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王红  王莹 《中国乡村医生》2009,11(18):191-192
目的:ALT〈2×ULN的慢性HBV感染者进行肝活体组织检查,以观察患者的肝组织学病变程度。方法:31例患者中男19例,女12例,平均30岁,ALT正常9例,高于正常但〈2×ULN的22例,所有患者接受肝活体组织检查。结果:31例A1月正常或异常但〈2×ULN的慢性HBV感染者肝脏炎症活动度及纤维化分级情况,其中ALT正常组9例,A1月异常但〈2×ULN组22例,除3例无肝炎病理改变外(GO,SO),1例确诊为肝硬化(G3,S4),其余病例肝脏病理均有轻度(G1-2,S1—2)改变。结论:在ALT〈2×ULN的慢性HBV感染者中多数具有不同程度的炎症或纤维化,其中个别患者甚至己发展至肝硬化。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宜宾地区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2×正常值上限(ULN)慢性HBV感染者的肝组织病理学特征。方法:选择97例宜宾地区ALT2×ULN慢性HBV感染者进行肝穿刺活检,并对不同炎症分级和纤维化分期患者的血常规、凝血酶原时间(PT)、肝功能和HBV-DNA定量等情况进行比较。结果:97例患者中,40.2%患者炎症分级≥G2,10.3%患者纤维化分期≥S2,G≥2组患者的ALT水平高于G2组;S≥2组患者的构成比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升高;血清HBV-DNA水平和HBe Ag状态与肝脏的组织学改变无关。结论:对ALT2×ULN慢性HBV感染患者应考虑进行肝穿刺活检,特别是那些年龄≥40岁且ALT≥50 U/L者。  相似文献   

3.
程斐 《浙江医学》2011,33(10):1533-1534
针对慢性HBV感染者,一般将ALT≥2X正常上限值(ULN)或肝组织炎症分级≥G_2级和/或纤维化分期≥S_2期作为抗病毒治疗的重要指征,但有文献报道在ALT持续正常及轻度升高的慢性HBV感染者中仍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存在显著的肝脏组织学改变[1-4]。  相似文献   

4.
《中国医学创新》2016,(18):145-148
目的:分析宜宾地区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2×正常值上限(ULN)慢性HBV感染者的肝组织病理学特征。方法:选择97例宜宾地区ALT<2×ULN慢性HBV感染者进行肝穿刺活检,并对不同炎症分级和纤维化分期患者的血常规、凝血酶原时间(PT)、肝功能和HBV-DNA定量等情况进行比较。结果:97例患者中,40.2%患者炎症分级≥G2,10.3%患者纤维化分期≥S2,G≥2组患者的ALT水平高于G<2组;S≥2组患者的构成比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升高;血清HBV-DNA水平和HBe Ag状态与肝脏的组织学改变无关。结论:对ALT<2×ULN慢性HBV感染患者应考虑进行肝穿刺活检,特别是那些年龄≥40岁且ALT≥50 U/L者。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低于2倍正常值上限(upper limits of normal,ULN)的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临床特征和肝组织病理学改变的关系.方法:将110例行肝活检的慢性HBV感染者按照ALT≤1×ULN和1 × ULN<ALT<2×ULN分成Ⅰ(n=64)、Ⅱ(n=46)组,分析其ALT水平、HBV DNA复制水平、年龄与肝组织病理学改变之间的相关性.结果:Ⅰ、Ⅱ组患者肝组织炎症活动度和纤维化程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中共有21.82%的患者肝组织炎症活动度≥G2级,29.09%的患者肝组织纤维化程度≥S2期,19.09%的患者肝组织学表现为肝硬化(S4期).HBV DNA载量≥10 7(拷贝/ml)的患者年龄分布相对较年轻,肝组织的炎症和纤维化程度也相对较轻.共有81例予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显示肝组织内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和核心抗原(HBcAg)的表达,2组患者肝组织内HBsAg和HBcAg的免疫染色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HBV感染者的临床生化和病毒学指标并不能完全反映肝脏病变的真实情况,对年龄较大的、病程较长的患者,无论ALT水平如何,均建议行肝活检,尤其可早期发现隐匿性肝硬化.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谷丙转氨酶(ALT)持续正常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肝组织学发生显著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并进一步构建预测肝组织学病变的无创模型.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6年5月至2020年11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ALT持续正常HBeAg阳性慢性HBV感染者251例.所有入选患者均未曾接受抗病毒治...  相似文献   

7.
