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临床麻醉中,单肺通气时所用带隆突钩双腔导管对位较易,但插管时因操作复杂,容易导致声门和其它组织的损伤;Robenshaw导管没有隆突钩,插管时不需要大角度的左右旋转,避免了声带和气管粘膜因隆突钩损伤而引起的并发症,然而支气管开口的对位比较困难,完全是凭经验,没有一定的参照指标,特别是对于初学者和经验不足者,常常由于导  相似文献   

2.
使用Robertshaw双腔支气管导管50例体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使用Robertshaw双腔支气管导管50例体会林尔美*于忠元*黄曦*Robertshaw双腔支气管导管(简称Ro-DLT)多系由PVC材料制成的透明导管,因其无隆突钩,故置入气管较为方便,且不易损伤气道,但导管就位准确与否有时判断颇为困难。本文就5...  相似文献   

3.
右侧单腔支气管导管的技术改进熊君宇,许国忠,李春如,王俊科,盛卓人目前临床上应用的双腔支气管导管与相应外径的单腔支气管导管相比,管腔内径明显缩小,气道阻力增大,吸出分泌物相对困难,若用干儿童上述问题更加明显。而现有单腔支气管导管由于设计上的缺陷,时常...  相似文献   

4.
左双腔支气管导管新定位标准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双腔支气管导管(Doble-lumen bronchial tube,DLT)已广泛用于胸科手术.Robertshaw双腔管取消了隆突钩,便于插管操作,但导管位置不易固定,患者体位改变和手术操作均可能使导管错位.  相似文献   

5.
目前临床应用的连续硬膜外导管均为单孔导管。由于单孔导管前端只有一个侧孔,因而局麻药在硬膜外腔的扩散易受置管方向和角度的影响,因而用药量较大而麻醉平面欠佳的情况屡有报道,甚至可出现单  相似文献   

6.
中心静脉导管目前已广泛应用于麻醉和急诊治疗中。但随着应用的普及 ,并发症也随之增多。特别是经导管感染 ,严重影响病人的治疗。人们曾寻求各种方法来降低感染率 ,如在导管表面涂布抗生素等就是其中之一。Arrowgard是一种表面涂磺胺嘧啶银的导管[1] (以下简称抗菌导管 ) ,其抗菌效果如何尚待检验。为此 ,本文比较了抗菌导管与普通导管在预防深静脉经导管感染的效果。资料与方法临床资料  10 0例病人 ,男 5 0例 ,女 5 0例 ,年龄 3 7~ 88岁 ,ASAⅠ~Ⅲ级。随机分成两组 :A组为抗菌导管组 ,B组为普通导管组。A组中有 16例肿…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总结右侧腋下小切口心脏直视手术临床应用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5月至2011年8月大坪医院采用右侧腋下小切口施行心脏直视手术83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7例,女56例;年龄7个月~59(8.0±9.1)岁;行房间隔缺损修补术21例(心脏不停跳18例、同期行三尖瓣成形术3例、二尖瓣成形术1例),行室间隔缺损修补术60例(同期行右心室流出道疏通术4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矫治术1例,右心室双出口矫治术1例。结果全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体外循环时间21~185(66.9±32.3)min,升主动脉阻断时间5~122(32.5±25.5)min。早期死亡1例(1.2%),死亡原因为低心排血量。门诊随访80例,失访3例。无残余漏、Ⅲ○房室传导阻滞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右侧腋下小切口选择性应用于先天性心脏病直视手术,安全可靠、创伤小,切口美观;但应强调适应证的合理选择、充分的术野显露、可靠的体外循环以及术中准确的手术操作。  相似文献   

9.
动脉导管未闭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动脉导管未闭合理手术方式。方法 总结外科治疗动脉导管未闭117例,其中合并肺动脉高压42你,合并心血管病变34例。经左后外侧切口结扎69例,切断缝合14例,经正中切口结扎5例,体外循环下修补29例。结果 手术死亡1例,远期死亡1例,喉返神经损伤2例,无导管再通。结论 根据年龄,导管类型、粗细,合并肺动脉高压及心血管病变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并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硬脊膜外腔麻醉是外科手术中最常见的麻醉方式之一。术中既要妥善固定导管。防止扭曲、脱出.又不能影响手术部位的消毒和手术操作。我科采用3L粘贴手术巾固定硬膜外导管.取得良好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动脉导管未闭合并其他心脏畸形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探讨动脉导管未闭 (PDA)合并其他心脏畸形的外科治疗经验。 方法 回顾性分析 10 6例 PDA合并其他心脏畸形的临床特点、手术方式与转归。 结果 死亡 9例 ,住院死亡率 8.5 % ,体外循环 (CPB)前发现 PDA与 CPB后发现 ,住院死亡率差别有显著性意义 (χ2 =6 .383,P<0 .0 5 ) ;术后发生并发症 4 0例 ,术前漏诊与确诊 PDA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别有显著性意义 (χ2 =5 .388,P<0 .0 5 )。 结论 在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主动脉瓣或瓣下病变、主动脉缩窄、法洛四联症等心脏畸形进行手术治疗时 ,应特别注意是否合并 PDA。提高术前及 CPB前 PDA诊断水平 ,对降低住院死亡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胸腔镜辅助下经胸膜外行动脉导管未闭结扎术 4例 ,无麻醉并发症发生 ,现总结如下。资料与方法4例患者 ,年龄 4 5~ 13岁 ,体重 16~ 35kg ,体检 :2例心界向左下扩大 ,胸骨左缘第二肋间可触及震颤 ,可闻及连续性机械样杂音 ,收缩期增强 ,肺动脉第二心音亢进 ,分裂伴周围血管症 ,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 ,胸部X线示肺动脉段明显隆起 ,肺充血明显 ,心胸比 0 5 3,彩色多普勒检查示动脉导管未闭 ,左室增大 ,肺动脉压中度增高 ,另 2例心界不大 ,心电图无异常 ,彩色多普勒检查示动脉导管未闭伴肺动脉瓣轻度关闭不全 ,肺动脉压正常。术前 30mi…  相似文献   

