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评价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的手术效果。方法:对501例限白内障行3.5mm巩膜隧道切口,分次取出晶状体核。结果:第1天裸限视力在0.08—0.6之间,术后3个月配镜视力在0.1—0.8之间,术后1周1月和3月平均散光为1.50D、1.0D、0.75D。结论:此术式具有视力恢复快,组织损伤少,术后散光低,费用低等优点,可在农村及基层医院开展。  相似文献   

2.
刘品 《临床医学》2021,41(11):53-54
目的 探讨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治疗高龄白内障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6月至2020年8月禹州市第二人民医院高龄白内障患者8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43例.对照组采用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研究组采用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比较两组视力水平、角膜散光度、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术前,两组视力水平比较差...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治疗硬核白内障患者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 根据手术治疗方案差异将我院2020年1月至12月收治的80例硬核白内障患者分为常规组(40例,常规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和观察组(40例,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比较两组的手术效果。结果 术后1个月,观察组的术眼眼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显著大于常规组,细胞平均面积、角膜厚度显著小于常规组(P<0.05)。术后1个月,观察组的泪膜破裂时间(BUT)显著长于常规组,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ⅠT)和主观干眼症状问卷评分(SDES)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术后3 d,观察组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观察组术后3个月内的角膜水肿、囊膜混浊、纤维素样渗出、晶体表面色素沉着、虹膜粘连、黄斑囊样水肿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 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治疗硬核白内障可取得理想手术效果,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4.
无脉症并发白内障现代囊外摘除广东省汕头市中心医院眼科(515031)陈加音无脉症又称多发性大动脉炎是一种慢性血管疾患,病因未明,目前多认为此病系某种原因所致的动脉炎,引起主动脉弓及其主要分支无名动脉、颈总动脉和锁骨下动脉弥漫性和非特异性炎症,可有血栓...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小切口囊外摘除术用于老年白内障患者治疗的效果。方法所选研究对象为2016年6月~2017年8月本院收治的92例老年白内障患者。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小切口囊外摘除术,n=46)与对照组(超声乳化吸除术,n=46)。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术前,两组患者眼压水平对比,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h、术后12h、术后24h,观察组患者眼压水平均低于对照组,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8h,两组眼压水平均恢复到术前状态,且两组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观察组视力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2%(1/46)、15.2%(7/46),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老年白内障治疗中,采用小切口囊外摘除术治疗的效果理想,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治疗硬核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我院收治的80例硬核白内障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和试验组各40例,常规组接受常规白内障囊外摘除术,试验组行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比较两组角膜散光度及眼压变化、视力恢复情况、并发症发生率及心理状态。结果试验组术后7天、4周、12周的角膜散光度及眼压均低于常规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常规组;两组术后视力达0.5以上的患者比例均高于术前(P<0.05),但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手术后,试验组抑郁、焦虑评分均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 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能够显著改善硬核白内障患者的视力,且对角膜散光及眼压的影响较小,并发症少,术后患者心理应激反应较小,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7.
8.
后囊膜破裂是白内障手术最常见的术中并发症之一,可m现在白内障手术中的各个阶段.由于玻璃体堵塞注吸头,常使皮质难以清除十净,造成皮质残留由于前房玻璃体不能回退,可压迫上方虹膜使得瞳孔上移;或由于玻璃体丢失过多导致眼球塌陷,使得切口缝合时的松紧难以评估.  相似文献   

9.
目前基层医院眼科白内障手术已逐渐从囊内向囊外法过渡。但由于初期开展显微手术 ,操作上有一适应过程 ,因此起始时手术可能发生一些较严重的并发症 ,其中玻璃体脱出是最为严重的一种 ,它不仅给予手术本身增加了困难 ,而且由此引发了一系列近、远期的并发症 ,严重影响患者视功能的恢复。现将我院1996~2000年间老年性白内障囊外摘除术的患者200例 (205只眼 )中玻璃体脱出情况进行分析 ,查找原因并提出预防措施。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1996~2000年间共收住老年性白内障200例 (205只眼 ) ,其中最高年龄89岁…  相似文献   

