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 毫秒
1.
后路颈椎二种内固定对三维运动稳定性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2000,20(4):363-364
  相似文献   

2.
目的 检测后路颈椎钢板和棘突钢丝固定的三维运动稳定强度,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9具新鲜成年男性尸体颈椎标本,C4~5节段双侧小关节切除75%造成颈椎失稳后,先后于双侧行钢板螺钉和棘突钢丝固定。对6个方向以最大2.0 N×m纯力矩加载,经脊柱三维运动立体光学测量及计算机图像重建,对所得运动范围行方差分析,评价内固定器对失稳颈椎的即刻稳定效果。结果 钢板固定在各运动方向上均能显著加强节段稳定性;棘突钢丝固定在前屈运动方向加强节段稳定性,其它运动方向可恢复节段稳定性。结论 钢板固定的稳定作用明显强于棘突钢丝固定,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现实与虚拟互动的第3~7颈椎应力分析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付裕  阮狄克  刘斌  张沛  李晨光 《内蒙古医学杂志》2006,38(4):305-308,F0004
目的:应用三维有限元方法建立第3~7颈椎有限元模型;分析直立时3~7颈椎不同部位的应力分布;进行定量生物力学与三维有限元模型比较;以期应用于临床实验研究。方法:采用UnigraphicsV18.0软件建立3~7颈椎的实体模型并划分单元,在1.8Nm作用力下,观察节段运动与力-位移反应。结果:分析结果证明其在仿真分析中是可行的。通过进行定量生物力学与三维有限元比较的统计学分析,未见显著性差异。结论:该方法适用于重建人体骨骼结构的有限元模型,所得结果较为合理,几何外形和材料特性均较满意,所得结果与实验检验结果基本吻合,所建立的3~7颈椎三维有限元模型可以模拟颈椎生物力学实验。希望在应用于临床与实验的过程中进一步修改和完善。  相似文献   

4.
下颈椎后路固定方法的力学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评价不同于颈椎后路内固定器的生物力学性能。方法:应用5具新鲜尸体颈椎标本(C2 ̄C7)建立脱位模型后,依次用棘突钢丝、侧块螺钉、自制螺钉、椎弓根螺钉固定,用材料试验机测算其垂直压缩刚度,前后水平剪切刚度和左右水平剪切刚度。结果:棘突钢丝的垂直压缩刚度和前后剪切刚度虽较完整颈椎增大,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左右剪切刚度尚较完整颈椎减小(P〈0.05)。侧块螺钉、自制螺钉和椎弓根螺钉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颈椎槽式钢板的内固定作用.方法将60个成年杂种猪新鲜颈椎(颈2~7)标本随机平均分成两组(每组30例).模拟下颈椎损伤及前路椎间植骨手术后,分别用下颈椎槽式钢板及AO钢板内固定.应用电子实验设备系统测试标本抗轴向拉伸,轴向正压,前屈、后伸、侧弯,扭转应力强度,记录承载力,绘出应力应变曲线,计算出变形率,两种钢板的承载力进行t检验,变形率进行卡方检验.结果两种钢板的抗应力强度均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下颈椎椎体槽式钢板的生物力学特性及内固定作用与AO钢板相接近.所以认为把下颈椎椎体钢板的螺钉孔设计成纵槽形.更有利于手术操作,而其内固定作用不会减弱.  相似文献   

6.
可吸收颈椎椎间融合器对颈椎稳定性影响的对比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考察不同材料、不同形状的颈椎融合器的生物力学特性,并比较融合器的运动稳定性,融合器的形状,材料对颈椎稳定性的影响,以及融合器下沉的影响。方法:采集10具新鲜尸体颈椎标本,制作成颈椎融合标本,采用实验应力分析方法,分别测试不同颈椎椎间融合器椎间融合的生物力学特性。结果:(1)4种颈椎融合器,自体髂骨植入后,颈椎的稳定性最好,钛合金Cage稳定性较差,可吸收椎间融合器,同种异体皮质骨融合器稳定性适中;(2)循环载荷作用下,下沉位移以自体髂骨最小,可吸收椎间融合器,同种异体皮质骨融合器下沉不大,钛合金Cage下沉最大(P<0.05),结论:可吸收椎间融合器运动稳定性高,下沉位移小,是理想的颈椎椎间融合器。  相似文献   

