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肥达氏试验在诊断伤寒及副伤寒中的意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王亦文  张桂莲  李伟 《临床医学》2004,24(11):58-59
目的:探讨肥达氏试验在诊断伤寒及副伤寒中的意义。方法:对经血培养确诊为伤寒和甲型副伤寒130例病例.分成人和儿童组.在病程的不同阶段作肥达氏试验,了解伤寒和副伤寒病人肥达氏试验的阳性率。结果:伤寒组肥达氏试验阳性率为80%~86%.甲型副伤寒组阳性率为32%~38%;伤寒组阳性率与文献报道相符.而甲型副伤寒组肥达氏反应阳性率明显低于文献报道,成人组和儿童组成二者的肥达氏反应阳性率无明显差异。结论:临床上在诊断伤寒和副伤寒时不能依赖肥达氏试验.对疑似病人在早期做血培养,有利于早期确诊。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川崎病(KD)与肥达氏反应的关系,为川崎病与伤寒、副伤寒的鉴别诊断提供线索.方法 按照KD诊断标准,同时临床排除伤寒、副伤寒,对深圳市宝安龙华医院2003年1月至2007年6月收治的67例KD患儿(实验组)肥大氏反应结果进行分析,并且与同期住院的265例肺炎患儿(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川崎病患儿急性期肥达氏反应阳性12例,占17.9%,川崎病患儿恢复期肥达氏反应阳性4例,占5.9%,同期住院的肺炎患儿肥达氏反应阳性13例,占4.9%,实验组急性期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实验组急性期与恢复期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实验组恢复期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差异.结论 部分川崎病患儿急性期可出现肥达氏反应阳性,临床应注意与伤寒、副伤寒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3.
伤寒284例肥达氏反应检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由于近年肥达氏反应检测诊断伤寒、副伤寒的价值被怀疑,我们对1988~1991年细菌培养确诊伤寒病人肥达氏反应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贸科与方法1.1临床资料284例中男性175例,女性109例.1~10岁4O例,11~20岁43例,21~30岁111例.31~40岁59例,41~50岁13例,51~60岁15例,60多以上3例.1.2诊断标准本组病例诊断主要依据为接触史、典型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等,细菌培养为最后确诊依据.1.3肥达氏反应检查方法伤寒抗原试剂:采用卫生部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诊断用伤寒、副伤寒菌液”卫制(82)沪(7)02号,使用时用生理盐  相似文献   

4.
肥达氏反应诊断伤寒、副伤寒已数十年,但对其评价仍有分歧,近年来发现肥达氏反应在某些非伤寒病例中常出现假阳性,1962年周氏报告74例急性血吸虫病肥达氏反应滴度在1:160~1:80者7例占9.5%,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由于伤寒临床表现的变异及肥达氏反应特异性、敏感性方面的局限性,目前对肥达氏反应的价值评价不一.我们对1983年1月至1987年3月临床诊断为伤寒的289例患者中血培养结果阳性的58例肥达氏反应进行分析,并观察102例肝炎病人的肥达氏反应.以考核其实用价值.一、一般资料 伤寒组58例,男性40例,女性18例,年龄13~58岁,平均24.5±6.3岁.肝病组102例,16~60岁,平均年龄36.8±5.6岁.肥达氏反应的检测方法与判断标准按《微生物学及检验技术》(第1版,人民卫生出版社,1979年7月)的标准.伤寒组测定二次,第1次在发病1周末,第2次间隔1~2周后.肝病组测定1次.  相似文献   

6.
沈涛  展雷 《临床荟萃》1993,8(13):616-617
伤寒和病毒肝炎均是本地区常见的传染病,病程中均有发热,肝肿大及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有时两者易混淆,特别是伤寒并肝损害时更是如此。自1986年以来,我们遇到伤寒误诊为病毒性肝炎9例(院外误诊5例),为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兹将误诊病例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9例患者中男6例,女3例。年龄5~20岁,其中10~20岁6例(占66.7%)。农村患者8例(占88.9%)。8~11月发病者8例。 1.2 误诊情况 自就医到确诊时间,误诊2~7天7例(占77.8%),误诊时间最长1例为15天。 1.3 诊断标准 ①血液、骨髓、粪、尿、胆汁等其中之一培养出伤寒杆菌。②肥达氏反应阳性(C滴度H1:160,O1:80以上)连续二次以上者。③合并症经手术或病理检查证实者,本组病例均符合①、②两项中的其中一项或二项。  相似文献   

