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冠心病从络论治浅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医络病学说始于《内经》,发展于《伤寒论》,至清代叶天士逐渐形成了完整的独特的理论体系。《灵枢·脉度》说:“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明确指出经脉是主干,向下分出络脉、孙脉。《灵枢·经脉》说:“经脉十二者,浮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临证指南医案》说:“阴络即脏腑隶下之络。”可见由经脉别处的络脉循行于体表部位的是浮络、阳络,循行于体内的络脉是阴络,分布于各个脏腑,成为脏腑之络。六淫外侵,邪客肌表,入舍阳络,留而不去,传入经脉,正邪相争,病在经气,迁延不愈,病久延虚,虚气留滞,…  相似文献   

2.
络脉是经脉支横别出的分支部分的统称,《灵柩·脉度》载有"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从经脉支横别出的络脉的干线部分分为二大类:①是从体表络穴分出的"别络",为十四络;②是从体内经脉别出的"大络",为五脏六腑之大络。二者均是经脉气血营养体内外组织器官的重要通道,互为补充,缺一不可。络脉从经脉分出后,又逐层细分,形成由别络或大络至孙络的各级分支组成的网络系统,即别络或大络之后又逐级细化分层为系络、缠络、孙络等网络层次,孙络为络脉系统的最小单位,统称为络脉系统。络脉纵横交错连成网片状,其分布有在外、在内之别,在外者称为阳络,在内者称为阴络,因此,络脉系统在机体的空间位置呈现出外为阳络、中为经脉、内为阴络的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3.
略论络病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内经》是络病理论之源《内经》提出了络脉的概念并描述了络脉的循行和分布。《灵枢·脉度》曰:“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灵枢·经脉》云:“经脉十二者,伏行于分肉之间,深而不见……诸脉之伏而常见者,皆络脉也。”指出了经脉直行于分肉的较深部位,为里,多深不可见,络脉支横于肌腠的浅表部位,属表,多浅而常见。此外,络脉与经脉循行和分布的区别还在于经脉多循行于溪谷大节之间,而络脉多循行于经脉所不到之处,以为联络流通之用。如《灵枢·经脉》云:“诸络脉皆不能经大节之间,必行绝道而出入,复合于皮中,其会皆见于外。”…  相似文献   

4.
满伟 《河北中医》2000,22(4):313-314
叶天士为清代名医 ,临证经验丰富 ,多有发明 ,病久入络即为其著名学术观点。今通过《临证指南医案》[1] (下简称《指南》) ,分析其如何在胃脘痛的治疗中运用通络法。1 《内经》对络脉的认识《指南》均为医案 ,只有少量按语 ,对络病理论论述简略 ,只言其要 ,然究其理论渊源不外《内经》,因此参考《内经》有关章节对深入理解络病理论多有帮助。《灵枢·脉度》说 :“经脉为里 ,支而横者为络 ,络之别者为孙。”指出络脉是经脉别出的分支 ,更细小的分支称为孙脉。《素问·经络论》将分布于表的络脉称为阳络 ,分布于里的称为阴络 ,与《灵枢·百病…  相似文献   

5.
“初病在络”与“久病入络” ,初学者常为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感到迷惑 ,笔者从分析络脉含义上着手 ,简要阐明“初病在络”、“久病入络”虽说法不同 ,而实质相同 :均为邪气侵入络脉。其根本原因在于 ;络脉是流动的网络 ,邪气深入部位内外不同。1 络脉是流动的网络络脉形态学涵义 络脉是经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指经络系统中由经脉支横别出的分支。《灵枢·脉度》有云 :“经脉为里 ,支而横者为络 ,络之别者为孙” ,说明在形态上经脉较为粗大 ,是主干 ,络脉是细小支横别出的部分。络脉是一个系统群体 ,每一络脉系统中 ,各级支横而别者又…  相似文献   

6.
络脉是附属于经脉的立体网状系统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中医学认为,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是经络系统中的主干,络是经脉别出的分支.笔者在对络脉的生理、病理、诊断和临床治疗进行分析后认为,络脉是附属于经脉的立体网状系统.1 络脉的生理功能人体是一个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的有机体,在认识络脉时,也应考虑到它的多层次、多结构和立体交叉的分布特点.《灵枢·脉度》言:“经脉为里,支而横出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络.”可知络脉是经脉支横别出的部分.这一部分络脉均起于四肢,从十四经脉分出,呈向心性方向逐渐向内分散.血气在十四经循环过程中,由各经脉溢于所属的络脉之中,将血气渗灌全身,从而发挥了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的作用.与此同时,另一部分别络则内源于脏腑,呈离心性方向向外散布,直达腠理及皮肤.正  相似文献   

