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分析总结周围型小肺癌多层螺旋CT征象及诊断价值.方法 15例周围型小肺癌均进行了多层螺旋CT常规扫描后对病灶区域加薄层扫描,9例行动态增强扫描.结果 薄层扫描对周围型小肺癌的征象显示率明显高于常规扫描,具体是空泡征(5/3),小结节堆砌征(5/3),支气管充气征(4/2),分叶征(8/4),毛刺征(10/6),胸膜凹陷征(5/3).结论 多层螺旋CT薄层扫描及MPR重建对周围型小肺癌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龙军强 《中原医刊》2009,(19):93-94
目的探讨CT对早期周围型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经病理、手术证实的早期周围型肺癌CT征象特点。结果CT均显示为肺内孤立性小结节,29例为实质型、3例为含气型。病变均位于肺外周。有深或浅分叶征24例,毛刺征21例,胸膜凹陷征16例,血管集中征11倒,空气支气管征和空泡征4例,病灶内沙粒样钙化2例。结论CT平扫及增强扫描对早期周围型肺癌诊断具有重要价值,薄层CT(HRCT)扫描能更好地显示肿块边缘特征、内部结构及胸膜之间的关系,结合临床资料分析可提高本病诊断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16层螺旋CT重建技术在周围型小肺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收集经病理证实的周围型小肺癌(直径≤20 mm)48例,全部行MSCT扫描,分别以MPR、SSD、VR技术进行重建,并与横断面薄层扫描对比分析.结果 MPR在显示血管集束征、分叶征、细短毛刺征,SSD显示胸膜凹陷,VR显示血管集束征、分叶征中的敏感性均较横断薄层扫描明显提高.结论 MSCT重建技术在显示肺癌征象上较横断面图像具有较高的价值,特别是多种后处理方法联合应用对诊断周围型小肺癌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4.
黄平波 《当代医学》2009,15(25):88-89
目的探讨MBCT后处理重建在肺内小结节定性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通过对肺内孤立性小结节进行容积扫描,然后在工作站上对病灶数据进行后处理,采MPR和VR技术重建出不同平面的MPR图像及3D图像,以更好地显示病变特征。依据所建图像对病灶性质进行分析,再与横断面图像和病理所见进行对照分析,探讨MPR及VR技术在肺内小结节定性诊断中的价值。结果螺旋CT薄层扫描后处理重建能显示常规扫描不能显示的部分细小钙化、毛刺征、空泡征、棘状突起及脂肪等,而后处理重建能更多的显示病变征象,尤其瘤-肺界面及肿瘤邻近结构的形态学改变。结论对于sSPN,螺旋CT多平面重建及表面重建技术比常规扫描能显示更多细微CT征象,能直观地三维显示肺结节的异常的立体形态学特征,确定结节与周围血管的关系及血管类型,以及相邻胸膜内外侧面的形态改变和结节与周围支气管的解剖关系。有助于提高诊断准确性,有助于sSPN的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低剂量薄层螺旋CT扫描在周围型肺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收集2000~2006年期间128例常规螺旋CT扫描发现的孤立性肺结节患者同时对病灶行高分辨率CT扫描和低剂量薄层螺旋CT扫描,其中38例临床或病理证实为周围型肺癌,对其基本征象,其中包括分叶征、毛刺征、支气管征、胸膜凹陷征和血管集中征等进行分析.结果 低剂量螺旋CT与高分辨率CT扫描在显示周围型肺癌不均匀密度征象上存在显著性差异,而在其他征象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 低剂量螺旋CT扫描能准确显示周围型肺癌基本征象.  相似文献   

6.
