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从114眼中分析了先天性白内障手术后无晶体眼的视网膜脱离(ARDC)的临床所见,目的在于识别其临床特征及阐明其病因,从而提供最好的处理方案。 114眼(102人)先天性白内障手术的方法如下:刺开及吸出术1眼,吸出术2眼,囊内摘出术3眼。病人中术后发生视网膜脱离者男性72.5%,女性27.5%,统计学上有显著差异。视网膜脱离发生的年龄从13个月~56岁,平均31.9岁。有二  相似文献   

2.
高度近视眼白内障术后并发视网膜脱离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高度近视眼行白内障摘除及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并发裂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发生率、相关危险因素及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高度近视眼行白内障摘除及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患者146例(232只眼)。裂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在术后随访的3年时间发生。所有眼均进行了详细的眼科检查,包括:最佳矫正视力、眼底检查、A超眼轴长度测量。结果:15只眼发生裂孔源性视网膜脱离(6.4%),均需行玻璃体视网膜手术进行视网膜复位。从白内障手术到发生视网膜脱离的平均时间为10±9个月(0.5~32个月)。视网膜脱离经手术治疗后视力为手动/10cm~0.06,12只眼(80%)最终视力低于白内障术前。术中后囊膜破裂与术后视网膜脱离的发生显著相关(P〈0.01),60%(9/15)的视网膜脱离患者术中发生了后囊膜破裂。结论:高度近视眼白内障术后并发裂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发生率为6.4%,其预后差。术中发生后囊膜破裂患者术后发生视网膜脱离的危险性更高,对术中后囊膜破裂患者需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3.
沈孝军  彭超  王琛 《国际眼科杂志》2016,16(8):1576-1578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除术后视网膜脱离的原因、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近4 a行20 G标准三通道玻璃体切除手术的患者病例资料,术后发生视网膜脱离的病例纳入研究对象,分析视网膜脱离的特点及处理。术后发生视网膜脱离共23例24眼。年龄24~67(平均49.0±12.0)岁。男17例18眼,女6例6眼。右眼6眼,左眼18眼。结果:视网膜脱离的24眼中,18眼(75%)无任何症状,为常规检查时所发现;6眼(25%)为视力下降或眼前黑影遮挡就诊时发现。视网膜脱离距离玻璃体切除术后的时间1~223(平均40.7±54.2)d,其中10眼(42%)发生于1wk内,14眼(58%)发生于1 mo内。视网膜脱离的直接原因中:新发视网膜裂孔19眼,共27个裂孔;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 PVR)4眼;原裂孔未封闭1眼。所有视网膜脱离最终均完全复位。结论:视网膜新裂孔的发生是导致玻璃体切除术后视网膜脱离的最主要原因,应重视术后早期周边视网膜的检查;经过及时的再次手术,视网膜均可得以复位。  相似文献   