HBV持续复制可能是慢性乙型肝炎持续活动、血清谷雨转氨酶(ALT)反复波动的重要原因,通常通过检测血清HBV标志物了解是否有HBV复制,但在某些HBsAg(-)和HBV标志物全阴的慢性乙型肝炎,其ALT反复异常难以解释。作者利用PCR检测HBsAg( )和HBsAg(-)慢性乙肝血清中HBV DNA,以查明慢性乙肝与HBV复制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慢性乙肝病毒(HBV)感染而临床ALT持续正常者临床称为慢性HBV携带者,是否需要抗病毒治疗是临床医师所困惑的问题。据报道[1]80%~100%肝功能正常的HBV感染者肝组织病理均有异常改变。笔者对105例慢性HBV携带者进行肝穿组织病理学检查及血清学检查,结果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正>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导致慢性肝脏疾病的最常见病因。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1],全球约20亿人曾感染过HBV,其中3.5亿人为慢性HBV感染者,每年约有100万人死于HBV感染所致的肝衰竭、肝硬化和肝细胞癌(HCC)。文献~[2]报道,在谷丙转氨酶(ALT)持续正常的慢性HBV感染者中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存在着肝组织学的病变。本文对308例轻型慢性乙型肝炎肝组织病理相关因素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0.
慢性乙型肝炎是我国常见的慢性传染病之一,其中35%可发展为慢性乙型肝炎,65%可演变为肝硬化,80%的原发性肝癌(HCC)与HBV感染有关[1].根据乙型肝炎防治指南,ALT≤2×ULN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需要进一步明确肝功能病理分级,确定下一步治疗,但有创检查不能被大多数肝炎患者接受,为进一步探讨血清学指标与病理分级分期之间的关系,本文对32例ALT≤2×ULN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穿刺活检患者的临床血清学指标与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11.
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与代谢综合征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与代谢综合征(MS)的相关性。方法根据MS的组分数将351例患者分为MS1组、MS2组和MS3组;根据糖代谢情况分为正常糖耐量(NGT)组、空腹血糖受损(IFG)/糖耐量减低(IGT)组和糖尿病(T2DM)组,观察各组间ALT及AST/ALT比值的差异及其与MS的关系,并评价ALT升高对患MS的危险性。结果随着MS的进展,从MS1到MS3组,ALT逐渐升高,AST/ALT逐渐降低(P<0.01);MS3与MS1患者的ALT及AST/ALT比值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S3和MS2组仅AST/ALT比值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GT组、IGT/IFG及T2DM组的ALT水平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组间AST/ALT比值逐渐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T2DM组与NGT组相比ALT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LT水平及AST/ALT比值与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空腹血浆真胰岛素及腰围存在相关性(P<0.01)。根据ALT水平进行四分位分组分析,四组Oddratio(95%可信区间)分别为0.325(0.115-0.915),1.805(1.368-2.382),1.982(1.562-2.515)和1.985(1.554-2.536),ALT水平较高的人群比ALT低的人群患MS的危险性相对较高。结论ALT升高与MS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对于MS高危人群需正确认识位于参考值范围上限附近的ALT水平。ALT水平与其他MS指标相结合有利于正确评价MS的进展情况。  相似文献   

12.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17):112-115
目的建立盘锦地区ALT参考区间,同时分析血脂(TG、TC)对ALT的影响。方法收集1816名健康体检者资料,以IFCC推荐的非参数方法建立盘锦周边健康人群ALT参考范围,并根据血脂(TG、TC)水平,将其分为A组(正常组)、B组(TC异常组)、C组(TG异常组)、D组(TC、TG均异常组),分析TG、TC与ALT的相关性,比较各组间ALT水平。结果 ALT参考区间除按性别划分外,男性参考区间还需按年龄划分,盘锦地区男性ALT参考区间为:20~69岁组:8.00~56.00 U/L,70~79岁组:7.50~45.75 U/L,女性ALT参考区间为:7.00~44.00 U/L;TG与ALT水平显著相关,而TC只与男性ALT水平相关,男女D组ALT水平与A组、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男性C组与A组、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偏相关结果相符。结论本研究建立了盘锦地区ALT的参考区间并初步分析了血脂(TG、TC)对ALT水平的影响,为临床诊疗工作提供了更有意义的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13.