7.
络脉是经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内经》中最早提出了络脉和络病的概念 ,但关于络脉、络病理论 ,诊络法、异常络脉描述及治络法散见于各篇 ,不利于对《内经》络脉、络病理论的全面、清晰认识 ,本文拟对其进行初步总结和探讨。1 《内经》络脉理论  1 .1 络脉的概念及循行《黄帝内经》中最早提出了络脉的概念。《灵枢·经脉》:“经脉十二者 ,伏行于分肉之间 ,深而不见……诸脉之浮而常见者 ,皆络脉也”,表明络脉循行较表浅。《灵枢·脉度》则指出了经脉和络脉的关系 ,“经脉为里 ,支而横者为络 ,络之别者为孙”,即经脉是运行气血的主干 ,…  相似文献   

8.
病理性脱发(本文简称脱发)是皮肤科常见病,指头发异常或过度脱落。经脉为经络的主干部分,络脉是从经脉支横别出的网状分支,沟通内外,连接皮毛。外邪损伤络脉、脏腑亏虚致络脉气血不足、痰湿瘀血阻滞络脉皆可致皮毛失荣失养而毛发脱落。基于络病理论论治脱发可从祛邪和络、养络扶络、化浊畅络等法入手,为临床治疗脱发提供了新思路。附验案2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9.
经络学说是中医学基本理论的重要核心。建国以来 ,经络研究一直是我国医学科学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 ,“十五”期间被列为中医研究领域两大支柱项目之一。络脉作为经络的重要组成部分 ,已引起广大学者的注视 ,冀以通过研究络脉来切入对经络实质的研究。1 络脉的定义及循行《灵枢·脉度》言“经脉为里 ,支而横出者为络 ,络之别者为孙络” ,说明络脉是从正经分出的 ,是经脉的分支 ,是由经脉分出的行于浅表的支脉 ,由十五络、孙络、浮络组成。雷氏[1 ] 认为 :络有广义 ,狭义之分。广义之络包含“经络”之络与“脉络”之络。经络之络是对经脉支横…  相似文献   

10.
中医络病学说是中医学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起源于我国经典医著《黄帝内经》,形成于清代名医叶天士,他提出了“久病入络”、“久痛入络”的著名论断。中医有经脉和络脉之分,络脉是由经脉支横别出的各级分支,包括别络、孙络、浮络、缠络等,如网状细分,按一定时速与常度,把经脉运行的气血输布环流到脏腑组织、肌肤腠理,发扦沟通联络,濡养温煦的作用。现代中医学者吴以岭教授在我国首次提出了络脉的“三维立体网络系统”,是就络病学说理论框架研究而提出的系统。认为络脉具有网络层次,空间位置,  相似文献   

11.
络脉与健康     
络脉遍布人体全身,按照分布位置不司,可以分为阳络和阴络,阳络分布于体夷皮肤,阴络分布于五脏六腑.按照功能不同,络脉又可以分为气络和血络,气络运行经气,护卫人体,血络运行血液,营养人体.所以说,络脉是经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畅通与否也与人体健康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2.
络病病机探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吴以岭 《中医杂志》2005,46(4):243-245
六淫外袭易于先伤阳络,由阳络至经甚则热毒滞于阴络形成一系列病机演变过程.络中承载着由经脉而来的气血,随着络脉的逐级细分使在经脉中线性运行的气血流速逐渐减缓直至面性弥散渗灌,并在络脉的末端形成津血互换和营养代谢的场所,当病邪侵袭络脉伤及络气,使络气郁滞导致津血互换障碍,津凝为痰、血滞为瘀,痰瘀作为病理产物阻滞络脉,形成痰瘀阻络的病理状态.由于络脉的结构运行及功能特点,病邪伤及络脉则易形成易滞易瘀、易入难出、易积成形的络脉病机特点,从而出现络气郁滞、络脉瘀阻、络脉绌急、络脉瘀塞、络息成积、热毒滞络、络虚不荣、络脉损伤等络病基本病机变化.  相似文献   