4.
LASIK术后视网膜脱离治疗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术后患者视网膜脱离发生的原因及治疗的效果。方法对11例LASIK术后发生视网膜脱离的患者进行充气式视网膜固定术或巩膜扣带术治疗,并追踪观察6~18个月。结果11例患者中,8例患者经过一次手术后视网膜复位,2例患者接受了第2次充气式视网膜固定术,1例患者接受了第2次巩膜扣带术,最终达到视网膜复位。结论本组患者发生视网膜脱离后就诊及时,经过充气式视网膜固定术或巩膜扣带术后视网膜复位。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氩激光光凝术应用于硅油填充眼下方复发性视网膜脱离临床治疗的适应症并观察其临床疗效。方法 对45例硅油填充术后下方视网膜再脱离的患者采用氩激光光凝“筑堤”的办法,以限制视网膜脱离范围的进一步发展,待硅油填充术后3~4个月后再行硅油取出术;术中BIOMⅡ镜直视下用笛针经裂孔吸出脱离区视网膜下液复位视网膜后,激光光凝脱离区视网膜。激光参数为:能量120~150mw,曝光时间0.1s,光斑直径300~500um。结果 45眼中.氩激光光凝术后除4眼视网膜脱离范围扩大需及时行硅油置换视网膜复位术外,其余41眼视网膜脱离范围固定,硅油取出术后4眼因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发生视网膜脱离。结论 对于硅油填充术后下方复发性视网膜脱离患者,氩激光光凝是一种能稳定视网膜脱离范围、操作简单、节省治疗时间和费用,以便硅油早期取出的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重硅油填充术治疗硅油眼复发性视网膜脱离9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重硅油作为眼内填充物治疗硅油眼复发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效果。方法:2008-01/2009-06期间我院收治的硅油眼复发性视网膜脱离患者9例9眼,均采用取油、剥膜、视网膜复位、重硅油填充术。其中男6例,女3例;年龄23~45(平均33.78±6.89)岁;原有眼球穿通伤6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3例;伴不同程度的视网膜前及下增殖。重硅油填充术前手术次数1~3次,接受1次手术1例、2次手术5例、3次手术3例。患者随访观察时间3~10mo。所有患者先行硅油取出然后依病情联合剥膜、重水应用、激光、冷凝、气液交换等,最后行重硅油填充。结果:术后1wk全部病例视网膜均获复位,复位率100%。随访期间总共4例发生视网膜再脱离,视网膜脱离最早出现为术后1.5mo,最迟出现为术后3mo,2例为重硅油存留时发生,2例为重硅油取出术后,复位率56%;最后一次随访时视力较术前改善者5例,改善率56%;7例术后眼压较术前有升高,药物均可控制;9例术后前房均有反应,且持续时间较长,2~3mo;本组病例重硅油填充术后均发生乳化现象,最短2wk即发现乳化小滴,最长3mo,平均2.08±0.58mo。结论:重硅油填充治疗复杂性视网膜脱离应严格掌握适应证、密切随访观察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外伤眼硅油取出术前视网膜预防性和强化性光凝对预防取出油后视网膜再脱离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45例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取出硅油前行视网膜赤道部环形(360°)预防性光凝和视网膜裂孔区进行强化性光凝.激光参数:光斑直径250~350μm,时间0.2~0.3s,光斑间距1~1.5个光斑,以出现三级光斑为准,光凝4~5排.结果 硅油取出术后随访6~37个月,视网膜复位良好者42例,占93.33%.3例发生视网膜再脱离,占6.67%.其中1例因出现新的裂孔而视网膜再脱离;另2例取油后脱离越过激光斑发生视网膜再脱离.视网膜再脱离的发生率明显低于文献报道的最高达25%以上者.结论 硅油取出术前进行视网膜预防性和强化性激光光凝,可明显减少取硅油术后发生视网膜再脱离.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视网膜脱离术后黄斑表面膜形成的临床原因。方法回顾我院1997年1~5月156例术前无黄斑表面膜的视网膜脱离术后随访记录,随访期3~7月,从术前视网膜条件、手术方式及术后处理三方面对术后明确有黄斑表面膜形成的6眼进行临床分析。结果视网膜脱离术后黄斑表面膜的发生率为3.8%,平均发生时间为术后二月,视力下降,视物变形。结论术前黄斑脱离,视网膜裂孔大靠近黄斑部,术中冷凝过多过强,术后仰卧等均可能是黄斑表面膜形成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高度近视白内障术后视网膜脱离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评估高度近视眼白内障术后视网膜脱离的发生率.方法 从2003年1月至2006年12月间行白内障手术的高度近视患者,357例586只眼,平均随访35.6月(8~12月),术前平均眼轴长度为30.68 mm(26.11~35.17 mm).结果 15只眼(2.56%)术后并发视网膜脱离.术前39只眼(6.65%),术后64只眼(10.92%)行预防性光凝治疗,随访期间未见发生视网膜脱离.结论 白内障手术会增加高度近视眼并发视网膜脱离的风险.白内障术前、术后预防性光凝对减少术后并发视网膜脱离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0.
LASIK术后视网膜脱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LaserinsituKeratomileusis ,LASIK )后视网膜脱离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 :对我院 1996年 7月至 1998年 10月的 2 836例 (5 60 9只眼 )LASIK手术后发生视网膜脱离的 6例 (6只眼 ) (A组 )和1998年 11月至 2 0 0 0年 12月行LASIK手术 2 160例 (4165只眼 )无视网膜脱离发生 (B组 )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A组 6只眼LASIK术前平均屈光度为 -8 375± 2 761D (-5 2 5~ -12 2 5D)视网膜脱离发生在LASIK术后平均 12±6 2 3个月 (3~ 2 0个月 ) ;5只眼进行巩膜环扎加外加压术 ,1只眼进行了玻璃体切除、 18%C2 F6 气体填充联合巩膜环扎术 ,6眼均一次手术成功 ,视网膜复位。LASIK术后、视网膜脱离前平均最佳矫正视力为 0 97± 0 2 3(0 6~ 1 2 ) ,脱离经治疗后平均最佳矫正视力为 0 5 8± 0 31(0 1~ 1 0 ) ,LASIK术后视网膜脱离前平均屈光度为 -0 875± 0 48D (-0 2 5~ -1 5 0D) ,治疗后为 -3 0 4± 0 62D (-2 0 0~ -3 75D)。结论 :LASIK术后视网膜脱离与近视眼本身易发生视网膜脱离有关 ,与LASIK手术无直接关系 ,常规巩膜环扎术及玻璃体切割术能有效治疗LASIK术后视网膜脱离但能增加近视度数 ,所以行LASIK手术前应使用间接眼底镜及三面镜详细检查眼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不同时机的玻璃体切割术对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ARNs)视力预后的影响。方法对2009年9月至2011年10月我院收治的ARNs患者5例(7只眼)的进行回顾性分析,年龄47~63岁,平均(55.2±6.5)岁,男女比例3:2。术前已明确伴有视网膜脱离2例(2只眼)接受玻璃体切割联合晶状体切割及硅油填充术。抗病毒药物治疗后3例(3只眼)眼部体征加重,未发生视网膜脱离2例(2只眼)接受预防性玻璃体切割术,另1例(1只眼)玻璃体切割术中发现有视网膜脱离,联合硅油填充术。后发作的2例(2只眼)接受抗病毒药物治疗及外路视网膜光凝。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至2年,硅油填充3只眼半年左右均行硅油取出术,视力无改善或下降,有1只眼视网膜脱离复发。预防性玻璃体切割术2只眼及后发作的2只眼视网膜均保持附着,视力恢复均超过治疗前。结论 ARNs经抗病毒药物治疗后若眼部体征仍加重,早期预防性玻璃体切割术可以避免视网膜脱离的发生,视力预后更好。  相似文献   

