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水平在肺移植术后的变化和临床意义。方法肺移植21例,其中术后稳定者10例、术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5例、肺部感染6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19名健康者和肺移植患者术前、术后第1、3、7天的血清HMGB1水平进行检测。结果肺移植术后患者血清HMGB1水平明显升高,急性排斥反应组术后第7天血清HMGB1水平明显高于稳定组(P〈0.01),肺部感染组术后第3天和术后第7天的血清HMGB1水平均明显高于稳定组和急性排斥反应组。健康对照组血清HMGB1水平明显低于肺移植患者术前水平(P〈0.01)。结论肺移植术后血清HMGB1水平升高,血清HMGB1检测对肺移植术后并发症诊断有较好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异基因骨髓注射在大鼠小肠移植中的免疫耐受作用和意义.方法选用近交系大鼠F344/N和Wistar/A进行全小肠异位移植,试验组在行异基因移植前7 d取供体骨髓细胞(BMC)行受体胸腺内注入,对照单纯同基因及异基因大鼠移植模型了解异基因供体骨髓在受体胸腺内注射能否减少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结果异基因大鼠异位全小肠移植术后第3、5、7天可出现典型的轻、中、重度排斥反应,而同基因组和试验组未出现排斥反应.异基因移植组术后3 d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明显高于其他组(P<0.01),且随排斥反应的加重,进一步增高.而异基因骨髓胸腺内注射组血清sIL-2R及TNF-α水平仅在第3、5天轻度升高,并呈下降趋势,与同基因移植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移植术前7 d异基因供体骨髓在受体胸腺内注射能明显减少小肠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血清sIL-2R和TNF-α检测有可能作为早期诊断小肠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敏感免疫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肾移植前后血清中sCD30水平与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关系。方法利用ELISA试剂盒检测62例肾移植受者移植前、移植后3,7,21 d血清中sCD30的水平。结果肾功能衰竭患者移植前血清sCD30水平比正常人高(P<0.0001);移植后发生急性排斥的受者移植前血清sCD30水平较未发生急性排斥者高(P=0.01);术后第3,7 d sCD30的水平与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有明显的相关性(P<0.01),而未发生排斥反应的患者sCD30则很快下降。术后第21 d肾移植受者的sCD30水平基本已降至正常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提示肾移植前及移植后7 d内测定sCD30水平有助于预测术后发生急性排斥的风险。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肝癌患者肝移植术前使用PD-1抑制剂对肝移植术后排斥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行肝移植且移植前接受过PD-1抑制剂治疗的肝癌患者,共12例。检测其术后早期他克莫司药物浓度,观察移植术后排斥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术后第1周和第2周他克莫司浓度分别为(5.14±2.68) ng/mL和(8.41±5.73) ng/mL。16.7%(2/12)患者发生细胞性排斥。结论:肝移植术前使用PD-1抑制剂的肝癌患者,其移植术后排斥反应的发生率未见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心脏移植术后患者血清中IL-6的变化及其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意义。方法分别在移植前及术后第1、3、7、14、30天抽取患者静脉血,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血清中IL-6浓度,并监测患者血清中FK506药物浓度。结果心脏移植患者血清中IL-6在术前与健康对照组人群无显著性差异(P0.05),并在术后第一天明显升高(P0.05),并于第3天开始降低,在术后第7天基本回复术前水平;移植急性排斥组患者血清中IL-6浓度显著高于术前水平,在未发生排斥反应时,移植稳定组患者血清中IL-6与术前无明显差异;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患者血清中FK506浓度与IL-6浓度呈现显著地负相关性(P0.05)。结论 IL-6在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病情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监测受者血清中IL-6水平可预测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6.