7.
人体枕颈部三维运动范围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相似文献   

8.
颈椎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建立颈椎的三维有限元模型(C4/5/6),以用于临床试验研究。方法根据条件选取健康成年男性志愿者,通过CT扫描,得到颈椎的连续断层数据图片,通过医学三维重建软件Materialise Mimics、作图软件Uni-graphics NX、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 8.1构建出颈椎的三维有限元模型,进行边界设定,在模型上加载45N的预载荷,再加以2.0 N.M的纯力矩模拟脊柱的前屈、后伸、左右侧曲、旋转的生理活动,观察正常FSU(C4/5)的运动与受力,并与体外实物生物力学实验结果比较。结果C4/5三维有限元模型的运动范围与体外实体实验结果在统计学上没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建立的颈椎有限元模型可以模拟颈椎的生物力学特性。  相似文献   

9.
推拿改善下颈椎失稳临床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颈椎失稳症又称颈椎不稳症,是指颈椎在生理载荷下,其解剖位置超出生理限度的位移范围而出现相应临床症状的一类综合征。影响颈椎稳定性的病因较多,如先天畸形、创伤、退变、炎症、肿瘤及手术等,其中,由于退变所致的下颈椎失稳在临床中最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测量颈椎椎弓根尺寸和进钉点进钉角度为置入椎钉提供依据。方法CT测量30例患者颈3-7,CT扫描测量颈椎根以下尺寸,椎根内径、外径、内侧皮质厚度、椎弓根轴长度和椎弓根长轴与中线的夹角。结果颈椎椎弓根平均内径为L3-3.3mm,颈椎椎弓根平均外径为4.0-7.0mm,最小的椎弓根在女性颈3椎体,最小的椎弓根外径为3.2 mm,最大椎弓根宽为C7,男性为11.3 mm,女性为7.4 mm。平均内壁皮质骨厚度为1.5-2.0 mm,平均椎弓根轴长度29.3to-33.7mm和平均椎弓根长轴与中线的夹角39.8度to 49.0度。结论颈椎椎弓根螺钉的置入应行CT测量,螺钉角度接近50度,进钉角度尽可能在侧块的外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构建家兔正常颈椎曲度和颈曲变直的三维模型,并对三维模型进行生物力学分析,以探讨颈椎后伸手法的作用机制。方法:固定家兔颈椎后进行CT断层扫描,通过MIMICS三维软件分别重建正常曲度位和颈曲变直位2个模型;再运用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进行力学分析。对2个三维模型进行前屈20°和后伸60°的力学加载,观察颈椎各节段椎间盘的应力变化。结果:前屈20°应力时,第1、4、5颔椎节段力学变化较大,且颈曲变直模型应力大于正常曲度模型(P〈0.05);后伸60°应力时,2个模型各颈椎节段力学变化均不明显(P〉0.05)。结论:颈椎变直使颈椎节段应力变化加大,虚拟颈椎后伸手法可以调节颈椎力学改变。  相似文献   