检测血清铁蛋白在肝损伤评估中的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SF在肝损伤时的变化并分析用于肝损伤评估的可能性。 方法 对 10 2例HB、86例HA、5例DIH患者用ELISA定量测定其SF ,用化学法测定ALT、TB。 结果 HA、HB及DIH的急性期SF和ALT均明显增高 (P<0 0 1)。HA恢复初期多数患者ALT恢复正常 ,SF虽然有下降但仍未正常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ALT、TB正常的HB患者SF明显增高 (P <0 0 1) ,并与ALT和 /或TB呈正相关 ;DIH急性期SF极度增高。重症肝炎ALT下降时 ,有SF持续升高。 结论 血清铁蛋白检测是评价肝功能状态的实用指标 ,比ALT更能反映肝损伤的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汉族中年人群中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随年龄增长的变化趋势。方法  在泰州人群健康跟踪调查的基线中选取2012年3月至2013年2月的资料,对11 553名30~64岁常住居民的ALT与年龄进行横断面分析。年龄按五分位数分成5组(30~41岁、42~45岁、46~51岁、52~57岁、58~64岁),多因素调整后,比较各年龄组的ALT水平。结果  男性ALT水平(25.35±13.24) IU/L高于女性ALT水平(19.80±9.94) IU/L,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5组男性ALT水平分别是29.49、27.04、25.93、24.26和22.01 IU/L,组间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5组女性ALT水平分别是18.35、18.23、19.86和21.60、21.00 IU/L,组间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汉族中年男性中ALT水平随着年龄增长而降低,而女性ALT水平在52~57岁出现峰值。在调整了吸烟、饮酒、教育程度、体质指数等因素后,男性和女性的ALT水平随年龄增长的变化趋势基本不变。结论  在30~64岁汉族人群中,血清ALT水平随年龄的变化趋势在男性和女性中不同。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无偿献血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异常与HBsAg和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及非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对242480例献血者标本进行检测,统计ALT、HBsAg和抗-HCV阳性不合格项目的构成比,分析ALT水平与HBsAg和HCV感染的相关性。结果 ALT水平与HBsAg阳性显著相关(r=0.6140,P<0.005),与抗-HCV阳性呈低度相关(r=0.3684,P<0.001)。结论 ALT水平与HCV和HBsAg感染呈正的直线相关。  相似文献   

16.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是病毒性肝炎的非特异性指标,病理因素和非病理因素均可使ALT值异常升高,ALT检测结果超标是国内采供血机构血液报废的主要原因。目前GB-18467-2001《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规定的ALT上限是否适合国内新时期献血人群值得探讨,开展对ALT参考值的调查,分析ALT不合格的影响因素,对于ALT标准的修订、血源的保护以及指导血液机构采供血工作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血清铁蛋白测定在肝损伤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血清铁蛋白 (SF)在肝损伤时的变化 ,将SF用于肝损伤评估的可能性。方法 :对 71例乙型病毒性肝炎(HB)、78例甲型病毒性肝炎 (HA) ,3例药物性肝炎 (DIH)患者用ELISA法定量测定其血清铁蛋白 ,用化学法测定其谷丙转氨酶 (ALT)、血清总胆红素 (TB)。结果 :HA ,HB及DIH的急性期SF和ALT均明显增高 (P <0 .0 1)。HA恢复初期多数患者ALT恢复正常 ,SF虽然有下降但仍未正常 ,与对照组比较仍有显著性 (P <0 .0 1)。ALT、TB正常的HB患者有SF增高 (P <0 .0 5 ) ,ALT、TB异常的HB患者SF明显增高 (P <0 .0 1) ,并与ALT和 /或TB呈正相关。DIH急性期SF极度增高。重症肝炎ALT下降时 ,有SF持续升高。结论 :血清铁蛋白检测是评价肝功能的又一实验室指标 ,其比ALT更能反映肝损害的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血清甘氨酰脯氨酸二肽氨基肽酶同工酶与丙氨酸氨基移换酶比值(GPDA-F/ALT)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同步检测108例肝癌和130例不同良性肝病患者血清GPDA-F与ALT活性,观察GPDA-F/ALT在良恶性肝病的改变,并对肝癌患者GPDA-F/ALT与甲胎蛋白(AFP)的关系,以及GPDA-F/ALT与肿瘤大小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 肝癌患者GPDA-F/ALT明显高于良性肝病,GPDA-F/ALT对AFP阴性肝癌和小肝癌均有一定诊断价值,GPDA-F/ALT对肝癌的诊断特异性和准确率均高于单项GPDA-F。结论 与GPDA-F相比,GPDA-F/ALT对肝癌具有更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9.