目的 应用流式细胞微球捕获技术检测肾移植受者外周血细胞因子,分析其在巴利昔单抗应用前后、肾移植手术前后以及移植物排斥反应发生时的含量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72例肾移植受者根据术后移植物功能状况分为2组:肾功能稳定组53例,急性排斥反应组19例.根据巴利昔单抗使用与否分为2组:巴利昔单抗使用组32例,巴利昔单抗未使用组40例.采集72例肾移植受者术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时和30名健康供者的外周血,应用流式细胞微球捕获技术分析IFN-γ、TNF-α、IL-10、IL-5、IL-4、IL-2共6种细胞因子含量.对肾移植供者与受者组、肾移植受者术后功能稳定组与急性排斥反应组、术后4周巴利昔单抗使用组与未使用组、巴利昔单抗使用前后细胞因子含量进行比较.结果 术前肾移植受者组外周血TNF-α、IL-10、IL-5、IL-4、IL-2分别为(1.65±0.10)、(2.55±0.19)、(1.88±0.14)、(1.85±0.12)、(2.12±0.09)ng/L,低于健康供者组的(3.04±0.17)、(3.33±0.26)、(4.03±0.25)、(2.73±0.16)、(4.03±0.26)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6.890、2.375、7.851、3.955、7.153,P值分别为<0.01、<0.05、<0.01、<0.01、<0.01);术前肾移植受者组IFN-γ含量为(2.50 ±0.18)ng/L,健康供者组为(3.00±0.24)ng/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25,P>0.05).肾功能稳定组IFN-γ、IL-10分别为(2.71±0.11)、(3.91±0.52)ng/L,低于急性排斥反应组的(3.30±0.36)、(12.01±5.35)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5.061、11.465,P值分别为<0.01、<0.05).使用巴利昔单抗的肾移植受者,在巴利昔单抗使用后IFN-γ、TNF-α和IL-10分别为(2.78±0.17)、(1.58±0.07)、(2.77±0.24)ng/L,与使用前的(2.90±0.21)、(1.67±0.12)、(2.45±0.16)ng/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5.605、6.011、4.126,P值分别为<0.01、<0.01、<0.05).术后4周巴利昔单抗使用组IFN-γ、IL-10、IL-4分别为(2.90±0.31)、(9.08±0.16)、(2.73±0.11)ng/L,与未使用组的(3.28±0.11)、(4.17±0.21)、(2.11±0.20)ng/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4.268、4.263、3.762,P值分别为<0.01、<0.01、<0.05).结论 流式细胞微球捕获技术使用微量标本可同时检测6种细胞因子.联合检测肾移植受者外周血中的细胞因子能够为临床诊疗提供更有意义的指导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肾移植受者血清群体反应性抗体(PRA)水平与术后早期排斥反应间的关系。方法对256例肾移植受者术前测定其血清PRA水平,并对PRA与术后早期排斥反应(超急性、加速性、急性排斥反应)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PRA阴性组、轻度致敏组、高致敏组3组间术后早期排斥反应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8.23,P〈0.01),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8.32~-2.87,P〈0.05、0.01)。男性组PRA阳性率低于女性组(χ^2=14.18,P〈0.01);无输血史组PRA阳性率低于有输血史组(χ^2=5.39,P〈0.05);有妊娠史组与无妊娠史组PRA阳性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χ^2=0.66,P〉0.05);二次移植组PRA阳性率明显高于初次移植组(χ^2=20.10,P〈0.01)。结论输血、再次移植是PRA阳性的危险因素。随着PRA水平的升高,术后早期排斥反应的发生率升高。肾移植受者血清低水平的PRA可降低术后早期排斥反应的发生,提高人、肾生存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高度致敏受者行脱敏治疗及肾移植术的观察和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高敏受者采用血浆置换和免疫球蛋白脱敏治疗后行肾移植术的临床及护理资料,总结观察和护理要点。结果:本组患者术后未发生超急性排斥反应。发生急性排斥反应10例,其中6例为早期严重的急性体液性排斥反应,4例为急性细胞性排斥反应。1例并发移植肾破裂,经抢救后行移植肾修补术。1例并发急性肾小管坏死,经血液透析7周后移植肾功能恢复。结论:做好术前脱敏治疗、术后监护及并发症的护理工作,能够促进脱敏治疗后肾移植成功和患者尽快康复。术后的护理重点是监测排斥反应和预防感染。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肾移植患者术后早期外周血单核细胞中Toll样受体4(TLR4)的表达改变及其与急性排异反应的关系.方法:首次接受肾移植手术受者60例,流式细胞术测定受者肾移植术前及术后第7、14、21天外周血单核细胞TLR4、CD80表达的百分率;根据肾移植术后两周内发生排斥与否将患者分为排斥组(13例)和非排异组(47例).20例健康成年志愿者标本为正常对照组.急性排异反应诊断标准依据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超声及移植肾穿刺活检等综合判断.结果:术前外周血单核细胞中TLR4、CD80即有表达,TLR4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周两者表达到达顶峰,其后逐渐下降,排斥组外周血单核细胞TLR4、CD80表达峰值较肾功能正常组明显升高(P<0.05),且持续时间较长.结论:TLR4、CD80在肾移植术后早期表达升高,并可增加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10.