13.
齐宝芳  邱幸凡  张六通 《光明中医》2009,24(11):2087-2088
络脉是从经脉支横别出、逐级细分、广泛分布于人体上下内外的网络系统,决定了络脉中气血运行缓慢、面性弥散的特性,因此各种病因伤及络脉而导致络病时,其病机特点为易滞易瘀、易入难出、易积成形,出现络气郁滞(或虚滞)、络脉瘀阻等变化,即络病在病变过程中都存在着血瘀络阻的病理改变,而且病程愈长愈明显。因此,化瘀通络法对于络病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灵枢·经脉篇》对针灸理论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着重分析《灵枢·经脉篇》对针灸理论—经络学说形成和发展的贡献 ,并就此作了具体的阐述。认为《经脉篇》全面论述了十二经脉的名称、循行、病症、治则及诊断 ;经脉与脏腑的络属关系 ;同时对经脉气绝证 ,经脉与络脉的区别和十五别络的名称、循行、病证也作了详尽的阐述。  相似文献   

15.
上消化道络膜损伤与护膜探讨210008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医院江作霖络膜的生理病理《灵枢·脉度》云:"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这表明络脉是经脉的分支,纵横交错,网络全身,无处不到。纵横交错的络脉形成了"网",在各脏腑器官的内腔表面形成了一种保护层,可...  相似文献   

16.
蒋森  蒋芳莉 《中医杂志》1994,35(10):584-585
“病久入络”为叶天士重要学术观点之一,对指导临床辨证治疗颇具意义,本文特探讨如下。1 阴络深细易血瘀经络是人体内运行气血,沟通表里上下,联系脏腑器官之独特系统,《内经》将其分为“经脉”、“别络”、“孙络”等,愈分愈小。《医门法律·络脉论》将络脉按大小依次分为“系络”、“缠  相似文献   

17.
肺络是络脉系统的一个分支,也是经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通过查阅古代文献,结合现代研究发现,肺络包括循行于体表的肺经之阳络和联络本脏的肺脏之阴络。肺经之阳络位置表浅,主要联络机体表里内外,肺脏之阴络位置较深,对肺发挥其生理功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两者密不可分,相辅相成,临床研究大多是针对在表的肺经之阳络,而对于在里的肺脏之阴络却少有研究。并通过对查阅的文献进行分析、整理,重点从肺络的概念、组成、生理功能、发病机制和治疗等方面进行论述,发现目前对肺络的研究较为广泛,但多是将肺络理论与临床肺系病症结合,且重点介绍的是临床病症,对肺络理论介绍较少。  相似文献   

18.
络脉概念诠释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络脉的概念、生理功能及其特性进行了论述.认为络脉不仅有广义、狭义之别,而且有气络、血络之分和阴络、阳络之异.络脉之三大特性:即分布的广泛性、结构的复杂性和功能的多维性;络脉的生理功能主要是络脉流通、络脉渗灌和络脉反注.强调络脉虽与微循环相似,但并不能等同,络脉是功能结构载体.  相似文献   

19.
试述中西医结合的切入点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中西医结合是广大医务工作者长期研究和探讨的难题 ,两套截然不同的理论如何结合是摆在医务工作者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工作和临床实践中不断探索与实践 ,认为可寻找中西医在理论与实践认识中有恰似点的环节进行突破性偿试 ,并以临床实践做为检验依据或许能获得预想不到的收获。笔者愿以络脉与微循环的关系为例简述之 ,不妥之处务望斧正。1 络脉的分布与微循环的循行祖国医学认为络脉是一个遍布全身的脉络系统。早在《灵枢·经脉》曰 :“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灵枢·脉度》曰 :“经脉为里 ,支而横者为络 ,络之别…  相似文献   

20.
络系统与络病理论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络系统是经络系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络系统的组成主要有十五大络、阴络、阳络、缠络、孙络和浮络等。它是运行人体气血、沟通脏腑肢节、调整人体生理功能的基本功能单位。络病理论认为络病是由各种因素而导致络脉痹阻、气血津液运行不畅的一类病变。深入研究络系统和络病理论对于我们继承和发展中医传统理论 ,并对其中的脏腑经络、病因病机、诊断治疗、辨证论治等理论都有很大的帮助。并且对于运用现代医学对传统中医进行微观研究 ,提出相应的假说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