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探讨肠内营养支持对根治性胃癌术后胃肠功能、营养状态和应激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 2017年1月~2020年1月间行根治性胃癌术老年胃癌病人98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9例.观察组采用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对照组采用肠外营养支持治疗.比较两组排气时间、肠鸣音时间和排便时间,术前、术后1天和术后...  相似文献   

2.
食管癌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研究食管癌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实施方法、效果。方法 对209例食管癌患者依据术后给予不同的营养支持方法分为两组,肠内营养组:146例,食管癌术后施行早期肠内营养;静脉营养组:63例,食管癌术后给予全静脉营养支持;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恢复情况,检测手术后理化指标。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均未发生吻合口瘘。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肠内营养组明显低于静脉营养组(P〈0.01),而肠内营养组腹泻发生率高于静脉营养组(P=0.000);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排便时间和住院时间肠内营养组较静脉营养组短(P=0.000),住院费用、胃肠减压总量、胸腔引流液量亦较静脉营养组明显减少(P=0.000)。术后白蛋白、球蛋白、总蛋白量肠内营养组高于静脉营养组(P=0.000),而血尿素氮、肌酐和中性粒细胞数低于静脉营养组(P=0.000)。结论 食管癌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是安全、有效、可行的,较静脉营养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输液增温器加温营养液对食管贲门癌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后胃肠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04例食管贲门癌根治术后早期应用肠内营养支持的患者分为对照组(53例)和观察组(51例),对照组进行肠内营养时按常规经营养管输注营养液,观察组进行肠内营养时采用输液增温器对营养液予持续恒定加温,观察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情况和相关胃肠道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较对照组显著提前(均P〈0.01),术后腹胀发生率减少(P〈0.05)。结论输注营养液时应用输液增温器予持续恒定加温.增温效果确切稳定.减少了因营养液温度不适造成的胃肠道反应,有利于促进胃肠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自制肠内营养液在食管癌术后患者早期应用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00例食管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全胃肠外营养治疗方法,即术后静脉输入营养混合液,停止胃肠减压后过渡至肠内营养;观察组采用术中置入鼻肠管,术后24~48h经鼻肠管滴注自制肠内营养液。结果 观察组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均P〈0.01);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食管癌术后早期应用自制肠内营养液,对维持机体的正常代谢功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肠内免疫营养对胃癌患者术后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谷氨酰胺强化早期肠内营养对胃癌患者术后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及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行胃癌根治性术加术中腹腔温热化疗的进展期胃癌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试验组(40例.术后行谷氨酰胺强化肠内营养支持)和对照组(40例.行常规肠内营养支持)。分别于术前1d、术后第1、7、12天检测肠黏膜屏障功能指标,包括血清二胺氧化酶(DAO)、内毒素脂多糖(LPS)、TNF-α浓度及尿中乳果糖与甘露醇比值(L/M),并观察肛门排气时间及接受早期营养的耐受性。结果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有2例(5%)和1例(2.5%)不能耐受肠内营养(P〉0.05)。术后1d,各项肠黏膜屏障功能指标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d.试验组各项肠黏膜屏障功能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术后12d,试验组DAO、LPS、TNF-α水平仍然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但尿L/M值则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谷氨酰胺早期强化肠内营养具有良好的免疫耐受性.对进展期胃癌切除术中腹腔温热化疗患者术后肠黏膜屏障功能损害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提高胃癌术后患者早期肠内营养胃肠道耐受性和促进胃肠功能恢复。方法将88例行胃癌根治术后拟早期肠内营养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4例,观察组术前3d开始在常规饮食的基础上口服肠内营养液予以预适应,对照组术前常规饮食。结果观察组术后腹胀、腹泻、腹痛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首次进食流质时间、首次排气、首次排便时间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胃癌手术患者术前口服肠内营养能实现胃肠道预适应,能有效降低术后早期肠内营养胃肠道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系统分析评价胃癌根治术后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支持治疗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生物医学光盘数据库、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数据库等,收集比较胃癌根除术后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支持的随机对照治疗结果。结果:共纳入6项研究,包括426例研究对象。meta分析结果显示,肠内营养组排气时间短于肠外营养组[OR=-2.69,95%CI (-3.45,-2.13)];排便时间、总蛋白、白蛋白、血红蛋白等指标间不存在异质性(P>0.05,I2=0%)。结论:胃癌术后肠内营养支持的患者排气时间较肠外营养组短,说明肠内营养符合机体的一般代谢规律,可能是目前合理有效的营养支持治疗方法,可以促进预后且其安全性可以接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胃癌患者术后营养状态及康复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02—2018-09间行胃癌根治术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0例。对照组于术后行肠外营养支持,观察组行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结果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肛门排气、排便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第7天的C-反应蛋白(CRP)、血清白蛋白(ALB)、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等指标改善幅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胃癌患者术后进行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可降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利于胃肠功能的早期恢复和营养更为全面,加速康复进程。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早期肠内营养对胃癌根治术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
方法:将52例行胃癌根治术的胃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肠内营养)和对照组(肠外营养),每组26例,观察比较两组术后营养状况、免疫功能及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并发症及住院时间。
结果:两组患者经营养治疗后白蛋白、前白蛋白及转铁蛋白等营养指标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5),两组间各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第8天免疫学指标包括CD3+,CD4+,CD4+/CD8+比值及IgA,IgG,IgM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感染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观察组术后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
结论:早期营养支持均能明显改善胃癌患者术后的营养状况,而肠内营养在提高机体免疫力、缩短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及住院日方面明显优于肠外营养。

  相似文献   

10.