目的:大部分肾移植失败的患者体内都存在抗HLA抗体.检测抗供者特异性HLA抗体在肾移植受者体内的表达,并分析其在预测排斥反应中的作用.方法:2006-10/2008-03郑州人民医院器官移植科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179例肾移植受者血清中的抗供者特异性HLA抗体以及群体反应性抗体水平,群体反应性抗体>10%为阳性,群体反应性抗体阳性受者即致敏受者.检测移植后2个月内早期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统计分析群体反应性抗体及抗供者特异性HLA抗体与移植后早期急性排斥反应的关系.结果:肾移植前血清抗供者特异性HLA抗体阳性50例受者的急性排斥反应率发生率为66%,移植前血清群体反应性抗体阳性56例受者的发生率为25%,两者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抗供者特异性HLA抗体水平与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具有更强的相关性.移植前血清抗供者特异性HLA抗体阳性受者的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显著高于抗供者特异性HLA抗体阴性受者(66%,11%,P<0.01).体内含抗HLA-Ⅱ类抗体受者的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显著高于含HLA-Ⅰ类抗体的受者(78.1%,43.8%,P<0.05).结论:抗供者特异性HLA抗体是肾移植前筛选致敏受者的重要指标,抗供者特异性HLA抗体阳性患者移植后更容易发生急性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肺癌患者围手术期T淋巴细胞亚群、NK细胞和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的动态变化其临床价值.方法应用荧光免疫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15例健康对照组、15例肺良性肿瘤和60例肺癌患者围手术期T淋巴细胞亚群、NK细胞和sIL-2R进行检测.结果肺癌患者CD3+、CD4+、CD4+/CD8+和NK细胞明显低于肺良性肿瘤患者和健康对照组(P<0.05),sIL-2R高于肺良性肿瘤患者和健康对照组(P<0.01);肺癌患者术后第二天的CD3+、CD4+、CD4/CD8+和NK细胞较术前更低(P<0.01),sIL-2R迅速降低(P<0.01),至术后7~14天除sIL-2R外其它指标恢复到术前水平(P>0.05),术后28天CD3+、CD4+、CD4+/CD8+和NK细胞较术前升高,sIL-2R接近术后2天水平(P>0.05);肺癌患者CD3+、CD4+水平无论早期或晚期均比正常对照组下降(P<0.05),CD4+/CD8+比值只有晚期比对照组下降(P<0.01),早期与对照组相似(P>0.05);术后28天根治性切除和姑息性切除CD3+、CD4+、CD4+/CD8+和NK细胞较剖腹探察组升高(P<0.01),sIL-2R明显降低(P<0.01).结论围手术期T细胞亚群、NK细胞和sIL-2R的动态监测是反映肺癌患者免疫功能变化的客观指标,对指导患者的临床治疗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罗先红  罗蓉  刘秀卿  黄瑞宏  张羽 《新医学》2005,36(6):334-335
目的探讨肾移植前、后外周血超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eCreactiveprotein,hsCRP)的表达水平及与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关系。方法采用胶乳增强免疫投射比浊法监测81例肾移植受者手术前、后血浆hsCRP的变化情况。结果排斥组发生急性排斥反应时(术后8日)hsCRP为(9.0±1.2)mg/L,与术前的(2.1±1.1)mg/L、术后(4日)无排斥反应时的(2.4±1.7)mg/L及排斥反应控制后(术后12日、20日)的(2.5±1.3)mg/L、(2.5±1.4)mg/L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正常组术前、术后比较及与排斥组急性排斥反应控制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hsCRP水平与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关系密切,监测其血浓度对急性排斥反应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王兰兰  唐孝达 《华西医学》1989,4(3):276-278
应用速率散射比浊法动态观察了59例肾移植受者手术前后血清循环免疫复合物(CIC)定量及分类比值。移植术后,随着肾功能的改善,CIC比值也逐渐降至正常水平。术后发生急性排斥者,75.9%有CIC分类比值升高,抗排斥治疗后,急性排斥缓解,CIC比值可再度下降;急性排斥不缓解且CIC比值由单项或双项升高转为三项升高,移植肾的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4.
