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 毫秒
1.
纤维蛋白胶粘合修复周围神经损伤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比较纤维蛋白胶粘合法与神经外膜缝合法修复周围神经损伤的效果。方法 将雄性Wistar大鼠20只随机分为两组,即粘合组和缝合组,每组10只。以大鼠左侧坐骨神经为修复神经模型进行实验。术后8周,各组取8只大鼠进行电生理、组织学检查,每组其余2只取标本做透射电镜观察。结果 术后8周粘合组神经纤维较缝合组平直,粘合组与缝合组比较,运动神经潜伏期延迟比、吻合口神经纤维通过比、有髓纤维截面积恢复比、肌湿重恢复比差别具有显著性意义(t值分别为2.32、2.43、2.39、2.36,P值分别为0.032、0.029、0.030、0.031)。结论 应用纤维蛋白胶粘合修复周围神经损伤是一种较为有效的神经接合方法。  相似文献   

2.
牵拉延长神经法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对18只家兔双侧坐骨神经造成10mm、15mm和20mm不同长度的缺损,以不同速度牵拉延长神经,修复缺损。左侧神经不置硅胶管,右侧远近段套入硅胶管内。用自行设计的体外式神经延长器,以每天1mm、2mm、3mm的不同速度,对神经远近段同时牵拉延长。延长后,外膜端端缝合。通过组织学和神经电生理观测,结果表明:神经在牵拉张力的作用下,能够获得有效延长。修复缺损后,神经的传导功能可以恢复。置硅胶管组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神经牵拉延长器修复神经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探讨神经牵拉延长器修复神经缺损,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健康家兔30只,分3组,右侧坐骨神经造成1.0cm缺损,A组:自制神经牵拉延长器延长,二期端-端缝合;B组:神经原位移植;C组:直接拉扰缝合。术后不同时期分别进行电生理、组织学、神经纤维计数等检查。  相似文献   

4.
生物套管小间隙桥接修复周围神经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6,自引:3,他引:23  
目的 探讨用部分脱乙酰甲壳质生物套管小间隙桥接修复周围神经损伤的可行性。方法 将SD大鼠双侧坐骨神经切断后 ,按手术方法随机分为 5组。A组 :神经外膜原位缝合 (n =10 ) ;B组 :生物套管小间隙原位桥接 (n =10 ) ;C组 :断端旋转 180°外膜缝合 (n =10 ) ;D组 :断端旋转 180°生物套管小间隙桥接 (n =10 ) ;N组 :正常对照 (n =10 )。术后 6周行电生理学检查 ,光镜下作再生有髓神经纤维计数。结果 A、B、D组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快于C组但慢于N组 ,5组间差异无显著意义 (P >0 .0 5 )。有髓神经纤维计数数目 ,A >B >D >C >N组 ,A、B、D组与C组相比 ,两者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1,P<0 .0 5 ) ;但A、B、D 3组间的差异无显著意义 (P >0 .0 5 )。结论 部分脱乙酰甲壳质生物套管小间隙桥接修复周围神经的效果好于断端转位的外膜缝合 ,具有替代外膜缝合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纤维蛋白粘合胶动物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纤维蛋白粘合胶在小鼠腹腔存留二周;对大鼠肝切口具有可靠的止血作用,对小血管吻合口的粘合效果满意。纤维蛋白粘合胶不引起组织发生病理学变化,不引起豚鼠过敏反应。纤维蛋白粘合胶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止血剂和组织粘合剂,优于凝血酶及明胶海绵。  相似文献   

6.
神经营养因子与周围神经的损伤和修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神经营养因子可由多种组织的细胞表达。周围神经损伤后,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和逆行运输发生显著变化,提示机体对神经营养因子的需求。神经营养因子能影响多种细胞的基因表达和功能,起到保护损伤神经元、促进神经再生和保护靶器官的作用,展示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医用OB胶粘合神经后的抗牵拉强度及神经修复的效果,对其粘合神经的可行性进行评估。方法Wistar大鼠72只,以左侧坐骨神经建立修复模型,随机分为神经缝合组和粘合组,每组36只。缝合组用9-0无创尼龙线做神经外膜缝合4针,粘合组用OB胶粘合神经断端。分别于术后0d、1、2、3、4、8周进行大体观察、生物力学、电生理检测和组织学观察。结果生物力学检测,术后1周和2周粘合组与缝合组最大抗牵拉强度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生理检测,术后4周和8周粘合组与缝合组运动神经潜伏期延迟比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学观察,缝合组在缝线周围可见有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等异物炎症反应;而粘合组吻合口处无明显炎症反应,再生轴突排列较缝合组更规则。结论OB胶粘合神经是一种修复周围神经损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兔面神经颊支切断后采用纤维蛋白胶粘合和显微缝合的对照实验,探讨纤维蛋白胶粘合修复神经的效果。方法采用神经电生理测定和组织学观察,评价面神经再生和功能恢复情况。结果纤维蛋白胶粘合组和显微缝合组在神经吻合部位近端电刺激后口轮匝肌处神经复合动作电位阈强度、最大波幅以及传导速度等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纤维蛋白胶粘合组神经吻合口内慢性肉芽组织较少,神经吻合部位远端神经外膜外的再生神经纤维显著较少(P〈0.05)。结论用纤维蛋白胶粘合修复兔面神经具有与显微缝合同样的效果,并且手术操作简便。  相似文献   

