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分析富组蛋白含量与患龋状况间的关系,为唾液蛋白的研究及龋病病因的探讨提供基础资料。方法:随机抽取42名3~5岁儿童,按患龋状况分为2组:龋病高危组23例(dft≥5且CSI≥10),无龋组19例(dft=0,CSI=0)。用高效液相色谱仪分离测定儿童刺激性、非刺激性全唾液中3种主要富组蛋白(histadine-rich proteins,HRPs)HRP-1、HRP-3、HRP-5的含量,计算总HRPs含量,并分析唾液中HRP-1、HRP-3、HRP-5、总HRPs的浓度与机体患龋状况的关系。结果:①非刺激性全唾液中HRP-1、HRP-3、HRP-5的含量及总HRPs含量分别是(8.56±3.42)、(13.91±6.59)、(7.35±3.23)、(29.65±8.69)μg/ml,刺激性全唾液中HRP-1、HRP-3、HRP-5和总HRPs含量分别为(10.85±3.71)、(15.92±5.94)、(7.68±3.28)、(34.69±9.41)μg/ml。刺激性全唾液中HRP-1、HRP-3和总HRPs含量高于非刺激性全唾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不同性别间全唾液中HRP-1、HRP-3、HRP-5及总HRPs含量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龋病高危组和无龋组刺激性全唾液HRPs含量差别无统计学意义,而非刺激性全唾液总HRPs的含量在龋病高危组和无龋组之间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患龋状况无相关关系。结论:①刺激性全唾液中HRPs的含量高于非刺激性全唾液中的含量。②龋病高危组非刺激性全唾液之HRPs含量明显低于无龋组,但与机体的患龋程度无密切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
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及氨基酸组成分析法测定4~6 岁43 名儿童的非刺激性及刺激性全唾液富酪蛋白浓度.经咀嚼刺激后的全唾液富酪蛋白浓度高于非刺激性全唾液(P<0.01),但性别间及各年龄组间富酪蛋白浓度差异无显著性,提示咀嚼刺激可使唾液中富酪蛋白浓度升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进食各种碳水化合物后 ,12 0min内唾液乳酸和葡萄糖的变化 ,为龋病的预防和口腔宣教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和Roche葡萄糖自动测定技术对人体摄入六种食物后口腔内酸产量和食物清除率的变化进行观察。结果  30min后乳酸量为 :葡萄干 >巧克力 >方糖 >果冻 >面包 >土豆片。 12 0min后顺序明显改变为 :土豆片 >果冻 >方糖 >巧克力 >面包 >葡萄干。结论 食物的“粘性”对在口腔内产酸的滞留时间有很大的影响 ,含淀粉量越大 ,滞留时间越长。  相似文献   

