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目的:研究凝血酶原时间(PT)延长的早产儿出生后一个月时体内的维生素K水平。方法:对出生时预防性给予0.2~0.5mg维生素K1而PT仍异常的21例早产儿,检测其体内维生素K的水平。结果:所有要儿的维生素K1浓度正常或超出生理范围,除一名有微量的维生素K缺乏酶-Ⅱ(PIVKA-Ⅱ)浓度之外,其他早产儿PIVKA-Ⅱ均未检出,这就说明患儿的维生素K水平不低。结论:胎龄〈32周、生后接受≥0.2mg维生素K1的早产儿,其出生后第一个月时的PT延长并非由于维生素K缺乏所致。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凝检测在肝癌患者中的应用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4月至2018年5月收治的110例肝癌患者,与同期收治的110例健康体检者进行对比,检测两组人群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g),D-二聚体(D-dimer,D-D)和血小板(Platelet,PLT)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对照组人群PT、APTT、TT、Fg、D-D和PLT检测结果分别为(12.58±5.51)s、(36.31±9.87)s、(15.86±7.04)s、(3.00±2.00)g/L、(1.20±2.20)μg/mL和(220.58±47.85)×109/L;观察组人群PT、APTT、TT、Fg、D-D和PLT检测结果分别为(15.04±2.63)s、(39.89±5.30)s、(19.73±1.50)s、(2.35±1.20)g/L、(4.90±2.98)μg/mL和(150.45±80.38)×109/L。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PT、APTT、TT、D-D明显增加,Fg、PLT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凝检测也可用于肝癌患者病情的监测,对肝癌患者的治疗及预防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获得性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缺乏症2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成人获得性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缺乏症的实验室检查和临床诊断、治疗、监测特点。方法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及纠正试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纠正试验、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g),确诊后用维生素K1治疗。结果应用维生素K1治疗后,PT、APTT较初入院结果显著缩短(P<0.01)。APTT异常率较低,PT异常率较高(95.5%)。PT与APTT变化呈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PT显著延长是获得性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缺乏症诊断的敏感指标。检测PT、APTT对于成人获得性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缺乏症的诊断及疗效监测具有一定价值。应用维生素K120mg2次/日静滴1月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序贯治疗对获得性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缺乏症(ADVKCF)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获得性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缺乏症患者4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分别有21例、23例.分别采用常规治疗及序贯治疗,对治疗后凝血常规、凝血因子、凝血酶原前体蛋白(PIVKA-Ⅱ)进行检测.结果观察组及对照组治疗后PT、INR、APTT、FⅡ、FⅦ、FⅨ、FX较治疗前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PT、INR、APTT、FⅡ、FⅦ、FX较对照组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PIVKA-Ⅱ较治疗前有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接受维生素K4治疗后3周T2时较对照组有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剂量维生素K序贯疗法可有效治疗ADVKCF,对PIVKA-II及凝血常规、凝血因子进行监测有助于明确患者的病情变化.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清热凉血解毒法对五步蛇咬伤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五步蛇咬伤患者69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6例、治疗组3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案,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犀角地黄汤和五味消毒饮.观察2组患者入院后12、24、36、48 h的血小板(PLT)、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纤维蛋白原(FIB)变化情况.结果 入院后12h时比较PLT、TT、PT、APTT以及FIB皆未见有显著性差异.但至24 h时,治疗组的PLT、TT、APTT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36 h时2组的TT和APTT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48 h时2组患者的凝血功能都基本恢复了正常水平.治疗组PLT从12h到24 h时点上升趋势较对照组明显,但2组患者FIB的变化趋势相近.