷  相似文献   

4.
卫出上焦考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灿理 《中医杂志》1990,31(3):12-14
营气与卫气是经络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素问》与《灵枢》中都有不少论述。但对《灵枢·营卫生会》中提到的卫气所出的问题,历代有关中医文献及注家,一直存在“卫气出于下焦”和“卫气出于上焦”两种说法,近年来论证文章也可谓不少,然在习惯上“卫出下焦”之说似乎已成定论。因此,很有必要加以进一  相似文献   

5.
<正> “卫出于下焦”,语出《灵枢·营卫生会第十八》,众医家对此认识不一。《太素》卷十二、《千金》卷二十第四、《外台秘要·三焦病脉论》等均作“卫出上焦”。而张介宾在《类经》中仍认为“卫出下焦”,近人也有赞同者。纵观《内经》有关论述卫气的原旨,各说均有一定道理。现仅就《内经》的部分论述进行分析。一、卫出上焦从卫气在体内的宣散发布过程看,“卫出上焦”是指卫气从脾胃资生后,经上焦肺脏的宣发作用而敷布于周身。《灵枢·营卫生会》说:“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府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  相似文献   

6.
试论卫气源于下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卫气为中焦水谷精气所化生,似乎已成定论。关于卫出上焦、卫出中焦和卫出下焦的争论颇多。笔者以《内经》“卫出于下焦”立论,探讨卫气与三焦的关系,试论卫气的源流。  相似文献   

7.
“卫出于下焦”语出《灵枢·营卫生会篇》。然历代医者对此颇有争议,尚未定论。笔者倾向于“卫出于上焦”说,认为“卫出于下焦”之“下”,纯系“上”字之误,其理由如下: 一、从中医学气的含义和分类看众所周知,中医学所说的气,概括起来有两种含义,一是指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二是指脏腑组织的生理功能。根据人体之气的来源、功能特点及分部又可分为元气、宗气、营气和卫气。元气禀受于先天是为先天之气,属于气的第二种含义,后三者得  相似文献   

8.
历代医家对《灵枢.营卫生会篇》“卫出于下焦”之说颇有争议,本篇综述了各家的不同观点,认为卫气与上、中、下三焦均有密切关系,“卫”根源于下焦,长养于中焦,开发于上焦  相似文献   

9.
对“大气”、“宗气”和“胸中大气”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大气”一名首见于《内经》。《灵枢·五味》:“谷始入于胃,其精微者,先出于胃之两焦,以溉五脏,别出两行营卫之道。其大气之博而不行者,积于胸中,命曰气海;出于肺,循喉咽,故呼则出,吸则入。”这里的“大气”,明代张介宾在其所著《类经》中认为:“大气,宗气也”;近代名医张锡纯也认为:“大气积于胸中,为后天全身之桢  相似文献   

10.
内经《灵枢卫生会篇》明确地指出“营出中焦 ,卫出下焦”对内经营卫理论的认识关系到中医学基础理论。1 探本求源阴阳寓合辩证法的哲学原理 ,概括的说明了宇宙万物存在着一个统一的运动规律。内经认识到人体复杂的生命运动和大自然一样 ,人体有形脏腑及一切组织机能 ,受阴阳离合无形气化功能的主宰 ,由有形脏腑功能来完成。《内经灵枢五味篇》、《灵枢营卫生会篇》对营卫理论的认识思想就反映了内经用二者合一的理论观点认识到主宰人体生命运动的一元之气是来自先天的对立到统一 ,在一元之气阴阳矛盾的主宰下进行了阳升阴降一气化阴阳的变…  相似文献   

11.
以"卫出下焦"乃《黄帝内经》本义及主旨所出之文、书籍为主要研究对象,旁参《难经》《针灸甲乙经》《伤寒杂病论》及隋以后诸家之言,从多角度论证"卫出下焦"乃《黄帝内经》本义,并尝试综合论述卫气相关内容,使之融会贯通,一目了然。  相似文献   

12.
“卫气出于上焦”、“卫气出于下焦”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导言灵枢营卫生会篇:“黄帝曰,愿闻营卫之所行,皆何道从来,岐伯答曰:营出于中焦,卫气出于下焦。”历代内经注解家及校勘者,对本条末后一句,有主张应改为“卫气出于上焦”者,有主张仍旧为“卫气出于下焦”者,两者之  相似文献   

13.
<正> “损其心者,调其营卫”一语出自《难经·十四难》,意指内伤心脏疾患可采用调营以和卫的方法来治疗。笔者遵《难经》之说,试用桂枝加龙牡汤治疗某些内伤心脏疾患,多获良效。今就此问题谈谈自己的认识与体会,不对之处,敬请指正。调营卫何以能疗心损?这要从心与营卫的关系说起。在生理上,心统领营卫。心统领营卫是指心主营、以营赅卫而言。营卫皆由水谷精气所化生。水谷精气上行于肺合于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以成宗气。由宗气别生二行,则为营卫之道,其精气之行于经者为营气,其浮气之不循经者为卫气,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行于脉中的营  相似文献   