10.
玻璃体脱出是白内障手术的术中并发症之一,是影响白内障手术疗效的主要原因。轻者可引起患者瞳孔上迁、变形,重者可形成术后色素膜炎,继发青光眼、角膜变性、后发障、黄斑囊样水肿及视网膜脱离等。导致人工晶体植入困难和失败.引起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后复明效果差。本文通过临床386眼术后,41只眼发生玻璃体脱出,脱出率达10.6%的情况,进行了认真地总结和分析。提出了预防和纠正的方法,与眼科同仁们交流。以促进我们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尽量避免和减少白内障囊外摘除术中的玻璃体脱出,从而提高白内障复明手术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巩膜隧道切口无缝线非超声乳化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疗效。方法:统计过去一年里我院完成的125例(147眼)白内障患者,采用尼泊尔替尔干嘎眼科中心巩膜隧道切口非超声乳化、“V”型截囊、利用双腔注吸器水流娩核、空气泡下植入后房人工晶体。结果:术后1~3 d出院裸眼视力≥0.5者102眼(69.4%)。术后1周裸眼视力≥0.5者118眼(80.3%)。术后3月矫正视力≥0.5者139眼(94.5%)。术后3月平均角膜散光为0.82±0.55D。与术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巩膜隧道切口非超声乳化“V”型截囊空气泡下人工晶体植入术术后角膜散光小,视力恢复快,简便、安全、并发症少,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  相似文献   

12.
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后眼内炎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后眼内炎的情况,探讨其防治措施。方法:采用单因素分析及非条件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自内障囊外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患者9660例(10898眼)术后并发跟内炎的发生率,筛查分析其发生眼内炎的危险因素。结果:10898眼中共有27眼术后发生眼内炎(0.25%),危险因素主要有术中玻璃体溢出、并发糖尿病、年龄较大(≥70岁)、大手术切口和手术历时较久(≥1h)等;发现眼内炎后立即行玻璃体注药联合全身给药或玻璃体手术,并行细菌学检查,27例中,16例细菌培养结果阳性,分别为表皮葡萄球菌7例,粪肠球菌(D群)4例,肺炎链球菌3例.真菌感染2例,其余11例标本培养3次均无细菌生长。治疗后7眼无光感,3眼行眼球摘除。结论: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后并发眼内炎有诸多危险因素,采取规范的围手术期处理措旌、推广小切口巩膜隧道式手术、提高基层医生的手术技能、减少玻璃体溢出等有望降低眼内炎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唐晨  赵英  钟守国  苏文成 《华西医学》2011,(8):1200-1202
目的观察在表面麻醉下不作结膜瓣和传统的以穹窿为基底结膜切开的小切口白内障摘除联合5.5mm直径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07年1月-2010年12月资料较完整的老年性白内障160例,将160例320只眼随机分成两组,每组各80例160只眼。在表面麻醉下行小切口白内障手术。A组不做结膜瓣,行长5.5mm角巩膜缘的平行切口;B组行以穹窿为基底的传统的结膜瓣,做长5.5mm角巩膜平行切口;两组均行手法小切口白内障劈核摘除联合5.5mm直径硬质人工晶状体植入。观察术后效果及术后并发症。结果术后1个月,患者眼部舒适者:A组154只眼(96.25%),B组141只眼(88.1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332,P〈0.05)。术后结膜退缩、下垂、巨大瘢痕:A组7只眼(4.38%),B组29只眼(18.1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149,P〈0.01),两组患者术后1d、1周及1个月视力比较:1d,A组120只眼(75.00%),B组128只眼(80.00%)(χ2=1.467,P〉0.05);1周,A组130只眼(81.25%),B组132只眼(82.25%)(χ2=0.084,P〉0.05);1个月,A组138只眼(86.25%),B组139只眼(86.86%)(χ2=0.027,P〉0.05);角膜水肿于术后2周后均消退。结论在表面麻醉下不做结膜瓣较做结膜瓣小切口白内障劈核摘除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省时、对眼表面破坏小,角巩膜切口较小且较为隐闭,术后恢复快。在基层医院是一种较好的白内障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小切1:2白内障囊外摘除术(ECCE)和超声乳化吸出术(Phaco)治疗硬核白内障的疗效和并发症。【方法】选择硬核白内障患者123例(162眼),分为ECCE组(67例89眼)和Phaco组(56例73眼),分别行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联合人.7--晶体植入术,观察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视力改善情况及术后并发症。【结果】全部病例术后视力均较术前提高,术后1d、3d时两组视力比较,ECCE组好于phaco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术后1周,1个月、3个月时两组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CCE组患者术后角膜水肿发生率低于Phaco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其他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早期视力恢复好,术后角膜水肿并发症少,是治疗硬核白内障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后后囊混浊的原因分析及预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云福 《中国临床医学》2005,12(6):1091-1092
目的:探讨白内障摘除术后晶体后囊膜混浊的原因及预防办法。方法:对72例(90跟)白内障囊外摘除术或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患者随访观察2年。结果:本组72例(90眼)术后发生后囊混浊24眼,总发生率为26.67%。单纯囊外摘除术18眼发生后囊混浊8眼,占44.44%;囊外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72眼发生后囊混浊16眼,占22.22%,明显低于前组(P〈0.05)。术后随访半年、1年和2年出现后囊混浊分别为10眼(11.11%)、20眼(22.22%)和24眼(26.67%)。发生后囊混浊患者的平均年龄为58.24岁;无后囊混浊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9.46岁,明显高于前者(P〈0.05)。结论:后囊混浊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与手术方式、患者年龄、白内障类型及随访时间等有关,但其形成的主要物质基础是晶体上皮细胞的残留与增殖。为预防后囊混浊的发生,术中应尽可能彻底清除晶状体皮质,改进手术方式,并进一步开展有关术后抑制增殖的药物研究。  相似文献   

