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 毫秒
1.
<伤寒论>是一部以阐述多种外感疾病及内伤杂病辨证论治的经典医著,其辨证论治、处方用药、八法俱全,历来被医家推崇和研究,尤其是对<伤寒论>中"存阳气"的温阳法,一直为历代医家所重视,其研讨甚多,而对其<伤寒论>中"存津液"之养阴法认识不足,论及较少.总览全论,可知仲景在充分保护机体阳气的前提下,也充分注重了"保养阴津"的学术思想,论中对养阴法的运用极为广泛.本文就<伤寒论>中有关养阴法的辨证论治方面运用试作以下浅探.  相似文献   

2.
耿建国 《北京中医药》2005,24(5):305-307
在<伤寒论>本科课堂教学中,如何启迪、引导学生学习、研究<伤寒论>临床诊治疾病的辨证思维方式,授人以渔,提高学生临床辨证论治的能力,是<伤寒论>本科课堂教学值得探讨的重要问题,它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伤寒论>的兴趣、方法和效果.有鉴于此,本人结合多年学习、研究、实践及教授<伤寒论>的体会,认为<伤寒论>本科教学思路为:稳定专业思想,培养学习<伤寒论>兴趣;精讲原文,突出<伤寒论>辨治思路;归类比较、学用结合,掌握学习<伤寒论>方法.  相似文献   

3.
<伤寒论>乃群方之祖,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从方证照合人手,阐述了方证研究对于<伤寒论>研究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4.
汉代张仲景的<伤寒论>奠定了中医学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其所创经方将理、法、方、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开创了中医学辨证论治的学术体系.<伤寒论>创立的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其中温法即温扶阳气之法,是<伤寒论>整个治疗法则中始终贯穿的基本精神.体现了<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重视人体阳气的重要思想.  相似文献   

5.
建国40余年来,以实验为主对<伤寒论>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即:<伤寒论>方单味药的药理研究;<伤寒论>方"药物配伍"的药理研究;<伤寒论>方整体的药理研究;六经实际的研究;<伤寒论>辨证论治、统一内因外因的研究.提出了<伤寒论>课题科研设计研究的思路,即:立足于对<伤寒论>方剂的综合研究,建立符合六经病证特点的证候动物模型,注重<伤寒论>类方的研究,运用数学方法研究<伤寒论>包括阐释辨证,使六经辨证规范化、标准化、客观化,研究<伤寒论>方药,整理<伤寒论>文献.  相似文献   

6.
胡军 《河北中医》2008,30(5):537-538
<伤寒论>是中医学第一部理、法、方、药俱备的经典著作, 它继承<内经>理论,开创了中医学辨证论治的先河.其虽论外感病,但辨证论治思想,对中医学各科临床实践均有指导意义,总结其辨证规律,临证灵活应用,将大有裨益.笔者现就<伤寒论>脾、肾辨证规律浅谈如下.  相似文献   

7.
探讨了<伤寒论>中所涉及的治疗肾脏疾病的大法和代表方剂在临床中应用的疗效,旨在对中医肾病专业同行有参考作用.提出运用<伤寒论>方治疗肾脏疾病,只有紧紧把握住不同方证的病机、主症特点,辨证论治,才能取得较好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8.
"痹证"之名在<伤寒论>中虽未明确提出,但对其临床表现,病因病机及治法方药均有多处描述.虽然仅有十余条,且星布于各篇中,然究其理、法、方、药之完备,实开辨证论治之先河,对于临床辨证治疗"痹证"不无指导意义.现结合<伤寒论>原文将"痹证"之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之特点规律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伤寒论>"桂枝汤三禁"、"麻黄汤九禁"的应用禁忌分析,说明了桂枝汤、麻黄汤二方用之不当所产生的严重危害,并由此而提出了,凡<伤寒论>中之方剂,个个皆有其一定的适应证,亦个个皆有其必不可用之禁忌范围,提示了<伤寒论>一书所体现的"辨证论治"的精神精髓.  相似文献   

10.
张仲景的<伤寒论>,是中医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奠基之作.众所周知,此书之全名应为<伤寒杂病论>.由于历史的原因,仲景的原作被"一分为二",初经晋王叔和编次整理,将<伤寒论>部分单独分出来,后来<伤寒论>又经宋代林亿等校订,即从宋代起留传下来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方论>两本书,其内容十分丰富和精湛,言简意赅,法简完备.本文仅就<伤寒论>六经理论的临床应用作一浅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