Wang YH  Li M  Gao S  Zhang XJ  Li LX  Zhang K 《中华医学杂志》2011,91(48):3426-3430
目的 探讨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水平与胰岛素抵抗(IR)及胰岛β细胞功能之间的关系.方法 收集2型糖尿病(T2DM)一级亲属351例,所有受试者均行75 g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检测体质指数(BMI)、腰臀比、血压、血脂、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血糖、真胰岛素(TI)及胰岛素原(PI),采用稳态模式( HOMA)评价胰岛素抵抗(HOMA-IR)及胰岛β细胞功能(HOMA-β).根据ALT四分间距,分为ALT 1组(<12.9 U/L)、ALT 2组(12.9 ~ 17.3 U/L)、ALT 3组(17.4~24.2 U/L)、ALT4组(≥24.2 U/L).结果 随着ALT水平升高,ALT4组与ALT1组比较,BMI[ (26.3±2.9)kg/m2比(23.2±3.7) kg/m2,P<0.01]、HOMA-IR[1.93(1.21 ~ 3.26)比1.06(0.65 ~1.54),P<0.01]、LnHOMA-β(2.00±0.32比1.87±0.28,P<0.05)均升高,血压、血脂、血糖、TT、PI亦升高(P<0.05或P<0.01);随着代谢紊乱数目增多(无代谢紊乱与3~4个代谢紊乱数目组间比较),ALT[ 23.3( 16.3 ~ 37.6) U/L比14.3(10.3 ~18.5)U/L,P<0.01]和AST[ 21.5( 18.3 ~32.8)U/L比17.9(15.5 ~22.1)U/L,P<0.01]水平均升高;校正性别、年龄、BMI和腰臀比后血清ALT依然与血压、血脂、血糖、TI、2 h-PI、2 h-PI/TI、HOMA-IR和代谢紊乱数目呈正相关(r=0.117 ~0.236,P<0.05或P<0.0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ALT与性别、甘油三酯、HOMA-IR、总胆固醇和2 h-PI呈独立正相关(P<0.05或P<0.01).结论 高ALT水平与代谢综合征、IR和胰岛β细胞功能代偿性增加密切相关,ALT水平独立于IR与代谢综合征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在正常值范围内轻度升高对代谢综合征(MetS)的预警作用.方法 收集2011年3月至2011年10月在南京南钢医院体检中心进行健康体检的企业职工健康体检资料.体检项目包括体重指数、腰围、血压、空腹血糖、谷丙转氨酶、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依据改良的NCEP-ATPⅢ定义的MetS诊断标准,比较不同ALT值MetS的发病率.结果 符合入组标准的研究对象共5 857例,其中男性4 379例(74.8%),女性1 478例(25.2%).该人群代谢综合征患病率为13.1%,(男16.5%,女2.9%).MetS组ALT异常者(>40 U/L) 258例占33.9%,非MetS组ALT异常者(>40 U/L) 503例占9.8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健康体检人群中MetS组患者个体ALT水平升高为(39.30±26.91) IU/L,而非MetS组ALT水平为(22.51±16.77) IU/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着ALT值的增加,Mets发病率增加.结论 ALT异常者中MetS发病率明显增高;ALT值在正常值范围内,随着ALT值的增加,Mets的发病率也逐渐增加.通过ROC曲线获得ALT截止值为23.55 IU/L,较现行临床正常参考值对Mets有更好的预警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