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多层螺旋CT诊断肝移植术后肝静脉流出道梗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在诊断肝移植术后肝静脉流出道梗阻(HVO)中的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5例在肝移植术后4~102天接受肝脏MSCT动态增强扫描并经血管造影证实为HVO患者的MSCT增强特征. 结果 5例患者中,肝左静脉吻合口狭窄1例,肝中静脉吻合口狭窄(闭塞)2例,肝右静脉吻合口狭窄1例,合并肝中静脉及下腔静脉吻合口狭窄1例.5例患者CT动态增强扫描显示为典型的肝脏淤血征象.CT平扫见梗阻的肝静脉引流区肝实质密度降低(1例因有出血而呈高、低混杂密度);增强扫描动脉期病变区均未见明显强化,静脉期病变区可见轻中度强化,并可见病变区内门静脉分支显影,延迟期病变区强化程度进一步增强.静脉期或延迟期可见梗阻的肝静脉显影,显示肝静脉吻合口狭窄.5例患者均接受介入治疗,术后临床症状改善,其中2例CT复查显示肝淤血缓解、肝静脉血流通畅. 结论 MSCT动态增强扫描可明确诊断肝移植术后HVO的部位及肝脏淤血范围.  相似文献   

2.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肝移植前后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MSCT)在肝移植手术前后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7例肝移植患者(男6例,女1例,平均年龄45岁),手术前后1周内均行MSCT肝脏平扫、动态多期增强扫描、3D血管重建、体积测量,CT结果与手术进行对照.结果肝硬化7例,伴有严重肝萎缩2例、小肝癌4例.3D血管成像:100%显示肝总动脉、门静脉、肝静脉起源、长度及主分支;1例肝动脉变异起自肠系膜上动脉,肝总动脉狭窄1例,门静脉狭窄1例,门静脉主干血栓1例,移植后血管并发症1例.术前、术后CT结果均与术中相符.结论 MSCT在肝移植手术前后是一种可行性检查方法,能准确、客观反映肝实质及肝血管情况.  相似文献   

3.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肝移植术前对肝动脉的评价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通过与肝移植术中所见对照,客观评价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对肝动脉路径显示的准确度。方法31例肝移植病人均于术前进行了MSCTA并以此评价肝动脉路径,其后随访肝移植术中所见肝动脉解剖,将二者进行对比研究。结果以肝移植术中所见为对照的31例患者中,MSCTA准确诊断了30例。本研究对肝动脉路径评价的准确度为96.8%,灵敏度为91.7%,特异度为100%,阳性预测值为100%,阴性预测值为95%。此外,MSCTA清晰显示了腹部其它大动脉情况。结论MSCTA对肝移植术前肝动脉评价的准确度较高,同时能了解腹部其它大动脉情况。  相似文献   

4.
肝移植已逐渐成为部分终末期肝病和肝癌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肝血管的术前影像学评价和肝移植术后血管源性并发症的早期诊断对肝移植手术的成功率有重要影响.CT血管成像以其无创、方便、快速的特点,在肝移植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肝移植术后并发症的CT影像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系统性研究肝移植术后各种并发症的CT影像学表现。资料与方法:对2003~2005年3年之间资料完整的23例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术后CT影像学表现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所有肝移植术后患者均出现肝周积液、胸腔积液及右下肺肺炎及门静脉伴行影。肝梗死4例,局限性脾梗死1例,肝内血肿2例,腹膜后血肿1例,胆总管下段胆泥阻塞伴胆管扩张5例, 13例肝癌患者中肝移植术后单纯双肺转移3例,单纯移植肝转移1例, 多脏器转移8例,1例因术后循环衰竭而死亡。结论:双螺旋CT能清楚显示肝移植术后的并发症影像。  相似文献   