9.
刘康  韩西城 《中国骨伤》1994,7(4):11-12
将45只大白鼠随机分为三组,切断右侧坐骨神经,第一组用纤维蛋白粘合剂吻接,第二组用ZT胶行神经外膜粘接,第三组用9~0针线行常规神经外膜缝合。术后分别于1、2、3月时将每组动物各取5只检测,通过电生理学、组织学及电镜超微结构的观察来评价三种方法的效果。结果表明,纤维蛋白粘合剂、ZT胶的修复效果与缝合法无显著差异,并有简便,省时省力,无神经损伤,对位准确等优点,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纤维蛋白粘合剂预防肠吻合口瘘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观察小肠切除、肠吻合后局部用国产纤维蛋白粘合剂在保进吻合口愈合,预防吻合口瘘中的作用。方法 实验动物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兔在肠切除吻合后表面喷涂生理盐水实验组喷涂纤维蛋白粘合剂,术后第1、3、7、14d切取含吻合的肠管,分别测定吻合口破裂压、吻合口组织羟脯氨酸和胶原量。结果 术后组动物均无吻合口瘘,术后第1、3d,实验组兔肠吻合破裂压高于对照组(约5mmHg),局部肠组织羟脯氨酸,胶原量也多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显,结论 纤维蛋白粘合剂可保进成纤维细胞增殖和胶原合成,对预防吻合口瘘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应用纤维蛋白胶 (fibringlue ,FG)、生长激素 (growthhormone ,GH)于腹腔感染条件下的大鼠小肠吻合 ,探讨其有效性和作用机制。方法将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和在腹腔感染模型下行标准肠吻合组 (丝线吻合 12针 )、简易吻合组 (丝线吻合 4针 )、简易吻合 +FG组、简易吻合 +GH组、及简易吻合 +FG +GH组共 6组 ,于小肠局部切除吻合术后第 1、3、5天分别观察、测定其吻合口不良愈合率、吻合口爆破压、吻合口羟脯氨酸浓度等指标。结果在感染条件下标准吻合组吻合口爆破压于术后第 1天至第 3天分别为 (18± 10 )mmHg和 (36± 11)mmHg ,不良愈合率达 30 % ;而使用FG行胶合组吻合口强度显著提高 ,分别为 (32± 7)mmHg和 (6 5± 9)mmHg ,不良愈合显著减少 ,仅为11 76 %。在胶合的基础上加用GH与未加用GH组比较 ,羟脯氨酸浓度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大鼠在腹腔感染条件下可以使用FG实施小肠肠吻合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加用GH后早期疗效提高不显著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在腹腔镜肝囊肿开窗引流术中应用纤维蛋白粘合剂的价值。 方法前瞻性选择2012年1月至2018年6月中山大学附属第八医院行腹腔镜肝囊肿开窗引流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常规行腹腔镜肝囊肿开窗引流术,试验组完成同样术式后,在囊肿残腔和囊壁切缘残端处喷涂纤维蛋白粘合剂,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拔管时间、禁食时间、住院天数、总费用、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术后1、2 d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白细胞计数(WBC)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 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患者术后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拔管时间、禁食时间显著减少,住院天数更短,总费用更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943、11.932、25.676、18.821、15.823、3.458,均P<0.001)。(2)试验组患者术后1、2 d时CRP、WBC以及ALT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F=52.278、46.386、77.924,均P<0.001)。(3)试验组患者无胆漏、腹水发生,复发1例;对照组患者发生胆漏2例,腹水2例,复发3例。试验组的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33% vs 23.33%,χ2=5.192,P=0.023)。 结论腹腔镜肝囊肿开窗引流术中应用纤维蛋白粘合剂,对于封闭创面、促进组织愈合、预防胆漏及腹水等方面起到显著疗效,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纤维蛋白胶抗生素复合体治疗深部创口的细胞计数和中性细胞分类变化. 方法采用临床病例对照研究方法进行研究对比试验组与对照组在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分类存在的差异.试验组和对照组在性别分布、平均年龄、受伤机制基本相同(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具有可比性. 结果试验组组内不同时间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分类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 h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分类计数最高,以后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而逐渐下降,术后24 d或出院前一天最低.试验组和对照组术后除了术后24小时无差别外,其余不同时间白细胞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白细胞计数均比对照组低.试验组和对照组术后不同时间中性粒细胞分类(%)比较,在术后24 h、术后48 h、术后12 d两组中性粒细胞分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小同时间两组中性粒细胞分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不同时间中性粒细胞分类均比对照组低. 结论纤维蛋白胶抗生素复合体治疗深部创口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安全性高,无小良反应和毒副作用.具有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联合应用生长激素(GH)和生物蛋白胶(FS)对术后早期腹腔化疗条件下结肠吻合口愈合的影响。方法Wister大鼠48只,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单纯行肠切除吻合;腹腔化疗组(5-FU组),术后连续3 d腹腔内注射氟尿嘧啶(5-FU)(20 mg·kg~(-1)·d~(-1));FS组,术中应用FS、术后给予早期腹腔化疗;GH联合FS组,术中应用FS、术后给予GH(1 mg·kg~(-1)·d~(-1))及早期腹腔化疗。