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不同浓度锂对大鼠原代培养大脑皮层神经元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通过研究不同浓度锂对原代培养的皮层神经元生长及存活的影响 ,进一步探讨锂的神经元保护作用以及锂对脑发育的影响。方法 建立新生大鼠皮层神经元原代培养技术 ,通过加载 0 .6 2 5、1.2 5 0、2 .5 0 0、5 .0 0 0和 10 .0 0 0mmol L浓度的氯化锂 ,镜下观察神经元的生长和存活情况 ,测量神经元最长突起长度 ,通过噻唑蓝 (MTT)还原法进一步观察细胞的生长活力。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 ,氯化锂处理组的神经元胞体透亮 ,出芽快 ,神经元突起明显增长 ;且生长活力强于对照组 ,以5 .0 0 0mmol L浓度 [(5 3.80± 5 .84 ) μm]的锂作用最强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结论 锂可促进原代培养皮层神经元的生长和存活。  相似文献   

2.
牛磺酸拮抗铅对原代培养皮层神经元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杨烽  李积胜  杨芳 《营养学报》2005,27(2):119-121,125
目的:研究牛磺酸拮抗铅对原代培养的皮层神经元生长及存活的影响。方法:通过建立新生大鼠皮层神经元原代培养,用不同浓度醋酸铅染毒和给予牛磺酸干预,观察神经细胞的生长和存活情况。结果:终浓度为10-8mol/L的醋酸铅即可抑制神经元突起生长,导致细胞生长活力下降,终浓度为1.6×10-3mol/L的牛磺酸能够抑制这种损害作用,促进神经元生长。结论:牛磺酸能够拮抗铅抑制神经元生长和存活的毒性。  相似文献   

3.
不同浓度醋酸铅对大鼠原代培养大脑皮层神经元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不同浓度铅对原代培养的皮层神经元生长及存活的影响。方法 建立新生大鼠皮层神经元原代培养技术 ,通过不同浓度醋酸铅染毒 ,观察神经细胞的生长和存活情况。结果 终浓度为 10 - 8mol L的醋酸铅即可抑制神经元突起生长 ,使细胞生长活力下降甚至死亡。随着醋酸铅的终浓度进一步加大 ,对神经元的损伤逐渐增强。结论 铅能够抑制原代培养皮层神经元生长和存活。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铅对乳鼠颅骨成骨细胞活力、分化、特异的功能标志物及形态学的影响,以探讨铅对骨骼发育的毒作用机制.方法 分离并培养Wistar胎鼠颅骨原代成骨细胞,加入不同浓度Pb(Ac)2(0、0.1、0.5、1、5、10、50、100μmol/L),分别培养24、48、72 h,用噻唑蓝(MTT)法检测成骨细胞活力;对-硝基苯磷酸盐(pNPP)法检测碱性磷酸酶(ALP)活力;考马斯亮蓝法测定细胞蛋白含量;放射免疫法测定培养液及细胞骨钙素水平;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铅对细胞光镜形态的影响.结果 100μmol/L醋酸铅染毒组成骨细胞细胞活力下降,染毒72 h时更明显.0.5~100μmol/L醋酸铅染毒组ALP活力均低于对照组(P<0.05).50、100μmol/L醋酸铅染毒组蛋白质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各染毒组细胞内骨钙素水平无明显差异;培养液中分泌型骨钙素水平随染铅浓度的增加呈显著下降趋势(P<0.05).光镜下可见醋酸铅对成骨细胞有毒性作用.结论 醋酸铅对成骨细胞有毒性作用,可影响其光镜下结构;铅在达到较高剂量时可引起成骨细胞一般指标(细胞活力和蛋白质含量)的改变;而较低剂量即能引起特异性功能标志物(ALP和骨钙素)损伤,可能是铅影响成骨细胞乃至骨骼系统发育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铅对海马神经细胞生长发育和对Ⅱ型POU域蛋白Oct 2表达的影响。方法 采用大鼠海马神经细胞体外培养建立细胞模型 ,醋酸铅的染毒浓度分别为 10 -1、10 0 、10 1、10 2 、10 3μmol/L ,对照组给予等量培养液。染毒后 2 4h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的标志物神经丝 (NF)和神经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质 (GFAP)以及Oct 2蛋白的表达。结果 10 μmol/L及 以上浓度醋酸铅组海马神经细胞胞体减小、轴突突起长度和细胞间连接减少。GFAP免疫组化结果发现1μmol/L醋酸铅即可使GFAP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加 ,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此外 ,1μmol/L的醋酸铅可导致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Oct 2表达阳性面积比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10 μmol/L以上浓度醋酸铅作用下 ,Oct 2表达阳性面积比和吸光度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醋酸铅在抑制神经元生长和分化的同时可刺激神经胶质细胞增生 ,铅对中枢神经系统的部分毒作用至少与其导致的Oct 2表达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6.
