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刘志功 《中国骨伤》2007,20(8):507-509
内固定技术的应用是脊柱结核外科治疗的新发展,其目的是充分发挥内固定即刻重建脊柱稳定性的作用,促进局部结核控制和骨性融合达到结核病灶的静止与修复。临床实践证明在结核病灶局部植入组织相容性好、耐腐蚀性强的钛合金材料不会增加术后感染及结核扩散的发生率。内固定应用的适应证:①脊柱结核造成椎体破坏明显,在病灶清除或切除后必须用植骨来修复骨缺损及恢复椎间高度者;②病灶清除或切除后对脊柱的稳定性有明显损害者;③脊柱后凸畸形需矫正者。采用内固定时,须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选择前路或后路内固定方法,采用Ⅰ期或Ⅱ期手术。应该明确,脊柱结核外科治疗只是辅助治疗方法,有效的抗结核化疗才是脊柱结核治疗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内固定系统在脊柱结核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评价内固定在脊柱结核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 0 0 1年到 2 0 0 3年采用侧前方手术病灶清除加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脊柱结核患者 16例 ,其中后路病灶外内固定 12例 (TSRH钉棒横桥系统 5例、TSRH钩棒横桥系统 7例 ) ,前路病灶野内Z -Plate钉板内固定系统 4例 ,椎体间皆采用自体植骨融合。所有患者均采用标准化疗方案。术后随访 18至 2 4个月 (平均 2 0个月 )。结果  16例患者切口均Ⅰ /甲愈合 ,1例并发单侧胸膜外后方脊旁积液(自愈 ) ,无结核病灶复发 ,椎体间植骨均获融合 ,无内固定失败。有脊髓压迫表现者 ,Frankel评分均获提升。结论 传统脊柱结核手术与内固定系统结合运用具有病灶清除彻底、固定坚强、矫正畸形、融合率高、减少卧床时间、安全的早期功能锻炼、总体医疗费用降低以及后期并发症低等优点 ,而复发率保持不变 ,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内固定技术在脊柱结核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内固定在脊柱结核治疗中的作用。方法1997年5月至2004年10月共开展脊柱结核病灶清除后行内固定手术50例。使用Luque固定16例,Dick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18例,椎体钉棒系统固定16例。结果50例均得到随访,平均随访26个月。脊柱结核内固定手术均未引起炎症扩散,植骨全部骨性愈合,无复发和后凸畸形形成。结论在脊柱结核治疗中,内固定手术可以加强脊柱稳定,缩短卧床时间,预防或矫正畸形。  相似文献   

4.
老年人脊柱结核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Xue HB  Ma YZ  Chen X  Li HW  Cai XJ  Guo LX  Peng W 《中华外科杂志》2007,45(18):1233-1236
目的探讨老年人脊柱结核外科治疗的围手术期处理方法和手术疗效。方法回顾分析1998年5月至2005年6月行手术治疗的36例老年人脊柱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61~86岁,平均70.2岁。术前有合并症者28例,合并截瘫者20例。3例行CT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术;12例行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前路内固定术;5例选择前路清除病灶、植骨、后路内固定术;7例采用经肋横突病灶清除、椎间植骨,后路椎弓根系统内固定术;9例行后路病灶清除、植骨和内固定术。术后抗结核药物治疗9—24个月。随访时间1.5—6年,平均3年10个月。结果术后33例次发生并发症,1例术后围手术期肺部感染死亡,随访期间因心梗及脑出血各死亡1例,其余患者病灶治愈,未再复发。31例患者X线片显示植骨融合。后凸畸形得到部分矫正。术前截瘫者,完全恢复11例,部分恢复5例。结论通过对伴发疾病及并发症的患者术前认真评估和处理,老年脊柱结核患者一般可耐受手术治疗。手术治疗及内固定的应用有助于病灶愈合,促进恢复。  相似文献   

5.
6.
