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治痿独取阳明”语出《素问·痿论》篇。《灵枢·根结》亦云 :“痿疾者 ,取之阳明”。独取阳明是中医、针灸治疗痿证的基本法则。《素问·痿论》篇说 :“肺主身之皮毛 ,心主身之血脉 ,肝主身之肌肉 ,肾主身之骨髓……五脏因肺热叶焦发为痿。”肺热叶焦则生皮痿 ,心气热则生脉痿 ,肝气热则生筋痿 ,脾气热则生肉痿 ,肾气热则生骨痿。由此可见痿证的成因与五脏有着密切的关系。笔者结合临床体会 ,探讨如下 ,以供同仁参考。1 机理探讨1.1 阳明为五脏之本阳明经是五脏六腑营养的源泉。阳明在上肢者隶属大肠 ,在下肢者归属胃腑 ,然《灵枢·本输…  相似文献   

2.
《素问·痿论》“帝曰:治之奈何?歧伯曰:各补其荥而通其俞,调其虚实,和其逆顺”。对其中“荥”、“俞”二字有两种解释;第1种认为“荥”、“俞”即“荥俞”,“腧穴”的意思。持这种观点的如明·张介宾曰:“补者所以致气,通者所以行气,上文云独取阳明,此复云各补其荥,而通其俞。盖治痿者,当取阳明,又必察其所受病之经而兼治之也。如筋痿者,取阳明厥阴之荥俞,脉痿者取阳明少阴之荥俞;肉痿骨痿,其治皆然。”清·张志聪亦曰:“伯言治痿之法,虽取阳明,而当兼取五脏之荥俞也。各补其荥者,补五脏之真气也;通其俞者,通利五脏之热也”。第2种解释则认为“荥”、  相似文献   

3.
<正> “治痿独取阳明”语出《素问痿论》篇,《灵枢·根结》篇也云:“痿疾者,取之阳明”,是中医、针灸治疗痿证的基本法则。“痿”又同“萎”,即肢体筋脉弛缓、肌肉萎缩、软弱无力、瘫痪失用的一种病证。因其多发生在下肢,故又称“痿躄”。阳明,从脏象的角度是指胃腑、大肠,从经脉的角度是指手、足阳明经。“独取”者,有“多取”、“常取”、“着重取”之义。  相似文献   

4.
李萌 《辽宁中医杂志》1996,23(12):551-551
痿证独取阳明的临床运用李萌广西大学医务所(南宁530004)《素问·痿论篇》曰:“治痿者独取阳明。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笔者在临床中深受启发,运用于治疗脾胃虚弱为主兼肝肾虚损而发之瘫痪、腰腿酸痛等,均以调摄后天脾胃为...  相似文献   

5.
“治痿独取阳明”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治痿独取阳明”,语出《素问·痿论篇》:“论言治痿者,独取阳明何也?……治之奈何?岐伯曰:各补其荣而通其俞,调其虚实,和其逆顺,筋脉骨肉,各以其时受月,则病已矣。”历代注家,多从句中“独”字立论,认为治疗痿证只单独取于阳明。如张志聪云:“诸痿独取于阳明。”马莳亦云:“然则足痿而不能举者,由于阳明之虚,则治痿独取阳明者,宜也。”又如明代医家王肯堂说:“百体中随其不得受水谷气处,则不用而为痿,治痿  相似文献   

6.
瘘证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病。历代医家对本病的病机都认为由燥热伤津或血虚所致,在治疗上多遵重《内经》“治痿者独取阳明”之说,采用清热、养阴、补虚为主的治疗原则。笔者认为,燥热伤津而致的瘘证固然要“独取阳明”,但在临床上遇到有部分病例辨证鉴别乃属于寒湿的瘘证,治疗就不能“独取阳明”,而应求治于太阴。现将寒湿之痿的病机、证治,结合临床病案举例概述如下,供青年同道临证时参考。一、《内经》中有关论述《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曰:“民病寒湿,发肌肉萎,足痿不收。”《素问·生气通天论》曰:“秋伤于湿,上逆而咳,发为痿厥。”明确指出有因寒湿及湿而致痿者。《素问·藏气法时论》又指出:“脾病者,身重善肌肉痿,足不收行……取其经,太阴阳明少阴血者。”张景岳注:“此脾经之实邪也。脾属土,主肌肉,土邪湿胜,故令人身重肌肉瘘……脾主四肢,故足不收。”这一段指的就是湿伤脾所致的痿证。对于这类痿证的  相似文献   