术后8 d处死各组大鼠,剖腹切取吻合口进行评分(评分越高提示吻合口与周围组织的粘连越重)和测量吻合口破裂压力及进行吻合口组织学评分。结果GH联合FS组的吻合口评分2.00,低于FS组(2.13)和对照组(2.38),但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GH联合FS组显著低于5-FU组的2.75,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GH联合FS组的吻合口破裂压力229.9475,高于对照组(199.7525)和FS组(199.4338),P<0.05;显著高于5-FU组(171.7938),P<0.01。GH联合FS组的吻合口组织学评分2.9,高于FS组(2.3)和对照组(2.1)及5-FU组(1.7),P<0.05。结论联合应用GH和FS能提高吻合口愈合强度,促进术后早期腹腔化疗条件下结肠吻合口的愈合。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经皮穿刺人纤维蛋白粘合剂封闭囊肿术治疗症状性骶管囊肿的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05年1月~2009年12月本院收治的采用CT引导下经皮穿刺抽吸囊液,人纤维蛋白粘合剂封闭囊肿术治疗的症状性骶管囊肿患者资料38例。其中男15例,女23例;年龄21~76岁,平均50岁。初发病例27例,再发11例。囊肿部位:L5/S1 11例,S1/S2 16 例,S2/S3 7 例,骶前4例。经MRI检查均确诊为骶管囊肿。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和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分评估患者术后3个月、1年、5年腰骶区疼痛、麻木和功能改善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 手术时间(42.2±16.0) min,术中出血量(25.8±20.4) mL。38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7~96个月,平均63个月。患者术后ODI和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1)。术后复查MRI, 患者囊腔消失29例(76.3%),囊腔缩小4例(10.5%),囊肿无缩小5例(13.2%)。结论 微创治疗症状性骶管囊肿具有创伤小、出血少、疗效佳、恢复快等优点,对于初发或开放手术术后再发的患者均有效果,是治疗骶管囊肿的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16.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normal peripheral nerve and its associated structures illuminates the events following a peripheral nerve injury. There are two overlapping stages: Wallerian degeneration followed by regeneration (Figure 10). Ideally, treatment interventions should be initiated early and take into account both of these phenomena. Although the physician cannot control the “biological battlefield” raging inside a damaged nerve, realistic goals according to Hall include: (1) therapy to keep more neurons alive; (2) encourage axons to cross longer interstump gaps; (3) maximize the accuracy of target reinnervation; and (4) manage the neuropathic pain.7  相似文献   

17.
The use of fibrin glue in repair of peripheral nerves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Gluing of nerves with histocompatible and resorbable materials offers a distinct advantage on suturing alone because results in clinical surgery are similar and often better. This method, when applied properly, allows a considerable gain of operative time, which we estimate to be 3-fold (ie, instead of taking 1 hour for grafting one nerve trunk, it takes 20 minutes). It does not represent a breakthrough in peripheral nerve surgery because it does not guarantee that each nerve fiber will be aligned with its own stump. Gross evaluation shows that the percentage of good results is increased by approximately 15 per cent. It must be stressed, however, that a portion of this improvement, difficult to evaluate, may be caused not by the method but by the experience we have gained over the years practicing nerve repair. The commercial fibrin glue is not yet released in the United States by the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however, it seems, at the time of this writing, that this will be done by the first months of 1988.  相似文献   

18.
Our experience in the application of so-called fibrin glue in 304 patients submitted to a variety of operations in plastic surgery from January 1981 to May 1982 is presented. The results seem to be much better than without this substance and afford greater comfort for the patient. Addition of factor XIII seems to be unnecessar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