梗阻性黄疸病人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梗阻性黄疸病人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梗阻性黄疸病人60例,随机分成肠内营养组(30例)及肠外营养组(30例)。术前及术后第1、4,7天监测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胆红素及营养代谢指标。记录并发症、术后肠道恢复通气时间和营养治疗费用。结果两组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变化差异无显著性(P〉0.05);肠内营养组胆红素下降速度较肠外营养组快;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肠内营养组明显早于肠外营养组(P〈0.01);两组住院时间差异无显著性(P〉O.05);肠内营养组治疗费用约为肠外营养组的1/4。结论梗阻性黄疸病人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是安全而有效的,可有效改善病人的营养状况;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可加快降低高胆红素血症者的胆红素水平。具有促进胃肠道功能恢复和降低治疗费用的优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自知性、互助性护理模式对手术病人护理效果的影响.方法将600例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0例.观察组实施自知性、互助性护理模式,对照组实施常规健康教育护理模式.观察两组病人的配合程度及其它术后指标.结果观察组病人配合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病人镇痛用药例次数、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住院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P<0.01).结论自知性、互助性护理模式可促进病人术后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促进食管癌术后患者胃肠功能的恢复.方法 将60例食管癌术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经鼻肠管内注入肠内营养液后注入100 ml生理盐水;观察组经鼻肠管内注入肠内营养液后注入150 ml自制中药,1次/d,连续3 d后评价效果.结果 观察组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排便及肠鸣音恢复时间显著早于对照组,血浆胃...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三种不同肠内营养支持方案对胃癌胃切除病人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纳入90例术前营养风险筛查无风险的胃癌胃切除病人,围术期分别接受三种不同肠内营养支持方案,回顾性分析三种方案的营养支持效果、不良反应,以及术后住院时长、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将90例病人分为A、B、C三组,A组(肠道预适应组):术前常规进食+术前口服、术后管饲整肠内营养混悬液[整蛋白-中链三酰甘油(TP-MCT)];B组(整蛋白组):术前常规进食、术后管饲肠内营养混悬液(TP-MCT);C组(短肽组):术前常规进食、术后管饲肠内营养混悬液[短肽(SP)]。比较三组病人术前及术后第1、7天营养指标(白蛋白、总白蛋白、前白蛋白);术前及术后第7天人体测量指标:体重、体质量指数、上臂围、三头肌皮褶厚度、上臂肌围,人体成分指标以及术前及术后第1、3、7天胰岛素抵抗指标(血糖、血清胰岛素、胰岛素敏感指数)。同时观察比较三组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恢复流质饮食时间、耐受经口进食时间、术后住院时长。结果三组病人术后营养相关指标、胰岛素抵抗指标,以及术后住院时长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术后腹胀例数显著低于B组(P<0.05),与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腹胀例数与B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感染例数显著低于B组(P<0.05),C组感染例数与B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C组术后胃瘫例数显著低于B组(P<0.05),A组与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与C组术后恢复经口进食时间显著早于C组(P<0.05),A组与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三种营养支持方案在改善术后营养状况以及住院时长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于术前无营养风险的病人,术前3 d常规口服肠内营养混悬液(TP-MCT)行肠道预适应,能够减少术后腹胀等不良反应的发生,降低感染、胃瘫的发生率,尽早恢复病人经口进食,提高了病人术后使用肠内营养的依从性,有利于病人术后恢复。术前无肠道预适应病人,术后使用短肽型营养剂在不良反应、并发症的发生方面优于使用肠内营养混悬液(TP-MCT)。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早期肠内营养(EEN)对老年胃癌患者术后营养、免疫和人体成分的影响.方法 将360例老年胃癌患者分为EEN组和肠外营养(PN)组各180例.EEN组术后20~24 h开始行EEN;PN组术后1d经周围静脉或中心静脉开始PN.术前、术后1d、7d检测营养指标、免疫和人体成分指标测量.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营养、免疫指标及人体成分指标值均有降低,但EEN组术后下降程度显著小于PN组(均P<0.05),并发症发生率低于PN组.结论 老年胃癌患者术后EEN支持能有效改善营养状况、免疫功能和人体成分的变化,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5.
