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心源性猝死患绝大部分系心室颤动等快速心律失常所致。寻找有效、安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是急需解决的治疗对策之一。八十年代,“主要控制室性心律失常的Ic类药物为中心的I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受到广泛重视,并且许多新药物得到开发。但CAST等对心肌梗塞后患的大规模调查结果表明,以氟卡胺、  相似文献   

2.
八十年代心律失常治疗的一个重要进展,就是 IC 类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开发应用。此类药物包括:英卡胺(Encainide)、氟卡胺(Flecainide)、劳卡胺(Locainide)与心律平(Propafenon)等。它们均具有高效、广谱的抗心律失常作用。因此,广泛用于室上性及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然而,该类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较强,不容忽视,本文就此作一综述。一、临床类型药物所引起的心律失常(或)使原有心律失常加重统称为致心律失常作用。药物所致心律失常分类方法较多,多数学者建议首  相似文献   

3.
4.
所有抗心律失常药物均有致心律失常作用,由于其发生较为隐匿,不为临床所重视,直至1989年心律失常抑制实验(CAST)的结果发表之后,人们才提高了对抗心律失常药物所致心律失常作用的认识及重视程度。本文仅就抗心律失常药致心律失常的定义、基本机制、预防等作一总结。  相似文献   

5.
抗心律失常药物均具有致心律失常作用.所谓致心律失常作用(prorrhythmia)是指抗心律失常药物可使原有心律失常恶化或引起新的心律失常.致心律失常作用可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有些致心律失常作用明显与抗心律失常药物及其相关疾病有关,称为原发性致心律失常作用.当致心律失常作用的发生需要某些调节因素如血药浓度过高,药物相互作用,电解质紊乱和心肌缺血等存在时,称为继发性致心律失常作用.  相似文献   

6.
<正> 抗心律失常药物分为四类已得到公认,即第Ⅰ类—主要抑制快速钠通道、具有膜麻醉作用的药物,以奎尼丁为代表;第Ⅱ类—β受体阻滞剂(选择性和非选择性),以心得安为代表;第Ⅲ类—延长动作电位复极化药物,以乙胺碘呋酮为代表;第Ⅳ类—钙离子拮抗剂,以异搏定为代表。随后Harrison根据药物的心肌细胞和临床电生理作用并结合临床实际,将第Ⅰ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又分为a、b、c三个亚类;其中以Ic类药物属最新的一类。所有第Ⅰ类药物都抑制钠离子通道,稳定心肌细胞膜。Ic类药物与  相似文献   

7.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促心律失常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8.
抗心律失常药物引起心律失常在临床上表现形式有二种,即缓慢型心律失常和快速型心律失常。 1.缓慢型心律失常 包括窦性心动过缓,窦房阻滞、窦性静止、房室传导导阻滞等。抗快速型心律失常药都可能诱发缓慢型心律失常,如Ⅰ类(钠通道阻滞剂)、Ⅱ类(β-受体阻滞剂)、Ⅳ类(钙拮抗剂)抗心律失常药及洋地黄可引起极度窦性动过缓或窦性静止,大剂量或高浓度时可引起房室传导阻滞,原有房室传导延迟者,当使用奎尼丁、普鲁卡因酰胺、丙吡胺、氟卡胺或思卡胺等药物时,可发生高度房室传导阻滞。  相似文献   

9.
高相文 《九江医学》2003,18(4):247-248
Vaughan-William把抗心律失常药物按作用机制不同分为Ⅰ~Ⅳ类。近年来,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有从应用Ⅰ类药物向Ⅲ类药物转变的倾向。ⅠA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因为有显著的致心律失常作用,已逐渐少用。ⅠB类药物,如lidocaine,主要用于室性心动过速,而且只能静脉给药。ⅠC类药物在  相似文献   

10.
<正> 按照现有的分类方法,抗心律失常药物分为细胞膜稳定剂,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和延长动作电位时程药物等四类。但近年来随着临床药理学的深入研究,发现除上述经典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外,还有一些药物具有良好的抗心律失常作用,称之为“非抗心律失常药物”。且这些药物副作用小,已被临床应用。本文将就其应用范围、作用机理及用法等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11.
抗心律失常药物致心律失常20例分析杨龙雄(广西龙胜县人民医院龙胜县541700)关键词心律失常;抗心律失常;药物抗心律失常药物(ADD)主要用于治疗心律失常,但本身可引起或加重心律失常。笔者近年来遇见ADD致心律失常20例,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  相似文献   

12.
心律失常的治疗包括病因治疗、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其中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临床合理应用是临床治疗中的一个难点。当前抗心律失常药物进展迅速,为方便广大临床一线医务工作者对其有更深入的了解,本文就现阶段的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进展汇总如下。  相似文献   

13.
14.
15.
Ⅰ、Ⅱ类抗心律失常药物的重新评价和选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由于射频消融术和植入型自动复律除颤器(ICD)广泛用于临床,抗心律失常药物在心律失常治疗中的重要性明显下降,应用范围也在逐渐缩小.但不可否认抗心律失常药物在心律失常治疗中仍占有一定的位置.  相似文献   

16.
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已经历近90年的里程。笔者就近90年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临床应用浅谈如下。  相似文献   

17.
心房颤动在人群中的患病率正在不断增高,将成为新世纪心血管疾病中的一大新流行疾病,尽管有关房颤的基础、临床的研究近年来都有很大进步,但迄今为止在房颤的有效治疗上仍存在着很多问题,尤其是如何在高危人群中采取措施预防它的发生可谓基本空白,纵然,近年来不断有高血压、心衰等大型临床试验或研究的发表,但从未把心房颤动的发生列入为预设终点进行观察.  相似文献   

18.
心力衰竭(下称心衰)一旦发生,常可伴发各种心律失常,猝死可随时发生,往往成为最终结局。所以如何掌握好心衰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应用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9.
抗心律失常药物所致心律失常是指在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过程中引起的新的心律失常或使原有的心律失常加重.可能存在过量或过敏或缺钾的背景.为了除外"其他原因".规定:不包括发生在AMI后72小时内的;不包括心肌缺血急性发作时出现的;除外AMI本身恶化的因素;不包括用药30天以后出现的.  相似文献   

20.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分类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庭山 《医学综述》2009,15(14):2185-2188
抗心律失常药物种类繁多,其药物的作用机制和药物的不良反应各有差异,而诱发心律失常的病理机制非常复杂。特别是恶性心律失常是目前心脏猝死发生较高的指标之一,所以在临床上如何选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来抵抗各种原因引发的心律失常是医务工作者探讨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就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分类、选择治疗,特别是近几年来人们比较关注的最常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作用机制、药效的判定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