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患儿 男, 10岁, 疑似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 DMD)患者, 主要表现为对称性、进行性肌无力。患儿2岁左右会走, 步态不稳, 后逐渐出现跑、跳、爬楼和起蹲困难。双侧腓肠肌假性肥大(图1), Gower征阳性。实验室检测: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 CK)32 849 U/L, 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 LDH)2 308 U/L, 肌酸激酶同工酶(creatine kinase isoenzyme-MB, CK-MB)508.6 μg/L;肌电图提示肌源性损害。患儿分别于2014年和2020年接受多重连接探针扩增(multiple ligation-dependent probe amplification, MLPA)和测序法对DMD基因的缺失、重复和点变异进行检测, 均未发现致病变异。其母亲再次妊娠20周, 就家系情况及产前诊断问题进行遗传咨询。本研究通过了本院伦理委员会的审查(批准号2023134), 患儿父母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迪谢内(Duchenne)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DMD)患者的肌肉超声、肌电图和病理的特点及其对DMD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超声检测15例DMD患者的肌肉,依次对臀部、大腿部、小腿部肌肉行纵切及横切位超声扫查,并进行常规肌电图检查和小腿腓肠肌活检HE染色作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肌肉超声显示肌肉纹理模糊不清,网络连续性中断或消失,回声弥漫性增强或降低,有短线状回声增强.骨回声清晰,肌肉回声强度二级.肌肉声像图随着病程的增长,萎缩肌肉自臀肌、大腿股四头肌、股二头肌和腓肠肌、背肌依次发展而肌束膜回声逐渐增高、增厚,肌肉超声改变以股四头肌尤显.肌电图检查为肌原性改变.肌活检见肌纤维萎缩、变性、坏死,符合肌营养不良之改变.结论:肌电图及超声可为DMD的诊断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明确1例症状严重杜氏肌营养不良(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DMD)患者的可能致病基因,为其遗传咨询及临床干预提供依据。方法:应用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multiplex ligation-dependent probe amplification,MLPA)对患者 DMD...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MLPA)与高通量测序技术(NGS)对假性肥大型肌营养不良(DMD)患者基因检测的临床应用价值,为进一步创建经济可靠的、高效的DMD诊断技术奠定技术平台。方法使用MLPA技术对66名假性肥大型肌营养不良患者进行DMD基因的缺失或重复检测,然后应用NGS技术对未检测出DMD基因缺失或重复的患者进行DMD基因测序。结果 49例为DMD基因外显子缺失,3例为DMD基因外显子重复,14例为DMD基因微小突变。结论结合MLPA技术与高通量测序技术可高效检测DMD基因缺失、重复及微小突变,更好地为DMD患者做出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非缺失型假性肥大型肌营养不良(Duchenne/Becker muscular dystrophy,DMD/BMD)患者及其家族成员进行基因诊断,以提供准确的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方法 应用变性高效液相色谱技术(denaturing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DHPLC)对14例DMD患者的DMD基因79个外显子及5'-非翻译区和3'-非翻译区部分片段(共86个片段)进行检测,对检测到异源双峰的PCR产物进行测序.结果 14例患者中共检出7种致病点突变(其中2种末见报道),14种已报道的多态改变和7种未报道的序列变异;其中5例患者的母亲为致病基因携带者.结论 DHPLC技术可以对非缺失型DMD患者进行有效的基因诊断,并对家族女性成员进行携带者检测.  相似文献   

6.
