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析疑二则     
<正> 最近,笔者对朱丹溪“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及许叔微“补脾不若补肾”之说作了考证,发现上述两说皆非出自朱、许之口,乃后人所言也。朱丹溪《格致余论·阳有余阴不足论》中说:“人受天地之气所生,天之阳气为气,地之阴气为血,故气常有余,血常不足”。可见丹溪虽然提出了“天之阳气为气,地之阴气为血,气常有余,血常不足”但并未直言“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然而明代医家虞搏在其《医学正传·医学或问篇》中说:“丹溪先生《格致余论》云:‘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气常有余,血常不足,”。  相似文献   

2.
张子和与朱丹溪同为金元四大家之代表人物 ,从朱丹溪著作《格致余论》序中“见河间、戴人、东垣、海藏诸书 ,始悟湿热相火为病甚多”。可知子和对丹溪相火论的形成是有重要意义的。在《格致余论·张子和攻击注论》中 ,集中反映了丹溪对子和攻邪的认识。1 挑战权威 质疑子和攻邪丹溪认为 :“张子和书 ,惟务攻击。”“初看其书 ,将谓医之法尽于是矣。”后因思《内经》,即大胆提出“不能不致疑于其间”。文写疑于内经与子和书之间 ,实质是疑于子和之“惟务攻击”,从下文中亦可得到证实。丹溪研究张子和汗吐下三法颇深 ,并钻研内经之相关理论 …  相似文献   

3.
刺法一词,首见于《内经·素问》。其遗篇有“刺法论”。是否为《内经》原文难于卒考,从其内容看,当与“运气七大篇”相同,与其他篇之内容多有不合者。但在《素问·评热病论篇》中有“病名曰风水,论在《刺法》中”。王冰注曰:“《刺法》,篇名,今经亡”。可见《刺法  相似文献   

4.
“倒仓法”是朱丹溪在《格致余论》中所记载的中医特色疗法,此法单用黄牛肉配合特殊的熬制和服用方法,用以治疗各种停痰瘀滞导致的无名奇病,同时有延年益寿的功效。但如今关于这一古法的研究和实践甚少,笔者通过查阅古代中医文献,结合现代医学的部分观点,探析“倒仓法”的独特之处及作用机制。“倒仓法”实施的关键在于黄牛肉、长流水、“强饮之”、轮回酒等,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肌肽的抗氧化、抗衰老、防治慢性病的作用以及肠道微生态中致病菌减少、益生菌大量繁殖有关。  相似文献   

5.
肝胆主疏泄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疏泄的演变 疏泄一词,最早见于《素问·五常政大论》。其谓:“土疏泄,苍气达……”。张介宾注曰:“木气动,生气达,故土体硫泄而通也”。指出木性曲直,阴木具有舒荣万物,疏通土体的作用,亦蕴含了“升已而降”。阳木具有流通、降泄、下达的一面,且阳木的功能居于主导地位。《内经》在藏象学说中认为,肝在五脏中并不居于重要地位,强调了“夫肝者,……取决于胆”。汉至宋代文献无“肝主疏泄”的记载。第一个明确提出此观点者为元·朱丹溪,其在《格致余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论》中说:“主闭藏者肾也,司疏泄者肝也。”是指对精…  相似文献   

6.
“倒仓法”首见于《格致余论》,是朱丹溪根据老师罗知悌及金元医家张从正、李杲的学术思想,结合自己临床经验创立的治疗方法。此法是将黄牛肉用长流水煮糜烂,融汤为液取净汁,文火熬成琥珀色,少时饮用数十盅,虚者可补益虚损、润泽枯槁,实者可涌吐下利、祛除病根,达到补虚祛积、虚实并治的效果。“倒仓法”可用于治疗瘫痪、劳瘵、蛊胀、癞疾等疑难杂症,经后世医家继承与发展,扩大了其应用范围,改良了其服用方式,明确了祛积补虚先后次序,拓展了药用新材,为治疗疑难杂症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7.
苏文海 《陕西中医》1989,10(5):233-234
<正> 气功,即古之引导,属重要的养生方法。《黄帝内经》中有关气功养生学说在《上古天真论》、《生气通天论》、《四气调神大论》等篇中有较集中的论述,其余散在各篇,特别在《上古天真论》中论述了“真人”、“至人”、“圣人”、“贤人”四种类型的修养方法,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要点。一、法于阴阳《内经素向·上古天真论》中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什么是阴阳呢?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就是说,阴和阳的对立统一是宇宙间的  相似文献   

8.
成志俊 《新中医》2018,50(11):233-235
简版:中医体质学说将体质分为九种,其中痰湿体质是最为常见的一种体质,深入研究痰湿体质的治则治法具有重要意义。朱丹溪在《格致余论》中提出“倒仓论”,其独特的用药特点、服用方法及显著的疗效深深有一定的启迪意义。作者尝试从痰湿体质出发,通过黄牛肉治痰湿之本;吐下之法祛除胃痰;尿液清利大肠,推陈致新;顺畅情志以调气机;牛肉汤调节肠道茵群环境等方面探讨朱丹溪的倒仓法在痰湿体质治疗中的作用机理及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问题解答     
问;怎样理解《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所说“发表不远热,攻里不远寒”? 答:“发表”,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应用于表证之发汗解表法;“攻里”即“中满者泻之于内”、“其实者,散而泻之”应用于里实证之攻下法;“远”,即避免、注意之谓;“寒”、“热”,  相似文献   

