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在30只大鼠实验中用基膜或坐骨神经段桥接60根坐骨神经的缺损。术后15、30、60天先后检测腓肠肌、比目鱼肌的肌肉收缩力、再生轴索通过率和直径,并用电子显微镜观察神经再生的超微结构。术后60天,基膜桥接组和神经桥接组均有良好的功能恢复。两组间的各项数据差异均并不显著,表明基膜是一种良好的移植体,应能用于修复周围神经损伤。 相似文献
2.
自体静脉移植桥接周围神经缺损高伟阳综述陈德松审校周围神经缺损的传统修复方法是自体神经移植。由于作为供体的自体神经来源有限,还受到长度、粗细的限制、供区功能影响等,一个世纪来,一直有人试图寻找一种能用于桥接周围神经缺损的非神经移植体[1]。随着神经再生... 相似文献
3.
4.
目的 :探寻静脉翻转后对引导神经再生的影响 ,为周围神经缺损的修复提供一种新方法。方法 :SD大鼠静脉段取出后 ,先将其内外翻转成一外膜在内 ,内膜在外的翻转静脉。然后再用此翻转静脉段桥接修复大鼠自体坐骨神经 10mm缺损 (IOVG)并与常规静脉桥接修复方法 (CVG)进行对比研究。术后 5个月 ,进行神经电生理及组织形态学检测。结果 :与CVG相比 ,IOVG组再生神经纤维的数目、髓鞘厚度、纤维直径以及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均有提高。结论 :翻转静脉桥接修复周围神经缺损是一简单而有效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5.
用骨骼肌桥接周围神经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用骨骼肌桥接周围神经缺损。方法:首先于骨骼肌上在选定肌桥的两端各做一“丁”字形切口,横切口与肌桥长轴垂直,纵切口则与其平行,深度以能将神经断端埋入为宜,然后,将神经远、近端分别埋入相应的两个纵切口内,神经断端浅部一半的神经外膜与横切口处的肌外膜对齐,并做缘对缘吻合,纵切口处的肌外膜彼此吻合。结果:手术难度降低,时间缩短,吻合牢靠。神经纤维于肌束间隙、外膜下顺利通过肌桥与远端吻合,功能得到恢复。结论:用骨骼肌桥接周围神经缺损是理想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6.
骨骼肌桥接与神经移植对大鼠周围神经缺损的修复作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比较用半吻合、半埋入法骨骼肌桥接与神经移植治疗神经缺损的效果,以探讨半吻合、半埋入法骨骼肌桥接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选用体重200~300 g成年Wistar大白鼠15只,随机选择每只左侧后肢的坐骨神经造成的神经缺损用半吻合、半埋入法骨骼肌桥接,右侧神经缺损采用神经束膜缝合移植修复。大白鼠分笼饲养3个月。
结果:3个月后,大白鼠双下肢功能均得到恢复,通过肉眼观察、手术显微镜下观察、神经肌电图检查及组织学检查,骨骼肌桥接侧与神经移植侧差异无显著性。半吻合、半埋入法骨骼肌桥接治疗周围神经缺损取得与神经移植相近的结果。
结论:半吻合、半埋入法骨骼肌桥接手术难度低、时间短、吻合牢靠,是一种具有潜在临床应用价值的神经修复方法。 相似文献
7.
8.
9.
目的:研究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复合翻转静脉神经导管修复大鼠坐骨神经缺损的效果。方法:将大鼠造成10 mm坐骨神经缺损模型,取大鼠长14 mm的左侧颈外静脉,将其内外翻转同轴置于自体坐骨神经缺损的断端,向静脉段内注入浓度为4 000 U/mL的bFGF溶液约0.12 mL作为实验组,对照组注入等量生理盐水;术后4周、8周、12周每组各取5只大鼠行坐骨神经HE染色,光镜检查,用Image J软件进行图像分析。结果:实验组有较多的有髓神经纤维形成,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12周标本再生神经轴突面积恢复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bFGF复合翻转静脉神经导管桥接周围神经缺损,能明显促进周围神经的再生,是一种较好的神经桥接修复方法。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用辣根过氧化酶(HRP)逆行追踪技术探讨异种神经移植后神经纤维的再生.方法将多次冻融处理后的兔胫神经移植于大鼠坐骨神经,术后第2、4、6、8和10周,将HRP注人大鼠坐骨神经吻合部远侧端.结果移植术后第4周起在L4~5脊神经节见到HRP标记细胞,从第6周在腰段脊髓前角内见到标记细胞,其数量随术后存活期延长而增多.术后4周在移植神经内见少量再生神经纤维,6周后再生神经纤维穿过异种移植神经进入大鼠坐骨神经远侧端.结论自移植术后4周起,移植神经内已有再生纤维并部分恢复了轴浆流,证实了用HRP法可反映移植后神经纤维的再生情况. 相似文献
12.
