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下肢淋巴水肿,是指由于先天性或获得性的原因,使淋巴液回流障碍所引起的下肢水肿。临床表现下肢的淋巴管被深筋膜分隔成浅、深两群,在下肢的走行范围两群管道互不相通。淋巴循环的主要功能是将含有大分子蛋白的细胞外液引人血循,每天循环系中的蛋白有50%是取道淋巴管回到血液循环中。如果淋巴管的引流失效,就会引起下肢淋巴液的淤滞,形成淋巴性水肿。淋巴水肿只发生在深筋膜浅面的皮下组织,深部淋巴管道受肌肉收缩和动脉搏动的影响引流动能可得以保障。  相似文献   

2.
作者应用~(198)Au 淋巴结扫描对166例肢体慢性淋巴水肿者(193条肢体)进行了检查,其中178条肢体与临床表现一致,符合率为92.2%。有10例扫描显示双侧淋巴回流通畅,经进一步检查发现其中1例为粘液性水肿,6例为静脉病变。作者认为,~(198)Au 淋巴结扫描对肢体淋巴水肿有诊断价值,对其鉴别诊断也有一定意义。该方法简便、安全、准确、无痛为其优点,但对淋巴管的形态及阻塞部位的定位不能得到明确的检查结论为其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3.
作者对20例乳糜尿患者进行了23次电视淋巴造影。足部或精索淋巴管直接穿刺法与常规造影相同。随着造影剂推入,荧光屏上淋巴系顺行显示。结果20例中11例在30分钟左右时,乳糜池尚未显示,而胸导管上段已显示。本组乳糜池显示者共5例,胸导管下段连续显示6例,两者均显示1例,其余两者均不能连续显示,作者建议叫“连续显示缺陷”。这种情况可见于非乳糜尿者,不能作为淋巴道阻塞的证明。20例中肾蒂淋巴管显示17例,肾淋巴网显示18例,尿路显示11例。肾蒂淋巴管显示而肾淋巴网未显示者2例,有3例肾淋巴网显示而肾蒂淋巴管未显示。在尿路显示的11例中,有2例肾蒂淋巴管未显示,但肾淋巴网均显示。通过电视  相似文献   

4.
作者在1980年10月~1985年4月共收治下肢淋巴水肿36例。对其中18例(男9、女9)施行淋巴管静脉吻合术,疗效满意。文中介绍了此手术的术前准备、手术方式、术后护理等,并进行了疗效观察。①近期效果:其中有10例术后半月内,每日测  相似文献   

5.
恶性肿瘤淋巴管生成与转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海娥  庄建基  杨帆 《医学争鸣》2007,28(5):479-480
淋巴道转移是肿瘤转移的重要途径,也是判断预后的重要依据. 随着淋巴管生成因子及许多淋巴管特异性标记物的发现,肿瘤新生淋巴管调控与淋巴道转移机制研究得以深入开展. 大量的研究发现,恶性肿瘤和瘤周组织内存在新生的淋巴管,新生的淋巴管密度和淋巴管标记物的表达强度均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 这为揭示恶性肿瘤淋巴道转移机制和开发淋巴管靶向治疗提供了重要的研究途径. 现就近年来肿瘤淋巴管生成与转移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淋巴道形态学,尤其是器官外淋巴管连接形式,对了解淋巴侧枝循环的发生,疾病传播途径都有一定意义.本文材料为150具下肢,用各种颜料分别注入浅深淋巴管、血管中,在双筒放大镜、立体显微镜下进行剖解观察.起始于皮肤、皮下的二级淋巴管皆与小动脉伴行,彼此间在动脉分为皮支及筋膜支处汇合后,多数进入与动脉主干或皮下静脉干伴行的淋巴集合管;在腘窝及腹股沟部直接进入淋巴结.皮肤,皮下的淋巴管与相邻的肌、腱、骨膜,关节囊的淋巴管间,筋膜淋巴管与肌、腱、骨膜,关节囊的淋巴管  相似文献   