13.
小儿动脉导管未闭手术的麻醉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自1982~1988年共施行动脉导管未闭手术106例。我们采用常温下全凭静脉麻醉和静吸互补麻醉,硝普钠降压的方法获得了满意的麻醉效果。现就我们的麻醉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4.
双腔双侧孔硬膜外麻醉导管(以下简称双腔管)是一根由两个单腔管融为一体的导管,全长800mm,外径11mm,每个单腔管的内径各为035mm,双腔管能顺利通过18号硬膜外穿刺针。经对100名正常人(男女各50名,按身高分为5组)摄取胸腰椎X线斜位片后,测量胸腰椎椎间孔间距,根据所得数据(附表),设计了两型双腔管(附图),即6cm型和9cm型。双腔管内两个单腔管的远侧顶端制成盲端,紧挨盲端处有一个单腔管设置远端侧孔,另一个单腔管设有近端侧孔,分别设在距远侧孔6cm处(6cm型)和9cm处(9cm型)。双腔导管每个单腔侧孔最大出药量为15ml/min…  相似文献   

15.
患者,女,53岁,身高160cm,体重56kg,因“食管下段癌”计划在硬膜外麻醉复合全麻下行左侧开胸食管癌根治术。既往体健,无脊椎病史,胸片、ECG和实验室检查无异常。入室后连续常规监测,患者右侧屈膝卧位,穿刺点为T6~7棘突间隙,用18号Tuohy穿刺针正中入路穿刺,因椎间隙狭窄穿刺未成功,随后在原穿刺点向右旁开2cm处进针,穿刺角度为向头侧45度,向背部正中线30度,进针5cm时触及椎板,穿刺针因阻力大不能继续前行,调整向正中线穿刺角度至40度,进针至7cm时有落空感,注入空气无阻力,回吸无血液和脑脊液,硬膜外导管置入5cm顺利,固定导管。在穿刺过程中…  相似文献   

16.
食管-气管联合导管临床应用的体会   总被引:30,自引:1,他引:29  
食管 气管联合导管 (esophageal trochealcombitube,ETC)是解决困难气管插管的有效措施之一。国外ETC在急救医学方面的应用已有报道 ,而在临床麻醉中使用不多。国内应用ETC的经验甚少 ,现就我们应用于临床麻醉的体会 ,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选择ASAⅠ~Ⅱ级病人 ,随机分为两组 ,每组 15例 ,观察组插入ETC(ETC组 ) ,对照组插入气管导管 (C组 ) ,手术均为开腹胆囊切除术或胆总管探查术。两组采用相同的麻醉诱导及维持方法。诱导 :芬太尼 5~ 6 μg/kg、氟哌利多5mg、维库溴铵 0 0 8~ 0 …  相似文献   

17.
患者男,36岁。因交通伤致胸痛、气促,左小腿毁损。胸部X线片示:左侧多发性肋骨骨折,右胸腔大量积液。急诊行左小腿截肢术和右侧胸腔闭式引流术,引流液呈混浊血性。术后第6d胸部X线片示:双肺膨胀,即拔除胸腔引流管。第10d因胸闷、气促行胸部X线片检查示:右侧胸腔大量积液。胸腔穿刺抽出1600ml乳黄色液体,胸水常规检查:脓性、混浊、微红,李凡他试验阳性,pH值中性,  相似文献   

18.
小儿动脉导管末闭左腋下小切口手术的麻醉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9.
导管异位是中心静脉置管的重要并发症之一,血液透析置管时导管可异位至腋静脉、锁骨下静脉失功能,但导管异位皮下十分罕见。本院2012年6月曾收治1例患者,采用改良的不用撕脱鞘法经右侧颈内静脉置入长期导管,过程顺利.抽吸回血通畅,但透析时导管流量不佳,最终确认导管呈螺旋状异位皮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