杨芳  李积胜 《营养学报》2005,27(6):475-478
目的:探讨锂对醋酸铅神经毒性的拮抗效应及其可能机制。方法:通过ABC免疫组化法和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方法,研究饮用0.2g/L醋酸铅(PbAc)饮水和含不同剂量(3、30、300和3000mg/kg)氯化锂(LiCl)饲料喂养的大鼠海马nNOS蛋白与基因表达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3、30mg/kgLiCl组大鼠海马CA1区nNOS阳性神经元数目和nNOSmRNA相对含量显著增多;而染铅组大鼠则显著减少。Pb+LiCl(3、30和300mg/kg)组均较染铅组有显著性增加,但Pb+3000mg/kgLiCl组与染铅组无显著性差异。各组大鼠海马齿状回nNOS阳性神经元数目的变化与CA1区变化基本一致,CA3区变化不显著。结论:锂对铅的神经毒性有明显的拮抗作用。  相似文献   

7.
锌对染铅大鼠海马胆囊收缩素阳性神经元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锌对染铅大鼠海马胆囊收缩素 (CCK)神经元的保护作用及其与动物学习记忆功能变化的关系。方法 选用Wistar大鼠 36只 ,均分为对照组、染铅组和铅加锌组 ,后两组分别饮用6 .15mmol/L醋酸铅 ,铅加锌组同时补充 3.10mmol/L硫酸锌。利用反映学习记忆功能的Y迷宫法测试大鼠神经行为的改变 ;通过原子吸收法检测血清和海马铅含量 ;采用ABC免疫组化法结合图像分析法观测大鼠海马不同亚区CCK阳性神经元的变化。结果 染铅组大鼠血清和海马铅含量比铅锌组和对照组明显升高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铅锌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染铅组大鼠学习记忆能力明显低于铅锌组和对照组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而铅锌组和对照组的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免疫组化结果显示 ,染铅组大鼠海马CA1区和CA3 区CCK阳性神经元数目及其反应产物的积分光密度明显少于铅锌组和对照组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铅锌组与对照组各亚区的差异均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铅可损伤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和影响海马各区CCK阳性神经元的数目。锌对铅引起的学习记忆损伤和海马CCK阳性神经元的变化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铅对海马神经细胞Brn-3a表达的影响与致凋亡作用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陈军  祝卫国  陈秋生  吕玲  陈学敏 《卫生研究》2004,33(2):134-136,139
目的 探讨体外条件下铅对神经细胞内转录因子Brn 3a的表达和致凋亡作用。方法 采用海马神经细胞体外培养建立细胞模型 ,醋酸铅的染毒浓度分别为 0 1、1、10、10 0、10 0 0 μmol L ,对照组给予等量培养液。染毒后 2 4h及 4 8h时MTT法测定各组细胞的存活率 ;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Brn 3a的表达以及TUNEL法检测神经细胞凋亡。结果 引起海马神经细胞存活率明显下降的醋酸铅的最低浓度是 10 μmol L ,醋酸铅浓度越高 ,细胞存活率越低。1μmol L醋酸铅可引起Brn 3a阳性细胞积分光密度显著下降 (P <0 0 5 ) ,10 μmol L醋酸铅可引起Brn 3a阳性面积比的显著下降 (P <0 0 1)。 1μmol L是醋酸铅引起培养海马神经细胞凋亡的最低浓度 ,各组细胞凋亡程度呈现明显的浓度依赖效应。结论 铅对发育期海马组织的损害至少部分是与铅所致神经细胞凋亡相关联的 ,并且铅导致培养海马神经细胞Brn 3a的表达下降很可能是铅诱导神经细胞凋亡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