多层螺旋CT重建技术在周围型肺癌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三种后处理技术在周围型小肺癌诊断中的运用价值。方法收集经病理证实的67例周围型小肺癌患者的MSCT扫描及MPR、SSD、VR重建图像并进行分析。结果MPR重建在显示周围型小肺癌五项主要征象上敏感性均高于横断面薄层扫描(P〈0.05);SVR重建在显示周围型小肺癌四项主要征象上敏感性均高于横断面薄层扫描(P〈0.05),SVR重建无法显示空泡征;SSD重建在显示周围型小肺癌四项主要征象上敏感性均高于横断面薄层扫描(P〈0.05).结论周围型小肺癌不同的图像后处理技术在显示肺肿瘤重要征象上各有一定的优势,如普通薄层CT无法清晰显示所需要的影像,可选择一定的重建技术协助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MPR对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搜集经CT、临床、手术、活检病理证实肺癌患者80例,其中中心型肺癌42例,周围型肺癌38例。进行薄层横断面与MPR图像肺癌基本征象显示的对照研究。结果:MPR图像与横断面在显示小泡征、支气管充气征、空洞方面无显著性差异;在显示分叶征、棘突征、毛刺征,支气管血管集束征方面具有显著性差别;在显示胸膜凹陷征、病灶侧胸膜改变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MPR图像有利于全面显示肺癌征象,提高了肺癌的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运用螺旋CT(SCT)对周围型肺癌征象进行观察分析,提高诊断。方法:对37例周围型肺癌患者行胸部常规及病灶螺旋薄扫,小间隔重建,多层面(MPR)及三维(SSD)后处理。结果:周围型肺癌主要表现为肿块分叶,边缘毛刺,空泡征,支气管充气征及周围支气管改变,血管集束征,胸膜凹陷征等,薄层SCT及小间隔重建可增加上述征象的发现及准确性,MPR,SSD,MIP(最大密度投影)使病灶显示及空间定位直观,明了,并各自对某些征象有进一步显示。结论:螺旋CT可提高周围型肺癌征象显示的信息及准确性,在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周围型肺癌的影像学表现特征,对比分析X线平片与CT扫描在周围型肺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45例经病理证实为周围型肺癌患者的X线平片、CT扫描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X线平片显示病灶边缘为分叶征31例,细短毛刺征23例,病灶内部为空泡征7例,空气支气管征8例,病灶周围为胸膜凹陷征19例,血管集束征13例。CT检查显示病灶边缘为分叶征37例,细短毛刺征33例,病灶内部为空泡征17例,空气支气管征21例,病灶周围为胸膜凹陷征25例,血管集束征24例。X线平片的诊断准确率为(35/45)78%,CT的诊断准确率为(42/45)93%。结论:分叶征、细短毛刺征、空泡征、空气支气管征、胸膜凹陷征、血管集束征是周围型肺癌的重要征象,X线平片与CT扫描是临床诊断周围型肺癌的两种重要手段,CT扫描能更清晰地显示周围型肺癌的基本征象,能够有效提高周围型肺癌的早期诊断率。  相似文献   

10.
螺旋CT对周围型小肺癌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螺旋CT增强扫描对周围型小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周围型小肺癌患者资料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发现周围型小肺癌CT平扫具有以下特征:肺小结节边缘分叶征,棘状突起和毛刺征,空泡征,血管集束征,胸膜凹陷征。动态增强CT扫描周围型小肺癌病灶于增强1~2min扫描其强化峰值最高,随后于3~4min后病灶强化缓慢下降,强化值在20-60HU,其时间密度曲线呈抛物线状。[结论]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对提高周围型小肺癌的正确诊断率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1.
李立新  易建生  冯帮强 《吉林医学》2012,33(21):4583-4584
目的:探讨周围型小肺癌的CT表现,以提高CT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47例经手术或CT引导下穿刺病理证实的周围型肺癌的CT影像学资料。结果:圆形或类圆形结节状24例,肿块状18例,不规则斑片状5例,其中见分叶征32例,细短毛刺征25例,胸膜凹陷征24例,血管集束征20例,棘状突起12例,空泡征16例,细支气管征12例,空洞征2例,钙化2例。增强扫描特征:CT值增强幅度在20~60 HU之间。结论:CT平扫的典型征象及增强扫描后强化特点有助于原发性周围型肺癌的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CT在周围型小肺癌中的诊断价值。方法: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3月-2012年1月收治48例周围型小肺癌患者,对所有患者进行CT、X线检查,所有患者均为≤2em的周围型小肺癌表现,对患者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研究,并与患者的病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患者X线检查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72.9%(35/48),CT检查的符合率为10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周围型小肺癌患者进行CT检查诊断符合率高,使用HRCT可清楚地显示患者病灶内部的结构和边缘形态。  相似文献   

13.
