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罗东明  吴彩虹 《针刺研究》1993,18(3):189-193
对36例自愿受试者给予痛刺激穴位和非穴位,同时记录脊髓和皮层体感诱发电位,观察到痛刺激内关,合谷穴以及附近的非穴位点,记录到的脊髓诱发电位由 P-N-P 波组成,皮层诱发电位通常由 P_1、N_1、P_2、N_2、P_3、N_3P_4和 N_4等波组成复合波。该复合波的早成分由 P1、N1、P2组成,晚成分由 N2、P2、N3、P4和 N4等波组成,以上各波均有一定的潜伏期和振幅,痛刺激内关、合谷所记录的晚成分各波潜伏期均显著短于痛刺激内关、合谷附近的非穴位所记录的晚成分各波的潜伏期,而痛刺激穴位时,晚成分各波的振幅则显著大于刺激非穴位各波的振幅。这表明,痛刺激穴位所记录的传入信息是一种特征性的传入信息。对痛刺激穴位和非穴位所记录的颈脊髓诱发电位、皮层诱发电位各成分的分析,提示皮层可能是痛刺激穴位传入信息进行复杂整合过程的重要部位。  相似文献   

2.
观察不同穴位针刺对暂时性局部脑缺血的作用,采用皮层体感诱发电位测定和TTC染色法,结果表明,电针能促进皮层体感诱发电位的恢复,可使脑缺血后脑梗塞体积减小,且督脉穴位针刺在促使脑缺血后皮层体感诱发电位恢复上可能具有相对较强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观察不同穴位针刺对暂时性局部脑缺血的作用,采用皮层体感诱发电位测定和TTC染色法,结果表明,电针能促进皮层体感诱发电位的恢复,可使脑缺血后脑梗塞体积减小,且督脉穴位针刺在促使脑缺血后皮层体感诱发电位恢复上可能具有相对较强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躯体感觉诱发电位在颈椎病临床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明  眭承志 《中医正骨》2007,19(3):63-64
颈椎病是临床常见疾病,发病年龄分布较广,从青年到老年均可罹患,在临床颈椎病的诊断中,CT、MRI对颈椎病的诊断意义不言而喻,然而由于它终究还是一种形态学检查,对适应性和代偿性有很大个体差异的人体来说,有时可能无法准确反映病损的功能改变。某些病例有典型的临床表现,却无明显的影像学改变,而有些患者影像显示明显组织结构变化,而临床症状、体征却很少,为诊断带来困难。近年来,神经电生理检查的迅速发展,弥补了影像学的不足。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陆续有诱发电位应用于临床的报道,而躯体感觉诱发电位(SEP)作为其中的一种,已经广泛地应用于临床。躯体感觉诱发电位是测定感觉通路全程的一种客观的方法,可以反映病损神经组织的功能状态,具有节段性特点,可准确进行脊髓感觉功能定量分析,一般分为皮层体感诱发电位、脊髓体感诱发电位、节段性体感诱发电位,在颈椎病的诊治中,皮层体感诱发电位的临床应用较广泛,主要包括刺激正中神经、尺神经和桡神经、胫后神经等,现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电针对豚鼠听皮层中潜伏期诱发电位反应恢复时间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用电生理学方法观察不同穴位电针对豚鼠听皮层中潜伏期诱发电位反应恢复时间的影响。实验以诱发电位的反应恢复时间代表听皮层的兴奋性,耳区穴和前肢穴电针主要引起皮层兴奋,而后肢穴电针主要引起皮层抑制。  相似文献   

6.
大脑皮层体感诱发电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感觉传入活动过程和皮层机能状态,因而可借以作指标,从诱发电位不同成份的机能意义及针刺后的变化推测针刺作用的所在部位。本工作采用电子计算机叠加平均方法记录大脑皮层体感诱发电位,探讨影响诱发电位的一些因素,着重分析针刺穴位对诱发电位早、晚成份的影响。方法检查对象为正常健康人,部份为非神经系统疾病的针麻手术病人。刺激右腕正中神经,相当内关穴处,在左侧头部上肢体感投射区用针电极记录诱发脑电活动,参考电极在左乳突。脑电信号经生理记录仪放大后送入国产TQ-19医用电子计算机叠加平均,用X-Y函数仪描记结果,针刺左侧合谷、内关穴,诱导30分钟,调节合适的频率和强度。  相似文献   

7.
针刺与大脑皮层诱发电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本文对七十年代以来有关针刺对大脑皮层诱发电位影响的研究进行了全面的综述。在研究针刺镇痛原理时,常常以体感诱发电位作为反映疼痛的客观指标,故有关针刺对大脑皮层诱发电位影响的研究大多为体感诱发电位的研究。针刺对视觉和听觉诱发电位影响的研究较少。在以往的诱发电位研究中常以波幅大小来代表皮层的兴奋性,诱发电位的波幅减小是否代表皮层处于抑制状态而波幅加大是否代表兴奋仍值得探讨。故仍有必要深入开展针刺过程中大脑皮层兴奋性变化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电针太冲对健康人群大脑皮层诱发电位的影响,探讨躯体刺激对感觉皮层的兴奋性作用,为临床循经远端选穴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自身前后对照,纳入健康志愿者10名,在电针左侧太冲前后测定阴部神经体感诱发电位(PSEP)、下肢体感诱发电位(LSEP),比较电针前后诱发电位的差异.结果:电针左侧太冲后,左下肢体感诱发电位...  相似文献   

