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慢性乙型肝炎(慢乙肝)患者如何进行有效、规范的治疗仍然是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1.去除病因,抗病毒是关键慢乙肝患者每年约有2%-10%可发展为肝硬化,少数患者可转变为HCC。病毒因素(HBV DNA 2000IU/ml)是慢性乙肝进展为肝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肝细胞癌的年发生率也从非肝硬化的0.5%-1.0%升高到肝硬化的3%-6%。代偿期肝硬化患者一旦出现肝功能失代偿,其5年生存  相似文献   

2.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已经成为一种全球性危害。全球60亿人口中约20亿感染HBV,3.5亿为慢性HBV感染,其中25%~40%最终将死于肝硬化或肝细胞癌,每年因乙肝相关疾病而死亡的人数高达100多万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肝硬化失代偿的年发生率约3%,5年累计发生率约16%;慢性乙型肝炎、代偿期和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5年病死率分别为0~2%、14%~20%和70%~86%”。肝纤维化是各种原因引起慢性肝损害的病理状态过程,是发展为肝硬化的必经阶段,如何延缓或阻止慢性乙型肝炎肝组织发生纤维化,  相似文献   

3.
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的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抗病毒是慢性乙型肝炎(以下简称慢性乙肝)治疗的关键,这已成为全球共识。慢性乙肝治疗的总体目标是最大限度地长期抑制或消除乙型肝炎病毒(HBV),减轻肝细胞炎症、坏死及肝纤维化,延缓和阻止疾病进展,减少和防治肝脏失代偿、肝硬化、肝细胞肝癌(HCC)及  相似文献   

4.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抗病毒治疗是关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世界至少有3.5亿慢性HBV感染者.慢性乙型肝炎可发展为肝硬化、肝功能失代偿甚至肝细胞癌.据统计,代偿性肝硬化5年生存率为55%,失代偿性肝硬化仅为14%.在中国每年因乙肝而死亡的肝病患者达数十万,对人民健康危害很大.对慢性乙肝及时进行抗病毒治疗可抑制乙肝病毒复制,明显改善肝脏坏死和炎症,改善肝功能,延缓肝纤维化向肝硬化发展,提高生存率和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乙肝的危害性 全球60亿人口中,约有1/2人口生活在乙肝高流行区,其中有20亿人具有乙肝病毒(HBV)感染的血清学标志,其中约3.5亿人为慢性HBV感染者,其中25%-40%最终死于肝硬化或(和)肝癌。我国约有1.2亿人为乙肝病毒携带者,其中有50%~75%的人是有活动性病毒复制的慢性乙肝,估计5年中从慢性乙肝进展为肝硬化的发生率为2%-20%,从代偿期肝硬化到失代偿期肝硬化为20%~23%,从代偿期肝硬化到肝癌为6%-15%。  相似文献   

6.
慢性乙型肝炎是一种流行性和进展性疾病。我国是HBV感染的高流行区,根据1992年。1994年的全国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我国HBV总感染率为57.6%,HBsAg流行率为9.75%,约1.2亿人患乙型病毒性肝炎Ⅲ。另据2002年中国3岁以上人群乙型肝炎血清流行病学研究,我国一般人群中HBsAg流行率为9.09%,估计约1.1亿人为慢性HBV感染,占世界慢性感染的1/3,其中慢性乙肝约3000万例。如无正确治疗,5年后约10%~20%慢性乙肝可发展为肝硬化,20%~23%肝硬化可发展为失代偿性肝硬化,6%~15%可发展为肝细胞性肝癌。  相似文献   

7.
慢性乙型肝炎是我国常见的慢性传染病之一,乙型肝炎肝硬化是慢性乙型肝炎发展的结果,严重危害人民健康。乙型肝炎肝硬化分为代偿期肝炎肝硬化与失代偿期肝炎肝硬化,抗病毒治疗是阻断代偿期进人失代偿期的关键。现回顾2004年5月至2005年5月代偿期肝炎肝硬化患者60例,其中拉米夫定治疗组30例,干扰素治疗组30例,治疗1年,检测HBV DNA,HBeAg下降幅度及肝功能改善程度以观察抗病毒疗效,在1年短期抗病毒疗效中拉米夫定明显优与干扰素。  相似文献   

8.
乙型肝炎抗病毒药物的现状与应用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慢性乙型肝炎的发展过程中,血清病毒负荷量是一个至关紧要的因素,乙型肝炎病毒(HBV)DNA大于105拷贝/ml感染者的10年存活率明显降低,肝细胞癌或肝硬化发生率明显增高.我国每年约有30万人死于HBV感染相关疾病如慢性肝炎、肝硬化或肝癌等.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目标应该是最大限度地抑制或清除HBV,减轻肝细胞炎症坏死及其所致的肝纤维化,延缓疾病进展,从而延长存活时间及生活质量.因此抗病毒治疗是其中最主要的治疗措施.本文综述目前各种乙型肝炎抗病毒药物的研究现状,探讨其应用的前景.  相似文献   

9.
慢性乙型肝炎(乙肝)是世界上第10大致死疾病,有超过3.5亿的人口感染,每年大约有120万人死于乙肝相关的慢性肝病。我国为慢性乙肝高发区,目前全国约有1.3亿乙型肝炎病毒(HBV)携带者,慢性肝炎患者约有1300万。HBV感染可以导致终生感染、肝硬化、肝癌、肝衰竭,以致死亡。慢性乙肝治疗的关键是抗HBV治疗。近10年,对乙肝抗病毒治疗的研究取得了相当多的进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慢性乙型肝炎、乙肝肝硬化代偿期和失代偿期不同阶段患者对恩替卡韦抗病毒疗效的影响尚不明确。本文观察以上患者应用恩替卡韦的2年抗病毒疗效。方法对初治的慢性乙型肝炎(41例)、乙肝肝硬化代偿期(15例)和失代偿期(7例)患者应用恩替卡韦治疗2年,每3个月检测谷丙转氨酶等生物化学及HBV DNA等病毒学指标观察临床疗效。结果3组患者在治疗前基线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恩替卡韦治疗1年和2年ALT的复常率和HBeAg血清转换率3组相似。每3个月检测的HBV DNA低于最低检测限(<5×105IU/mL)比例和下降的中位数3组相似,2年时分别为慢性乙型肝炎(81.8%,5.4 lg IU/mL)、乙肝肝硬化代偿期(83.3%,6.0 lg IU/mL)和失代偿期(88.1%,5.8 lg IU/mL)。3组患者的HBVDNA血清浓度在各时间点的动力学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和失代偿期3组患者用恩替卡韦治疗2年,抗病毒疗效和HBV DNA动态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