家兔坐骨神经胫神经束横断吻合和单纯挤压损伤后光、电镜对照观察,发现束膜损伤后能够修复,其方式是形成一含有许多神经小束的新外膜-束膜管,从而实现两断端束膜的再连接。神经切断缝合后至新外膜-束膜管的形成,外膜、束膜的变化可分为三期,即创伤性炎性反应,束膜变性坏死期,前束膜细胞增殖、神经纤维长入期与再生神经小束形成期。新外膜-束膜管的形成对神经的再生具有重要意义,能阻止新生的神经纤维向外生长并诱导其长入远端束膜管。作者考虑,再生束膜细胞可能来自束膜细胞本身的增殖。本文还描述了兔坐骨神经束膜的正常组织学和超微结构态形,束膜细胞核有作栅状排列的倾向,似可解释神经纤维瘤细胞每作栅状排列的现象。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人参皂甙Rg1促进周围神经再生的作用。方法:SD大鼠32只,制作右坐骨神经挤压伤模型后随机分为两组,各16只。实验组腹腔注射人参皂甙Rg1,剂量为每日(4.5 mg/kg),连续4周,对照组给予同样剂量的生理盐水。术后4、8周分别观察坐骨神经功能指数(SFI)、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恢复率(MNCV%)和再生神经有髓纤维通过率。结果:SFI:术后4周实验组为(-54.67±8.92),对照组(-68.97±9.38);8周实验组(-35.26±8.82),对照组(-44.95±10.11)。MNCV%:术后4周实验组(40.53±5.73),对照组(32.22±4.77);8周实验组(52.16±5.37),对照组(39.08±6.82)。有髓纤维通过率:4周实验组(52.28±3.63),对照组(40.15±6.50);8周实验组(75.31±3.94),对照组(54.13±5.38)。以上结果实验组均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人参皂甙Rg1能有效地促进周围神经再生,有利于再生神经纤维传导功能及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雷帕霉素(rapamycin,RAPA)的不同给药时间对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神经再生和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健康Wistar大鼠共24只,随机分为4组,制备大鼠右侧坐骨神经挤压伤模型。A组(早期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B组(早期用药组)损伤后当即注射雷帕霉素[1mg(/kg.d)],连续应用7d,C组(晚期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D组(晚期用药组)损伤后24h注射雷帕霉素[1mg(/kg.d)],连续应用7d,每组各6只。于术后6周进行坐骨神经功能检测(SFI),神经电生理检测及组织形态学观察。结果坐骨神经功能检测(SFI),B组明显优于A组、C组、D组(F=6.51,P0.01)。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的潜伏期(LTP),B组明显慢于A组、C组、D组(F=12.56,P0.01);坐骨神经传导速度(F=20.30,P0.01)和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F=8.07,P0.01)B组明显优于A组、C组、D组。结论①全身应用雷帕霉素具有神经保护作用,可以加速神经的修复和功能恢复。②早期应用雷帕霉素促进神经再生和功能恢复的效果优于晚期。 相似文献
15.
植入自体雪旺氏细胞的胎儿神经移植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的实验与临床研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目的:研究修复周围神经缺损新的手术方法和验证胎儿神经,雪旺氏细胞对神经再生的作用。方法:用80只在白鼠,随机分成三组:A组自体神经移植组;B组单纯液氮冷冻胎儿神经组;C组液氮冷冻胎儿神经加自体雪旺氏细胞组,术后分别于4,12和24周取材,进行大体观察,组织学观察及电生理检测,临床应用胎儿神经加片体雪旺氏细胞修复周围神经缺损32例(45条),术后1年进行神经功能评定,随访1-3年,结果:A,C两组术后4周开始再生纤维逐步增多,术后24周再生纤维增粗并形成神经束,而组再生纤维数目很少,复合动作电位峰值恢复率及传导速度恢复率,A,C两组恢复明显高于B组,临床应用32例*(45条)周围神经,按Seddon的周围神经损伤术后恢复评定标准进行评定,优良率为65.8%,结论:植入自体雪旺氏细胞的胎儿神经移植是一种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的新方法,具有进一步空入研究和临床应用的前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外源性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晚期周围神经再生的作用.方法50只SD大鼠随机分治疗组、对照组各25只,切断右侧坐骨神经,12周后予以修复,修复术后每日分别给予bFGF和生理盐水,行神经电生理和组织学检查.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修复处远段神经均有不同程度再生,4周时已可见到再生轴突,且治疗组多见.计量分析治疗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神经肌肉动作电位幅值、髓鞘厚度、再生轴突直径和截面积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结论bFGF能促进晚期周围神经再生. 相似文献
17.
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促进大鼠坐骨神经缺损修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 观察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神经再生室中的作用 ,探讨其作为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的可行性。方法 成年Wistar大鼠 2 4只 ,随机分成 3组 ,每组 8只 ,硅胶导管桥接右侧 13mm的坐骨神经缺损 ,A组在神经再生室内植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ECM (extracellularmatrix ,ECM )凝胶 ;B组植入ECM凝胶 ;C组注入生理盐水。术后 12周 ,进行大体观察及坐骨神经功能指数测定、电生理检测、神经组织学等观察。结果 A、B两组均有再生神经生成 ,但A组各项检测指标均优于B组 (P <0 0 5或 0 0 1)。结论 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够促进周围神经再生 ,可以作为种子细胞应用于外周神经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8.
神经导管修复大鼠坐骨神经缺损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采用一种自行研制的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的壳聚糖构建人工神经来修复大鼠坐骨神经缺损,研究证实其修复效果.方法:选用30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原位神经移植组(B组)、壳聚糖神经导管桥接组(C组)3组,分别切断坐骨神经后做相应处理,12周后进行神经电生理检测.结果:C组12周后神经已经长过缺损段,神经传导功能恢复.结论:这种套管能够有效的桥接10 mm长的大鼠坐骨神经缺损,可应用于周围神经缺损的治疗,同时可以作为进一步开发组织工程化的人工神经的良好载体.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