16.
戴追  陈建威  林金香  李密 《中国临床医学》2010,17(5):731-732,735
目的:评价5mm巩膜隧道切口无缝线手法碎核白内障摘除后人工晶体植入术的疗效。方法:经颞上或鼻上象限5mm巩膜隧道切口,手法碎核后以晶体圈匙娩出晶体核,再以注吸法吸除皮质并经巩膜隧道植入后房型人工晶体,切口无须缝线自行闭合。共486例602眼。结果:术后平均矫正视力:1周为0.54,2周为0.62,1个月为0.78,3个月为0.81。术后平均散光:1周为1.88±1.12D,3个月0.95±0.50D,与前期常规大切口人工晶体植入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与同期超声乳化组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无缝线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后人工晶体植入术的术后反应轻,并发症少,视力恢复快且稳定,特别是术后引起散光变化较小,在不具备超声乳化设备的基层医院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15):3374-3375
目的白内障超声乳化与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的临床。方法将我院"光明行动"的600例(600眼)老年性白内障患者随机分成A,B两组各300例(各300眼),A组施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B组施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观察两组手术的术中和术后的并发症及临床疗效。结果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组(A组)术后一周最佳矫正视力≥0.3者265眼(88.3%),术后3个月最佳矫正视力≥0.3者278眼(92.6%);超声乳化组(B组)术后一周最佳矫正视力≥0.3者271眼(90.3%),术后3个月最佳矫正视力≥0.3者285眼(95%)。A,B两组在术中术后并发症,术后视力和术后散光方面,远期对照均无显著差异,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术的手术成本明显低于超声乳化吸除术。结论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术与超声乳化术的手术并发症、术后最佳矫正视力、手术后散光相近,远期对照临床统计无显著差异(P>0.05);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术具有手术时间短,术后视力恢复快,术中术后并发症少,手术费用低等优点,适合在广大基层医院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小切口无缝线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的方法和效果。方法 :对 6 0例小切口无缝线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及 6 0例超声乳化吸出人工晶体植入术的术后视力、散光、术中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 :术后 7天及 1个月裸眼视力≥ 0 5者在小切口组分别为 88 88%和 95 % ,术后 7天及 1个月角膜散光度分别为 (1 90± 1 0 2 )D和 (1 0 1± 0 0 6 )D ,与同期超乳对照组比较 ,中期效果差异均无显著性 (P>0 0 5 )。结论 :小切口非超乳人工晶体植入术近期效果较超乳组略差 ,中期接近 ,适合基层医院开展。  相似文献   

19.
温利辉  岳江心 《华西医学》2006,21(4):779-779
目的:观察小切口无缝线非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临床疗效。方法:346例(346只眼)白内障患者施行小切口无缝线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结果:术后1周矫正视力≥0·5者203只眼,占59%;≥1·0者59只眼,占17%。1月后矫正视力≥0·5者245只眼,占71%;≥1·0者83只眼,占24%。结论:该术式切口小,不需缝线,操作简便,不需昂贵设备,视力恢复快,适合基层医院开展。  相似文献   

20.
将200例老年性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观察组采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对照组采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的手术成本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操作简便、不需特殊器械、成本低、手术效果好、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