9.
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简称SEP)是常见的感觉诱发电位之一,是当感觉器官、感觉神经或感觉传导途径上任何一点受刺激时,在中枢神经系统引导出的电位。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特异性躯体感觉传人通路、脑干网状结构及大脑皮层的机能状态。目前,SEP主要用脉冲电流诱发技术对刺激的性质、强度、持续时间、频率等参量加以控制,  相似文献   

10.
<正> 我们曾报导了电针单侧“胃俞”、“足三里”穴可以不同程度地抑制电刺激内脏神经引起的皮层诱发电位,证明了这些诱发电位与内脏痛觉有关以及穴位存在相对特异性,并分析了电针“足三里”穴抑制内脏神经-皮层诱发电位的外周传入途径。为了进  相似文献   

11.
张伟骏  裘涛  龚敏操 《中国中医急症》2013,22(10):1695-1696
目的 通过测定紧张型头痛患者早期认知功能障碍的指标听觉事件相关诱发电位,探讨对紧张型头痛进行评价的有效方法.方法 选择32例紧张型头痛患者,同时选取30名健康人作为正常对照组,均自愿参加观察.采用肌电诱发电位仪检测以上两组观察对象的听觉事件相关诱发电位,记录波型中潜伏期和波幅,紧张型头痛组患者均行头颅MR检查,除外颅内病变,分析以上指标与听觉事件相关诱发电位潜伏期和波幅的相关性.结果 紧张型头痛组听觉事件相关电位N1、P2、N2、P300的潜伏期与对照组比较有延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300波幅与对照组相比较明显减弱(P<0.01).结论 P300听觉事件相关诱发电位可能有助于对紧张型头痛患者的临床评价.  相似文献   

12.
许能贵  沈德凯  周逸平  王月兰 《中医杂志》2001,42(6):342-343,354
采用凝闭大鼠大脑中动脉致局灶必脑缺血模型,研究电针督脉经“大椎”、“人中”两穴对皮层体感诱发电位(SEP)和细胸超微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缺血组SEP各成分波幅明显降低,峰潜估期明显延长,细胞超微结构大部分崩解;电针组SEP各成分波幅略有降低,但峰潜伏期无明显延长,细胞超微结构大部分未破坏,表明电针可阻止神经元继发坏死,为针灸治疗缺血性中风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蝙蝠葛碱对电刺激引起的心脏去甲肾上腺素释放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高压液相色谱-电化学法测定了电刺激离体豚鼠心脏流出液的去甲肾上腺素(NE)含量。结果表明,蝙蝠葛碱30μmol/L可明显减少电刺激引起的NE净释放,表明蝙蝠葛碱具有抑制交感神经兴奋时神经末梢NE释放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针刺对豚鼠皮层听觉中枢兴奋性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针刺对豚鼠皮层听觉中枢兴奋性的影响史美育曾兆麟施建蓉张美莉(上海中医药大学200032)图书分类号R339.17关键词听觉皮质/针灸效应动物,实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针刺治疗耳聋与聋哑是中医学宝贵遗产。长期以来在这方面进行了大量的临床治疗工作[1...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丙泊酚镇静时电针对听觉诱发电位指数(AAI)的影响。方法:择期手术患者24例,根据丙泊酚效应室浓度随机分为Ⅰ组(1.0eg/mL)、Ⅱ组(1.5μg/mL)、Ⅲ组(2.0μg/mL)三组。静脉输入丙泊酚,电针合谷、内关穴,记录AAI变化。结果:电针后最初几分钟均有显著性升高,Ⅱ组电针20min时有显著降低(P〈0.05)。结论:AM能灵敏地反映电针针刺时引起的疼痛反应,在中等浓度丙泊酚镇静中电针可加强其镇静水平。  相似文献   

16.
针刺对急性脑梗塞患者体感诱发电位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观察不同的刺激方法对急性脑梗塞患者体感诱发电位(SEP)的影响。方法45例急性脑梗塞随机分为头穴针刺组和电Ti针组。结果头穴针刺组和电Ti针组对急性脑梗塞患者SEP均有不同的调节作用(P〈0.001,P〈0.05)结论头穴针刺组调节急性脑梗塞患者SEP的作用优于电Ti针组(P〈0.05)。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不同针刺方法对急性脑梗死患者体感诱发电位(SEP)的影响。方法将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头穴针刺组和电缇针组。结果头穴针刺组和电缇针组对急性脑梗死患者SEP均有良好的调节作用(P〈0.05),头穴电缇针组的效果优于头穴针刺组(P〈0.05)。结论电缇针法调节急性脑梗死患者SEP的作用优于头穴针刺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