7.
<正> 下肢水肿原因很多,淋巴回流障碍引起组织间隙淋巴液积聚是其原因之一。主要根据临床表现进行鉴别诊断,确诊则依赖淋巴管造影,应用双功能彩色多普勒超声亦可以为诊断提供重要依据。本文报道19例下肢淋巴水肿的双功彩超检查结果,探讨其在淋巴水肿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叶武  陈洪 《医学综述》2008,14(1):58-60
肿瘤的淋巴道转移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近年来淋巴管内皮细胞特异性标志物的发现,对淋巴管生成的机制和肿瘤的淋巴转移的研究得到深入。血管内皮生长因子D是近年来发现的淋巴管生成因子之一。研究表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D可促进肿瘤淋巴管生成和淋巴道转移,抗新生淋巴管治疗有望成为肿瘤生物治疗新模式。  相似文献   

9.
相对于肿瘤的血管生成(angiogenesis)而言,肿瘤中的淋巴管生成(lymphangiogenesis)是一个长期受到争议和忽视的问题。但近来的实验证明:肿瘤细胞可以通过表达淋巴管生成的调控因VEGF-C和VEGF-D诱导淋巴管生成,并且促进肿瘤细胞的淋巴道转移。这些发现使得淋巴管生成开始成为研究肿瘤淋巴道转移的焦点,并有可能成为治疗肿瘤淋巴道转移的靶点。  相似文献   

10.
<正> 下肢淋巴水肿有原发性与继发性之分。前者为先天性缺陷,其淋巴管发育不良或缺少,但无阻塞。后者为后天性,常由丝虫感染或复发性丹毒引起,丝虫成虫在淋巴管内生长繁殖,使淋巴管阻塞;丹毒反复发作,累及淋巴管,可致淋巴管闭塞;此外,外科手术或外伤损及淋巴管,淋巴回流受阻,均可引起阻塞性淋巴水肿。长期存在的淋巴水肿容易继发感染,  相似文献   

11.
<正> 本文报告8例四肢阻塞性淋巴水肿应用显微淋巴管静脉吻合术治疗的经验。8例淋巴水肿均为继发性;病期平均7.5年;下肢7例,上肢1例;患肢周径比健侧大2.5~10.5cm。用亚甲兰使淋巴管染成蓝色后,在手术显微镜下找出外径为0.3~0.6mm的集合淋巴管,与真皮下外径相当的小静脉作端端或端侧  相似文献   

12.
四肢淋巴水肿和乳糜尿的病人是由于先天或后天性淋巴道阻塞引起淋巴回流障碍造成肢体水肿或淋巴液反流入泌尿道形成乳糜尿。多累及青壮年劳动者,严重影响劳动力。过去由于淋巴管管径小,管壁薄,无法手术方法去除病因,引流淋巴液,只用切除或堵塞方法去治疗,复发率高。作者多年来对淋巴显微外科进行深入研究,引进国外技术加以改良,在国内首次取得淋巴管静脉吻合术成功。其特点是按肢体皮下主要静脉解剖部位,找寻集合淋巴管,并将肢体分成2~4段,分别在各段的远侧皮内注射活性染料和找集合淋巴管接上局部的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Podoplanin蛋白在甲状腺乳头状癌和正常甲状腺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研究它在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道转移中的作用。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102例甲状腺乳头状癌和100例正常甲状腺组织Podoplanin的表达情况,计算肿瘤间质Podoplanin阳性淋巴管密度,分析它们与临床病理特点关系。结果:甲状腺乳头状癌Podoplanin表达水平升高,边缘癌组织表达更强,Podoplanin表达强度与淋巴道转移有关(P〈0.01);Podoplanin阳性微淋巴管主要分布于边缘癌组织间质内,伴淋巴道转移及肿瘤最大径大于4Cnl者Podoplanin阳性淋巴管密度明显高于无淋巴道转移者(P〈0.01及P=0.025)。结论:甲状腺乳头状癌Podoplanin表达上调,抑制Podoplanin表达可能是防治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道转移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14.
肢体慢性淋巴水肿是一种常见病 ,目前临床分非手术疗法和手术疗法。非手术疗法有患肢抬高 ,穿弹力袜 ,限制水盐以及烘绷疗法〔1〕。手术方法有淋巴管通道形成术 ,淋巴 -静脉吻合术 ,以及自体集合淋巴管移植术 ,虽有一定的近期效果 ,但远期疗效尚有待进一步探讨〔2〕。我们采用病变组织切除 ,皮肤回植术治疗下肢淋巴水肿 16例 ,临床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与方法本组 16例 ,男 6例 ,女 10例。年龄 3~ 2 7岁。病史 3~2 0年。左下肢 7例 ,右下肢 9例。伴同侧上肢淋巴水肿 4例。但下肢病变均较同侧上肢病变重 ,考虑可能与下肢行走…  相似文献   