低剂量铅对原代培养的海马神经元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目的 研究低剂量铅对原代培养的海马神经元生长及存活的影响。方法 建立新生大鼠海马神经元原代无血清培养技术,通过不同浓度PbCl2染毒后,于不同时间点观察神经细胞的生长和存活情况。结果 极低浓度的铅(10^-7mol/L)即可引起神经元出芽延迟,突起长度缩短,细胞存活率下降,随剂量增加和时间延长,毒效应越严重。结论 低剂量铅具有抑制神经元生长和存活的毒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醋酸铅对大鼠肾细胞(NRK)的毒作用及钙拮抗剂的干预作用.方法 用醋酸铅对NRK细胞染毒,观察细胞存活率的变化,测定细胞上清液中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和谷氨酰转肽酶(γ-GT)活力的改变.同时利用钙拮抗剂尼莫地平进行干预,并检测上述指标的变化.结果 随着醋酸铅染毒剂量的增加,细胞存活率逐渐降低.0.02、0.10、0.50 mmol/L铅染毒组细胞上清液中NAG活力分别为(8.37±0.19)、(9.13±0.27)和(10.32±0.48)U/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7.08±0.24)U/L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染毒组γ-GT的活力分别为(75.22±7.35)、(101.45±8.87)和(117.71±8.35)U/L,而对照组为(67.23±6.64)U/L,其中0.10、0.50mmoL/L染毒组γ-GT的活力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钙拮抗剂干预结果显示,当尼莫地平的剂量为10、20 μmol/L时,细胞存活率分别为96.67%±1.33%、97.48%±2.15%,NAG活力分别为(7.11±0.35)、(7.06±0.23)U/L,γ-GT活力分别为(74.75±3.23)、(72.26±5.59)U/L,均明显低于0.10 mmol/L醋酸铅染毒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尼莫地平剂量为5 μmol/L时无明显的干预效果.结论 铅对NRK细胞具有明显的细胞毒性,细胞上清液中NAG活力的变化可反映铅对NRK细胞的早期毒性;钙拈抗剂对铅致NRK细胞的毒性具有保护作用,且与剂量有关.  相似文献   

11.
李积胜  杨芳  赵昕 《卫生研究》2005,34(6):678-680
目的观察慢性给锂大鼠海马胆囊收缩素(CCK)蛋白表达的变化及对体重和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阐明锂长期作用对脑发育及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方法通过测量体重,利用Y迷宫试验和ABC免疫组化法,研究用含不同剂量(3、30、300、3000mgkg)氯化锂(LiCl)饲料喂养的大鼠体格发育情况、学习记忆能力以及海马不同亚区CCK阳性神经元的变化。结果3、30mgkg组大鼠体重增量和Y迷宫实验成绩均明显好于正常对照组(P<0.01),300、3000mgkg组大鼠则明显差于对照组(P<0.05)。3、30、300mgkg组大鼠海马CCK蛋白表达较对照组增强,3000mgkg组则明显减弱(P<0.05)。结论较低浓度的锂能促进大鼠体格发育,提高学习记忆能力,增强海马CCK蛋白表达;而高浓度锂会产生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2.