目的 筛查和确定 Duchenne/ Becker肌营养不良症 ( Duchenne/ Becker muscular dystrophy,DMD/ BMD)家系的女性成员中的致病基因携带者与正常者 ,为进一步行产前诊断或植入前遗传学诊断提供信息。方法 用 PCR方法对 dystrophin基因第 4 4、4 5、4 9和 5 0内含子以及 5′DMD 的短串联重复序列( short tandem repeats,STR)扩增 ,然后进行基因扫描、软件分析 ,对 4个 DMD/ BMD家系中 2 7个成员的这 5个微卫星 DNA位点的多态性进行连锁分析。结果 在 4个家系 17名女性成员中 (有 1例女性 DMD患者 ) ,系谱和 STR多态性分析结果均符合的 DMD基因肯定携带者有 6名 ;单纯根据 STR多态性连锁分析结果确诊为 DMD基因携带者的女性成员有 5名 ,确诊为正常女性成员有 5名。在这 5个 STR位点中 ,最具多态性的位点是 STR- 4 9,多态性最少的位点是 STR- 5 0。结论 短串联重复序列多态性结合基因扫描能快速、准确、客观地检出 Duchenne/ Becker型肌营养不良症的女性携带者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DMD/BMD)患者进行基因诊断并对家系进行遗传分析,以提高对DMD/BMD的基因诊断水平及有效的遗传咨询。方法对40例DMD/BMD患者应用18对引物多重PCR技术进行Dystrophin基因缺失诊断,收集完整家系资料进行遗传分析以判断致病基因携带者及评估风险。结果40例DMD/BMD患者基因诊断有27例至少存在一个外显子片段缺失(67.5%),13例未检测到缺失(32.5%)。通过对家系的遗传分析判断出致病基因携带者。结论多重PCR作为一种简便快速的诊断方法可对DMD/BMD患者进行基因诊断;对风险家系进行遗传分析、判断致病基因携带者以进行有效的遗传咨询,进而控制遗传病。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中国人群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基因型和临床表型之间的关系.方法 临床诊断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DMD)和Becker型肌营养不良症(Becketmuscular dystrophy,BMD)患者,应用多重探针连接依赖性扩增技术进行DMD基因检测,将基因检测结果与临床诊断比较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80例DMD基因缺失或重复患者中,DMD患者238例(85.0%),BMD患者35例(12.5%),中间型患者7例(2.5%).DMD或BMD符合阅读框原则的有252例,占92.31%(252/273),不符合阅读框的有21例,占7.69%(21/273).DMD基因为整码突变而患者表现为DMD的有12例(12/273,4.40%),移码突变而患者表现为BMD的有9例(9/273,3.30%).7例中间型患者均为移码突变.结论 阅读框假说可以解释大约90%DMD或BMD基因型与表现型关系,部分移码突变患者表型为BMD可有助于了解该病的发病机制,为未来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Duchenne肌营养不良症(DMD)是常见的X连锁遗传病。DMD是由于肌营养不良蛋白(dystroophin)基因缺乏的结果。该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由2000余个kb至少包括65个外显子组成。据北美和欧洲大量的研究表明,约60%的DMD病人存在着基因部分缺失,本文是首次用PCR筛选日本DMD病人的基因部分缺失报告。作者筛查了43个日本家庭49例DMD病人。病人皆为临床确诊的DMD患者。作者参照Chamberlain等的方法,应用6对引物多重PCR扩增dystrophin基因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1例临床症状疑似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DMD/BMD)的患儿进行基因诊断,并进行携带者筛查及产前诊断。方法使用多重链接探针扩增技术(MLPA)进行DMD基因79个外显子缺失或重复检测,同时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NGS)对神经肌肉相关基因进行靶向测序,并通过Sanger测序对先证者及家系成员进行验证。结果 MLPA检测未发现患儿DMD基因外显子发生缺失或者重复突变,NGS测序发现DMD基因第39号外显子c.5544-5548delGATAA半合子突变。Sanger测序验证发现患儿母亲、弟弟(胎儿)均存在c.5544-5548delGATAA突变。结论本研究发现一种尚未病例报道的新发突变,该缺失突变是导致患儿发病的原因,MLPA结合NGS技术可有效提高疾病的诊断效率,为产前诊断提供准确信息。  相似文献   

11.