治疗组24 h以及36 h时点TT和APTT较对照组下降趋势更为明显.2组患者PT的变化趋势并未表现出显著的差异.结论 清热凉血解毒法有助于促进五步蛇咬伤患者凝血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不同胎龄新生儿出生初期凝血功能检测四项指标的危急值参考范围。方法 选取2012年1月1日—2021年12月31日在深圳市3家三级甲等医院住院的新生儿1 110例,按胎龄分为早期早产儿、中期早产儿、晚期早产儿和足月儿,患儿入院24 h内检测凝血功能四项指标。建立新生儿出生初期凝血功能四项指标的危急值参考范围,并依据此范围判断中山大学附属第八医院1 588例新生儿的病情。结果 凝血功能危急值参考范围,早期早产儿: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96.6 s或≤46.7 s、凝血酶原时间(PT)≥21.4 s或≤12.5 s、凝血酶时间(TT)≥23.9 s或≤15.7 s、FIB≥3.1 g/L或≤0.9 g/L;中期早产儿:APTT≥92.4 s或≤49.1 s、PT≥18.9 s或≤12.3 s、TT≥23.5 s或≤15.4 s、FIB≥3.0 g/L或≤1.1 g/L;晚期早产儿:APTT≥93.4 s或≤54.8 s、PT≥17.1 s或≤12.5 s、TT≥19.3 s或≤15.3 s、FIB≥2.2 g/L或≤1.1 g/L;足月儿:APTT≥77.6 s或≤42...  相似文献   

7.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患儿凝血功能变化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的危重病患儿凝血功能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择合并SIRS的危重病患儿50例,及同期住院的非SIRS患儿60例,分别检测各组患儿的血浆D-二聚体(DD)、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血小板(PLT)计数。结果SIRS组与非SIRS组相比:D-二聚体含量明显升高(P<0.05);PT、TT、APTT均延长(P<0.05);PLT计数降低(P<0.05)。SIRS组中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及单器官功能不全组患儿与非SIRS组相比DD含量升高更明显,PLT计数降低更明显,PT、TT、APTT延长更明显,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SIRS患儿存在凝血纤溶系统的功能紊乱,检测D-二聚体、PT、TT、APTT、PLT等指标,可了解SIRS患儿体内凝血纤溶系统的变化,是早期发现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危重患儿凝血功能变化与小儿危重病例评分(PCIS)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将96例危重患儿依PCIS分组,进行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PLT)和D-二聚体(D-D)的检测,统计分析其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结果随着PCIS分值降低,病情加重,PT、APTT、TT逐渐延长,D-D含量增加,FIB含量减少,PLT无明显改变;PCIS与PT、APTT、TT、D-D呈负相关,和FIB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80,-0.442,-0.363,0.400,均P〈0.01,与PLT无关;回归方程:PICS=133.773-2.075PT-0.394APTT-1.19TT+5.173FIB-4.28E-03PLT-8.236D-D。结论PT、APTT、TT、FIB和D-D在一定程度上体现患儿的病情危重程度,与凝血功能检测结合的PCIS评分系统,对判断病情、指导治疗及预后评估的作用更加完善、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临产孕妇血小板(PL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测检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856例临产孕妇(实验组)与329例正常非妊娠妇女(对照组)的凝血功能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临产孕妇组PLT、PT、APTT和FIB值相应与对照组的PLT、PT、APTT和FIB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在产前及分娩过程中,及时监测各项凝血指标对预测和治疗产妇异常出血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新生儿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凝血功能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将符合SIRS诊断标准的80例新生儿患者,以SIRS符合项数分组,分为SIRS2(符合2项)、SIRS3(符合3项)、SIRS4(符合4项);对照组为同期病房中非SIRS新生儿,共50例.所有患儿在入院后24h内进行危重病例评分,根据评分结果分为危重症组(≤90分)和非危重症组(>90分),其中危重症组63例,非危重症组67例.入院后24 h内采血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和血小板(PLT).结果 SIRS组与对照组比较,D-二聚体含量明显升高(P<0.05),TP、TT、APTT均延长(P<0.05),PLT计数降低(P<0.05).随着SIRS符合项数的增加,PT、TT、APTT延长,DD增加,PLT计数降低(P<0.01).危重症组与非危重症组比较PT、TT、APTT延长,DD增加,PLT计数降低(P<0.01).结论 SIRS新生儿存在凝血系统功能紊乱,符合SIRS诊断标准项数越多,新生儿危重病例评分越低,凝血功能紊乱越显著.  相似文献   

11.
凝血酶原前体蛋白(proteins induced by vitamin K absence or antagonis,PIVKA-Ⅱ)是反映机体维生素K营养状况的客观的、敏感的指标之一。正常情况下,外周血中检测不到PIVKA-Ⅱ。当维生素K缺乏或使用维生素K拮抗剂时,PIVKA-Ⅱ不能转化为凝血酶原而出现在外周血中。临床上,我们曾用维生素K治疗寻常型银屑病取得一定的疗效,但其具体的作用机制并不清楚。  相似文献   

12.
