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为探讨麻风的组织病理诊断,对482例麻风皮损进行活检,其中422例临床呈活动性,60例呈不活动。标本均用HE 及 Fite-Faraco 抗酸染色。结果发现有抗酸菌和/或有皮神经受累足以确诊为麻风的348例(72.2%);皮肤附件,血管神经束及真皮内有肉芽肿或淋巴细胞浸润可疑  相似文献   

2.
3.
四川省从1986年采用 WHO 的 MDT 以来,在治疗期或停止治疗后发现少数患者出现新的皮损和原来已不活动的皮损又重新活跃并有神经痛。为了解这种逆向反应的病理特征,我们收  相似文献   

4.
1962年Ridley等提出按麻风免疫力差异,将麻风病分为五种类型,即在典型的结核样型(TT)与典型的瘤型(LL)之间,分设“BT”、“BB”、“BL”三个中间类型.  相似文献   

5.
麻风肾脏受累的临床表现常可见到,但对其病理损害(特别是可能引起这些表现的肾脏麻风的特异性损害)的确切性质却很少被人注意。大多数作者报告麻风肾脏组织的淀粉样变和所有各型肾炎(如慢性肾盂肾炎、间质性肾炎、慢性弥漫性肾小球肾炎)的发生率概不相同。Powell等报告在15例尸检中仅2例肾脏具有特异性麻风损害(即麻风瘤)。Sainani等报告在60例中有1例具有麻风瘤样损害(但无抗酸杆菌),并提示病期较长的病例发生此种麻风瘤的可能性较大。据报告在印度,麻风病例中有11.2%死于肾功能衰竭。作者对取自50例麻风(瘤型45例、结核样型5例)的肾脏活检组织进  相似文献   

6.
证实疑似麻风的诊断是病理检查的一项重要任务。麻风的诊断对于一个人有其医学、社会和心理学的含义,因此必须有一定的确实性。像对其它病一样,病理学家都愿卜最后的诊断,但实际上却有很多限制,切片中往往没有他要找的东西,这就形成了一些含混的地方。作者检查了482例临床诊断为麻风的皮肤组织,其中422例为活动性病例,60例为不活动者。以有抗酸菌和神经病变为  相似文献   

7.
麻风病的症状较复杂,加之早期表现隐匿,造成漏诊、误诊者并非少见。收集我院1976~1996年间病历较完整的291例,并对其中31人进行了回顾性调查,仅对入院前的就诊情况分析如下。据统计发病后在1个月内及时就诊者仅占22.34%,其余77.66%的病人造成自身延误,平均延期27.08个月;初诊后到确诊阶段,在1个月内就诊者只有17.87%,其余82.13%的病人因受医生诊断水平及诸因素的影响,拖延了确诊时间,由此而造成的时间延误为21.41个月。从中可知,病人从发病到确诊平均延误时间为4年,从而丧…  相似文献   

8.
对Behcet病的45例结节性红斑样损害、5例毛囊炎样损害和5例Sweet病样损害的皮肤组织病理学进行观察。除Sweet病样损害伴表皮病变外,其余损害病变主要在真皮网状层和皮下脂肪组织内。主要为毛细血管和细静脉炎。毛囊炎损害为毛囊周围炎,与结节性红斑样一样,伴脓疡样表现。均以淋巴细胞浸润为主。指出这种血管炎既不同于淋巴细胞性血管炎,也不同于白细胞破碎性血管炎。  相似文献   

9.
1963年,Wade所描述的瘤型麻风的组织样变种(Histoid variety),现已为临床病理学所确定。有争论的问题是组织样麻风瘤的致病原因。本文报告8例组织样麻风瘤临床和组织病理学的研究结果。这8例病人均为瘤型。男5例、女3例;年龄18~40岁;病期4个月~15年。临床检查发现大多数为皮肤的组织样结节(即真皮结节)。3例有些结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讨低等灵长类动物——树作为实验麻风新模型的可能性,我们用人麻风杆菌(5.0×104~2.67×107)经静脉、前后足垫、鼻、耳皮下和睾丸内不同途径接种10只树。从感染到剖杀时间为373~786天,平均感染期为546天。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表明,在接种部位出现大片麻风性肉芽肿损害,肉芽肿内抗酸杆菌(AFB)形态指数高达40%以上。细菌密度指数为5+~6+,仅少数为3+~4+。病变部位以皮下为多见。皮神经及横纹肌为好发部位。在皮神经内外见到浸润细胞内含大量的AFB及菌团,正常神经结构受到严重破坏或呈洋葱皮样改变,近似人麻风的界线类偏瘤型病变。菌计数检查结果表明,最高增殖菌量达5.97×109/g组织。根据树所发生的组织病变及对增殖菌的鉴定证明,树实验麻风动物模型已经建立。  相似文献   