10.
处方用药有八法 ,针刺也绝非只有补泻。细读《内经》不难发现针刺还有调、推、引、积等法。《内经》尤其重视调法的运用 ,《灵枢·根结》说 :“用针之要 ,在于知调。调阴与阳、经气乃光。合形与气 ,使神内藏。”具体到调法的要领 ,《素问·离合真邪论》还提出 :“气之盛衰 ,左右倾移 ,以上调下 ,以左调右 ,”《灵枢·卫生失常》还提出 :“随变而调气”,《灵枢·四时气》也提出 :“按其所过之经以调之”。可见针刺效能在于调。所谓调 ,实质是调整阴阳气血的虚实 ,因此它包容了补泻和“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的其它针法。《灵枢·九针十二原》说 …  相似文献   

11.
一、藏象《素问·五脏别论》: “……女子胞……藏而不泻,名日奇恒之府。”《素问·奇病论》:“胞络者,系于肾……。”《素问·热论》:“厥阴脉循阴器络予肝。”《素问·评热病论》:“月事不来者,胞咏闭也,胞脉者属心,而络于胞中……。心气不得下通,故月事不来也”。  相似文献   

12.
浅论“甘温扶阳法”及其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温扶阳”为中医临床上最重要的治法之一,因其用途广泛,疗效卓著,自成体系,法中有法,故倍受历代医家推崇。其论最初源出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素问·至真要大论》中也说“寒者热之……劳者温之……损者温之”。这些都起到了阐明要旨...  相似文献   

13.
《内经》中关于五味之功能,归属脏腑及治疗宜忌等论述甚丰。散见于《素问·生气通天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素问·六节脏象论》、《素问·脏气法时论》、《灵枢·五味》等篇章。由于言简意奥,每致阅者困惑。如《素问·脏气法时论》曰:“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  相似文献   

14.
真气辨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真气”一词首见于《内经》,对其组成历来就有争论,见仁见智,各执已见。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①真气是由先天之气与水谷之气相合而成;②真气是由先天之气、水谷之气、空气相合而成;③真气是由水谷之气与空气相合而成。这些不同见解,主要是对《灵枢·刺节真邪》:“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的理解有明显分歧,而分歧的焦点又集中于一个“天”字,有的理解为“先天”;有的理解为宇宙天地之“天”;有的理解为“先天”和宇宙天之“天”。查《内经》各篇章中之“天”,无一处是指“先天”而言。如《素问·六节藏象论》:“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素问·宝命全形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地合气,命之日人”;《素问·生气通天论》:“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以及运气七篇大论中之“天”等,不胜枚举。《内经》中虽然也有“先天”、“后天”的记载,如《素问·气交变大论》:“故太过者先天,不及者后天”;《素问·五常政大论》:“阳胜  相似文献   

15.
处方用药有八法,针刺也绝非只有补泻。细读《内经》不难发现针刺还有调、推、引、积等法。《内经》尤其重视调法的运用,《灵枢·根结》说:“用针之要,在于知调,调阴与阳、经气乃光。合形与气,使神内藏。”具体到调法的要领,《素问·离合真邪论》还提出:“气之盛衰,左右倾移,以上调下,以左调右,”《灵枢·卫气失常》还提出:“随变而调飞,《灵枢·四时气》也提出:“按其所过之经以调之”。可见针刺效能在于调。 所谓调,实质是调整阴阳气血的虚实,因此它包容了补泻和“不盛不虚以经取  相似文献   

16.
“痹”症之论首见于《内经》,《内经》言及“痹”处甚多,《素问·痹论》、《灵枢·周痹篇》为论“痹”专篇,其所言“痹”字,涵义颇丰,本文拟就“痹”之含义、病因、病机、及其病证分类、预后作一追溯探析。痹之含义《说文解字》云:“痹、涩病也。”《集韵》:“涩,或作湿”与湿同。《素问·异法方宜论》曰:“南方者……,其地下,水土弱,雾露之所聚也。……其病挛痹,”歧伯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可见,“痹”的原义是指风寒湿邪所引起的一种疾病。其实,“痹”作为病名言,其为“痹证”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素问·痹论》曰:“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又《灵枢·刺节真邪篇》曰:“虚邪之中人  相似文献   

17.
试论“辛以润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辛以润之”,其旨蕴深,历代医家颇多阐发,其论纷繁。本文拟从其渊源及衍化,论其真要,旨在对临证有所启迪,管窥所及,祈请赐正。一、“辛以润之“的渊源“辛以润之”之说,出自《素问·脏气法时论》,原文曰:“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惟令人费解的是:辛味之药大多性偏温燥,何以能润?岂无以燥益燥之弊?此说则不与《素问·至真要大论》:“燥者濡之”相悖乎?其实,所谓“辛以润之”,经文本身就已作了解释,辛味药物之所以能  相似文献   

18.
祖国医学“治未病”的理论由来已久,早在春秋时期《内经》中就有记载,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素问·刺热论》云:“肝热病者,左颊先赤……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难经·七十七难》云:“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焉。”《伤寒杂病论》原序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  相似文献   

19.
和胃法属于和法范畴,是治疗胃气不和之大法.祖国医学认为,“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灵枢·五味篇》),“胃不和则精气竭”(《素问·厥论》).可见调和胃气在临床治疗学上占有相当重  相似文献   

20.
“治神”一词出自《黄帝内经》 ,首见于《素问·保命全形论》中“凡刺之真 ,必先治神”之句。有关治神的记载 ,在古今医著中多有阐述 ,诸如《素问·八正神明论》、《素问·徵四失论》、《素问·针解篇》、《灵枢·九针十二原》、《灵枢·终始》、《灵枢·本神》、《灵枢·小针解》等篇 ,以及《类经》、《标幽赋》、《金针梅花诗钞》 ,等文献均明确指出治神的意义及针刺操作的相关性 ,强调针刺操作必先治神 ,其临床意义非常重要。1 何谓治神  治神 ,古代医家又称本神、调神、定神、守神。  神 ,中医学认为 ,心藏神 ,心主神明 ,脑为元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