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骨孤立性浆细胞瘤(SBP)的影像学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至2020年9月山西省原平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的8例不同部位SBP患者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影像学检查包括CT、磁共振成像(MRI)平扫及MRI增强扫描。结果:8例患者病变部位包括胸椎3例、腰椎2例、颅骨2例、肋骨1例,其中影像学检查误诊为胸椎转移瘤、胸椎结核、腰椎淋巴瘤、颅骨脑膜瘤各1例。所有患者均呈溶骨型骨质破坏,可伴有骨质膨胀性改变及软组织肿块。5例椎体病灶均表现为椎体压缩变扁,CT呈等/低密度,T1WI呈等/低信号,T2WI呈低/稍高信号,其中2例呈典型"微脑征"。2例颅骨病灶CT呈稍高密度,T1WI呈等信号,T2WI呈等/混杂高信号。肋骨病灶CT呈等密度,T1WI呈等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4例MRI增强扫描病灶呈明显均匀强化。结论:不同部位SBP均表现为溶骨型骨质破坏,病灶及软组织肿块均一强化。"微脑征"为脊柱SBP特异性影像学征象。  相似文献   

2.
摘 要:[目的] 分析局限型腱鞘巨细胞瘤(L-GCTTS)的影像表现,提高对其的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31例L-GCTTS患者的X线、CT及MRI表现。[结果] 17例X线显示稍高密度软组织肿块,其中7例跨关节生长,4例并相邻骨质压迫性吸收,边缘硬化,无骨膜反应,3例伴骨质小囊状破坏。10例X线未见异常表现。5例CT平扫显示软组织肿块和骨质改变较X线更清晰。14例MRI中,T1WI上10例呈等信号,4例呈等低信号;T2WI上信号高低混杂,12例T1WI及T2WI上均见低信号病灶。增强扫描后,8例呈明显强化,4例呈中度强化。[结论] 腱鞘巨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且其对诊断、指导临床治疗和随访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骨尤文氏肉瘤患者的影像学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经穿刺病理证实的尤文氏肉瘤患者的 X 线、CT 及 MRI 表现。结果30例患者病变均发生于长管状骨干骺端及骨干。X线特点:30例患者均出现骨质硬化伴有局限骨质疏松;20例出现放射状骨膜反应;15例可见 Codman 三角及软组织肿块。CT 表现:30例患者均出现骨髓腔内呈软组织密度,骨皮质局部呈溶骨性骨质破坏;20例患者可见骨膜新生骨呈葱皮样改变并可见放射状骨针。MRI 信号特点:肿瘤在 T1 WI 呈不均匀长 T1信号,在T2 WI 呈不均匀长 T2信号;20例患者可见骨膜新生骨,呈等 T1短 T2信号;放射状骨针呈长 T1短 T2信号;30例患者病灶周围软组织内均可见不均匀高低混杂信号,增强后30例患者病灶呈明显不均匀强化。结论 X线、CT 及 MRI 对骨尤文氏肉瘤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三者综合应用可提高其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4.