15.
原发性淋巴水肿的病例并不少见,Allen及Kinmonth等氏曾分别报告105例及107例的临床资料,国内这方面的资料仍很缺乏。本文复习国外有关文献综述如下: 一、下肢淋巴管的解剖 下肢淋巴管分深、浅两系统。浅层淋巴系统始于真皮浅层,由无瓣膜的闭式淋巴管  相似文献   

16.
淋巴管造影术对肢体水肿疑难病因的鉴别、淋巴水肿的诊断与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 1988年新一代的造影剂 (Iso vist)问世 ,间接淋巴造影术开始在临床使用。国内开展间接淋巴造影尚不普遍 ,对其影像的认识有待提高。我院于1991— 1996年使用伊索显 - 30 0 ,对 180例 2 10个肢体 ,不同病因的水肿患者做间接淋巴造影检查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 本组男性 6 0例 ,女性 12 0例。年龄 8~ 71岁 ,上肢 40例 ,其中左侧 14例 ,右侧 2 5例 ,双侧 1例。下肢140例 ,其中左侧 78例 ,右侧 33例 ,双侧 2 9例。原发性淋巴水肿 130例 ,1…  相似文献   

17.
深、浅淋巴管间是否存在着交通联系?是什么类型的交通联系?长期以来存在争议、本文在进行下肢淋巴管和淋巴结的观察研究中,观察到深、浅淋巴管间存在着不同形式的交通联系,现报道如下。材料与方法材料:新鲜下肢材料65例(侧),其中婴尸下肢55例,童尸下肢6例,成尸下肢4例。  相似文献   

18.
应用显微外科技术进行淋巴管静脉吻合治疗10例下肢淋巴水肿,术后1~6年随访,优良率达70%。对淋巴管染色距切口的距离问题进行了探讨,讨论了淋巴管水肿患者的疗效判定和术后疗效的标准。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大鼠胃癌组织内淋巴管的形态、分布特点。为探讨胃癌淋巴道转移机制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取大鼠胃癌模型材料,用半薄切片,光镜观察癌组织内淋巴管的形态、分布特点。结果大鼠早期胃癌见到组织炎性渗出,淋巴细胞浸润和腺细胞异型性改变。除黏膜层外,在胃癌组织各层内均见到扩张的毛细淋巴管和淋巴管,并见到部分闭合的淋巴管。胃癌组织内淋巴管的数量和管径均大于正常区。结论大鼠胃癌组织内淋巴管的形态分布与癌转移密切相关。淋巴管的增多为癌细胞淋巴道转移提供了更多机会。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不同时期,不同转移阶段的人乳腺癌组织中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1)和淋巴细胞功能相关抗原1(LFA-1)的表达,探讨ICAM-1和LFA-1对乳腺癌淋巴道转移的影响,为乳腺癌淋巴道转移的分子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根据不同病变阶段的手术患者切除的乳腺癌标本进行HE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ICAM-1、LFA-1在乳腺癌组织和ICAM-1、LFA-1、VEGFR-3在癌旁组织淋巴管内皮的表达情况.结果 随着临床分期的增高和淋巴结转移的发生,ICAM-1和LFA-1在乳腺癌癌细胞和癌巢中的表达阳性率逐渐增高,同时ICAM-1、LFA-1和VEGFR-3在癌旁组织淋巴管内皮细胞的表达阳性率也逐渐增高,具有正相关性,并且ICAM-1和LFA-1在癌旁组织淋巴管内皮细胞的表达之间具有正相关性(P<0.01).同时发现无论是在乳腺癌癌细胞、癌巢还是在癌旁组织淋巴管内皮细胞,ICAM-1和LFA-1表达的高低都与癌的分化程度、性别、年龄不具有相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CAM-1和LFA-1与乳腺癌的淋巴道转移有关,并且通过两者的协同作用促进了乳腺癌的淋巴道转移.两者在癌组织及癌旁组织淋巴管内皮细胞表达的高低,可以作为数据指标对乳腺癌淋巴道转移的预防和治疗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随着肿瘤的进展,乳腺癌癌旁组织中的淋巴管数量随之增加,可能与乳腺癌的淋巴道转移有关.VEGFR-3在淋巴管内皮细胞的表达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可以作为淋巴管内皮细胞的特异性标志物来标志淋巴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