上皮性卵巢癌患者凝血功能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程蓓  俞黎铭  叶大风 《浙江医学》2005,27(7):490-492
目的研究上皮性卵巢癌患者的凝血功能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用磁珠法测定74例卵巢癌和48例良性卵巢肿瘤患者的纤维蛋白原(FIB)含量、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采用Beckman Coulter机计数血小板(PLT);电化学发光法检测癌抗原125(CA125).结果上皮性卵巢癌患者的FIB为(4.29±2.01)g/L,PLT为(248.53±86.66)×109/L,较良性卵巢肿瘤患者(2.94±0.60)g/L、(177.90±49.87)×109/L明显升高(t=-4.513,-5.142;均P<0.01);上皮性卵巢癌患者的PT、TT及APTT分别为(13.40±0.95)、(16.93±2.34)、(38.62±6.22)s,与良性卵巢肿瘤患者比较(13.04±0.63)、(16.98±1.16)、(37.66±3.78)s差别无显著性意义(均P<0.01);Ⅲ Ⅳ期卵巢癌患者FIB(4.62±2.26)g/L和PLT(273.35±87.09)×109/L较Ⅰ Ⅱ期卵巢癌患者(3.62±1.17)g/L、(198.88±61.77)×109/L明显升高(t=-2.132、-3.892,均P<0.05),而PT、TT及APTT分别为(13.49±0.96)、(16.69±1.87)、(39.59±6.69)s与Ⅰ Ⅱ期卵巢癌患者(13.22±0.91)、(17.70±3.07)、(36.68±4.70)s比较差别无显著性意义(均P>0.05);低分化卵巢癌患者FIB含量(4.63±2.24)g/L较高、中分化癌患者(3.65±1.28)g/L明显升高(t=-2.091,P<0.05),而PT、TT、APTT及PLT的含量分别为(13.43±0.88)、(16.70±1.80)、(39.63±6.59)s及(255.94±97.59)×109/与高、中分化患者(13.36±1.08)、(17.36±3.12)、(36.72±5.04)s及(234.52±60.14)×109/L比较差别均无显著性意义(均P<0.05);卵巢癌患者血清CA125与PT、FIB呈显著正相关(r=0.306,P<0.01;r=0.229,P<0.05),而与TT、APTT及PLT之间无相关性(r=-0.054、0.130、0.198,均P>0.05).结论上皮性卵巢癌患者FIB和PLT含量升高,血凝功能的测定有助于卵巢良恶性肿瘤的鉴别并可预测卵巢癌的一些不良生物学行为,抗凝治疗应作为卵巢癌患者综合治疗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检测急性胰腺炎(AP)患者血小板(PLT)、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浓度(FIB)和D-二聚体(D-dimer,D-D)水平,评估其在AP分型中的早期预测价值。方法:检测94例24 h内入院的AP患者PLT、PT、APTT、FIB、TT、D-D水平变化,并与AP分型(SAP、MAP)进行相关分析。结果:除PLT外,SAP组患者PT、APTT、FIB、TT、D-D水平均较MAP组和对照组高(P<0.05),其中FIB、D-D值与APACHEⅡ评分存在直线相关关系(r=0.82和0.84,P<0.05)。结论:FIB、D-D水平变化有利于AP病情评估。  相似文献   

14.
芮刚  张杰浇 《右江医学》2002,30(3):210-211
目的 :探讨体外循环 (CardiopulmonaryBypass,CPB)病人在正常手术前后 ,血液凝血时间长短变化规律。方法 :19例体外循环病人手术前后不同时间段做凝血酶原时间 (P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凝血酶时间 (TT)实验 ,同时测定血小板计数 (PLT)、纤维蛋白原 (FIB)。结果 :体外循环术后各时间段PT、APTT、TT均高于术前水平 ,PT、APTT直至术后 2 4小时仍未恢复到术前水平。PLT、FIB较术前均降低 ,FIB至术后 2 4小时恢复正常。结论 :CPB术后早期凝血功能异常是导致PT、APTT和TT延长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获得性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缺乏症的病因、治疗方案及血液制品的应用.方法 分析21例获得性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缺乏症的患者病因,监测维生素K1治疗前后凝血功能的变化和维生素K的疗程.结果 抗凝血灭鼠剂中毒是常见原因;维生素K1治疗1小时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即明显缩短(P<0.01),3~6小时PT、APTT完全纠正.结论 维生素K1治疗获得性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缺乏症起效快,无须补充血浆或凝血酶原复合物.  相似文献   

16.