王美德 《护士进修杂志》2006,21(7):F0004-F0004
单肺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病人的护理Nursing Care for a Patient with Acute Rejection aftera Single-Lung Transplant背景:病人杨先生,51岁。因Ⅳ期矽肺,双侧自发性气胸而入院。行左侧肺同种异体肺移植术。急性排斥反应为器官移植成功的主要障碍。术后3~5 d,2周,1个月是排斥的高  相似文献   

15.
背景:应用生物素一链亲和素系统建立的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测定法,是一种敏感度高、可测范围广的检测方法.目的:建立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生物素链亲和素系统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方法并应用于临床,探讨肺移植前后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使用2株匹配的单克隆抗体分别作为捕获抗体和检测抗体,利用制备的铕标记链亲和素(SA-Eu")作为示踪物并与生物素化的检测抗体特异结合,建立双位点多层夹心法,通过对30例健康人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检测和26例肺移植受者手术前后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变化测定,对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生物素链亲和素系统方法学和在肺移植术前后的临床应用价值进行评价.结果与结论:30例健康对照测定结果为(348.63±69.12)μg/L.移植前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别;移植后,各组与对照组之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急性排斥反应时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升高,并发感染时降低,但各组之间比较无明显差别.表明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生物素一链亲和素系统是一种新型的高灵敏度、宽范围的非放射性标记免疫分析法,对肺移植受者移植前后监测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可作为辅助诊断急性排斥反应的免疫学指标.  相似文献   

16.
肾移植患者群体反应性抗体水平与移植肾急性排斥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背景:目前众多实例和资料证实,群体反应性抗体的存在与否及该抗体的致敏程度对于是否发生排斥反应及移植物存活率的高低、移植后器官功能的实现都有着重要意义.目的:检测肾移植受者术前、术后群体反应性抗体水平,并结合患者临床排异情况,分析肾移植患者术前、术后群体反应性抗体水平与急性排斥反应的关系.设计、时间及地点:回顾性病例分析,于1998-09/2000-05在北京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泌尿科肾移植研究室完成.对象:选择在北京友谊医院接受肾移植的633例患者,男348例,女285例,年龄16~67岁.方法:采用美国One Lambda 公司和德国Biotest公司淋巴细胞冷冻板,检测患者术前和术后一两个月内血清中的群体反应性抗体.主要观察指标:术前及术后患者群体反应性抗体水平、临床排斥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移植前群体反应性抗体阴性591例,移植后群体反应性抗体阳性164例,61例术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占10.3%;移植前群体反应性抗体阳性42例,移植后30例发生了急性排斥反应,占71.4%,12例未发生急性排斥反应.肾移植术前群体反应性抗体阴性与阳性术后发生排斥反应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 < 0.001);肾移植前后群体反应性抗体均为阴性患者427例,术后24例发生了急性排斥反应,占5.6%;肾移植后群体反应性抗体阳性164例,70例发生了急性排斥反应,占42.7%.肾移植前群体反应性抗体阴性与术后群体反应性抗体阳性并发生排斥反应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 < 0.001).术前群体反应性抗体阴性和阳性与术后排异与否的相关系数为0.612,术后群体反应性抗体阴性和阳性与术后排异与否的相关系数为0.685,二者在P=0.01水平有明显相关性.结论:群体反应抗体对预测移植肾的急性排斥反应具有重要的意义.术前、术后群体反应性抗体阳性患者,术后发生急性排斥的概率较高;而术前、术后群体反应抗体阴性的患者发生急性排斥的概率较低.  相似文献   

17.
