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 毫秒
1.
目的 研究观察周围神经刺激仪在临床臂丛神经阻滞中的使用效果。方法 80例(ASAⅠ-Ⅱ)上肢手术患者随机分成两组:Ⅰ(n=40),应用周围神经刺激仪进行操作定位;Ⅱ组(n=49), 按常规阻滞方法进行操作。对比观察两组的臂丛阻滞成功率。结果 Ⅰ组臂丛神经阻滞成功率明显高于Ⅱ组,但操作时间和并发症并不增加。结论 周围神经刺激仪可提高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  相似文献   

2.
传统法肌间沟加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是常用的上肢手术麻醉方法之一。但由于在解剖上阻滞部位所限,常存在阻滞不全、并发症多等问题。本研究对传统肌间沟加腋路臂丛神经阻滞进行了改良,并与传统法相比较以评估其在基层医院推广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一直以来,臂从阻滞用于上肢手术,但由于上肢各部位神经分布特点,要想取得优良的麻醉效果却很难,其原因主要是阻滞不完善引起,其关键是没有能够取长补短,因此,寻求理想的麻醉效果,充分体现其优势互补,将是我们现在研究的主要内容一即肌间沟、腋路联合阻滞的优越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肌间沟加腋路臂丛神经联合阻滞用于上肢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 选择ASAⅠ-Ⅱ级青壮年患者180例,随机分为Ⅰ组(肌间沟组)、Ⅱ组(腋路组)、Ⅲ组(肌间沟腋路联合组),每组60例.Ⅰ组、Ⅱ组穿刺成功后,分别一次缓慢注入1%利多卡因+0.3%左旋布比卡因20~25ml;Ⅲ组先行肌间沟组法操作,注入局麻药液15~20ml,再行腋路组法操作,注药5~10ml.结果 麻醉阻滞完善率:Ⅲ组(95.00%)显著高于Ⅰ组(83.33%)(P<0.05);非常显著高于Ⅱ组(80.00%)(P<0.01).麻醉并发症:Ⅰ组多于Ⅱ组和Ⅲ组.结论 肌间沟加腋路臂丛神经联合阻滞,用于上肢手术,其麻醉阻滞完善率高,并发症少,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左明霞 《中原医刊》2006,33(10):51-51
目的观察肌间沟、腋路臂丛联合神经阻滞在上肢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40例上肢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肌间沟神经阻滞组和联合神经阻滞组(各20例),肌间沟神经阻滞组:在肌间沟、环状软骨水平穿刺注药;联合神经阻滞组:在肌间沟、腋路分别穿刺给药。结果肌间沟神经滞组优良率为65%,联合神经阻滞组优良率为95%。结论联合神经阻滞是提高臂丛神经阻滞效果、弥补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尺侧阻滞不完善的较好方法,也是比较适合基层经济条件的安全有效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6.
徐文  袁超 《海军医学杂志》2011,32(3):173-174
目的 比较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与单纯肌间沟及单纯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探讨臂丛神经阻滞更有效的途径.方法 186例上肢手术患者均采用臂丛神经阻滞,第1组50例采用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肌间沟组),第2组45例采用腋路臂丛神经阻滞(腋路组),第3组91例采用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联合组),观察、记录各组麻...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神经丛刺激仪定位行肌间沟法臂丛阻滞的可行性。方法选择ASAI~Ⅱ级,年龄2~75岁上肢手术患者100例,随机分为2组,神经丛刺激仪组(N组),和普通肌间沟组(C组),每组50例,观察和记录阻滞镇痛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N组镇痛良好率94%与C组(82%)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N组术中及术后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神经丛刺激仪定位下行肌间沟法臂丛阻滞比普通肌间沟法成功率高,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在上肢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间收治的183例上肢手术患者分为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组(n=75),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组(n=53),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组(n=55),观察不同麻醉方式的效果。结果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组患者的麻醉效果优良率为96.0%,显著高于肌间沟组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及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组患者,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麻醉过程中未出现明显的中毒反应。结论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应用于上肢手术效果较为理想,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麻醉方式,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神经刺激仪在臂丛(肌间沟)神经阻滞麻醉应用的效果.方法:择期臂丛(肌间沟)神经阻滞麻醉下上肢骨折患者50例,随机分为臂丛(肌间沟)神经阻滞组(Ⅰ组)和神经刺激仪臂丛(肌间沟)神经阻滞组(Ⅱ组).分别于术前30分钟肌注苯巴比妥钠2.0mg/kg,0.17%左布比卡因+1%利多卡因混合液30ml肌间沟注入.记录注药后15分钟(T0)30分钟(T1)时完全感觉阻滞的比较.结果:T0 、T1时Ⅱ组注药后上肢感觉的阻滞程度优于Ⅰ组.结论:神经刺激仪臂丛(肌间沟)神经阻滞在上肢骨折术中的阻滞程度优于臂丛(肌间沟)神经阻滞.  相似文献   

