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 探讨小儿血液、尿液及其母亲母乳的人巨细胞病毒DNA检测结果在人巨细胞病毒感染的诊断价值。 方法 选取2017年—2018年期间在浙江大学丽水医院就诊的疑似人巨细胞病毒感染的患儿328例为研究对象。收集患儿血液、尿液和对应母乳标本,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人巨细胞病毒DNA载量;再将患儿血清用化学发光法检测HCMV-IgM,比较不同标本不同检测方法的阳性率。针对阳性患儿,对不同临床症状分布构成进行分析。 结果 328例患儿检测总阳性率为71.04%,男性患儿和女性患儿阳性率分别为71.02%和69.7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65,P=0.799)。血液、尿液和乳汁的人巨细胞病毒阳性率分别为49.09%、70.43%和58.23%,尿液阳性率最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1.147,P<0.001)。新生儿组的乳汁阳性率最高,为72.41%,28 d到1岁之间和1岁以上患儿尿液阳性率最高,各年龄组之间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人巨细胞病毒DNA和血清HCMV-IgM阳性率检出率分别为49.09%(161/328)和16.16%(53/328),2种方法联合检测的阳性检出率为49.69%,对比单一血DNA检测方法,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症状小于1岁患儿主要以黄疸,腹泻为主,大于1岁的患儿主要以肝损害和肺炎为主。 结论 在小儿血液、尿液及其母亲母乳HCMV-DNA的检测中,尿液HCMV-DNA对诊断患儿人巨细胞病毒有更好的临床应用价值。且尿标本留取方便、无创,易为家长和小儿接受,所以采用FQ-PCR方法对小儿尿标本进行检测能起到快速、简洁、灵敏的作用,对提高HCMV感染的诊断率有实际的临床意义,对于小月龄患儿临床应推广尿液HCMV-DNA检测。   相似文献   

2.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PCR)对308例婴儿肝炎综合征患儿检测尿中人巨细胞病毒-DNA(HCMV-DNA),用于诊断巨细胞病毒感染,阳性率45.8%。其中137例患儿用PCR和血清免疫学(ELISA)两种方法进行对照,其阳性率分别为61.3%和43%,两比较有显差异(P<0.005)。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贫困山区婴幼儿不同阶段巨细胞病毒 (CMV)感染及损伤因素。方法 用PCR (聚合酶链反应 )法检测婴幼儿不同月龄晨尿CMV -DNA ;母亲问卷了解本次妊娠经过 ,新生儿期及婴幼儿期发育情况 ;对其中45例母亲孕期CMVIgM ( )者 ,同时检测分娩后 2周内乳汁CMV -DNA。结果 先天感染组婴幼儿均为母亲孕期CMV感染者 ;母亲孕期CMV原发性感染者与复发性感染者子代CMV先天感染率间差别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1)。围生期感染组与围生期无感染组的母亲乳汁CMV -DNA阳性率间差别有显著性意义 ;围生期感染组婴幼儿以母乳喂养为主 ,出生体重偏低。获得性感染组家庭人均年收入为 734 0 0元 ,低于无感染组的 12 81 4 8元 (P <0 0 5 )。先天感染与围生期感染组婴幼儿症状性损伤与早期喂哺CMV -DNA ( )母乳有关 ,但与喂哺CMV -DNA ( )母乳持续时间无关。结论 宫内传播是CMV先天感染的主要传播途径 ,以原发性感染者明显 ,围生期感染与早期喂哺CMV-DNA ( )母乳相关 ,低出生体重与家庭经济状况差应视为婴幼儿CMV感染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荧光定量PCR技术(FQ-PCR)检测人巨细胞病毒(HCMV)-DNA在诊断婴儿HCMV感染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322例疑诊HCMV感染的婴儿,收集血液、新鲜尿液及母亲母乳,应用FQ-PCR检测HCMV-DNA。结果 322例疑诊HCMV感染的婴儿血液标本、尿液标本以及母乳标本的阳性率分别为15.2%,44.37%,57.15%。对母乳喂养的87例疑诊感染患儿进行尿液及对应母乳的FQ-PCR联合检测,其中40例尿液阳性的患儿母乳标本33例阳性,阳性率为82.5%;47例尿液阴性的患儿母乳标本24例阳性,阳性率为51.06%。结论 HCMV感染母乳是婴儿获得感染的主要途径之一。FQ-PCR是早期诊断婴幼儿HCMV感染的有效方法,对临床诊断及治疗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母乳人巨细胞病毒(HCMV)感染状况及HCMV通过母乳对婴儿的传播情况。