螺旋CT诊断周围型小肺癌5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伟  聂书伟 《吉林医学》2011,(32):6758-6759
目的:回顾性分析螺旋CT对周围型小肺癌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手术或穿刺获取标本后经病理学证实的周围型小肺癌58例患者,进入螺旋CT检查工作站进行回顾性处理分析。对周围型小肺癌病灶内部结构、边缘形态和邻近组织的改变,以及增强后的CT征像进行全面分析。结果:圆形及类圆形结节伴分叶征50例,呈斑片状8例;毛刺征44例,血管集束征28例,支气管充气征12例,空泡征10例,空洞4例,钙化2例,胸膜凹陷征30例,邻近胸膜增厚2例。增强扫描48例中,42例强化CT值增幅40~60 Hu。结论:螺旋CT对周围型小肺癌诊断及其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CT增强扫描对周围型肺癌淋巴结转移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5年12月入院治疗的周围型肺癌患者69例作为研究对象,均进行CT平扫和CT增强扫描,观察病灶的大小、形态、位置,并结合有无淋巴结转移瘤的特征对其进行分析。结果 69例周围型肺癌患者中发生淋巴结转移的有42例(约占60.8%),其中小细胞淋巴结20例(约占28.9%),腺癌淋巴结16例(约占23.2%),鳞癌淋巴结6例(约占8.7%),而未发生淋巴结转移的有2 7例(约占39.1%),CT增强扫描未检测出病灶的有1例(约占1.5%);周围型肺癌患者中,转移性淋巴结的CT净增强程度略低于非转移性淋巴结,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周围型肺癌患者的肺窗与纵隔窗胸部CT图以及动脉期、静脉期和延迟期CT增强扫描图,能清楚地显示病灶大小与位置。结论CT增强扫描具有较高的检出率,提高了对病灶的定性能力,为肺癌的早期发现与治疗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对于早期症状不明显的周围型肺癌淋巴转移瘤,CT增强扫描应用更为广泛,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对阑尾炎的诊断价值。方法搜集手术和病理证实为阑尾炎者40例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比较螺旋CT轴扫和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三种方法的诊断符合率。结果40例表现为阑尾增粗、壁增厚,其中16例阑尾内见结石、盲肠和(或)周围炎26例,脓肿12例。结论症状和体征不典型的阑尾炎临床诊断困难,易误诊,螺旋CT、MPR和CPR方法简单,可从不同角度观察病变部位及其周围情况,有利于鉴别诊断,提高诊断符合率,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不同病理类型非小细胞肺癌的CT征象。方法:回顾分析117例(鳞癌60例、腺癌57例)非小细胞肺癌的CT征象。结果:腺癌磨玻璃密度影、毛刺征、胸膜凹陷征、血管集束征、支气管气象出现率明显高于鳞癌(P<0.05);鳞癌空洞、坏死、支气管截断以及远端阻塞性炎症、不张的出现率明显高于腺癌(P<0.05)。腺癌、鳞癌患者年龄、平扫CT值、强化增值,分叶征、小泡征、棘突征、钙化出现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病理类型非小细胞肺癌的CT征象存在差异,可作为临床初步诊断的客观依据之一,但在临床工作中需仔细加以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不同大小原发性周围型小肺癌(最大直径≤2.0 cm)的发病情况及其临床病理特征,判断肿瘤大小对周围型小肺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394例不同最大直径(≤1.0 cm、>1.0~≤1.5 cm及>1.5~≤2.0 cm)周围型小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和计算机断层扫描(CT)征象,统计分析肺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周围型小肺癌以腺癌为主,≤1.0 cm组、>1.0~≤1.5 cm组及>1.5~≤2.0 cm组肺癌临床病理分期、血清癌胚抗原(CEA)水平、组织学类型及CT征象有明显区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 cm组小肺癌患者5年生存率为100.0%,总生存时间亦明显长于其他2组(P<0.05)。结论:不同直径周围型小肺癌临床病理特征具有明显差异,微小肺癌(最大直径≤1.0 cm)总生存时间和5年生存率高,微小肺癌的早期诊治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16层螺旋CT常规横断位扫描和多平面重建(MPR)对前列腺癌的解剖结构和影像特征的显示,探讨MPR在前列腺癌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92例手术、病理证实的前列腺癌患者的资料,对其16层螺旋CT的MPR和横断高分辨薄层图像作对比分析.结果 92例前列腺癌患者中,MPR在显示肿瘤大小、密度差异、表面光滑度、包膜完整性、毗邻组织界限等方面明显优于横断位,盆腔转移的显示率不如薄层横断位.结论 16层螺旋CT前列腺癌后处理图像更能显示其细微的影像学特征,可提供更多的诊断信息,弥补横断位图像的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