胃癌病人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胃癌病人术后早期应用全肠外营养(TPN)和肠内营养(EN)对营养等状况恢复的疗效。方法将80例胃癌病人随机分为EN组(40例)和PN组(40例)。于术后48h内开始给予等氮、等热量营养支持,观察两组病人手术前、后的营养和免疫指标、术后肠鸣音恢复、肛门排气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的情况。结果两组病人术后营养支持的营养及免疫指标明显改善(P<0.05),EN组前清蛋白和免疫指标较PN组明显提高(P<0.05);EN组较PN组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更早,同时并发症的发生率亦明显减低。结论胃癌病人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既能促进胃肠道功能尽早恢复,又可改善病人术后营养状况和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联合营养支持疗法对轻中度营养不良食管癌患者围手术期营养改善的效果。 方法运用患者总体主观评分法(PG-SGA)筛选轻、中度营养不良食管癌患者172例,并采用随机数字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86例。观察组术前3 d进行肠内营养治疗,术后第1天给予肠内外营养支持治疗;对照组术后第3天给予肠内营养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营养状态(术后第7天)、胃肠功能、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患者满意度。 结果术后第7 d,观察组血清前白蛋白和白蛋白水平分别为(34.33±3.32)g/L和(33.68±4.12)g/L,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1.23±3.41)g/L和(31.32±3.37)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肠鸣音恢复时间和肛门排气时间分别为(61.53±6.37)h和(66.69±9.47)h,显著短于对照组的(82.31±8.24)h)和(113.24±12.38)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14% vs 9.30%,P>0.05);观察组术后患者满意度优秀率为89.5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1.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术前营养干预联合术后早期肠内外营养支持治疗,能显著改善食管癌患者围手术期的营养状态,促进胃肠道功能恢复,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对全胃切除胃癌根治后肠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40例全胃切除胃癌根治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0例,实验组采用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照组给予常规营养方式,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肠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实验组术后肠功能恢复情况要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全胃切除胃癌根治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可有效促进术后肠功能的恢复,有利于病人全面恢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基于循证的胃癌患者术后肠内营养喂养不足预防护理方案的应用效果。方法将94例胃癌患者按时间段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7例。对照组按常规肠内营养护理,研究组按基于循证构建的胃癌手术患者肠内营养喂养不足预防护理干预方案进行护理。结果研究组肠内营养喂养不足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术后营养状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应用循证预防护理方法优化肠内营养护理流程,可减少胃癌患者术后肠内营养喂养不足的发生,改善患者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规范化肠内营养护理对重度烧伤患者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6月-2022年9月邯郸钢 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职工医院收治的60例重度烧伤伴并发症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 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营养护理干预,观察组实施规范化肠内营养护理干预,比较两组临床 指标、生活质量、营养状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创口愈合时间、正氮平衡恢复时间均短于对照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干预后躯体功能、社会关系、心理功能、一般健康状况评分均高于 干预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干预后转铁蛋白、血浆白蛋白、血浆前 白蛋白水平均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 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重度烧伤患者实施规范化肠内营养护理可增强患者营养 水平,增加抵抗力,促进创面愈合,同时提高其烧伤后健康生活质量,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胃癌术后患者早期给予肠内营养(EN)支持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肠外营养支持(PN)组术后每日行完全肠外营养支持直到经口进食.EN组术后第1 d以静脉支持为主,第2 d开始经空肠造瘘管滴入肠内营养制剂能全力,逐步加大支持强度并减少静脉支持.观察术后排气排便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体重、血红蛋白(HGB)、血浆前白蛋白(PALB)和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LY).结果:EN组术后排气、排便时间和术后平均住院时间均短于PN组.术后第7 d EN组各项指标的恢复速度均优于PN组.EN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7.3%(3/11),明显低于PN组54.6%(6/11).结论:胃癌术后早期EN支持可促进小肠运动功能恢复,加快免疫和营养状态改善,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