方法应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方法分别检测156份母乳和与其配对确诊或疑诊HCMV肝炎患儿尿液中HC-MV-DNA含量。结果确诊或疑诊HCMV肝炎患儿母亲母乳HCMV-DNA阳性率为72.44%;尿HCMV-DNA阳性母乳喂养的婴儿HCMV-DNA阳性率为72.57%,明显高于HCMV-DNA阴性母乳喂养的婴儿(48.84%)(P〈0.01)。结论HCMV感染母乳是婴儿后天获得性HCMV感染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汉族、维吾尔族婴儿肝炎综合征患儿的病因构成比并比较二者之间是否存在差异。方法:对确诊婴儿肝炎综合征的维吾尔族患儿107例及汉族患儿121例病因分析并进行比较。结果:病原学检查结果,维吾尔族:巨细胞包涵体病毒感染为48例(44.9%),乙型肝炎病毒22例(20.6%),EB病毒10例(9.3%),丙型肝炎4例(3.7%),HIV感染2例(1.8%),梅毒螺旋体感染2例(1.8%),细菌培养阳性6例(5.6%),先天性胆道闭锁3例(2.8%),其他10例(15.0%)。汉族:巨细胞包涵体病毒感染为66例(54.5%),乙型肝炎病毒17例(14.0%),EB病毒6例(5.0%),丙型肝炎例(3.3%),HIV感染1例(0.8%),梅毒螺旋体感染1例(0.8%),细菌培养阳性4例(3.3%),先天性胆道闭锁2例(1.7%),其他21例(19.8%)。结论:婴儿肝炎综合征病因构成比在维吾尔族及汉族患儿之间无统计学差异,均为巨细胞包涵体病毒感染占第一位,乙肝病毒感染占第二位。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分析婴幼儿巨细胞病毒感染所致多脏器损害的临床特征。方法 对该院2010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28例巨细胞病毒感染的患儿的病历进行回顾性分析,并进行相关统计,观察患儿巨细胞病毒感染所致多脏器损害的临床特征以及巨细胞病毒感染的分布情况。结果 患儿年龄分布为4个月~3岁,发病年龄中位为18个月,其中4~6个月12例(42.9%),6个月~1岁12例(42.9%),1~3岁4例(14.3%);28例患儿中有肺炎患儿18例(64.3%),有肝炎患儿10例(35.7%)。结论 婴幼儿巨细胞病毒感染主要发生在肺炎和肝炎上,且患儿感染肝、肺炎主要发生在1岁后,及早的检测能够有效提高患儿诊治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利用巨细胞包涵体检测方法,探讨巨细胞病毒感染与要儿黄疸的关系.方法 取患儿的尿液及其母亲的尿液、乳汁和唾液标本进行涂片,瑞氏染色显微镜观察巨细胞包涵体,找到巨细胞包涵体为阳性,即巨细胞病毒感染.未找到巨细胞包涵体为阴性。结果 观察组31例要儿黄疸,巨细胞包涵体检查阳性21例,阳性率为67.7%;巨细胞包涵体阳性患儿母亲的尿液、乳汁和唾液标本,巨细胞包涵体阳性率分别为100%(21/21)、42.9%(9/21)、23.8%(5/21);对照组30例正常要儿及其母亲的标本均为阴性.结论 巨细胞包涵体检查可明确巨细胞病毒感染,确定产毒性,巨细胞病毒感染是要儿黄疸的主要因素之一,要儿巨细胞病毒感染与其母亲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胆道闭锁患儿巨细胞病毒的感染率,探讨巨细胞病毒感染与胆道闭锁发病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5例经过手术或者胆道造影等证实为胆道闭锁的患儿进行血清学的CMV-IgM以及CMV-IgG检测;同时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对此15例患儿的肝脏活检标本以及9例尸检婴儿的肝脏组织进行CMV DNA检测,检测巨细胞病毒的感染率.结果15例胆道闭锁患儿中,应用ELISA法对血液标本进行检测,仅CMV-IgG阳性3例(20%),CMV-IgG及CMV-IgM均阳性者7例(46.7%);应用实时荧光PCR法对肝脏活检组织进行检测,CMV DNA阳性病例6例(40%),其中CMV-IgM(ELISA法)与CMV DNA(RT-PCR法)均阳性4例,均阴性6例.在9例同期尸检婴儿肝脏组织中,1例CMV DNA阳性,阳性率为11.1%,明显低于胆道闭锁患儿的巨细胞病毒感染率.结论巨细胞病毒感染可能在部分胆道闭锁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抗巨细胞病毒(CMV)IgM和抗CMV·IgG,应用原位杂交法检测尿CMV—DVA证实为CMV肝炎患儿40例,用同种方法检测患儿母亲40例,结果80%患儿母亲CMV标志物阳性。先天感染组肝功能损害及肝脾肿大的程度明显重于围产组和生后感染组(P<0.01),而且重症病死率高达33.3%,但幸存的CMV肝炎患儿肝脏病变大多能恢复,一般不发生慢性肝脏病变。婴儿CMV感染的主要途径可能源于母婴间的垂直传播和水平传播。  相似文献   

11.