6.
多层螺旋CT对肝移植受体手术前后的影像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原位肝移植已经成为治疗成年人不可逆性、进展性肝病的一种选择。自1963年人类首次肝移植以来,全世界目前每年的肝移植手术已达5000余例,接受肝移植的病人总数已超过34000例,在美国已经有25000多例患者施行了肝移植手术,肝移植术后病人的1年和4年存活率分别为83%和75%。这些生存率的提高有赖于手术技巧的提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及后处理技术显示肺隔离症异常血管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0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肺隔离症患者的胸部CT平扫、增强及最大密度投影、多平面重组、容积再现等重建图像. 结果 9例为肺叶内型,1例为肺叶外型;8例位于左下肺,2例位于右下肺;血管重建可显示9例异常供血血管(其中7例来自降主动脉,2例来自腹主动脉),并清楚显示其起源、走行、分支和分布,除1例引流至奇静脉外,其余均引流至下肺静脉. 结论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及其后处理重建技术能很好地显示肺隔离症的异常血管,对肺隔离症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可作为该病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MSCT)在下腔静脉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下腔静脉病变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分析下腔静脉病变的多层螺旋CT表现,并与手术、DSA及临床随访资料进行对照分析。结果38例中,下腔静脉先天性异常6例,下腔静脉狭窄和闭塞或布加综合征4例,下腔静脉栓塞性病变8例,下腔静脉肿瘤2例,肝癌11例,其他7例。MSCT能很好地显示上述下腔静脉病变。38例病人5例进行血管造影检查,25例因下腔静脉病变或其他原因进行了手术切除或探查,2例血栓在溶栓治疗后复查时下腔静脉内血栓消失。MSCT显示的下腔静脉病变与手术或DSA基本一致。结论MSCT在诊断下腔静脉病变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多层螺旋CT脑血管造影的优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合理应用多层螺旋CT脑血管造影的优势,提高对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效能.方法 65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A组35人,B组30人,均采用预注射或智能跟踪法预测延迟时间,pitch值分别为0.562、1.75,对比剂用量为75~85 m1、35~38 ml.结果 A组3D-CTA图像上动静脉畸形和脑膜瘤明显强化,供血血管、与大血管空间毗邻甚至引流静脉均可清晰显示;B组3D-CTA图像受静脉干扰少,对动脉瘤及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更高.结论精确延迟时间是CTA成功的关键,针对不同病情设置相应的扫描参数提高了MSCTA的诊断效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在冠状动脉成像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63例冠状动脉(其中冠状动脉内放置带膜支架4例,冠状动脉搭桥7例)行多层螺旋CT检查,回顾性重建心电门控轴位图像,并对冠状动脉主要分支血管进行多平面重建(MPR)、二维曲面重建(CPR)、最大密度投影法重建(MIP)、容积重建(VR)等后处理方法,对图像质量及冠状动脉疾病影像特点进行分析。结果 冠状动脉及主要分支显示优良率81.2%,能发现管壁钙化、狭窄等。质量差的图像主要表现有冠状动脉运动伪影、管腔显影不良等。结论 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作为一种检查手段,能为临床冠状动脉疾病诊断和随访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CT显示门静脉海绵样变性(CTPV)的严重程度与原位肝移植(OLT)手术程序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包括24例CTPV病例。评价门静脉栓塞的部位及范围,记录每例形成的侧支循环并进行评分。复习21例拟行OLT者的病例资料。结果MIP、VR与SSD均可用于显示病变后形成的侧支循环,以MIP显示优良。24例中,拟行OLT者21例,其中13例行供体门静脉与受体门静脉端端吻合,2例处于待肝状态,6例吻合方式改变或放弃手术。结论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可无创性诊断CTPV,可为临床提供重要相关信息,有助于原位肝移植术前决策。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对颈内动脉海绵窦瘘(CCF)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具有完整临床资料并经临床证实的CCF患者的CT资料。均行颅脑CT平扫及血管成像(CTA)检查,采用容积再现(VR)、多平面重建(MPR)、多曲面重建(MCPR)、最大密度投影(MIP)技术处理图像。结果 4例为严重的复合性骨折,3例为颅骨骨折伴有脑挫裂伤,2例有颅骨、颅底骨折,3例无明显外伤;所有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眼球突出,眼上静脉迂曲扩张,7例眶内结构模糊、肿胀。患侧海绵窦均有扩大并提前显影,扩张呈典型多结节样改变7例,伴显著血管迂曲成团4例,轻度扩张伴血管迂曲1例。MPR薄层清晰显示12例颈内动脉或分支与海绵窦沟通处瘘口,MPR通过不同方位精确显示。VR通过带骨及减影后处理图像,从整体显示颈内动脉、海绵窦及眼静脉情况及相互关系。结论 MSCT对CCF的诊断及介入栓塞术后疗效观察有重要价值,可以作为CCF首选检查及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3.
活体肝移植术前MSCT评估肝静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MSCT在评价活体肝移植供体肝静脉解剖及变异中的价值及各种血管变异对移植手术的影响.方法 对拟作为活体肝移植供体的238例受试者行MSCT检查,并对其肝静脉解剖及变异进行评估.结果 238例受试者中,Nakamura肝静脉分型Ⅰ型164例,Ⅱ型60例,Ⅲ型14例.167例肝左静脉(LHV)和肝中静脉(MHV)共干;105例存在直径大于5 mm的Ⅷ段分支经过肝切面汇入MHV;68例Ⅳ段肝静脉汇入MHV,7例汇入LHV,其余汇入LHV及MHV;108例共出现139支直径大于3 mm的右肝下副静脉,55例65支右肝下副静脉与肝右静脉(RHV)的距离大于4 cm.结论 术前MSCT可提供关于供体静脉的详细、准确的信息,是拟肝移植供体术前静脉评估的重要无创性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4.
CT诊断巨大肝血管瘤1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患者,女,40岁,纳差、乏力、腹胀一年余。查体:肝脏肿大超过肋下2指,质地稍硬。B超诊断肝脏巨大占位,行CT平扫后做增强扫描。注射碘海醇90ml(300mgI/ml),分别于注射造影剂后30秒(动脉期)、65(门静脉期)秒及延迟3分、10分和20分进行扫描,分别用7mm层厚、层距重建。检查所见:平扫片显示肝脏体积明显扩大,左侧腹腔的大部分被占据,肝脏右叶见占据整个右叶的略低密度区,其中心区见不规则更低密度区及条带状钙化密度影。动脉期肝右叶病灶区内可见少许散在斑点状及结节状强化,门静脉期显示斑点状及结节状强化,影像范围略有扩大,附近大血管受压移位,到延迟3分钟造影剂进一步充填,延迟10分钟时肝脏右叶低密度占位区大部分被充填呈近似等密度,至20分时病灶区几乎完全被充填,只有中心区的原来更低密度区始终未见强化,右前叶上段、下段的小部分区域仍然未见强化,呈低密度区。CT诊断:肝脏血管瘤(图1~4)。讨论肝血管瘤是肝脏常见的良性肿瘤,其中以肝海绵状血管瘤最为常见。典型的肝血管瘤CT诊断比较容易,但是对于巨大的肝血管瘤CT诊断由于受扫描技术、仪器性能和医生诊断经验等因素的影响比较大,诊断有一定的难度。典型的肝血管瘤CT增...  相似文献   

