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患者男,67岁,半年前发现上唇"黄豆粒"样大小肿物,无疼痛、麻木感,未予重视.近半年来肿物逐渐增大,有触压痛,遂来院就诊.体格检查:口内上唇可见一大小约1.5 cm × 1.0 cm黑褐色肿物,凸起于黏膜表面约0.5 cm,黏膜面光滑完整,质硬,边界清晰,活动度好,无明显触痛.双侧颌下及颈部未触及明显肿大淋巴结.实验室...  相似文献   

2.
正患者女,43岁,因"发现右侧乳腺包块1年余"入院。体格检查:包块位于右乳外上象限,单个,大小约1.8 cm×1.5 cm,无压痛,包块表面皮肤正常,乳头正常,无乳头溢液,腋窝未扪及明显肿大淋巴结。钼靶摄影提示:右乳外上象限分叶状结节影,拟BI-RADS分类4c类。超声检查:右侧乳腺12-1点钟方向距乳头约2.7 cm处腺体层内可见大小约1.2 cm×0.9 cm的  相似文献   

3.
4.
5.
患者男,38岁.无意中发现左颌下区一"杏核"大小肿物6月,无痛生长,因生长加快2周来院就诊.体检:颌面部左右不对称,左颌下区可触及一约8.0 cm×7.0 cm×5.0 cm大小肿物,质地硬,活动差,边界尚清,轻微压痛,张口及开口活动无异常,咬合关系尚可,左口底肿胀,舌底抬高,颌下及颈部淋巴结未及肿大.  相似文献   

6.
7.
患者男性,56岁,因左颈部肿物3d于2012年8月19日入院,该患者3d前无明显诱因发现左颈部肿物,突出皮肤表面,为求治疗而来我院就诊,门诊以“腮腺肿物”收入院。查体:左颈部见一肿物,突出皮肤表面,面积约4.5crnX12.0cm,质软,皮肤颜色正常,无压痛。超声检查提示:左侧腮腺下缘见一4.6cm×2.3cm、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探讨大涎腺腺样囊腺癌(ACC)的常规超声、超声造影特征,为临床早期诊断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因颌面部肿块就诊于浙江省肿瘤医院头颈外科,后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17例大涎腺ACC患者的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特征。结果 17例大涎腺ACC来源于颌下腺者12例(70.6%),腮腺者5例(29.4%)。病程3~240个月,平均病程为(42.9±62.1)个月。原发14例(82.4%),复发3例(17.6%),复发时间为36~132个月,平均复发时间为(70.7±43.2)个月。9例(52.9%)患者伴面颊部疼痛,1例合并嘴角偏斜,1例合并张口受限,1例合并舌活动障碍。17例均为形态欠规则的低回声结节,3例(17.6%)回声均匀;14例(82.4%)回声不均。11例肿块(64.7%)边界清晰,6例(35.3%)边界不清。4例(23.5%)肿瘤内未见明显血流信号(0级),11例(64.7%)肿瘤内血流信号Ⅰ~Ⅱ级,2例(11.8%)Ⅲ级。大涎腺ACC超声造影均表现为快进、向心性、高增强,增强不均匀,内可见低增强、无增区,增强后边界不清晰。17例ACC均累犯面神经,其中3例(17.6%)合并舌神经侵犯;4例(23.5%)合并脉管瘤栓;4例(23.5%)浸润横纹肌组织;1例合并下颌骨受累;1例(5.9%)合并颈部淋巴结转移。16例(94.1%)组织病理类型为筛孔型,1例(5.9%)为实质型。结论大涎腺ACC更易发生于颌下腺,面神经侵犯率高,常伴有面颊部疼痛及面神经功能障碍。ACC常规超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超声造影具有涎腺恶性肿瘤特征,同时结合其临床特征表现,能显著提高大涎腺的超声诊断率。大涎腺ACC术后远期复发率高,应长期超声随访。  相似文献   

10.
患者女,73岁,主因"3个月前偶然发现右下腹包块,近10日包块增大明显,伴腹痛、腹胀"入院.CEA:13.79 ng/ml,AFP:9.81 ng/ml,CA19-9:13.13 U/ml.  相似文献   

11.
患者女,31岁。因右下腹持续疼痛10h来诊。既往史:半年前右下腹隐约可触及约鸭卵大小的条状包块,无压痛,活动度良好。查体:右下腹可触及约鸭卵大小的长圆形包块,压痛,反跳痛阳性,无肌紧张,体温37.9℃,血常规:WBC11.5×109/L。超声检查:右下腹可探及约7.0cm×2.0cm的阑尾回声,边界清、规则,壁厚约1.0cm,回声低而不均,阑尾腔内可见少量无回声,并可见多个呈条状排列的强回声团(图1)。阑尾后方可见前后径0.7cm的不规则无回声区。CDFI:阑尾壁可见“星点状”血流信号。RI:0.75。PI:1.25。超声提示:阑尾炎合并阑尾腔内粪石,阑尾周围少量积液。…  相似文献   