7.
<正> 痿51次wéi 于为切平支韵影母上古音:微部影母[痿] 13次①萎缩软弱无力。见[阴痿] ②病症名。1.症见四肢松驰、萎弱无力,亦称痿疾、痿厥、痿躄。按其发病原因和部位不同又有风痿、骨痿、筋痿、脉痿、肉痿等名称。病因五脏精气不足、肺热津伤或湿热外感等。治疗除补其荥俞、调其虚实。和其逆顺之外,强调通补阳明津液及冲脉带脉奇经。《素问·痿论》:“五藏因肺热叶焦发为痿躄……治痿者独取阳明……各补其荥而通其俞,调其虚实、和其逆顺。”《素问·生气通天论》”因于湿,  相似文献   

8.
<正> 1 治痿独取阳明语出《素问·痿论篇》。原文是“帝曰:如夫子言可矣。论言治痿独取阳明,何也”?这是《内经》以前对痿证治疗的总结,被后世宗为治痿大法。痿证的范围较大,“治痿独取阳明”这一治则,能不能指导临床实践?从上文可以清楚地看出,黄帝和岐伯对此持怀疑态度。在原文中,岐伯全面地论述了痿的病因病机,指出“所求不得”,“悲哀太甚”,“入房太甚”,“有渐于湿”,“远行劳倦”等均可以致痿。这些意味着治痿不能“独取阳明”,所以岐伯提出要“各补其荥,而通其俞,调其虚实,和其逆顺,筋脉骨肉,各以其时受月,则病已矣”。说明对痿证  相似文献   

9.
《武威汉简》中的中医男科学成就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甘肃武威旱滩坡汉墓出土的医简,是研究我国古代医学重要的可靠依据,其内容相当丰富,涉及临床各科,本文就医简中的中医男科学成就作一介绍。 1 病名简文曰“……治男子有七疾方,何谓七疾,一曰阴寒,二曰阴痿,三曰苦衰,四曰精失,五曰精少,六曰橐下养湿(84)……”下文一一释之。一曰阴寒,“阴寒”乃“阴冷”也。汉·张仲景《金匮要略》称“阴头寒”。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称“阴冷”。  相似文献   

10.
<正> 阳萎一般认为以命门火衰为主,而求治于肾.此乃宗肾藏精主生殖,肾司前阴之说。但足厥阴肝经绕阴器,因此肝经病变可致阳事不举者,亦屡见不鲜。诚如《灵枢·经筋》篇所曰“足厥阴之筋,其病……阴器不用,伤于内则不起。”《素问·痿论》曰“宗筋弛纵,发为筋痿,或为白浊……,筋痿者,生于肝。”其  相似文献   

11.
《素问·病能论》说:“帝曰,有病怒狂者,此病安生?岐伯曰:生于阳也。帝曰:阳何以使人狂?岐伯曰:阳气者,因暴折而难决,故善怒也,病名曰阳厥。……使之服以生铁落为饮,夫生铁落者,下气疾也”。此“下气疾也”历代注本均无明确之注释,惟日·丹波元简云“气疾”为:“凡狂易癫眩,惊悸癎瘈,心神不定之证,宜概称气疾焉。4版教材《内经选读》和5版教材《内经讲义》之十三方解亦均以此转释之。从丹波元简之“宜概称气疾焉”一句可见,丹波元简把“下气疾也”之“气疾”理解为“狂易癫眩,惊悸癎瘈,心神不定”一类疾病之病名。然从前述《素问·病能论》之原文“病曰阳厥”一句可以看出,《素问》已经把“怒狂”一类的疾病命名为“阳厥”。所以,从《素问》本旨而言,“下气疾也”之“气疾”非指“怒狂”一类  相似文献   

12.
对于痿证的治疗,《素问·痿论》指出“治痿独取阳明”,所谓独取阳明,系指采用补益后天为治疗原则。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又称五脏六腑之海,主润泽和调养宗  相似文献   

13.
痿是肢体痿弱无力,甚至形肉枯削不用之证。《灵枢·根结篇》说:“痿疾者取之阳明,视有馀不足。”可见治痿者独取阳明,本调虚实和逆顺之治法,并非只是教人补之之意。本文择古今医案之要者浅述泻阳明之法。  相似文献   