内固定在脊柱结核治疗中的作用(附22例初步报告)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目的:探讨内固定在脊柱结核治疗中的作用。方法:1991年5月-2001年2月共开展脊柱结核内固定手术22例(其中1例先做头颅骨盆环牵引,后做内固定手术),使用的固定器械;鲁氏棒 椎板下钢丝6例,Dick椎弓螺钉系统8例,Harrington rod5例,SDRS2例,USS1例,结果:本组22例脊柱结核内固定手术均未引起炎症扩散,在脊柱结核一期病灶清除,同时或二期内固定12例中卧床时间比无内固定手术缩短4-8周,结论:在脊柱结核治疗中内固定手术可以加强脊柱稳定,缩短卧床时间,预防或矫正畸形。但是,脊柱结核必定是一种特异性感染,选择适应证时还要慎重,有些细节问题还要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病灶清除一期植骨内固定治疗脊柱结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脊柱结核病灶清除手术后内固定方式的选择。方法对35例脊柱结核患者采用3种不同术式:16例前路病灶清除、植骨,一期前路钢板或钉棒内固定;14例前路病灶清除、植骨,一期后路经弓根钉棒内固定;5例前路病灶清除、植骨,一期前路钢板、后路钉棒联合内固定。结果35例均获随访,时间18-24个月。X线显示病灶静止,植骨融合,内固定无松动断裂,后凸畸型改善,其中合并脊髓损害15例,按Frankel分级,C级3例、D级12例术后全部恢复到E级。结论病灶清除一期植骨内固定有利于重建脊柱稳定性,纠正和预防脊柱后凸畸形,可避免或减少结核复发。  相似文献   

8.
9.
内固定应用于脊柱结核治疗的安全性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内固定应用于脊柱结核治疗的安全有效性.方法 1985年4月至2005年5月,51例脊柱结核患者行一期或二期病灶清除、植骨及前路或后路钉棒系统内固定术,男25例,女26例;年龄2~80岁,平均44.8岁.病灶分布:C3~S1,其中颈椎6例,胸椎19例,胸腰段16例,腰骶椎10例.单节段6例,双节段30例,三节段11例,四节段及以上4例.神经功能按Frankel分级:B级2例,C级8例,D级36例,E级5例.所有患者术前均行至少两周的抗结核治疗.手术清除脓液,刮除干酪样坏死物,摘除椎间盘,用骨刀切除坏死骨质直至有正常血运的骨组织.使用内固定Luque 6例,Z-plate 3例,TSRH 8例,Ventrofix 5例,Kenada 4例,Moss-Miami 5例,Isola 6例,CDH 3例,Caspaz 2例,C-D 2例,Zielke、Dick、Oriell、Ozion、Zephir、Tenor、USS各1例.术后继续三联抗结核治疗1年.结果 术后患者腰背部疼痛明显缓解,术前有神经损害的患者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1例术后复发.经清创及调整药物治疗后未再复发.1例胸椎结核术后伤口延迟愈合,出现脓肿窦道,经长期换药后愈合.1例T10椎体结核,术前双下肢肌力3级,术后降为0级,经保守治疗2周后双下肢肌力逐渐恢复至术前水平.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2~23.5年,平均813年.所有患者植骨均融合.24例术前伴后凸畸形的患者,后凸角从入院时平均34.17°矫正至术后平均10.45°,末次随访矫形平均丢失3.2°.结论 内固定应用于脊柱结核的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脊柱结核手术中的内固定应用及术式选择   总被引:13,自引:5,他引:8  
目的探讨内固定在脊柱结核手术中应用价值及应用方式.方法对26例患者采用4种不同术式:①后路病灶清除植骨,同期经椎弓根内固定;②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同期后路经椎弓根内固定;③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同期前路钢板内固定;④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同期前路单钉棍系统内固定.结果经过12个月以上的观察,病灶静止,植骨融合,内固定无松动、断裂,后突畸形矫正无丢失.结论彻底清除病灶,合理的使用内固定,能提高脊柱结核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
荆志振  宋洁富  陈斌  胡伟 《中国骨伤》2012,25(11):906-909
目的:探讨一期病灶清除、植骨融合、骶骨钉内固定治疗腰骶区脊柱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4年3月至2008年11月,抗结核治疗2~3周后,采用经下腰椎侧方入路一期病灶清除、髂骨植骨及骶骨钉内固定治疗腰骶区结核11例,其中男5例,女6例;年龄29~56岁,平均(44.45±8.50)岁;病程8~15个月,平均11个月。患者均有不同程度腰骶部疼痛,1例伴下肢放射痛,2例鞍区麻木,6例伴有结核中毒症状。术前摄X线片,并行CT或MR检查,诊断为脊柱结核。术前控制结核中毒症状,血沉降低到(37.2±9.6)mm/h(25~54mm/h)。术前、术后评估腰骶角、视觉模拟评分及血沉变化。结果:患者均未出现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结核无复发,无窦道形成。随访时间平均(19.64±5.43)个月。腰骶角由术前的平均(12.9±5.0)°提高到术后的(21.5±6.1)°和末次随访时的(20.1±5.2)°(P<0.001)。视觉模拟评分和血沉由术前的(7.3±1.2)分和(37.2±9.6)mm/h降低到末次随访时的(0.6±0.5)分和(10.5±2.3)mm/h(P<0.001)。所有患者术后6~12个月骨融合,平均(9.0±1.9)个月。