12.
患者男性,85岁,因"双侧腮腺区包块10余年"而入院.患者有30余年吸烟史.专科检查:右侧耳前区扪及约一15.0 cm×8.0 cm大小包块,质中,边界不清,表面皮肤稍红,有轻微压痛;左侧耳垂下方扪及约一5.0 cm×3.0 cm 大小包块,质中,边界清,表面皮肤正常,无压痛(图1).  相似文献   

13.
患者女,56岁.“自行扪及腹部包块10余天”入院.查体:T36.5℃,P 80次/min,R 18次/min,BP138/74 mm Hg(1 mm Hg=0.133 kPa).腹部稍膨隆,可扪及明显包块,无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4次/min.妇科查体:子宫前方可及一超新生儿头大实性肿物,边界清,形态尚规整,活动度良,无触痛.超声检查:子宫前倾位,宫体大小约6.5 cm×6.3 cm×5.6 cm,肌壁回声粗糙不均,以后壁为著,后壁增厚,宫内膜前移,厚约0.4 cm,于子宫右上方可见一11.9 cm×11.3cm×10.5 cm囊实混合性肿物,边界清,大部分呈不均质中等回声,内见散在不规则液性区,其内可见细小点状回声(图1),CDFI于实性部分可检出血流信号.盆腔可及深约2.4 cm游离液体.  相似文献   

14.
患者男,64岁。主因肝区不适1个月,并放射至肩背部,无发热、恶心、哎吐、食欲减退而就诊。查体:皮肤、巩膜无黄染,全身浅表淋巴结不肿大,腹部未见异常,未及明显肿块。  相似文献   

15.
患者女,65岁.1年前无意中发现右耳垂下"米粒"大小肿物,3个月后肿物增大,并出现针刺样疼痛,时感局部麻木,到当地医院就诊,实施手术切除,切除组织未行病理检查.此后3个月肿物再次出现,生长速度较前加快,因疼痛加剧来我院就诊.专科检查:右侧耳垂下方明显隆起,皮肤颜色正常,皮温不高,可触及约6.0 cm×7.0 cm大小肿物,质韧,可压缩,边界尚清,活动,无明显压痛,大涎腺导管口无红肿,泌液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16.
1病历摘要女,32岁。主因自行扪及腹部包块伴间断腹痛9月,腹胀2月,加重1h于2004年12月19日入院。9个月前出现月经后腹痛,自己扪及下腹部一鸡蛋大小包块,以后渐长大,伴持续性腹部隐痛,经期腹痛加重,自认为痛经,服止痛药治疗。近2月腹胀明显,1h前腹痛加重,不能平卧,无发热,急诊入院。近半年来尿频,但无尿急、尿痛。月经规律,量中等。入院查体:体温37.1℃,生命体征平稳。面色苍白,急性面容,心肺未查见异常,下腹轻压痛,无反跳痛,无肌紧张。右下腹扪及一12cm×12cm肿物,边界欠清晰,轻压痛,移动性浊音可疑阳性。妇科检查:外阴、阴道、宫颈未见异常;…  相似文献   

17.
正腮腺腺淋巴瘤是较常见的腮腺良性肿瘤,其发病率仅次于多形性腺瘤[1-2],常因其超声表现与多形性腺瘤相似而难以鉴别。本组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52例腮腺腺淋巴瘤患者的声像图表现及临床资料,旨在探讨腮腺腺淋巴瘤的超声特征,提高超声对其的诊断准确率。资料与方法一、临床资料选取2011年11月至2014年12月我院住院腮腺腺淋巴瘤患者52例(共68个肿块),其中男44例(57个肿块),女8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腮腺腺淋巴瘤二维及彩色多普勒声像图表现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7例(63个病灶)腮腺腺淋巴瘤病人的声像图资料。结果:根据腮腺腺淋巴瘤超声表现,分为均匀低回声型(11个,17.5%);不均匀低回声型,呈"细网格状"结构(19个,30.2%);混合回声型,内部见斑片状强回声及无回声(33个,52.4%)。结论:腮腺腺淋巴瘤声像图特征性表现主要基于其病理组织结构的特点。超声检查对腮腺腺淋巴瘤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患者男,76岁,发现双耳下包块2年,突发右耳下疼痛1d来我院就诊,经门诊抗感染治疗2周后疼痛减轻,但肿块不消退而入院治疗。查体:右侧腮腺咬肌区较对侧明显肿大,肤色稍红,皮温稍高。右腮腺后下份下颌升支后下方扪及一直径约2.5cm肿块,质硬,活动尚可,轻压痛。触压右腮腺,见导管口有  相似文献   

20.
患者女,47岁.反复下腹痛1年余,近1个月来腹痛加剧.平素月经规则,量中,无痛经.妇科检查:宫颈肥大、中糜;宫体:前位,常大,无压痛,被宫旁左侧包块挤向右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