12.
A 32-year old male patient was wounded by a pistol. As shown in computed tomography (CT) scanning images, there was comminuted fracture of the left mandible and the bullet was found in the left side behind the sixth cervical vertebra. After the patient was hospitalized, the debridement was done in the emergency room and the operation of open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 for comminuted fracture of left mandible was performed successfully. Eighteen days later, the patient was taken to surgery for anterior cervical decompression and fusion with autogenous iliac bone grafting for the sixth cervical vertebra. Postoperative follow-up of the patient over two years indicated that the left biceps muscle strength was recovered to level 4. Gunshot wound to the face associated with injury of the low cervical spine has the possibility of survival. It is safe to treat facial wounds early in the patient''s treatment course, even if the bullet remains in the cervical vertebral body and there is neurological function damage.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三种手术方式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的适应证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总结2007年4月至2010年1月,分别采用颈椎前路、后路、前后联合入路手术减压、植骨内固定治疗59例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病历资料,其中前路手术组24例,后路手术组8例,一期前后联合手术组27例,分析其临床表现、手术方法及手术前后神经功能恢复、脱位纠正及植骨融合等情况,评估手术疗效。结果三组患者术后脊髓感觉及运动ASIA评分较术前均有不同程度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椎体间移位平均(6.55±2.56)mm,术后为(1.04±0.37)mm,术前脱位椎体间成角(Cobb′s角)平均(16.80±7.02)°,术后为(2.71±1.45)°(P〈0.01);术后随访6个月~3年,平均18个月,椎体间植骨全部融合。结论采用颈椎前路、后路、前后联合入路手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均可使损伤节段获得早期稳定,患者术后神经功能得到一定恢复,根据损伤类型、损伤节段以及脊髓受压部位、程度等综合因素选择手术方式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报告采用椎弓根钢板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4例。这是一种技术较简单而固定效果较确实的治疗颈椎骨折的方法。本文详细描述了手术操作技术。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提高颈椎双侧关节突交锁的治疗疗效。方法 对30例颈椎双侧关节突交锁的病人,实施早期、快速大重量牵引,配合手法复位。并对其中17例MRI证实合并椎管前有脱出的椎间盘压迫,均行前路减压植骨术,9例辅以颈前路钢板内固定,早期功能锻炼。结果 随访28例2~3年,1例出院后8个月并发症褥疮而死亡,27例按ASIA分级,A级5例,治疗前后无变化。B级10例,转为C级4例,C级6例,转为D级3例,D级4例,均转为E级,E级2例。结论 对颈椎双侧关节突交锁的治疗应早期颅环大重量牵引,配合手法迅速复位,彻底减压重建脊柱稳定性为原则。前路减压是最理想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6.
侧块钢板螺钉系统在颈椎后路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侧块钢板螺钉系统在颈椎后路手术中应用的临床经验。方法 对1999年2月-2000年3月间共36例行侧块钢板内固定的患者进行回顾分析。29例(80.6%)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8个月(4-15个月)。29例患者中颈椎病(3节及3节段以上椎间盘突出)20例,黄韧带骨化症(OYL)1例,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2例,颈椎骨折脱位6例。手术时采取坐位,病变节段行全椎板切除减压,保留关节突。钢板螺钉固定于侧块(即关节突),同时关节突间植骨融合。结果 29例患者共植入124枚螺钉,平均每位患者4.3枚。颈痛明显改善者为18例(20例术前存在颈痛)占90%。术后3-6月X线随访,27例患者关节突间见骨小梁生成,融合率93%。4例患者路侧块钢板螺钉系统能提供较稳定的固定,有效改善颈痛。钢板螺钉松动与神经根损伤是较严重的并发症。只要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与安装技术,颈椎后路钢板固定是治疗颈椎不稳的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颈前路植骨钢板内固定治疗创伤性枢椎骨折滑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C2 、C3椎体间植骨、钢板内固定治疗创伤性枢椎骨折滑脱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 1 0例创伤性枢椎骨折滑脱患者行颈前路手术复位、椎间盘切除减压、自体髂骨植骨、钢板内固定术 ,平均随访 1年 ,观察患者术后颈椎生理高度、曲度重建和颈椎稳定性、运动情况。结果 :1 0例均获得完全的枢椎复位 ,C2 、C3椎体在术后 1 6周达到骨性融合 ,颈椎生理高度、曲度得以重建 ,旋转、屈伸功能良好 ,无钢板螺钉并发症。结论 :颈前路钢板内固定是治疗创伤性枢椎骨折滑脱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颈后方韧带复合体限制颈椎前屈的生物力学作用。方法选取24具新鲜羊颈椎和4具人新鲜尸体颈椎标本,分成完整标本组、单开门重建复合体组、单开门切除复合体组。对标本进行三点折弯试验、拉伸试验、前方加压试验。结果在三点折弯试验和轴向拉伸试验中,重建复合体组标本变直时所需的加载力要比切除复合体组大;在前方加压试验中当加载力为10N时,重建复合体组标本位移要比切除复合体组小。结论颈后方韧带复合体在限制颈椎前屈活动中具有重要的生物力学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经颈椎后路侧块固定术在治疗颈椎伤病中的疗效。方法 1999年3月-2000年10月,采用经颈椎后路侧块固定术治疗各种颈椎伤病42例。随访时间4—24个月,平均13个月。结果 近期随访结果满意。颈椎疾患,Nurick评分平均改善2.3级;颈椎外伤,Frankel评分平均改善1.9级。结论 经颈椎后路侧块固定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20.
何勇 《医学综述》2014,20(20):3705-3708
脊柱为转移性骨肿瘤最常见的部位,其中颈椎转移性肿瘤占脊柱转移瘤的8%20%,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给临床治疗带来巨大挑战。诊断技术的不断进步,给临床工作带来极大便利。然而,脊柱转移性肿瘤的治疗方法目前尚无统一标准,主要有保守治疗及手术治疗,其中放疗、化疗为常规保守治疗方法,亦可作为外科治疗后的一种辅助方法,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外科技术的不断进步,手术治疗在颈椎转移性肿瘤的治疗过程中逐渐发挥出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