目的建立单基因遗传病DMD/BMD与SMA的多重连接依赖性探针扩增技术(MLPA)检测平台,提高患者诊断率和携带者检出率,并指导再生育。方法选择2010年至2013年在解放军四六三医院就诊的50例DMD患者,5例BMD患者和7例SMA患者,运用MLPA技术对患者的DMD基因、SMN1基因的缺失/重复突变进行突变筛查,同时对有基因缺失的DMD、SMA先症者的姐妹或母亲进行DMD、SMN1基因携带者筛查。结果 DMD:55例患者中30例患者有外显子缺失,3例有外显子重复,其中20例外显子缺失的患者中8例其姐妹或母亲为缺失携带者。SMA:7例患者中5例SMN1第7+8号外显子纯合缺失和1例7外显子纯合缺失,1例没有缺失,5例患儿的父母亲中4例为SMN1外显子7+8部分缺失携带者。结论 MLPA是一种高效、灵敏、准确、性价比较高的DMD/BMD、SMA分子诊断新方法。MLPA的应用不依赖患者信息,可有效对DMD/BMD、SMA致病基因拷贝数进行相对定量,检出遗传缺陷携带者和提高患者诊断率。  相似文献   

12.
黄佐贵 《医学信息》2000,13(3):125-126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 (CHF)患者的运动耐量降低 ,早期出现疲劳和呼吸困难等症状 ,这常是骨骼肌疲劳的早期表现。因此提出假设 :骨骼组成与代谢中的改变是否会促使以上症状的产生 ,该文就此进行研究。方法和结果 分析了 2 0例不同年龄 ,病因和严重程度的心衰患者腓肠肌浆球蛋白的重链 (MHC)组成。患者平均年龄为 5 9.2± 7.2岁。其中扩张型心肌病 11例 (占 5 5 % ) ,缺血性心脏病 6例 (占 30 % ) ,高血压性心脏病 3例 (占 15 % ) ,心衰程度 NYHA分级。MHC由微生物电极从腓肠肌组织中电泳分离 ,可获得三型肌浆球蛋白重链 :MHCI(缓慢型 …  相似文献   

13.
正据Long CZ 2018年1月31日[Sci Adv,2018,4(1):eaap9004-eaap9004.]报道,美国和德国研究人员通过研究描述了一种新的CRISPR方法,这种新方法或许有望利用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DMD)患者机体的多能干细胞来产生健康的心肌,这种新方法还克服了此前研究人员对DMD细胞进行基因编辑时遇到的多种问题。DMD是一种进行性疾病,其能够不断"掠夺"患者的肌肉组织,从而诱发患者在年轻时心力衰竭和死亡,当X连锁的肌营养不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女性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DMD)患者的临床特征,探讨其发病机理。方法对一个女性DMD家系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跟踪随访,并作肌肉组织的免疫组化检测及基因分析。结果该家系的DMD患儿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均符合典型的DMD特征。先证者母亲的临床特点类似良性假性肥大型肌营养不良(Becker muscular dystrophy,BMD),肌肉免疫荧光分析提示dystrophin蛋白染色阳性的纤维与阴性纤维并存。该家系的dystrophin基因分析为非缺失型。先证者母亲核型分析正常。结论本家系中的39岁女性具有类似BMD的临床表现,病理检查及图像分析提示dystrophin蛋白为正常的1/3。此例女性患者的核型分析正常,故倾斜的X染色体模式为其可能的机理。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进行性肌营养不良(Duchenne/Becker muscular dystrophy,DMD/BMD)患者视网膜眼电图(electroretinogram,ERG)表型与临床分型以及基因型的关系。进一步探讨不同基因型的DMD患者抗肌营养不良蛋白(dystrophin)及其同源蛋白在视网膜上的表面爱功能,揭示DMD出现ERG异常的分子机理,方法 用11对引物对22例临床确诊的DMD/BMD患者作三步多重PCR进行基因缺失分析,并行ERG检查,结果 DMD/BMD患者ERG改变与临床分型及病情严重程度无关,与DMD/BMD的基因型有关,基因中央区缺失型的ERG异常率明显高于基因非缺失型,结论 DMD/BMD的ERG改变与DMD基因突变位点有关,可能DP260转录启动子与视网膜电信号的传导关系最密切。  相似文献   

16.