婴儿肝炎综合征巨细胞病毒感染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人巨细胞病毒(HCMV)在婴儿肝炎综合征中的病因学地位,方法:52例以黄疸,肝肿大和血清转氨酶(ALT)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婴儿肝炎综合征患儿为观察组,50例无黄疸,肝肿大和ALT升高的肺炎,败血症和腹泻病患儿为对照组,测定血清HCMV-IgG,IgM(ELISA法)和HCMV-DNA(PCR法),进行组间比较。,结果:观察组血清IgG,IgM和DNA的阳性率都高于对照组,分别是:IgG73%和50%(P<0.05),IgM40%和4%(P<0.001),DNA44%和24%。结论:HCMV是婴儿肝炎综合征的重要致病因子,HCMV肝炎约占婴儿肝炎综合征的40%左右。  相似文献   

12.
更昔洛韦并IVIG治疗HCMV婴儿肝炎综合征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人巨细胞病毒(HCMV)婴儿肝炎综合征的有效治疗方案。方法选择2003~2005年住院的76例HCMV婴儿肝炎综合征病儿,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给予更昔洛韦(GCV)联合静脉用人血免疫球蛋白(IVIG)治疗;对照组单用GCV治疗。两组其他辅助治疗相同。结果治疗组肝功能恢复及病毒载量下降均较对照组明显(t=2.334~3.580,P<0.05)。结论GCV联合IVIG治疗HCMV婴儿肝炎综合征优于单用GCV。  相似文献   

13.
<正>Objective:To evaluate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Chinese medicine(CM) in treating infantile cytomegalovirus hepatitis(ICH).Methods:A total of 100 infant ICH patients were randomly assigned to two groups,60 in the treatment group and 40 in the control group.Ganciclovir was administered to all patients via intravenous dripping at dose of 5 mg/kg every 12 h for 2 weeks,followed by 5 mg/kg once a day for 5 days every week;the whole treatment course lasted 8 weeks.Besides,the patients in the treatment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CM of Qinggan Lidan Decoction(清肝利胆汤,QLD) during icteric stage,and Yigan Jiangmei Decoction(益肝降酶汤,YJD) in non-icteric hyper-aminotransferase stage by oral medication,while for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glucurolactone 50 mg was given three times per day.The efficacy of treatment was evaluated at the ends of 2nd,4th and 8th weeks,respectively.And a follow-up study was carried out for 6-24 months.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95.0%(57/60) in the treatment group and 77.5%(31/40) in the control group;the overall curative effect in the former was superior to that in the later,showing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P=0.021). Cholestasis and liver function were Improved in both groups,and the effect of reducing serum bilirubin level in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more rapid and extensive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which could reduce the post-hepatitis cirrhotic risk caused by long-term cholestasis and liver cell damage.Conclusion:The therapeutic efficacy of integrated CM and Western medical drug therapy,by using QLD during icteric stage and YJD in nonicteric hyper-aminotransferase stage,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routine Western medical treatment alone;it was an ideal project for the treatment of infantile cytomegalovirus hepatitis.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巨细胞病毒感染对甲型肝炎患儿血清及唾液中抗HAV -IgM的影响。 方法 :在 5 1例急性黄疸型肝炎 (急黄甲肝 )合并巨细胞病毒 (CMV)感染的患儿中 ,于病程 10d内、1~ 3月、3~ 6月同时检测血清和唾液中抗HAV -IgM。 