背景:体外实验数据表明了在同种异体移植免疫反应中存在CD30阳性的T细胞.目的:通过对肾移植手术前后患者血清溶解性CD30分子的检测,结合临床排斥反应的发生情况,分析其对于评估受者术后免疫状态、监测急性排斥反应发生以及预后判断中的价值.设计、时间及地点:临床病例分析,于2004-04/2007-03在江苏省人民医院完成.对象:肾移植患者153例,男103例,女50例,平均年龄37岁.方法:分别采集移植前 (未使用免疫抑制剂)和移植后第0,1,3,5,7,14,21,28天移植受者外周血3 mL,分离血清-20 °C保存,使用由BenderMedSystems提供的溶解性CD30 细胞因子ELISA 检测试剂盒,检测各样本溶解性CD30水平.主要观察指标:移植前后溶解性CD30与排斥反应的相关性.结果:对17例发生急性排斥患者与136例未发生排斥患者的术前溶解性CD30水平进行比较,排斥组平均113.2 U/mL,未排斥组83.2 U/mL,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1);术后5 d内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 > 0.05);而从术后5 d开始,排斥组与未排斥组具有明显差异(P < 0.01).急性排斥反应发生和排斥缓解的时间与溶解性CD30水平之间无相关性(P > 0.05).ROC曲线分析结果表明,术后5 d溶解性CD30水平可以很好的诊断急性排斥反应,曲线下面积为0.850,理想的临界值为100 U/mL,其特异性为85.0%,敏感性为83.6%.预后结果显示,术前溶解性CD30阳性患者移植肾存活率明显低于阴性患者(P < 0.01).结论:肾移植患者溶解性CD30水平对于预测急性排斥反应及对预后的判断均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肾移植患者人白细胞抗原(HLA)配型和群体反应性抗体(PRA)与移植后肾功能的关系.方法 根据肾移植术前HLA配型结果,观察HLA配型和PRA对肾移植受者术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和移植肾功能的影响.结果 121例尸体肾移植受者肾移植术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的有15例,占12.40%;6例PRA阳性,占4.96%;2...  相似文献   

19.
目的:由于移植肾源不足,大多数晚期尿毒症患者术前需要透析治疗。探讨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方式与肾移植受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关系。方法:选择2000-01/2005-12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泌尿外科收治的肾移植受者204例,术前透析时间大于3个月,均知情同意。按照移植术前透析方式分为两组:①血液透析组(n=122)术前采用血液透析治疗,透析10 ̄12h/周,手术前1日透析1次。②腹膜透析组(n=82)术前采用标准连续非卧床腹膜透析治疗,直至手术当日,在术前4 ̄6h排空腹透液。术后3个月拔管。两组都采用同种异体尸肾移植,术后1年内随访记录两组患者术后超急性排斥反应、急性排斥反应、细菌感染、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的发生情况以及人/肾1年存活率,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204例肾移植受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两组患者肾移植术后1年内超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及人/肾1年存活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血液透析组患者肾移植术后1年内急性排斥反应、细菌感染的发生率低于腹膜透析组(14.8%,25.6%;13.9%,23.2%,P均<0.05),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发生率高于腹膜透析组(40.2%,20.7%,P<0.05)。结论:肾移植前腹膜透析、血液透析各有优缺点。血液透析患者的感染率低,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低;而腹膜透析患者术后肾功能恢复较快,肾功能延迟恢复的发病率低。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白细胞介素2受体单克隆抗体在预防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04-01/2005-12在武装警察部队安徽省总队医院接受同种异体肾移植的患者47例,患者均知情同意。根据是否应用白细胞介素2受体单克隆抗体分为2组,白细胞介素2受体单克隆抗体组25例;对照组22例,为同期未应用白细胞介素2受体单克隆抗体的患者。两组均采用“环孢素A 霉酚酸酯 强的松”的三联免疫抑制治疗方案。白细胞介素2受体单克隆抗体组在此基础上于术前2h和术后第4天分别静脉滴注白细胞介素2受体单克隆抗体20mg。观察术后6个月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药物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并通过检测血清肌酐水平评估肾功能恢复情况。结果:47例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无脱落。①两组患者的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比较:白细胞介素2受体单克隆抗体组显著低于对照组(12%,41%,P<0.05)。②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白细胞介素2受体单克隆抗体组患者发生肺部感染2例,肝功能损害1例,胃肠道反应6例;对照组发生肺部感染2例,肝功能损害3例,胃肠道反应4例,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均未发生白细胞减少、切口感染、尿路感染、高血糖等并发症。③两组患者的血清肌酐水平比较:术后1,2周,白细胞介素2受体单克隆抗体组的血清肌酐水平低于对照组[(104.7±10.1,103.1±7.7;128.3±28.2,120.0±8.5)μmol/L(P<0.05)];术后1-6个月,两组间血清肌酐水平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术后2周两组移植肾功能均基本恢复正常。结论:白细胞介素2受体单克隆抗体能有效预防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且使用安全,不增加术后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