7.
我院1975年7月~1985年2月共收治本病152例,其中成人113例,儿童39例;伤寒142例(93.42%),甲型副伤寒5例,男5例按Widal反应可能为伤寒、副伤寒混合感染。 诊断依据 ①有伤寒、副伤寒的临床表现;②血清Widal反应阳性;③血或骨髓分离出伤寒、副伤寒杆菌;④手术或病理检查证实。本组中具备1、2、3三项者19例;1、3两项者11例;1、2两项者118例;1、2、4三项者4例。  相似文献   

8.
伤寒、副伤寒13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近年广州地区伤寒、副伤寒发病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分析1993年1月至2002年8月间我院收治的伤寒及副伤寒病例。结果:139例病例中伤寒116例(83.5%),副伤寒23例(16.6%)。近年伤寒所占比例显下降,由1993—1997年间90.1%下降到1998-2002年间的70.83%;而副伤寒比例则逐年增加,其中以副伤寒乙为主。副伤寒组肥达反应阳性率(39.1%)低于伤寒组(78.4%)。结论:近年来伤寒病例所占比例显下降,副伤寒病例所占比例有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本院于1997年5月~2002年8月收治甲型副伤寒34例 ,误诊15例 ,误诊率达44.1 % ,现分析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均为甲型副伤寒培养阳性和 (或 )肥达氏反应阳性并效价递增 ,经抗副伤寒治疗有效而确诊的住院病人 ,其中男21例 ,女13例 ;年龄3~7岁8例 ,7~14岁26例。1.2临床特征所有患儿入院前均有发热 ,热程2~10d ,其中稽留热8例 ,弛张热14例 ,不规则热12例。伴随症状流涕、咽痛、咳嗽24例 ,腹痛10例 ,腹泻4例 ,脾肿大12例 ,肝肿大8例 ,皮肤出血点1例 ,均无玫瑰疹及相对缓脉 ,中毒貌不明显。1.3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4.0×109/L6…  相似文献   

10.
自 1990年万树栋等[1~ 3 ] 发现伤寒患者骨髓中戒指样组织细胞以来 ,其在伤寒诊断中的价值日渐受到重视 ,现已列为临床诊断伤寒的指标之一。文中 2例细菌培养和肥达氏反应均为阴性 ,正是由戒指样组织细胞提示伤寒 ,才为临床及时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现报道如下。病例 1:男 ,2 1岁。因发热伴恶心、呕吐 ,体温最高达40°C ,持续不退 ,于 2 0 0 1年 6月入院。实验室检查 :WBC4.9× 10 9/L ,淋巴细胞 12 % ,MID 0 .0 5 ,GRAN 0 .83。嗜酸性粒细胞计数 0 ,3次肥达氏反应 (- ) ,血、粪、骨髓培养(- )。入院第 2天骨髓涂片检查 …  相似文献   

11.
浙江省伤寒副伤寒流行概况与防制对策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目的了解和掌握伤寒副伤寒流行规律,分析流行因素,探讨防制对策。方法对全省伤寒副伤寒疫情监测资料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1987~1994年浙江省伤寒副伤寒发病较高,1995~1999年下降,2000年起有逐年缓慢上升趋势。2004年局部地区出现暴发流行,使全省发病率上升明显,报告发病率达17.52/10万。其中伤寒病例2665例,副伤寒5567例。2004年全省伤寒副伤寒发病前4位分别为台州(3422例,发病率61.56/10万)、宁波(1450例,19.54/10万)、绍兴(805例,18.04/10万)和温州(1280例,17.08/10万),4个地区的报告发病数占全省总报告发病数的84.51%。贝类食品已经成为沿海地区副伤寒发病的危险因素。结论要加强包括海水产品在内的综合性监测工作,控制伤寒副伤寒的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12.
沿用了一个多世纪的伤寒诊断方法肥达氏试验,因敏感度不高、费时间,不能早期诊断,给伤寒的防治造成很大困难。自1991年10月以来我们使用了伤寒、副伤寒快速血凝诊断方法(LPS—PHA),该法特异性较强、灵敏度较高,简单快速,为伤寒、副伤寒早期诊断提供了可靠的依据。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伤寒、副伤寒患者并发肝脏肿大及肝功能异常或肝组织学改变者称为伤寒性肝炎 [1 ]。此病临床表现多无特异性 ,故诊断上易与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炎相混淆。为了加强对本病的认识 ,作者将本院 1991- 0 1~ 1999- 12诊治的伤寒性肝炎 36例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病例选择  1有伤寒的临床表现伴有肝脏肿大及肝功能异常 ;2血肥达氏反应阳性 ;3血培养或骨髓培养有伤寒杆菌生长 ;4既往无肝炎史 ,近期未服对肝脏有明显损害的药物 ,且甲乙丙丁戊庚型肝炎病毒学均阴性。1.2 一般资料 本组男 2 8例 ,女 8例。年龄 16~ 6 0岁 ,30岁以下 2 8例。…  相似文献   