结果 :原发性CMV感染者 1~ 3月的唾液抗HAV -IgM检出率明显高于血清检出率 (10 0 % ,37.5 % ,P =0 .0 11) ,活动性CMV感染者唾液中抗CMV -IgM检出率显著高于非活动组及 4例单纯急黄甲肝者。结论 :唾液中抗HAV -IgM可能不直接来自血浆 ,更具临床检测价值 ,活动性CMV感染可延缓唾液中抗HAV -IgM的消退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婴儿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CMV)感染性肝炎病毒载量与γ-谷氨酰转移酶(γ-glutamyltransferase,γ-GGT)的相关性及其对预后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医院收治的163例CMV感染性肝炎患儿为研究对象,收集患儿基本资料,自患儿入院治疗后随访6个月统计其预后情况。分析CMV感染性肝炎患儿病毒载量与γ-GGT的相关性,分析影响CMV感染性肝炎患儿近期预后的因素,分析CMV病毒载量与γ-GGT预测CMV感染性肝炎患儿近期预后的价值。结果 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CMV感染性肝炎患儿CMV-DNA病毒载量与γ-GGT水平呈正相关(P<0.05)。163例CMV感染性肝炎患儿随访期间27例预后不良,136例预后良好。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CD4+/CD8+(OR:6.019,95%CI:2.477~14.629)、γ-GGT(OR:4.486,95%CI:1.846~10.903)、CMV-DNA载量(OR:5.859,95%CI:2.411~14.240)是影响CMV感染性肝炎患儿近...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利用代谢组学技术探讨人巨细胞病毒(HCMV)肝炎湿热内蕴证的证候实质。方法 收集20例HCMV肝炎湿热内蕴证的患儿和20例正常对照组婴儿。采用超高效液相-线性离子阱/静电场轨道阱质谱联用技术对这些受试者的血浆及尿液样本进行代谢组学研究。通过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对这些代谢数据进行分析,同时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评价潜在生物标志物的特异性和敏感性。结果 共检测到1 076个血浆代谢物和414个尿液代谢物。最终共鉴定出22个血浆代谢物和7个尿液代谢物,涉及鞘脂、甘油磷脂、组氨酸、甘油酯和脂肪酸代谢,其中鞘磷脂和甘油三酯可作为HCMV肝炎湿热内蕴证潜在的生物标记物。结论 代谢物和生物标志物的确认为探讨HCMV肝炎湿热内蕴证的证候实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婴儿巨细胞病毒肝炎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婴儿巨细胞病毒(CMV)肝炎的临床特点,使用更昔洛韦治疗并观察其疗效。方法:对2001年1月至2005年12月确诊CMV肝炎的30例婴儿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婴儿CMV肝炎的临床表现轻重不一,临床主要表现为黄疸、肝脾肿大及肝功能异常,并可同时累及其它系统;应用更昔洛韦治疗,87%(26/30)病例黄疸及80%(24/30)的血清谷丙转氨酶(ALT)下降,且无明显不良反应,随访肝功能,肝脾肿大逐渐恢复。结论:CMV肝炎临床主要表现为黄疸、肝脾肿大及肝功能异常,应用更昔洛韦治疗具有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8.
本文将28例巨细胞病毒性肝炎患儿随机分成两组,用MTT比色法研究了特异性免疫核糖核酸(iRNA)对巨细胞病毒性肝炎患儿外周血IL-2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iRNA能提高巨细胞病毒性肝炎患儿外周血IL-2水平,治疗组患儿外周血IL-2水平比对照组明显增强。本研究为临床治疗巨细胞病毒性肝炎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新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腹腔镜在婴儿巨细胞病毒性肝炎(淤胆型)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对10例采取腹腔镜直视下胆道冲洗治疗的巨细胞病毒性肝炎(淤胆型)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0例患儿治疗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0.05,P〈0.01)。结论婴儿巨细胞病毒性肝炎(淤胆型),经内科治疗后疗效不明显者,可行腹腔镜下胆道冲洗,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成人巨细胞病毒肝炎的临床特征及巨细胞病毒重叠感染是否为加重慢性重型乙型肝炎肝损害的因素.方法采用ELISA方法检测抗巨细胞病毒IgM,对15例巨细胞病毒肝炎患者与20例急性甲型肝炎患者、13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与20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重叠巨细胞病毒感染患者的临床表现和肝功能进行观测比较.结果巨细胞病毒肝炎患者与急性甲型肝炎比较:巨细胞病毒肝炎患者胆汁瘀积症状及病毒血症与后者对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消化道症状无差异(P>0.05).肝功能比较:巨细胞病毒肝炎与息性甲型肝炎梗阻性指标存在显著差异(P<0.01),肝实质损害指标无显著性差异(P>0.05).巨细胞病毒重叠感染慢性重型乙肝患者临床表现及肝实质损害指标与慢性重型乙肝患者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巨细胞病毒肝炎患者以急性瘀胆型肝炎表现为主,预后良好;巨细胞病毒重叠感染不能加重慢性重型乙肝患者肝损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