4.
目的: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测量儿童全唾液富酪蛋白浓度,分析全唾液富酪蛋白浓度与患龋状况之间的关系。方法:采集20名4~6岁龋病高危组(Caries-Susceptible,CS组,dft≥5且CSI≥10)及23名无龋组(Caries-Free,CF组,dft=0,CSI=0)儿童的非刺激性及刺激性全唾液,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及氨基酸组成分析法对全唾液中的富酪蛋白进行测定,分析富酪蛋白浓度与患龋状况的关系。结果:CS组的非刺激性全唾液浓度低于CF组(P〈0.05),而两组的刺激性全唾液富酪蛋白浓度无显著性差异。唾液富酪蛋白浓度与dft、dfs及CSI值无相关关系。结论:龋病高危组的非刺激性全唾液富酪蛋白浓度低于无龋组,提示富酪蛋白具有一定的抗龋作用;全唾液中的富酪蛋白浓度与dft、dfs、CSI之间无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5.
无龋儿童和患龋儿童唾液中免疫成分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无龋儿童和患龋儿童唾液中免疫成分进行检测 ,研究龋病与唾液中免疫成分的关系。方法 :对 2 0 4名 4~ 6岁幼儿园儿童进行口腔检查 ,收集混合唾液测定 pH值、SIgA和溶菌酶的含量 ,并对无龋儿童和患龋儿童唾液免疫成分进行比较。结果 :2 0 4名儿童中 ,无龋 5 9名。患龋 14 5名 ,患龋率 71.0 8%。患龋儿童龋均5 .2 6,受检儿童龋均 3 .74。患龋者唾液 pH 7.0 4± 0 .3 7,无龋者唾液 pH 7.14± 0 .3 9,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患龋者唾液SIgA为 5 8.81± 40 .76μg/ml ,无龋者SIgA为 48.61± 2 5 .83 μg/ml,两者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 <0 .0 5 )。患龋者唾液溶菌酶含量 18.63± 2 0 .64 μg/ml ,无龋者溶菌酶含量 13 .77± 12 .2 5 μg/ml ,两者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无龋儿童与患龋儿童唾液 pH值无明显差异 ,患龋儿童SIgA及溶菌酶含量较无龋儿童低 ,SIgA及溶菌酶在龋病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建立测定唾液中富组蛋白5的紫外检测-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方法将收集的唾液样品用pH2.5的磷酸盐缓冲液适度稀释后,离心,取上清液进样,于0.01 μg·mL-1磷酸盐缓冲液(pH3.5)中洗脱,经反相C18柱分离,紫外检测器在276 nm波长处测定其中的富组蛋白5含量。结果方法的线性范围为1.0~50.0 μg·mL-1,检出限为0.12μg·mL-1,标准溶液测定保留时间和峰面积的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0.68%和4.13%。将所建立的方法用于唾液样品的分析,获得了较为满意的结果,样品测定的相对标准偏差为4.41%,加标回收率为88.4%~109.0%。结论紫外检测-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准确快速,样品处理简单,15 min内可完成1次分析周期,适用于唾液中富组蛋白5的快速检测。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应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法测定唾液中双酚A(bisphenol A,BPA)含量的可行性。方法 应用LC-MS/MS法,以同位素标记的BPA(BPA-D16)作为内标,检测唾液中BPA含量,研究该方法的专属性、准确度与精密度。收集临床常用的5种牙科复合树脂,经聚合固化后置于1 mL人工唾液中,37°C孵育后,应用LC-MS/MS法测定不同时间点唾液中BPA的释放量。结果 LC-MS/MS法应用于测定唾液中BPA含量具有良好的专属性,BPA和BPA-D16的色谱峰形良好;BPA质量浓度在0.1~50.0 ng/mL范围内与峰面积呈线性关系,回归方程为Y=0.006X+1.37(R2=0.9988);该方法准确度为97.5%~101.2%,日内、日间精密度小于7.1%。应用该法检测5种临床常用的牙科复合树脂在唾液中的BPA释放情况,结果显示:5种树脂在唾液中孵育第1天内BPA释放量最高,7 d的BPA总释放量分别为Neofil树脂(8.43±0.16)ng/mL、Beautifil Ⅱ树脂(7.44±0.40)ng/mL、Filtek Z350 XT树脂(5.94...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奥硝唑注射液在健康志愿者唾液中的药物浓度进行测定,并进行药代动力学分析研究。方法:6名健康志愿者单次静滴奥硝唑0.6g后,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法测定唾液中奥硝唑的药物浓度,计算其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奥硝唑在健康志愿者唾液中的处置符合二室模型,药峰浓度Cmax为(7.045±1.363)mg/L,t1/2β为(14.966±2.409)h,AUC0-∞为(61.478±11.733)mg·h/L,AUC0-t为(79.864±19.717)mg·h/L。结论:本试验证明奥硝唑在健康志愿者唾液中浓度较高,维持时间长。  相似文献   

9.
唾液硝酸盐、亚硝酸盐检测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比较几种不同测定唾液硝酸盐、亚硝酸盐含量的方法来寻求最佳测定唾液微量硝酸盐、亚硝酸盐的标准方法.方法 比较经典的Griess法、镉柱法和高压液相色谱法(HPLC)对含不同浓度的硝酸盐、亚硝酸盐标准品以及10位健康志愿者混合唾液样本中硝酸盐、亚硝酸盐含量的最低检出限和硝酸盐、亚硝酸盐回收率.结果 Griess法和镉柱法测定唾液硝酸盐、亚硝酸盐的最低检出限NO-3为10ng/μl,NO-2为1ng/μl,回收率为91.2%;HPLC法测定唾液硝酸盐、亚硝酸盐的最低检出限为NO-3为0.8ng/μl,NO-2为0.1ng/μl,回收率达到97.6%.结论 HPLC在微量硝酸盐、亚硝酸盐检测中的灵敏度明显高于经典的Griess法.  相似文献   

10.
牙周炎患者唾液中多胺水平的改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牙周炎患者唾液多胺水平的变化,建立正相高效液相色谱的测定方法。方法 牙周炎患者唾液经纯化、丹磺酰氯衍生化后,用苯提取,以Hypersil BDS CN为正相色谱柱,丙酮-氯仿(2:98,V/V)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425 nm,流速1 ml/min。 结果 多胺中腐胺和精胺在50~1 000 nmol/ml范围内线性关系均良好(r=0.999 1;r=0.999 2),本法回收率分别为94.65%和90.48%,RSD为1.6%和2.1%;牙周炎患者唾液中多胺水平明显增高。结论 本法灵敏、稳定,重现性好,检测病人唾液中多胺含量具有临床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检测单次静滴头孢哌酮注射液的健康志愿者龈沟液中的药物浓度。方法:对8名健康志愿者单次静滴头孢哌酮舒巴坦注射液(2:1),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龈沟液中头孢哌酮的药物浓度。结果:龈沟液样品中头孢哌酮色谱分离完全,检测灵敏度高,最低检测浓度可达到10ng/ml,回收率及线性关系良好,该药吸收迅速,给药中15min即可在龈沟液中检测出。结论:高效液相色谱法可以简便,准确迅速的检测出龈沟液中的头孢哌酮含量。  相似文献   

