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评价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介入治疗时行主动脉球囊反搏术(IABP)的疗效研究.方法 给予18例AMI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患者急诊行IABP循环支持治疗,以同疾病未经IABP治疗的14例患者作为对照组进行比较,观察2组术后2周心脏终点事件及平均动脉压、主动脉内舒张压、心脏指数.结果 2组患者与治疗前比较,IABP循环支持治疗后患者舒张压、平均动脉压明显提高,心脏指数明显升高(P<0.05);IABP术前主动脉内舒张压为(36.9±3.5)mmHg,术后球囊反搏仪所测的主动脉内反搏压为(105±10)mmHg,心脏指数从IABP术前(1.58±0.22)L·(min·m2)-1术后升至(2.43±0.23)L·(min·m2)(P<0.05),平均动脉压从IABP前(48.9±16.8)mmHg升至(83.9±7.9)mm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应用IABP治疗AMI伴心源性休克可改善患者血液动力学,有效降低急性心梗病死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荟萃分析主动脉内气囊泵辅助治疗不伴有心源性休克的高风险冠状动脉介入术的临床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图书馆、Medline、Embase、万方数据库,检索以主动脉球囊反搏辅助治疗高风险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为主要内容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限为1990年1月-2013年4月,严格按照纳入标准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和评价质量后,采用RevMan 5.1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纳入7篇文献(6个研究)1595例患者,其中接受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治疗组784例,未经 IABP治疗组(对照组)811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IABP治疗组30 d的病死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0.73,95%CI=0.43~1.23,P=0.24),IABP治疗组6个月的病死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 =0.69,95%CI =0.49~1.05,P =0.09),IABP治疗组再次发生心肌梗死事件概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 =1.09,95%CI =0.77~1.53,P =0.63),IABP治疗组再次发生心肌缺血概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1.04,95%CI=0.71~1.51,P =0.85)。IABP组的治疗相关出血事件高于对照组(RR=1.44,95%CI=1.16~1.79,P =0.001)。结论与单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手术病人相比,在高风险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患者中使用主动脉球囊反搏并不会降低其心梗后30 d病死率、6个月病死率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病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在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19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IABP辅助治疗的临床效果。结果 19例患者IABP使用时间平均为93.6h,其中13例成功地进行介入治疗(13/14,92.9%),2例成功接受外科搭桥,2例在等待搭桥术过程中死亡,1例药物治疗。三支血管病变10例(占52.6%),二支病变(前降支+回旋支)1例(占5.3%),单纯前降支5例(占26.3%),单纯左主干2例(占10.5%)。住院期间总死亡4例(4/19,21.1%),介入治疗病人死亡2例(2/14,14.3%),未介入或搭桥治疗死亡2例(2/3,66.7%)。结论 IABP支持下急诊行冠脉介入治疗,可显著提高急性心肌梗死伴心源性休克患者的生存率,未能介入治疗和左主干病变经介入治疗后血液动力学仍不稳定者应及时采取外科搭桥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回顾分析经皮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在高危冠心病血管重建术前、术中和术后的运用。方法:因冠心病而进行冠脉血管重建术的高危患者,排除IABP禁忌证,在术前、术中、术后放置IABP,共计24例。结果:组内并发症5例,其中1例并发脑梗死,1例机械性溶血,3例穿刺部位血肿,并发症比率19.8%。无一例发生股动脉血栓、主动脉夹层剥离、感染事件。死亡6例,死亡率25%。结论:IABP运用于高危冠心病患者血管重建术,可减轻血流动力学改变、防止心源性休克发生、有较好效果和运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在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围手术期的应用。方法分析53例围手术期行IABP(术前9例、术中19例及术后25例)的OPCAB患者临床资料,比较术前、术中或术后行IABP的患者死亡率,分析影响治疗结果的因素。结果患者总死亡率20.75%(11/53),其中术前行IABP的患者死亡率为11.11%(1/9),低于术中的21.05%(4/19)和术后的24.00%(6/25),但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患者与治愈患者相比,在性别、年龄、术前左室射血分数、急诊手术、桥血管数、IABP前是否平均动脉压〈60mmHg及多巴胺用量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治愈患者比较,死亡患者在行IABP前的心率较快(P〈0.05),氧合指数较低(P〈0.05),乳酸值较高(P〈0.01)。