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DMD)是比较常见的性连锁隐性遗传病,男婴中发病率为1/3500~1/4000,患者常于5岁发病,12岁左右瘫痪,并有心肌损害,肌肉呈进行性营养不良,常于20岁左右死于肺炎等并发症,目前对于此病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因此,防治本病的有效手段是遗传咨询,携带者检测、产前诊断和选择性流产。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DNA重组技术的广泛应用,使DMD基因水平研究有了飞跃的发展,也为研究其它遗传性疾病提供了新的途径。开展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遗传病患者、携带者检测,以及进行产前基因诊断显示出重要意义。本文试图对近年分子生物学技术在DMD疾病的研究方面作一回顾。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DMD)/Becker型肌营养不良(BMD)患者基因缺失检测的可行技术。方法应用分子克隆的方法扩增DMD基因18个常见易缺失外显予片段,以此作为探针制备出简易DNA微阵列,对30例DMD/BMD患者和5例健康对照的基因进行检测分析。部分结果与PCR方法比较结果一致性。结果应用简易DNA微阵列检测出21例DMD/BMD患者具有不同程度的外显予缺失,10例经PCR检测得到了完全验证。结论DNA微阵列技术检测缺失型DMD/BMD患者简便、准确、灵敏,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有报道表明,部分基因的重复是导致DMD产生的原因之一。本文作者在8个DMD或BMD的病人中证实了部分重复基因的存在,并确定了三例重复基因的来源。依据升高的血清肌酸激酶的活性、腓肠肌的假性肥大,以及肌肉活检等指标诊断了三例DMD的先证者。病例1为散发病例,患儿14岁,能自行走动,属于BMD或轻型的DMD患者。患儿的母亲CK水平升高,是肯定的携带者;患儿姐姐的CK值在正常范围之内。病例2为DMD的散发病例,智力稍偏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内含子和(或)外显子缺失的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DMD)家系女性成员进行致病基因携带者的诊断,为进一步行产前诊断或植入前遗传学诊断提供准确的信息。方法利用dystrophin基因5个微卫星位点(STR-44、45、49、40、5′DysⅡ)的多态性连锁分析,同时结合半定量PCR对1个内含子和外显子均缺失的DMD家系(家系5)和1个仅内含子缺失的DMD家系(家系4)的女性成员进行携带者基因诊断。结果家系5的Ⅱ2的STR-50位点基因型为245/245,不是DMD基因携带者。家系4的Ⅱ6、Ⅱ8的STR-45位点基因型为del/172,Ⅲ19为del/178,均为DMD基因携带者。结论STR-PCR多态性分析结合内含子半定量PCR可获得更多诊断信息,更准确地检出内含子缺失的女性携带者,提高诊断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应用多重连接依赖探针扩增技术(Multiplex ligation dependent probe amplification,MLPA)和免疫荧光染色技术来诊断单基因遗传病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DMD/BMD)的临床价值。方法运用多重连接依赖探针扩增技术对150例(120例DMD,30例BMD)患者的dystrophin基因的缺失或是重复突变进行筛查,同时运用免疫荧光染色技术检测150例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患者的肌组织中抗肌营养不良蛋白表达,同时关注蛋白定位情况,以2例正常人的肌组织作为对照。结果多重连接依赖探针扩增技术检测150例患者中92例患者有外显子缺失,9例有外显子重复,免疫荧光染色技术检测证实了对照组抗肌营养不良蛋白定位在肌细胞膜上,且染色阳性,DMD患者肌膜完全无显色,BMD患者染色弱阳性,荧光显微镜下见沿着肌细胞膜分布的间断的且呈斑片状分布的荧光带。结论 150例DMD/BMD患儿经MLPA技术分析,101例由缺失或是重复突变所致,也能推断抗肌营养不良蛋白缺乏或表达异常是DMD/BMD基本病理基础,因此运用此两种方法综合诊断有助于DMD和BMD的临床诊断和鉴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