10.
资料与方法本组共122例,其中男81例,女41例。5~10岁28例,11~59岁58例,60岁以上36例。手术类型:上肢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前臂神经,肌腱探查吻合术,手部瘢痕整形修复术,前臂及手部外伤清创缝合术。手术用时30~210分钟。方法:入室前30分钟肌注阿托品0.5mg,苯巴比妥钠0.1g,入室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周围神经刺激器(PNS)定位用于连续臂丛神经阻滞(CBPB)的可行性和效果。方法选择60例拟行择期上肢手术患者,用神经刺激器定位方法行腋路或肌间沟径路臂丛神经鞘内置入导管和经导管注入局麻药,记录感觉和运动阻滞情况及其并发症。结果上肢五大神经感觉阻滞发生率为91.7%~98.3%,上肢运动阻滞发生率为98.3%,麻醉满意率为83.3%。结论PNS定位于CBPB有助于提高阻滞成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周围神经刺激器定位与异感定位用于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方法:选择拟行上肢手术的患者60例,ASAI~II级,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周围神经刺激器定位组(A组)、采用传统异感定位组(B组)。两组均给予1.6%的利多卡因25ml。记录定位时间、起效时间,评定手术全程的阻滞效果。结果:A组定位时间4.2±2.6分钟,明显短于B组的10.1±4.7分钟(P<0.01)。A组起效时间10.6±2.2分钟,明显快于B组13.2±3.4分钟(P<0.05)。A组阻滞效果优良率为93.3%,明显高于B组80%(P<0.05)。结论:周围神经刺激器定位行臂丛神经阻滞定位时间短,阻滞起效快,阻滞效果好。  相似文献   

13.
三点法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神经刺激器法和异感法的比较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 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对神经刺激器法和异感法这两种定位方法在三点腋路臂丛阻滞中的效果进行比较.方法 45名拟行前臂和手部手术的病人被随机分入异感定位组(paresthesia,PAR组n=23)和周围神经刺激器定位组(peripheral nerve stimulator,PNS组n=22),分别采用异感定位法和神经刺激器定位法定位支配上肢的4支混合神经中的3支(肌皮神经、正中神经.桡神经或尺神经).将等量的2%利多卡因和0.5%布比卡因混合液40mL分别注射于3支神经周围.其中肌皮神经5mL.正中神经15mL.桡神经或R神经15mL,另5mL侵润上臂内侧的皮神经。臂丛阻滞成功被定义为注射30min后.肘部远端5支神经(肌皮神经、桡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和前臂内侧皮神经)支配区域的感觉阻滞完全,比较2组在臂丛阻滞成功率、时效和并发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PNS组的肌滞成功率要高于PAR组(95.5%对54.5%.p〈0.001).两组间差异主要由于PAR组的肌皮神经和桡神经阻滞率较低(P〈0.05).PNS组的麻醉起效时间短于PAR组(19mn对29min.P〈0.01)。两组中共有3例病人(6.6%)发生术后短暂的神经功能障碍.3周内均获完全恢复。结论 PNS法是一种良好的定位手段.将该方法应用于三点法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可获得优于传统异感定位法的效果.臂丛阻滞后神经功能障碍并不少见.应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经肩胛舌骨肌定位和运用神经刺激器定位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两种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ASAⅠ-Ⅱ级的择期上肢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I组(30例)通过肩胛舌骨肌定位穿刺点寻找异感;Ⅱ组(30例)使用神经刺激器定位肌间沟臂丛神经,观察肌肉节律性收缩。两组分别观察进针深度,阻滞效果及不良反应。I组还同时观察肩胛舌骨肌触摸难易度,穿刺部位以及一次异感获得率等。结果 I组肩胛舌骨肌触摸容易者27例(90%),穿刺部位距锁骨上缘1.6-3.1cm,进针深度0.5-1.5cm,一次获得异感26例(87%),阻滞效果完善,无不良反应。Ⅱ组有28例阻滞完善,另2例阻滞不全,2例出现不良反应。结论 运用神经刺激器定位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切实可行。而以肩胛舌骨肌定位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定位明确,效果满意,简单易行。  相似文献   