12.
裂孔性视网膜脱离伴发脉络膜脱离病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脉络膜脱离的原因众多,Haw Kins报道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术后有23%发生脉络膜脱离,而2~4.5%的裂孔性视网膜脱离于术前即合并脉络膜脱离,致使视网膜脱离手术的成功率下降。因此对视网膜脱离患者必须警惕可能合并的脉络膜脱离。现将我院对此类脉络膜脱离的治疗报道如下。临床资料裂孔性视网膜脱离伴脉络膜脱离8例中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报告3例视网膜脱离冷冻术后发生脉络膜新生血管。1例52岁女性,右眼白内障摘除后见视网膜有广泛的格子样变性,视网膜浅脱离,有裂孔,用硅海绵作环扎加冷冻,1年后发现右眼底有过出血的区域有来自脉络膜的新生血管,氩激光凝固未效,3年间新生血管长入玻璃体腔,发生过3次玻璃体出血。例2为62岁女性,双眼高度近视,右眼视网膜格子样变性区有脱离及裂孔。行硅海绵充填加冷冻术,6个月后有新生血管由脉络膜经手术疤痕进入玻璃体腔,光凝固未效,4年随访中新生血管进一步伸入玻璃体腔,曾2次出血。例3为57岁男性,右眼行类同上述方式的视网膜脱离术,5个月后发生脉络膜  相似文献   

14.
玻璃体手术治疗泡性视网膜脱离二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泡性视网膜脱离是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一种特殊类型 ,常被误诊为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或其他类型的渗出性视网膜脱离 ,而给予错误的治疗 ,最终酿成严重后果。我们收治 2例泡性视网膜脱离 ,曾因误诊为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多次行巩膜手术 ,术后视网膜脱离愈益加重 ,视力降至光感 ,继而发生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 ,最后行玻璃体手术 ,挽回部分视力。现分析报告如下。一、病历简介例 1 男 ,38岁。于 1993年发生右眼视网膜脱离 ,在外院行视网膜手术 ,术后视网膜未复位 ,视力同前 ,但近年病情略见好转。 2个月前 ,左眼视力下降 ,在外院诊…  相似文献   