14.
浅谈治痿独取阳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痿病 ,《内经》称之“痿”,是泛指肢体筋脉弛缓 ,软弱无力 ,日久痿废 ,手不摄物 ,足不任地 ,甚则肌肉萎缩的一类疾病。对于痿病的治疗古有“治痿者 ,独取阳明”之说。笔者临床所见 ,仍有不少医家遵循此说 ,而忽略了辨证论治 ,造成疗效欠佳 [1 ]。故笔者借此对“治痿者 ,独取阳明”谈谈两点浅识 ,意在抛砖引玉。1 独取阳明非《内经》治痿之宗旨“治痿者 ,独取阳明”按字义解释 ,“独取”二字之“独”字应释为单独或唯一 ,“取”字应释为应用、采用 ,“阳明”指的是足阳明胃经与手阳明大肠经。故“治痿者 ,独取阳明”之原意是指治疗痿病应…  相似文献   

15.
治痿取中应悉两土赅虚实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痿之为病成因颇多,然由中州失运,精微不化,经脉少充,肢体不荣而致者不为临床少见,《素问·痿论》“治痿者,独取阳明。……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实开痿证治胃之先河。由此而降,治宗此说者甚多,如石顽老人在其  相似文献   

16.
孙步策 《光明中医》2002,17(5):52-52
肺胀是多种慢性肺系疾患反复发作迁延不愈 ,导致肺气胀满 ,不能敛降的一种病证。其病程缠绵 ,时轻时重。本病最早记载见于《灵枢·胀论》 ,曰 :“肺胀者 ,虚满而喘咳。”《灵枢·经脉》篇又曰 :“肺手太阴之脉 ,……是动则病肺胀满膨而喘咳。”《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指出本病主症为“咳而上气 ,此为肺胀 ,其人喘 ,目如脱状。”关于其发病机理 ,历代医家论述颇多 ,其中倾向于以实为主者居多 ,如《张氏医通·肺痿》篇直接点明 :“盖肺胀实证居多。”《丹溪心法·咳嗽》篇也说 :“肺胀而咳 ,或左或右不得眠 ,此痰挟瘀血碍气而病”。…  相似文献   

17.
解惑刺法浅议200080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张载义针灸治疗中风,临床多以阳明经选穴为主,意在治痿。《素问·痿论》曰:“治痿者独取阳明”,但是痿并非都是中风所为,中风也并非皆痿。《灵枢·刺节真邪》则明确提出了解惑刺法,曰:“刺节言解惑,夫子乃言尽知调阴阳...  相似文献   

18.
针刺徐疾补泻法对中风患者下肢血流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刺徐疾补泻法源于《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说:“大要曰: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意即,“徐而疾”的手法会使正气实(补法);“疾而徐”的手法会使邪气虚(泻法)。至于“徐而疾”与“疾而徐”是一种什么手法在《内经》里就有两种解释。一是《灵枢·小针解》的解释:“徐而疾则实者,言徐内而疾出也,疾而徐则虚者,言疾内而徐出也”。对此后世不少医家理解为,缓慢进针、快速出针为补,快速进针、缓慢出针  相似文献   

19.
痿病系指肢体筋脉迟缓 ,软弱无力 ,日久不用 ,引起肌肉萎缩或瘫痪的一种病证。凡手足或其他部位的肌肉痿软无力、迟缓不收者均属痿病范畴。根据痿症的不同临床表现 ,历代医家一般将其分为脉痿、肉痿、骨痿、筋痿、皮痿等 5种类型。关于痿病的病因病机、证候分类及治痿大法 ,早在《内经》中就有详细的描述。如《素问·生气通天论》云 :“因于湿 ,首如裹 ,湿热不攮 ,大筋软短 ,小筋弛长 ,软短为痿。”又据五脏所主 ,提出了痿、脉痿、筋痿、肉痿、骨痿的命名和分类 ,并提出了“治痿独取阳明”。“治痿独取阳明”是因为足阳明胃是五脏六腑之海…  相似文献   

20.
痿证是指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不能随意运动,或伴有肌肉萎缩的一种病证。临床以下肢痿弱较为常见,亦称“痿躄”。历代医家有很多有关痿证的记载,其中以《内经》的记载最为久远,也为后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素问·痿论篇》提出了“治痿独取阳明”的基本治则:“论言治痿者独取阳明,何也?岐伯曰:阳明者,五藏六府之海,主闰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冲脉者,经脉之海也,主渗灌谿谷,与阳明合于宗筋,阳阴?宗筋之会,会于气街,而阳明为之长,皆属于带脉,而络于督脉。故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也。”现结合临床将个人看法简述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