Xie HF  Yan CH  Xu J  Gao Y  Yu XG  Pan J  Yu XD  Shen XM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7,41(4):266-270
目的 研究铅暴露对海马神经元代谢性谷氨酸受体5亚型(mGluR5)mRNA和蛋白水平表达的影响。方法 对原代培养3d的胎鼠海马神经元分为4组,分别为加入氯化铅溶液终浓度为10^-8 mol/L、10^-6 mol/L、10^-4mol/L的各铅暴露组和空白对照组。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和Westernblot方法检测每组神经元mGluR5 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结果 铅暴露组海马神经元mGluR5mRNA表达较正常对照组下调,且随铅暴露浓度升高下调越明显。10^-8mol/LPb^2+ 组、10^-6 mol/LPb^2+组、10^-4 mol/LPb^2+组mGluR5 mRNA表达量与正常对照组比值分别为0.724、0.421、0.321。Westernblot结果显示铅暴露组mGluR5蛋白表达量低于正常对照组,同样呈剂量效应关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7.966,P〈0.001)。结论 铅暴露导致培养的大鼠海马神经元mGluR5基因mRNA和蛋白表达下降,且铅暴露剂量与下降幅度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醋酸铅对原代培养的海马神经细胞生长和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nNOS)表达的影响。方法将孕18dSD大鼠麻醉后剖腹取出胎鼠,采用海马神经细胞培养建立细胞模型,醋酸铅的染毒浓度分别为10-5mol/L(高剂量组)、10-7mol/L(中剂量组)、10-9mol/L(低剂量组),对照组给予等量培养液。染毒24h后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神经细胞球和单个神经细胞nNOS蛋白的表达。结果各剂量组对海马神经细胞胞体、轴突突起长度和细胞间连接均未见明显影响。高剂量组和中剂量组海马神经细胞球和散在的神经细胞nNOS的表达明显下降,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组海马神经细胞球和散在的神经细胞nNOS的表达较对照组有所下降,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剂量铅下调培养的海马神经细胞nNOS的表达,这种下调作用具有剂量依赖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西红花酸对Aβ25-35诱导的SD大鼠海马神经元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 常规培养SD大鼠海马神经元,分为对照组、0.1μM西红花酸组、10μmol/L Aβ25-35组、0.01 μM西红花酸+10μmol/L Aβ25-35组、0.1μM西红花酸+10μmol/L Aβ25-35组、1μM西红花酸+10μmol/L Aβ25-35组;MTT检测细胞活力变化情况;荧光探针DCFH-DA检测细胞内ROS水平变化情况.结果 10μmol/L Aβ25-35显著降低细胞的活性和升高海马神经元ROS水平(P<0.01);不同浓度西红花酸(0.01、0.1和1μM)预处理后,细胞活性分别比0A25-35组提高了39.2%、56.1%和76.4%,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培养10天和25天海马神经元的ROS水平与Aβ25-35组比较均显著降低(P <0.01).结论 西红花酸对Aβ25-35诱导海马神经元的损伤具有保护作用,能显著降低Aβ25-35引起的海马神经元ROS水平的升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初步探讨乙酸铅诱导大鼠脑脉络丛Z310细胞的低剂量兴奋作用和高剂量抑制作用。方法以浓度为0、0.000 2、0.002、0.02、0.2、2、20、200、500μmol/L的乙酸铅分别染毒Z310细胞12和24h,用噻唑蓝(MTT)法和2-(2-甲氧基-4-硝苯基)-3-(4-硝苯基)-5-(2,4-二磺基苯)-2H-四唑单钠盐(WST-8)法检测细胞生存情况,并观察各剂量组细胞形态变化。结果 0.02μmol/L乙酸铅染毒24 h,MTT法检测Z310细胞存活率为107.06%,0.2μmol/L染毒组24 h时细胞存活率升高为110.91%;>2μmol/L乙酸铅染毒时,细胞存活率随剂量增加而降低;染毒24 h时,200、500μmol/L乙酸铅组细胞存活率(MTT法)分别下降至79.37%和76.81%(P<0.01);染毒12、24 h时,200、500μmol/L乙酸铅组细胞存活率(WST-8法)分别下降至81.67%和72.36%及56.89%和44.05%(P<0.05)。结论低剂量乙酸铅可引起Z310细胞兴奋效应;高剂量乙酸铅引起Z310细胞抑制效应;WST-8法检测细胞存活率较MTT法更敏感。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慢性给锂大鼠皮层胆囊收缩素(CCK)阳性神经元数及体重变化,阐明长期锂作用对大鼠脑发育及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4个氯化锂(LiCl)组,分别给予普通饲料和含LiCl(3,30,300,3000mg/kg)的饲料喂养60d,通过测量体重和Y-迷宫实验,采用卵白素-生物素-酶复合物(ABC)免疫组化法观测大鼠皮层CCK阳性神经元的变化。结果3,30mg/kgLiCl组大鼠体重增量和Y-迷宫实验成绩均明显好于正常对照组(P<0.01),300,3000mg/kgLiCl组大鼠则明显差于对照组(P<0.05)。