术前有神经功能损伤3例,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正常。结论: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骶骨钉内固定是治疗腰骶区脊柱结核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两种下颈椎经关节螺钉植入方法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目的:比较两种下颈椎经关节螺钉植入方法的优缺点,提出并验证更为合理的植入方法,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运用8具颈椎标本随机模拟植入下颈椎经关节螺钉,植入的方法:一侧采用Takayasu法(记为A组),另一侧采用Dalcanto法(记为B组)。A、B两组分别统计:植入时关节突关节劈裂情况;横突孔侵犯情况;植入后神经根损伤情况;未通过关节突关节的螺钉数。结果:共植入下颈椎经关节突螺钉64枚,A、B两组各32枚。A组未见下关节突劈裂;B组见下关节突关节下缘劈裂7例,外缘劈裂3例;两组中均未见上关节突劈裂。A组中发现8枚螺钉侵犯横突孔,B组未见横突孔侵犯。神经根前支损伤A组11例,B组2例;神经根后支损伤A组8例,B组9例。经观察证实A组2例未经过关节突关节,B组均经过下关节突关节。结论:Takayasu法在螺钉植入过长时易引起神经根和椎动脉损伤.而Dalcanto法在植入螺钉时易引起下关节突劈裂。  相似文献   

13.
一期前路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相邻多椎体结核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目的探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钛网植骨内固定治疗相邻多椎体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2002年4月至2004年5月对24例胸腰椎相邻多椎体结核患者行一期前路病灶清除钛网植骨内固定治疗。男15例,女9例;年龄23 ̄62岁,平均42岁。病变节段最高T4,最低L3;胸椎12例,胸腰椎3例,腰椎9例;病变破坏2个椎体5例,3个椎体11例,4个椎体8例,造成椎体间缺损6 ̄9cm。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后凸畸形,融合节段后凸角27.5°±3.5°;6例伴不完全截瘫。术前强化抗痨2 ̄4周,术中彻底清除病灶、钛网填充自体肋骨植骨及椎体侧前方内固定,术后规则抗痨治疗1年。结果全部病例随访1.5 ̄2.5年,平均1.9年。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后1 ̄6个月血沉逐渐恢复正常。术后融合节段后凸角5°±2.5°,8周时钛网两端下沉总和为(3.5±0.5)mm,终末随访时畸形矫正角度丢失4.1°±1.0°。钛网植骨于术后3个月开始融合,随访期间未发生松动、移位。6例不完全截瘫患者术后6个月神经功能完全恢复正常。无术中、术后并发症。结论一期前路病灶清除钛网植骨内固定治疗相邻多椎体结核可彻底清除病灶、矫正后凸畸形、重建脊柱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弧轨自锁椎弓根矫形固定器Ⅱ(ALPFⅡ)治疗脊柱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86例脊柱疾病患者,其中男49例,女37例;年龄18~69岁,平均36.8岁。应用ALPFⅡ治疗,并随访。结果:86例获随访,时间9~30个月,平均12个月。患者神经功能、脊柱活动、腰背痛和下肢痛的改善率分别为94.1%、65.9%、92.1%和87.4%,术前后椎体前、后缘高度恢复均明显(P〈0.01,P〈0.05),后凸角得到满意矫正(P〈0.01)。未发现钉棒松动、断裂。结论:ALPFⅡ治疗脊柱疾病是一种操作安全简便、容易掌握、复位良好、疗效可靠、并发症少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跳跃型脊柱结核的治疗方法 及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7年3月收治的资料完整的23例跳跃型脊柱结核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 及结果.患者年龄21~65岁,平均41.5岁.病灶位于颈椎+胸椎3例,胸椎+胸椎3例,胸椎+胸腰段6例,胸椎+腰椎4例,胸腰段+腰椎5例,颈椎+胸椎+胸腰段1例,颈椎+胸腰段+腰椎1例.术前后凸角度-5.0°~65.0°,平均30.6°.各处病灶根据病变特点、部位及椎体破坏程度选择行前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经肋横突入路病灶清除术、椎间植骨后路椎弓根系统内固定术,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后路椎弓根固定术,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单纯病灶清除术或保守治疗.结果术后随访1.5~6.0年,平均3.2年.所有病灶均治愈,未再复发.术后6~12个月,行植骨者病灶X线片均显示植骨融合.术前11例合并截瘫者,7例完全恢复,4例部分恢复.末次随访时后凸角度改善至平均14.2°.术后9例次发生并发症,未造成机体残余损害.结论 跳跃型脊柱结核应根据各处病灶的部位、稳定性、畸形状况及神经损伤情况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在有效的抗结核治疗和营养支持治疗前提下积极术前准备,对绝大多数跳跃型脊柱结核患者可一期行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6.