12.
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在口腔医学中的应用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效液相色谱技术(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HPLC)具有使用范围广、分离效率高、速度快、特异性高、色谱柱可反复使用、流出组分易于收集、安全等特点。本文简要介绍了HPLC的组成,基本原理和分类,并着重阐述了其在口腔医学领域的应用现状及前景。  相似文献   

13.
���ټ�������Һ���о���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涎腺疾病包括涎腺肿瘤及非肿瘤性涎腺疾病.涎腺主要依靠其分泌液--唾液发挥功能.近些年来,涎腺疾病和唾液的研究方面取得了明显的进展,本文对其中部分进展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从变异链球菌临床株中分离纯化变链素,为进一步从分子水平研究变链素奠定基础。方法通过抑菌活性检测,从变异链球菌临床株中选择出抑菌活性较强的菌株。用氯仿抽提法从该菌株培养液中粗提变链素,经固相萃取和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P-HPLC)对粗提物进行纯化。结果获得变链素活性较强的菌株1G。从其200 mL液体培养基中粗提出变链素约15 μg,经固相萃取柱洗脱,再经过RP-HPLC的2次纯化,得到有抑菌活性的成分,此为纯化的变链素。结论变链素相对分子质量小,分离提纯步骤复杂,本实验得到纯化的变链素,为下一步研究变链素的氨基酸序列和基因序列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目的建立一种同时分析牙菌斑中甲酸、乙酸、琥珀酸和乳酸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方法选取正常儿童和唇腭裂儿童各20名,取其全口牙菌斑,离心,取2 μL上清液溶于一定体积重蒸水中,于Phenomenex C18柱上用磷酸盐缓冲液-甲醇(97∶3)为流动相,在最大吸收波长处测定4种有机酸的质量浓度。结果甲酸、乙酸、乳酸和琥珀酸线性范围分别为0.110~500、0.049~500、0.047~500、0.084~500 μg/mL;检出限分别为0.110、0.049、0.047、0.084 μg/mL;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9.5%、7.9%、4.3%、4.2%。对正常和唇腭裂儿童口腔中牙菌斑样品进行检测,甲酸、乙酸、乳酸和琥珀酸样品加标回收率分别为82%~112%、82%~102.5%、90%~115%、80%~110%。结论高效液相色谱法灵敏快速,适合人体口腔牙菌斑中有机酸的检测。  相似文献   

16.
磁导向甲氨蝶呤缓释药物的研制及含量测定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目的:应用化学交联法研制磁导向甲氨蝶呤缓释药物。方法:采用碳二亚胺、活化酯及SPDP法将甲氨蝶呤(MTX)与中间载体人血清白蛋白(HSA)交联,并活化MTX非药理活性基团,与生物磁液结合,制成胶态偶联物—甲氨蝶呤磁性抗癌药FM-MTX。应用光谱及色谱法检测其药物含量。结果:化学交联法制备出磁导向甲氨蝶呤白蛋白缓释药物,其性质及药物含量稳定。结论:以化学交联法研制磁导向甲氨蝶呤缓释药物方法可行,药物含量以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最准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涎腺良性肿瘤组织、恶性肿瘤组织和涎腺炎症中人β-防御素-2(HBD-2)mRNA和蛋白的表达特征。方法 对不同涎腺组织,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实时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和免疫组化检测HBD-2的表达,并分析HBD-2 mRNA和蛋白在涎腺良性肿瘤组织、恶性肿瘤组织、炎症组织和正常涎腺组织中的表达差异。结果 与涎腺正常组织比较,良性肿瘤组HBD-2 mRNA表达量为其6.468倍,显著高于涎腺正常组织组(P<0.05);恶性肿瘤组为其0.334倍,显著低于涎腺正常组织组(P<0.05);涎腺炎症组为其10.563倍,显著高于涎腺正常组织组(P<0.05)。HBD-2不仅在这些组织的细胞质中有表达,而且在恶性组织中的细胞核也有表达。结论 HBD-2在涎腺良性肿瘤组织及涎腺炎症组织中高表达,在涎腺恶性肿瘤组织中低表达,其蛋白发生核转移。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中期因子(MK)、微血管密度(MVD)在涎腺腺样囊性癌(SACC)组织中的表达和意义,以及两者之间表达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P法)检测60例SACC组织及26例正常涎腺组织中MK、MVD的表达状况及两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MK在SACC组织中高表达,阳性表达率为70.0%(42/60),正常组织中未见MK表达,二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ACC中MVD计数为38.73±8.96,正常涎腺组织中MVD计数为11.15±3.33,二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K、MVD的表达与年龄、性别、分型无关(P>0.05);与肿瘤的大小、淋巴结转移、TNM分期有关(P<0.05)。MK和MVD在SACC中的表达具有正相关性(r=0.560,P<0.05)。结论MK蛋白的表达、MVD计数的增加与SACC的发生有关,可能是SACC早期诊断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