11.
树Qu实验麻风的组织病理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皮肤科杂志》1996,29(4):258-260
  相似文献   

12.
随着麻风病的基本消灭 ,如何早期发现规则治疗病人 ,已成为麻风低流行状态下巩固和发展防治成果的重要课题。为探讨近年该项工作的成效和存在问题 ,为今后的防治决策提供确切依据 ,现将该市1995~ 1999年新发现的 18例麻风初诊患者临床分析如下 :一般资料  18例患者分布于 7县(市、区 )的 17个乡镇 17个行政村 ,其中男13例 ,女 5例 ,男女之比为 2 .6 :1;年龄 2 2~6 4岁 ,平均 41.2 2岁 ;职业以农民为主 ,占 17例 ,工人 1例 ;多菌型 (MB) 7例 ,少菌型 (PB) 11例 ;病期 0~ 16年 ,平均 3.2 7年 ,2年内病期 14例 ,占 77.78% ;发现方式 :…  相似文献   

13.
麻风畸残55例分析王克俭,郭更新,李永林甘肃省甘南州地方病防治所(邮政编码747009)我们对碌曲县75例现存活的麻风病人进行了畸残调查,结果有程度不同畸残者55例,现分析如下。55例中男31例,女24例,L43例,T12例,现患3例,愈后52例,平...  相似文献   

14.
15.
麻风新发病例5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麻风病临床和病理特点,以减少误诊和漏诊。方法对55例有皮肤损害和感觉障碍的患者做组织病理活检,HE染色及抗酸染色。结果病理检查结果表明,51例标本出现了麻风病改变,如上皮样和泡沫样细胞肉芽肿及神经损害等病变,其中46例查到抗酸杆菌;4例病理表现为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但同样表现为抗酸性。结论对皮肤有红斑等慢性损害的病例,应结合临床、病理和抗酸染色三种检测方法,才能明确诊断麻风病。  相似文献   

16.
1952~1991年武汉市有2422例初诊的麻风患者,用WHO畸残分级法,有Ⅱ级以上畸残者629例(25.97%),其中男559例,女70例;MB 213例,PB 416例;15岁以下的44例(7.0%),15~40岁419例(66.6%),40岁以上  相似文献   

17.
原发性神经炎麻风(PNL)是指无麻风的特征性临床皮损而表现为感觉神经或运动与感觉神经同时受累的周围神经病变。目前关于PNL外观正常皮肤的受累程度尚无明确的资料。为此作者对196例于1978~1991年间在Karigiri的Schieffelin麻风研究培训中心就诊的PNL患者皮肤的组织学改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PNL的临床分类标准为感觉或感觉和运动功能障碍、皮肤涂片查菌阴性和无可见的皮损。其中  相似文献   

18.
东台市1960-1989年发现的876例麻风(MB311例,PB565例;男662例,女214例),发病时有皮肤损害者占93.38%;初诊有皮肤损害者占98.40%,浅神经受累者占94.41%。初发症状以手足麻木(72.60%),感觉障碍(69.52%)多见,跖痛(2.51%)、鼻衄(1.14%)少见。手足、面颈、胸背、小腿等为皮损好发部位。皮损以红斑(69.98%)居首位,浅色斑(27.17%)和弥漫浸润(23.06%)次之,脱发(3.08%)和丘疹(3.42%)等少见。PB病人皮肤损害一般为1~2块,浅神经受累多为1~2条;MB病人皮肤损害常多于3块或泛发全身,浅神经  相似文献   

19.
1986年开始试用WHO—MDT,至1994年5月底,共治疗64例,其中MB 53例,PB 11例;男45例,女19例;初治组13例,完成疗程9例,观察12~48个月来见复发;经治组35例,观察12~48个月未见复发;查菌已  相似文献   

20.
瘤型麻风由于细菌血源性播散,致许多系统受累.据推测麻风杆菌可通过皮肤(有皮损或临床没有皮损表现的皮肤)而达身体任何部位.许多作者已经指出,麻风杆菌可出现在远离瘤型皮损的部位.还有作者认为麻风杆菌好犯温度较低的部位.一般临床经验也认为,身体某些部位包括头皮、腋窝、腹股沟受累者相对少见.为探讨这些部位皮肤是否有亚临床病损,作者对外观正常的头皮、腋窝及腹股沟皮肤作了活组织检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