前路病椎切除一期植骨内固定治疗脊柱结核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总结前路病椎切除同期植骨内固定治疗脊柱结核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02年1月至2003年1月对57例脊柱结核患者行前路病椎切除同期植骨内固定治疗,所有患者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结核中毒症状并局部疼痛,胸椎后凸Cobb角30°~60°,平均45°;腰椎后凸Cobb角15°~35°,平均25°。截瘫13例,窦道形成6例,ESR30~140mm/h,术前强化抗痨2~4周。术中彻底清除病灶,单纯自体骨移植48例,钛网 自体骨重建9例。术后规则应用抗结核药治疗1年。结果:无术中、术后并发症,切口均一期愈合。随访1.5~2.5年,平均2年,植骨块、钛网植骨术后6个月完全融合,13例截瘫患者术后6个月完全恢复,后凸畸形矫正,矫正角度丢失不明显。ESR于术后1个月逐渐下降,3个月后达到正常范围。随访期内病灶未见复发。结论:前路病椎切除同期植骨内固定治疗脊柱结核既可彻底清除病灶防止复发,又可矫正畸形、重建脊柱稳定性,早期恢复脊柱支撑功能,防止晚发截瘫。  相似文献   

17.
SOCON内固定器在治疗腰椎退行性滑脱中的应用   总被引:40,自引:1,他引:40  
目的 观察腰椎管减压、横空间植骨和SOCON内固定手术治疗不稳定型退行性腰椎滑肿合并腰椎管狭窄患者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 从1997年12月~1999年1月,21例腰椎退行性滑脱合并腰椎管狭窄的患者,经长期(6~12个月)严格保守治疗失败后,入院接受腰椎管减压、横空间植骨和SOCON内固定手术。21例中表现为下腰痛、间歇性跛行者19例,下肢疼痛者8例。经术前X线检查证实MeyerdingⅠ度滑脱18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Cervifix固定垂直水平悬吊改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的疗效。方法:35例颈椎病患者,男23例,女12例;年龄47~68岁,平均56·4岁;34例为脊髓型颈椎病,1例为颈椎术后翻修;椎管矢状径4·6~9·3mm;椎管矢状面狭窄率达39%~84%,平均49·3%;减压节段C3-C59例,C3-C620例,C4-C76例。常规行后正中入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在所减压的节段侧块上Cervifix固定,采用Roy-Camille置入侧块螺钉。先用磨钻在所减压节段的棘突根部开预穿孔,开门后穿粗丝线于Cervifix的纵连杆拉紧并打结,行水平方向固定。垂直方向在开门侧的椎板上打预穿孔,用“斜拉桥”原理悬吊于临近未减压的棘突上加固。使椎板保持在开门状态。术后颈围领保护3个月。结果:35例平均随访15个月(7~18个月)。术前JOA评分平均8·0分,术后平均15·7分。术后3个月复查CT及X线片未见螺钉松动和再关门现象。仅有3例诉颈部有僵硬感,局部无疼痛。肌电图及体感诱发电位、感觉运动传导速度基本接近正常。6个月后僵硬感基本消失。结论:Cervifix固定垂直水平悬吊改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操作简单、安全,维持开门效果好。术后患者颈部症状恢复快、效果满意,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及颈椎管狭窄症的一种有效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