15.
Ackerman等(1970)和Pischel等(1977)报道视网膜脱离修复术后行白内障囊内摘出术致视网膜再脱离的发生率分别为4%和15.5%。Smiddy等(1988)报道视网膜脱离术后行单纯白内障囊内摘出(10眼)与联合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21眼)共31眼而复发性视网膜脱离低于3%。作者研究了28例29眼,曾成功地作过视网膜扣带术,其后又接受了白内障囊外摘出联合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白内障手术患者的年龄为38~83岁,平均66岁。男、女各14例。右眼13眼,左眼16眼。  相似文献   

16.
经双目间接眼底显微镜光凝治疗视网膜脱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我们自 2 0 0 1年 9月~ 2 0 0 2年 6月在 2 6例 2 6眼视网膜脱离复位术后 ,经双目间接眼底显微镜 (裂隙灯显微镜和VOL K宽视野激光镜 )联合激光行视网膜光凝治疗未封闭的视网膜裂孔和术后早期发现的新裂孔 ,取得较好效果 ,现报告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  2 6例 2 6眼于视网膜脱离复位术后发现视网膜裂孔未封闭和术后早期发现新的裂孔。其中男 19例 ,女7例 ,年龄 15~ 71岁 ,平均 37.4岁。 2 6眼中 ,18眼为术后早期 ,视网膜裂孔冷凝或术中光凝后反应不佳 ,裂孔有的部位封闭不牢或未封闭 ,其中 1眼是人工晶状体眼视网膜脱离术后…  相似文献   

17.
眼后段异物摘出术后再手术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眼后段异物摘出术后再手术的原因。方法 对52例(54眼)眼后段异物摘出术后再手术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6眼行内路法异物摘出,18眼行外路磁吸术摘出异物。术后23眼(42.59%)因视网膜脱离或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而再手术。异物摘出术前11眼伴有视网膜脱离,术后9眼复发;术前5眼伴有眼内炎,术后4眼发生视网膜脱离;视力预后以视网膜脱离或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及眼内炎最差,81.48%的视力<0.1。结论 视网膜脱离或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是眼后段异物摘出术后再手术的主要原因,术前伴有视网膜脱离和眼内炎是术后发生视网膜脱离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介绍一种治疗视网膜脱离的简易气囊扣带术.方法 选择5例患者实施气囊扣带术.气囊经球结膜切口插入视网膜裂孔相应部位的球结膜下.扩张气囊,产生顶压效果,促使视网膜下液吸收.术后1~2d在视网膜裂孔周围行眼底激光光凝封闭裂孔.5~7d后取出气囊导管.结果 4例患者一次手术成功,1例因新发生的视网膜裂孔再次脱离,施行传统的巩膜扣带术成功复位.所有病例随访一年以上未发生视网膜的再次脱离.结论 对于特定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气囊扣带术相对于传统的巩膜扣带术而言是简易有效地治疗手段,值得尝试推广.  相似文献   

19.
巩膜扣带术联合氩激光光凝治疗视网膜脱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巩膜扣带术联合氩激光光凝治疗视网膜脱离的疗效及适应证范围。方法对1996年~2002年8月在我院行巩膜扣带术后接受氩激光光凝治疗的视网膜脱离患者386例392只眼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后随访3~6个月,392只眼中,视网膜完全复位377只眼(96.8%),术后矫正视力>0.05者341只眼(87%),最佳矫正视力为1.0。结论将巩膜扣带术中冷凝改为术后氩激光光凝,可简化术中操作,减少视网膜和脉络膜血管的损伤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是治疗视网膜脱离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0.
限制性斜视是视网膜脱离复位术后的并发症之一,它可使患者产生难以忍受的复视。由于引发限制性斜视的病因是眼外肌机械性限制[1],不同于常见的麻痹性斜视,故手术治疗中的手术设计、手术方式也有所不同。本文报道4例患者行矫正治疗后的疗效,探讨视网膜脱离复位术后限制性斜视的合理矫正方法。临床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本组视网膜脱离复位术后限制性斜视病人4例均为本院收住院病人,其中男3例,女1例,年龄20~50岁,平均36岁。4例均为行单眼视网膜脱离复位手术,视网膜脱离复位的术式中均有巩膜外垫压+环扎术,手术次数2~4次,平均3次。以往均无斜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