14.
反复呼吸道感染(rcurrent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s,RRTI),是指患儿1年内上下呼吸道感染次数增多并超过一定范围的疾病[1],患此病的小儿简称为复感儿.现代医学认为RRTI的发生与患儿的免疫力、营养状态、微量元素以及生活环境等密切相关,西医学针对复感儿的治疗尚无有效的方案[2],而中医学在辨证论治基础上颇具优势.李伟伟教授在三十余年的临床工作中发现复感儿多为体虚易感的儿童,主要病机为肾气未充、卫外不固,在治疗时需注重调肾气与实卫气的关系,正如《灵枢·营卫生会》中记载:"卫出下焦."现将其基于"卫出下焦"理论,运用调肾固卫推运手法治疗复感儿验案1则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5.
1卫气与免疫细胞免疫机制的统一性 卫气是中医学基本概念之一,是人体内具有抗御外邪、护卫肌体功能的一类精微物质。此精微物质的来源,中医文献有两种说法:一是《灵枢·营卫生会》说:“营出于中焦,卫出于下焦”,下焦在此指肾。二是《中藏经》说:“三焦者,人之三元之气也……而卫出于上,荣出于中”,上焦在此指肺。后世各执一词,莫衷一是。卫气既出于上焦亦出于下焦,来源于肺肾两脏,而以下焦肾为主。它的主要功能是:护卫机体,抗御外邪。明·孙一奎《医旨绪余·宗气营气卫气》指出:“卫气者,为言护卫周身,温分肉,肥腠理,不使外邪侵犯也”。对比现代医学则知:卫气的这种功能相当于现代免疫学说里所阐述的机体的免疫机制。  相似文献   

16.
《黄帝内经》灵枢·五味篇中云;“谷始入于胃,其精微者,先出于胃之两焦,以溉五脏,别出两行,营卫之道。”对于“胃之两焦”的认识,一直是《内经》中的一个难点及争论的热门话题。历代医家对此有着不同的认识,尤其是以张介宾为代表的医家认为“之”是动词“到”之意,“两焦”是指上、下两焦,也就是说;水谷入于胃,经过脾胃所化生的精微再输布到上焦和下  相似文献   

17.
“三焦出气”语出《灵枢·五癃津液别论》,这是对“三焦之气”理论的高度概述。如马莳曰:“故三焦者,上焦为宗气之所出,中焦为营气之所出,下焦为卫气之所出。”张介宾亦谓:“宗气积于上焦,营气出于中焦,卫气出于下焦。”以下就依此分述。营卫二气均源于水谷之精气,都是由谷气所化生的,水谷入于胃中,经过脾胃的腐熟、运化,将其精  相似文献   

18.
历代医家对卫气所出何处颇有争议,其矛盾点主要在于"卫出上焦"与"卫出下焦"之辨。《伤寒论》认为卫气出于三焦,即"发于上焦",以麻黄类方发汗解表,宣发肺气,协助卫气之宣散;"本于中焦",以桂枝类方甘温建中,以滋化源,为卫气提供补给;"根于下焦",以附子类方温肾助阳,肾阳旺则卫气亦强,以固卫气之根本。重视"卫出三焦"理论,并以之指导临床,一方面更加符合中医"整体观念"的重要思想,另一方面符合"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外感病多兼内伤的临床实情,可更加确切而灵活地指导实践,提高遣方用药尤其是应用经方的水准。  相似文献   

19.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发展的今天,中医如何寻求生存与发展,如何与西医共存共荣,这是当前中医界同仁颇为关心的话题。作为传统医学既能实现现代化,又能保持自身的特色,笔者认为应该解决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综观中医基础理论,营卫学说的发展是中医学术寓继承与创新的典范。兹论述如下。1 《黄帝内经》中营卫学说的基本含义《内经》明确提出了人体的气包括元气、宗气、营卫之气等。因而营卫之气是人体气的一部分。营卫之气乃共生于中焦水谷之精气。营出于中焦,而卫出于上焦,营其性温柔,行于经遂,与血并行。正如《灵枢·营气篇》所云:“流溢于中…  相似文献   

20.
试论胃是吸收水谷精微的主要部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医学认为 ,营养物质的吸收主要是在小肠内进行的 ,而中医学则认为这一过程是在胃部进行的。简言之 ,胃是吸收水谷精微的主要部位。现不揣浅陋 ,略述如次。《内经》虽未明言胃能吸收水谷精微 ,但有诸多经文已蕴有此义。如《灵枢·五味》云 :“谷入于胃 ,其精微者。先出于胃 ,之两焦 ,以溉五脏 ,别出两行 ,营卫之道。”杨上善注云 :“精微 ,津液也。津液资五脏已 ,卫气出胃上口 ,营气出于中焦之后 ,故曰两行道也。[1] ”张介宾注曰 :“谷之精气 ,先出于胃 ,即中焦也。而后至上下两焦 ,已溉五脏。之 ,至也。溉 ,灌注也。两行 ,言清者入营 ,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