闵琦  刘剑 《陕西医学杂志》2022,(7):828-830+834
目的:探究不同分度脾脏破裂行全皮切除术后患者凝血功能的变化趋势,为临床手术治疗提供参考价值。方法:选取进行全脾切除术治疗的60例无原发性疾病的创伤性脾脏破裂患者作为观察组研究对象,并根据脾脏损伤分级分为A组(Ⅰ-Ⅱ级)、B组(Ⅲ-Ⅳ级),随机选取同时期进行体检的6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1)记录并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体内D-二聚体(D-D)、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以及血小板计数(PLT)表达水平;(2)比较不同分度脾脏损伤患者围术期PT、APTT、FIB、TT以及PLT水平变化情况。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术后D-D、FIB以及PLT表达水平均有明显升高,PT、TT均有明显延长,APTT有明显缩短,且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对于不同分度脾脏损伤患者而言,围术期Ⅲ-Ⅳ级脾脏破裂患者体内FIB、PLT、PT、TT水平明显高于Ⅰ-Ⅱ级脾脏破裂患者,APTT明显低于Ⅰ-Ⅱ级脾脏破裂患者,且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创伤性脾脏破裂患者经全脾切除...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凝血功能的检测在临产孕妇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823例临产孕妇与800例非妊娠妇女(对照组)的凝血功能即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PLT)进行检测并比较分析.结果 孕产组的PLT、APTT值低于对照组(P<0.001),PT和FIB值高于对照组(P<0.001),而TT值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产前及分娩过程中,及时检测凝血功能各项指标对预测和治疗产妇异常出血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月经周期不同阶段手术患者凝血功能变化.方法:对月经周期进行不同分期(分别分为卵泡期和黄体期及围排卵期和围月经期),并分别测定PT(S)血浆凝血酶原时间、FIB(g/L)纤维蛋白原、APTT(S)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TT(S)凝血酶时间.结果:卵泡期和黄体期及围排卵期和围月经期所测定的PT(S)、FIB(g/L)、APTT(S)、TT(S)有显著差别(P<0.05).结论:凝血功能随着经后时间的推移有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新生儿黄疸与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延长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用磁珠法对42例黄疸的新生儿及24例健康新生儿进行总胆红素、PT和APTT指标的检测及分析。结果①新生儿黄疸的患儿与健康新生儿相比,PT及APTT明显升高,且有显著性差异,值均小于0.05。②当总胆红素在120umol/L~250umol/L时,总胆红素与PT及APTT无相关性;当总胆红素在250umol/L~405.6umol/L时,总胆红素与PT及APTT微相关。结论新生儿黄疸引起PT和APTT的延长,可能是由于母乳喂养的推广和产后没有进行常规维生素K的预防。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早产儿及足月儿黄疸期凝血功能的改变及临床意义。方法病例选取2012年9月至2014年9月医院早产儿黄疸患儿45例(记为早产儿组)、足月儿黄疸患儿57例(记为足月儿组)、健康新生儿49例(记为对照组),对比3组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bg)的变化;分析不同血胆红素水平PT、aPTT、TT、FIB差异。结果早产儿组、足月儿组PT、aPTT、TT较对照组延长,Fbg较对照组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足月儿组与早产儿组组间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1.3~205μmol/L组、206~342μmol/L组、≥343μmol/L组PT、aPTT、TT较51.3μmol/L组延长,Fbg较51.3μmol/L组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1.3~505μmol/L组、206~342μmol/L组、≥343μmol/L组间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足月儿和早产儿黄疸会造成凝血功能变化,且血胆红素水平越高变化越明显,临床应重视对黄疸患儿凝血功能的监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