3,30,300mg/kgLiCl组大鼠皮层CCK阳性神经元数较对照组增多,3000mg/kgLiCl组则明显减少(P<0.05)。结论较低浓度的锂能促进大鼠体格发育,提高学习记忆能力,增强皮层CCK蛋白表达;而高浓度锂会产生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三甲基氯化锡引发低血钾症的机制探讨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目的 探讨三甲基氯化锡(trimethyltinchloride,TMT)引发低血钾症的机制。方法 给SD大鼠腹腔注射TMT,观察血浆钾、钠、氯及红细胞内钾的水平,红细胞膜Na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醋酸铅对人肾小管上皮细胞(HK-2)凋亡作用及Caspase-3活性的影响。方法醋酸铅(5、10、20μmol/L)染毒HK-26、12、24、48h后,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检测细胞增殖。经铅(5、10、20μmol/L)染毒24h后细胞免疫化学法、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Caspase-3的转录与表达。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不同浓度的铅均不同程度的抑制了HK-2的增殖(P﹤0.01)。细胞免疫化学法、RT-PCR和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醋酸铅组的Caspase-3转录与表达升高。结论醋酸铅可促进人肾小管上皮细胞的凋亡,Caspase-3参与了凋亡过程。  相似文献   

19.
The trace elements in response to lithium intoxication in renal failure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The polyuric syndrome that develops as a consequence of chronic administration of lithium salts is most frequent and often causes complic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manic depressive disease with the administration of drugs. It is known that kidneys play an essential role in systematic depositing of toxic metals.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not only the determination of dose-dependent lithium concentration in serum and urine but also an estimation of sensitive biochemical indicators of nephrotoxicity detectable at an early stage after the administration of lithium carbonate to rats. Animals were given orally lithium salt to female Wistar rats at the dose of 10 and 20mg Li/kg daily during 5 weeks. In the urine diuresis protein concentration, copper, zinc, lithium and N-acetyl-beta-glucoaminidase (NAG) activity were determined. In the serum also lithium, copper and zinc were analyzed. The results of the experiments indicate that the changes in urinary concentrations of essential copper, proteins, NAG activity and diuresis were observed when the concentration of lithium was ca. 9.79+/-1.68 mmol Li/L and in serum it corresponded to 0.3+/-0.06 mmol Li/L. These values corresponded to total doses of 150 mg Li/kg body weight administered to rats. In summary the increase of copper concentration, diuresis and urinary concentrations of protein and the NAG activity may be interpreted as a general metabolic response of kidneys induced by lithium detectable as an earlier indicator of nephrotoxicity. Therefore, regular determinations of lithium concentrations in serum of patients are important tools in the prevention of intoxic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