15.
多层螺旋CT肝血管成像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肝脏多期血管成像方法及其临床价值。方法对70例肝脏多期增强扫描患者,行肝动脉期、门静脉期双期血管成像,采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技术(VRT)、表面遮盖显示(SSD)重建技术,分析三种重建方法对肝动脉、门静脉系统以及肝肿瘤血管性病变(HTVPC)显示情况。结果肝动脉期CT血管造影术(CTA)对二级肝动脉、三级分支以下肝动脉、肿瘤供血动脉及肿瘤血管的显示率分别约90%、69%、90%、69%。MIP与VRT对二级肝动脉分支及肿瘤供血动脉显示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三级以下肝动脉分支及肿瘤血管的显示有显著性差异(P<0.05),以MIP显示率为高。门静脉期CTA可显示正常肝内门静脉5~6级分支。肝癌肝动脉-门静脉瘘发生率约13.9%,门静脉癌栓发生率约58%,以MIP显示最佳。结论16层螺旋CT肝血管成像是了解肝动脉、门静脉系统状况及肝肿瘤血管性病变的无创性血管成像技术,以MIP及VRT价值较大,可为外科手术及介入术前提供重要信息及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活体肝移植术后1个月患者与无肝脏病变者的CT灌注参数,评价移植物肝右静脉和肝中静脉所引流区域血流动力学的改变.方法 对肝移植术后1个月、临床无术后并发症的20例患者及对照组25名正常志愿者行动态16排螺旋CT灌注扫描.CT灌注扫描后,选取适当靶层面,将每一层面的移植物按照肝右、肝中静脉引流区分为淤血区、淤血风险区和参考区,对照组亦作类似分区,并分别绘制出时间-密度曲线(TDC)和灌注图像,计算相关灌注参数值和相对灌注差异(RPD).结果 肝移植术后围手术期患者前段易淤血区、淤血风险区相对灌注差异RPD分别为:BF (44.56±43.19)ml/(min·100 g)和(25.41±27.49)ml/(min·100 g),BV (3.91±2.45)ml/100 g和(2.15±1.86)ml/100 g,PVP (41.50±39.15)ml/(min·100 g)和(22.66±23.82)ml/(min·100 g);前段BF、BV、PVP的相对灌注差异RPD与对照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淤血风险区BF、BV、PVP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肝移植术后围手术期,肝右静脉和肝中静脉所引流肝段血流动力学存在差异;与肝右静脉引流区相比,肝中静脉单独引流的前段灌注最低,肝右、肝中静脉共同引流区次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