结论IABP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辅助循环方式,在OPCAB围手术期选择合适的时机应用IABP,能够提高IABP的疗效,降低危重患者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IABP)对行介入治疗的高危冠心病患者的有效性、患者并发症和住院病死率影响。方法52例高危冠心病患者应用IABP作血流动力学支持,分为择期血运重建组(n=20)和急诊血运重建组(n=28,其中4例进行保守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特征、治疗效果和住院期间不良心血管事件。结果两组患者平均年龄、体重指数及合并高血压、糖尿病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急诊血运重建组合并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比例显著高于择期血运重建组(P〈0.01)。IABP平均时间为(82.2±18.0)h,总有效率为86.5%(45/52)。院内病死率为11.5%(6/52)。急诊血运重建组4例死于心源性休克,4例行保守治疗患者中2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18例心源性休克患者中4例(22.2%)死亡。结论IABP与冠脉血管重建术联合治疗高危冠心病患者,可降低住院病死率,提高手术安全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联合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术后的护理。方法:总结7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使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的护理。结果:7例患者都顺利出院。结论:PCI联合IABP对治疗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有较好的疗效,护理中要求护理人员熟练掌握PCI的护理配合和IABP的工作原理及机械操作,确保PCI及IABP有效、安全实施,加强病情观察,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可有效提高手术治疗的成功率,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图像融合技术在诊断冠状动脉起源、走行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8月8日至2007年9月30日行冠状动脉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患者的结果,共326例,包括1例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患者。对每位患者图像行容积重现(VR)法重建心脏及冠状动脉树,二者图像融合,透明化处理,分别观察冠状动脉主干及分支起始部位、走行分布情况。结果:共326例冠状动脉各段及其与心脏关系清楚显示,冠状动脉起源正常313例(96.0%),冠状动脉起源异常共13例(4.0%)。右冠状动脉(RCA)开口于主动脉右窦上方1例,右圆锥支(CB)开口于主动脉右窦1例。左冠状动脉主干(LM)开口于主动脉左窦上方5例,左冠状动脉前降支(LAD)及回旋支(LCX)分别开口于主动脉左窦2例,左侧圆锥支(LCA)开口于主动脉左窦2例,左旋支开口于主动脉右窦1例。另有1例为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桥血管开口于主动脉升部前壁和乳内动脉.并可见侧支循环动脉。循环类型呈右冠优势型311例(95.4%),均衡型6例(1.8%),左冠优势型9例(2.8呦。结论:64层螺旋CT图像融合技术显示冠状动脉与心脏关系直观、准确,在诊断冠状动脉起源、走行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37例心脏瓣膜置换术的体外循环(CPB)管理经验。方法37例患者中行二尖辩置换术24例,主动脉置换术4例,二尖辩加主动脉双瓣置换术9例。CPB采用中度低温,应用膜式氧合器,心肌保护选用4:1(血:晶体)高钾(20mmol/L)停跳液,主张不管温度.尽早开放升主动脉,恢复冠状动脉血流。开放升主动脉前常规应用100mg利多卡因。注意术中电解质特别是钾离子.镁离子的补义。重症瓣膜置换术患者应用超滤、抑肽酶、乌司他丁、白蛋白等。结果体外循环时间78~281min,主动脉阻断时间47~190min。术中平均灌注压45~95mmHg。自动复跳32例,占86%。围术期死亡1例。结论为提高瓣膜置换术的体外循环质量,我们认为:①选用膜式氧合器.以保证长时间转流。②有效的心肌保护以提高自动复跳率。③其他辅助手段的配套使用可加强术中器官保护,增加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中升主动脉开放早期短时降低氧流量复灌对心肌肌钙蛋白(cTnⅠ)的影响。方法 选择30例术中应用鼓泡式氧合器的心脏病患者随机分为高氧流量复灌组(组Ⅰ,n=10)、低氧流量复灌组(组Ⅱ,n=10)和低氧、低血流量复灌组(组Ⅲ,n=10)。常规体外循环下进行手术,升主动脉开放时改变各组复灌氧流量,分别于术前(T0)、开放升主动脉后30 min(T1)、术后6 h(T2)、24 h(T3)、48 h(T4)各时间点抽取患者锁骨下静脉血2 ml,采用ELISA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浆cTnⅠ含量。结果 本组资料显示:①组Ⅰ与组Ⅱ血浆cTnⅠ含量术后48 h内有显著性差异(P〈0.05);②组Ⅰ与组Ⅲ血浆cTnⅠ含量术后48 h内有显著性差异(P〈0.05);③组Ⅱ与组Ⅲ血浆cTnⅠ含量无显著性差异;④三组开放升主动脉后30 min、术后6 h、24 h、48h血浆cTnⅠ含量与术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①开放循环早期短时低氧流量灌注能够减少心肌cTnⅠ的释放、降低心肌细胞的损伤;②改变原有体外循环手术中的给氧策略可能是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