15.
神经刺激器辅助定位在臂丛神经阻滞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应用神经刺激器辅助定位实施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方法 :对 1 0 0例行上肢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 2组 ,每组 5 0例。Ⅰ组采用神经刺激器辅助定位 ,Ⅱ组采用异感定位。局麻药均为 0 .5 %布比卡因。结果 :Ⅰ组神经阻滞完全 4 8例 ,阻滞不全 2例。Ⅱ组神经阻滞完全 30例 ,阻滞不全 2 0例。神经刺激器辅助定位组神经阻滞的成功率显著高于异感定位组 (P <0 .0 5 )。结论 :应用神经刺激器辅助定位实施臂丛神经阻滞 ,比异感定位准确 ,阻滞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甲哌卡因用于肌间沟臂丛阻滞麻醉中的有效性、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肌间沟臂从阻滞麻醉下行上肢手术75例随机分为利多卡因组(1.5%利多卡因麻醉)、罗哌卡因组(0.375%罗哌卡因麻醉)和甲哌卡因组(1.5%甲哌卡因麻醉),每组25例。比较3组的麻醉起效时间、作用时效、运动阻滞时间和注药后30 min运动阻滞程度、不良反应。结果:与利多卡因和罗哌卡因组比,甲哌卡因组麻醉起效时间、作用时效、注药后30 min运动阻滞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利多卡因组需用地佐辛镇痛3例;罗哌卡因组术侧上眼睑下垂2例、声嘶4例;甲哌卡因组声嘶1例。结论:甲哌卡因用于肌间沟臂丛阻滞麻醉效果好,不良反应少,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神经刺激器引导下不同剂量舒芬太尼复合罗哌卡因两点法颈丛加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和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将200例择期行锁骨骨折内固定手术的病人随机分为A、B、C、D4组,每组50例,均选用0.375%罗哌卡因30ml在神经刺激器引导下实施两点法颈丛加臂丛神经阻滞(颈4横突和颈5横突水平,每个穿刺点注入局麻药15m1),A组0.375%罗哌卡因30ml,B组药液中加入舒芬太尼0.1μg/kg,C组药液中加入舒芬太尼0.2μg/kg。D组药液中加入舒芬太尼0.3μg/kg。麻醉实施后,观察并记录c。(第4颈神经)、C,(第5颈神经)支配区域感觉阻滞(针刺法)的起效时间和完善时间、运动阻滞完善时间、镇痛的持续时间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麻醉前后4组患者生命体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受试者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感觉阻滞完善时间、运动阻滞完善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组镇痛持续时间较A、B组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后10~20minC、D组Ramsay镇静评分高于A、B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0.2μg/kg舒芬太尼复合罗哌卡因30ml是成人神经刺激器引导下两点法颈丛加臂丛神经阻滞的合适剂量。  相似文献   

18.
经腋路单点法选择性臂丛阻滞的临床疗效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评价外周神经刺激器(PNS)引导的单点法选择性腋路臂丛阻滞在手部和前臂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39例拟行手部或前臂手术的病人施行外周神经刺激器引导下的腋路臂丛阻滞。根据手术范围选择相应的神经(正中神经、桡神经或尺神经)利用PNS定位进行单点法阻滞,所有病人根据PNS定位的具体神经被分为正中神经组(n=14)、尺神经组(n=16)和桡神经组(n=9),分别于阻滞后5、10、20、30 min评价上肢7支感觉神经的阻滞情况并对臂丛神经阻滞效果进行评价,同时观察并发症。结果 PNS引导的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成功率达94.9%,该入路对正中神经、尺神经和前臂内侧皮神经的阻滞效果较好。3组病人的资料显示:桡神经组的疗效明显差于其他两组(P<0.05)。结论 外周神经刺激器引导下的单点法选择性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是适用于手部和前臂手术的一种良好的麻醉方法,定位正中神经、尺神经可获得较好的麻醉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外周神经刺激器(PNS)引导的单点法选择性腋路臂丛阻滞在手部和前臂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80例拟行手部或前臂手术的病人施行外周神经刺激器引导下的腋路臂丛阻滞。根据手术范围选择相应的神经(正中神经、桡神经或尺神经)利用PNS定位进行单点法阻滞,所有病人根据PNS定位的具体神经被分为正中神经组(n=30)、尺神经组(n=32)和桡神经组(n=18),分别于阻滞后5、10、20、30min评价上肢7支感觉神经的阻滞情况并对臂丛神经阻滞效果进行评价,同时观察并发症。结果:PNS引导的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成功率达95.6%,该入路对正中神经、尺神经和前臂内侧皮神经的阻滞效果较好。3组病人的资料显示:桡神经组的疗效明显差于其他两组(P〈0.05)。结论:外周神经刺激器引导下的单点法选择性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是适用于手部和前臂手术的一种良好的麻醉方法,定位正中神经、尺神经可获得较好的麻醉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连续臂丛神经阻滞两种不同入路用于前臂手术术后镇痛的效果,脱管的发生率,术中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方法:选择ASAI-Ⅱ级前臂手术患者100例,随机分为两组,I组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行喙突旁入路臂丛神经置管,术后行连续臂丛神经阻滞镇痛;II组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行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置管,术后行连续臂丛神经阻滞镇痛。观察患者术后不同时段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脱管率,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I组术后多个时间点(8,12,16,24,36h)镇痛评分均优于Ⅱ组(P〈0.05),Ⅱ组术后脱管发生率明显高于I组(P〈0.05),两组术后均未出现明显并发症。结论:神经刺激仪引导下喙突旁入路连续臂丛神经阻滞对前臂手术术后镇痛有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