外周型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的CT和MRI影像学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外周型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PNETs)的CT和MRI表现,以提高pPNETs诊断的准确性.方法 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pPNETs患者中,4例术前经螺旋CT或多排螺旋CT平扫或增强扫描;6例经自旋回波T1WI、快速自旋回波T2WI和屏气扰相梯度回波T1WI 3个序列平扫,动态增强采用屏气快速多层面扰相位梯度重聚成像T1WI快速扫描序列.将CT和MRI表现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pPNETs位于肌肉6例,盆腔2例,胸腔1例.肿瘤呈椭圆形4例,不规则形5例.肿瘤直径7.4~18.3 cm,平均11.6 cm,境界不清.2例病灶信号和密度均匀,无明显坏死和囊变;7例病灶有明显的坏死和囊变,其中位于胸腔和盆腔的3例肿瘤均可见显著坏死和囊变.CT平扫肿瘤密度与邻近肌肉相仿,增强扫描呈中等程度以上的强化,双期增强呈进行性持续强化,强化不均匀.MRI T1WI序列肿瘤实体成分呈不均匀等信号或略低信号,T2WI呈不均匀略高信号或高信号,MRI增强强化程度较CT强化显著,强化更不均匀.位于肌肉的6个病灶均位于神经路径,可见明显软组织肿块包绕骨骼,3例骨骼破坏轻微,2例骨骼破坏明显,直径与软组织肿块相仿,1例骨骼破坏直径超过软组织肿块.骨质破坏位于骨髓腔,为溶骨性骨质破坏,无肿瘤成骨,无明显骨膜反应.结论 pPNETs多见于儿童或青少年,多位于四肢、躯干的神经路径上,肿瘤体积较大,边缘不规则,境界很不清楚,强化显著且不均匀;位于胸、腹、盆腔的肿瘤坏死和囊变显著,位于四肢的肿瘤包绕骨骼,或坏死和囊变,或密度、信号相对均匀.pPNETs不仅具有神经源性肿瘤坏死和囊变及明显强化的特征,还具有小细胞恶性肿瘤浸润生长的特征.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Castleman病的影像和临床病理表现。[方法]回顾分析6例经病理证实的Castleman病患者的影像和临床病理资料。[结果]6例Castleman病局限性3例,均位于胸部;病理分型为透明血管型,CT表现为明显强化的软组织肿块,增强CT值为128~157Hu,平均140Hu,1例肿块内见条状囊变及分隔。弥漫性3例,均位于腹部多发,其中1例伴双侧锁骨上、颈部淋巴结肿大;病理分型均为浆细胞型,超声检查表现为边缘光整的低回声区,肿块周边及内部见异常血流信号。CT表现为强化较明显的多发软组织肿块,增强CT值为95~103Hu,平均98Hu;1例MRI检查表现为:T1WI肿块呈等低信号,T2WI肿块呈高信号,增强扫描肿块强化较明显,呈边缘环状强化。[结论]局限性Castleman病以透明血管型多见,表现为明显强化的软组织肿块,肿块中心簇状分布的分支状钙化为特征;弥漫性Castleman病以浆细胞型多见,主要表现为多发强化软组织肿块,强化程度低于透明血管型,诊断需结合临床和病理资料。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外周型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PNETs)的CT和MRI表现,以提高pPNETs诊断的准确性.方法 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pPNETs患者中,4例术前经螺旋CT或多排螺旋CT平扫或增强扫描;6例经自旋回波T1WI、快速自旋回波T2WI和屏气扰相梯度回波T1WI 3个序列平扫,动态增强采用屏气快速多层面扰相位梯度重聚成像T1WI快速扫描序列.将CT和MRI表现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pPNETs位于肌肉6例,盆腔2例,胸腔1例.肿瘤呈椭圆形4例,不规则形5例.肿瘤直径7.4~18.3 cm,平均11.6 cm,境界不清.2例病灶信号和密度均匀,无明显坏死和囊变;7例病灶有明显的坏死和囊变,其中位于胸腔和盆腔的3例肿瘤均可见显著坏死和囊变.CT平扫肿瘤密度与邻近肌肉相仿,增强扫描呈中等程度以上的强化,双期增强呈进行性持续强化,强化不均匀.MRI T1WI序列肿瘤实体成分呈不均匀等信号或略低信号,T2WI呈不均匀略高信号或高信号,MRI增强强化程度较CT强化显著,强化更不均匀.位于肌肉的6个病灶均位于神经路径,可见明显软组织肿块包绕骨骼,3例骨骼破坏轻微,2例骨骼破坏明显,直径与软组织肿块相仿,1例骨骼破坏直径超过软组织肿块.骨质破坏位于骨髓腔,为溶骨性骨质破坏,无肿瘤成骨,无明显骨膜反应.