14.
肥达氏反应(Widal,s reaction)是临床诊断伤寒的重要实验室指标,目前国内肥达氏反应大部分都应用常规试管法,但这种方法需时较长,报告结果较慢.我们将聚凝胺试剂应用到肥达氏反应中,旨在改进肥达氏反应条件,以期达到快速、敏感诊断伤寒、副伤寒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自1896年肥达氏开创伤寒血清凝集试验(简称肥达氏反应)以来,在伤寒诊断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近年来,由于该病的临床表现变异,加上肥达氏反应在特异性及敏感性方面的局限性。因而,人们对其评价不一。为此,我们收集临床诊断为伤寒的507例住院病人并将其中122例曾作过两次以上肥达氏反应和血培养伤寒杆菌阳性者结果进行分析,以判断其应用价值。临床资料一、分组年龄及性别:正常人群组98例,21~48岁,平均26.6±7.5岁。男性64人,女性34人。肝病组139例,19~52岁。平均27.4±8.8岁,男性112人,  相似文献   

16.
血清腺苷脱氨酶测定对伤寒病的临床诊断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清腺苷脱氨酶(ADA)在伤寒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采用分光光度比色法。结果27例伤寒病人血清ADA的含量为83.94±39.76U/L,对照组为30.5±8.75U/L,两组相比差异非常显著(P<0.001);肥达氏反应阳性率为74%(20/27),ADA的含量高于对照组均数(30.5U/L)者有26例,占96.63%(26/27);肥达氏反应阳性患者血清中ADA含量也大大高于阴性患者(P<0.01)。结论血清ADA含量与伤寒病变有密切的关系,ADA测定对伤寒的检出率比肥达氏反应更高、时间更早,是辅助诊断伤寒病的较敏感的生化指标之一,且方法简便、易行,很适合于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7.
1临床资料 274例根据细菌培养伤寒菌阳性或肥达氏“0”、“H”抗体效应>1:160,伴效价递增以及症状和体征而确诊。发生并发症70例占25.5%,其中男44例,女26例。年龄自出生9天-68岁,其中19岁以下17例;20~40岁46例;41岁以上8例。  相似文献   

18.
我院于1990年4月起使用氟嗪酸治疗52例伤寒病人,临床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将我院1990年4月~1992年10月82例住院伤寒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2例,对照组30例,两组性别、年龄、临床表现等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意义,治疗前病程治疗组平均10.5天(5~30天).对照组平均9.3天(4~24天)。二、诊断:两组病人除有持续发热等症状外。均有肝或/和脾脏肿大,白细胞正常或低下,嗜酸性白细胞减少或消失,肥达氏反应阳性,或肥达氏反应阴性而血培养有伤寒杆菌生长的患者。其中2例血肥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湖南省伤寒(副伤寒)病人的血清学型别,掌握伤寒、副伤寒病人的比例,为制定防制对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运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1995~2004年湖南省发生的伤寒(副伤寒)暴发疫情和5个高发县的伤寒(副伤寒)住院病例进行调查、分析。结果1995~2000年发生的7起暴发疫情均为伤寒,2001~2004年发生的19起暴发疫情中伤寒9起320例,甲型副伤寒7起454例,乙型副伤寒3起221例。结论5个高发县住院病例1998、1999和2003年以甲型副伤寒比例最高,其他年份则以伤寒为主,未见副伤寒病例所占比例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应用蛋白质芯片技术诊断伤寒、副伤寒的可行性.方法 利用蛋白质芯片方法,将伤寒抗原(To、Th)和副伤寒抗原(Ta、Tb、Tc)及伤寒Vi荚膜多糖抗原集成到已经活化处理的玻璃芯片上,使其保持蛋白质活性和立体结构不变.对86例经血培养确认的已知标本和100例健康体检标本进行检测,并与肥达氏反应作比较.结果 蛋白质芯片法检测结果与血培养结果符合率高,灵敏度为97.6%,特异度为98.0%,而肥达氏反应灵敏度为60.4%,特异度98.0%,两方法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蛋白质芯片法具有高通量、可并行检测伤寒、副伤寒多种抗体的优势,为伤寒、副伤寒的诊断提供了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