结论 pPNETs多见于儿童或青少年,多位于四肢、躯干的神经路径上,肿瘤体积较大,边缘不规则,境界很不清楚,强化显著且不均匀;位于胸、腹、盆腔的肿瘤坏死和囊变显著,位于四肢的肿瘤包绕骨骼,或坏死和囊变,或密度、信号相对均匀.pPNETs不仅具有神经源性肿瘤坏死和囊变及明显强化的特征,还具有小细胞恶性肿瘤浸润生长的特征.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骨巨细胞瘤常见和典型的X线、CT及MRI表现的比较,提高对该病诊断和鉴别诊断的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骨巨细胞瘤患者的X线、CT及MRI表现。结果 X线平片表现:溶骨性骨质破坏14例,均呈膨胀性生长,边界尚清晰;硬化性骨质破坏1例,病理性骨折。CT表现:13例呈偏心膨胀性骨质破坏,均见局限性硬化边,12例见棘状、尖角状、条索状骨嵴及硬化边征象,10例软组织肿块影。MRI表现:7例MRI T1WI上均主体呈等信号夹杂少量低信号,T2WI及T2压脂相呈低信号等信号、高混杂信号,DWI呈高信号。结论骨巨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为偏心性、膨胀性溶骨破坏,X线平片、CT及MRI影像检查相互补充,能够增加骨巨细胞瘤诊断及鉴别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大关节弥漫型腱鞘巨细胞瘤(diffuse giant cell tumor of tendon sheath,D-GCTTS)的影像学表现特点。 方法 回顾性分析1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D-GCTTS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均行X线及MRI检查,7例行CT检查。 结果 X线检查均表现为关节旁见密度略高于肌肉的软组织肿块影,其中7例关节面下方见骨质破坏,边界较清楚;7例行CT平扫显示软组织肿块和骨质破坏征象较X线平片清晰,呈跨关节性骨质破坏,边缘硬化,软组织肿块内未见钙化。MRI检查显示病灶范围较CT清楚,9例均表现为骨旁、关节旁软组织肿块影,呈分叶状、团状,边界清楚,信号不均匀,各序列以低信号为主;6例增强后病灶呈中等度或明显不均匀强化;骨质破坏7 例,骨质破坏区信号与软组织肿块一致;关节积液 2 例。结论 大关节弥漫型腱鞘巨细胞瘤的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结合X线平片、CT表现的骨质破坏情况及MRI病灶出现特征性的双低信号,可作出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CT征象和MRI在原发骨肉瘤诊断中应用价值,提高原发性骨肉瘤的影像学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分析60例经病理检查证实的原发性骨肉瘤的CT或MRI检查资料。结果骨肉瘤的基本影像表现为骨质破坏、瘤骨、骨膜反应和软组织肿块。 MRI对骨肉瘤的正确诊断率为100.00%,CT的正确诊断率为95.65%。 CT对细骨质破坏、瘤骨的显示敏感;MRI能更清楚地显示跳跃性的肿瘤组织,周围软组织的浸润范围,且能清楚显示瘤周水肿带。CT及MRI对Codman三角的检出率均较低。29例MRI表现T1WI表现以不均匀低信号为主,T2WI均呈混杂信号。结论 CT、MRI是X线的补充手段,在骨肉瘤的早期诊断、侵袭范围的确定具有明显优势,对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Luo W  Xiao EH 《癌症》2008,27(6):627-632
背景与目的:外周性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rimitive neuroectodermal tumor,pPNET)罕见。本研究目的是分析外周性PNET的影像学及病理学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有完整影像学资料及经病理证实的8例PNET。结果:1例病灶位于上颌窦,1例位于鼻旁,1例位于肩颈部,2例位于胸腔,2例位于纵隔,1例位于骶尾部臀大肌。本组病例均表现为软组织肿块,CT显示病灶范围大、边界不清,密度不均匀且伴坏死囊变,部分病灶内有沙砾样钙化,增强后呈不均匀强化。软组织肿块侵蚀临近骨质时表现为溶骨性骨质破坏。在MRI SE T1WI上表现为等或低信号,T2WI上表现为不均匀高信号,部分病例可见假包膜或分隔样改变。病理形态上Homer-Wright菊形团为其特异性表现,免疫组织化学结果,肿瘤均表达CD99,3例检测NSE和VIM者结果均呈阳性,5例检测CK者结果均呈阴性,并且不表达白细胞共同抗原(LCA)等。结论:pPNETs的病理及免疫组化可提供诊断依据。pPNETs的CT与MRI缺乏特征性表现,但能较好的显示肿瘤的内部结构、明确肿瘤的范围,有助于指导制定治疗方案和评价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