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体外循环对血小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体外循环对血小板数量、功能的影响。方法 普通犬10只,进行体外循环,于体外循环前后选择不同时间点检测血小板计数、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功能,血小板膜表面糖蛋白(GPIb)、血小板膜表面α颗粒膜蛋白(GMP-140)分子数、血浆血栓素B2等血小板获得性损害相关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体外循环期间血小板数量下降,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功能受损,GPIb分子数减少,GMP-140分子数及血浆血栓素B2浓度均上升。结论 体外循环过程中,血小板数量急剧下降;聚集及粘附功能受损;血小板内α颗粒释放增加;血小板膜GPIb分子数下降;血小板内前列腺素代谢增强。  相似文献   

2.
本文利用抗原抗体的免疫反应,结合单抗SZ-51、S12的特异性及同位素的敏感性,用放射免疫法直接定量测定体外循环前后血小板膜上活化的标记蛋白GMP-140及血浆OMP-140颗粒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提示:(1)血小板膜上GMP-140含量于体外循环后开始升高,至停机时达到高峰,停机后逐渐下降,于术后24h恢复正常;(2)血浆内GMP-140颗粒含量峰值出现在术后2h,术后48h恢复正常。从分子生物学水平阐明了体外循环对血小板活化的规律。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体外循环对血小板数量、功能的影响。方法 普通犬10只,进行体外循环,于体外循环前后选择不同时间点检测血小板计数、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功能、血小板膜表面糖蛋白(GPIb)、血小板膜表面α颗粒膜蛋白(GMP-140)分子数、血浆血栓素B2等血小板获得性损害相关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体外循环期间血小板数量下降,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功能受损,GPIb分子数减少,GMP-140分子数及血浆血栓素B2浓度均上升。结论 体外循环过程中,血小板数量急剧下降;聚集及粘附功能受损;血小板内α颗粒释放增加;血小板膜GPIb分子数下降;血小板内前列腺素代谢增强。  相似文献   

4.
川芎嗪抑制体外循环中血小板活化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采用犬实验研究围术期体外循环10个时段血小板数量、聚集功能、代谢产物、活化标志蛋白和超微结构。结果显示:(1)体外循环造成血小板活化,从而使血小板数量下降,聚集功能降低,花生四烯酸代谢旺盛,TXB2/6-Keto-PGF12比值升高,血小板表面GMP-140升高,电镜下血小板伪足增多、破碎、脱粒和微管扩张;(2)川芎嗪能降低这些变化的程度,使血小板得到保护,而不影响血液动力学;并能减少鱼精蛋白  相似文献   

5.
20例体外循环心内手术患者被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10例。实验组干预充液中加入抑肽酶2x106血管舒张素抑制单位(KIU)。结果发现,体外循环期间,对照组的血栓素B2(TXB2)及其与6-酮-前列腺素F1a比值(TXB2/6-K-PGF1a)明显升高;实验组TXB2的增加及TXB2/6-K-PGF1a的值明显低于对照组;实验组的血小板聚集率下降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术后纵隔引流量减少41.7%。表明抑肽酶可于体外循环期间抑制TXB2的合成和释放,降低TXB2/6-K-PGF1a的值,从而保护血小板功能。  相似文献   

6.
肝硬化患者血浆GMP—140,β—TG活性测定的临床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戚磊  张宏斌 《中原医刊》1998,25(12):1-2
本文测定了39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血浆内血小板激活功能指标,即血浆内血小板a颗粒膜蛋白-140及β-血小板球蛋白。结果表明:肝炎后肝经患者血小板功能均于于激活状态,表现在血内GMP-140明显增高,与正常对照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7.
对20例心内直视手术病人体外循环前后血小板花生四烯酸的代谢产物血栓素(TXB2)、6-酮-前列腺素F1a(6-Keto—PGF1a)以及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进行动态观察.结果表明:(1)体外循环能使血小板大量激活,TXB2、6-Keto-POF1a合成增加,血浆内含量上升,以TXB2升高更为显著.TXB2/6-Kbto-PGF1a.比值上升;(2)由于a-颗粒释放内容物造成血浆PF4、vWF浓度升高.文章同时也反映了肝素、鱼精蛋白对血小板的影响.强调了为防止体外借环血小板活化所引起的病理改变,应重视转流前后血小板的保护.  相似文献   

8.
本文采用犬实验研究围术期体外循环10个时段血小板数量、聚集功能、代谢产物、活化标志蛋白和超微结构。结果显示:(1)体外循环造成血小板活化,从而使血小板数量下降,聚集功能降低,花生四烯酸代谢旺盛,TXB2/6-Keto-PGF12比值升高,血小板表面GMP—140升高,电镜下血小板伪足增多、破碎、脱粒和微管扩张;(2)川芎嗪能降低这些变化的程度,使血小板得到保护,而不影响血液动力学;并能减少鱼精蛋白的量.并从血小板内cAMP、cGMP含量变化探讨了川芎嗪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体外循环下心脏直视手术前后血中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尿微量白蛋白(U-Mal)的变化,探讨体外循环对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或激活及血管通透性的影响。方法 于诱导麻醉期间、体外循环结果、停机2、4h、术后第1天清晨取血及尿标本,分别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sICAM-1和放射免疫法测定TNF-α及U-Mal的浓度。结果 体外循环结  相似文献   

10.
廖广园  徐仲  胡妙珊  李静  徐文婷  周燕 《广东医学》2016,(15):2278-2279
目的:探讨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 CVVH)体外循环堵塞对血细胞计数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CVVH治疗的172例次患者,其中CVVH治疗期间堵管55例次(堵管组),未堵管117例次(无堵管组),均记录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等血细胞计数,统计分析两组患者血小板计数在CVVH治疗前后的差别。结果堵管组治疗前血小板计数高于无堵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红蛋白浓度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结论血小板计数高者CVVH治疗期间体外循环更容易堵塞;体外循环堵塞将明显降低血红蛋白浓度。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20例接受体外循环手术患者,在手术前及体外循环后进行血小板计数、血小板聚集功能和血小板粘附功能检测。结果表明:体外循环对血小板数量和功能均有明显的影响。同时,结合文献讨论了影响血小板功能的原因,探讨了体外循环术后出血的防治。  相似文献   

12.
血小板代谢和释放在体外循环中改变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20例心内直视手术病人体外循环前后血小板花生四烯酸的代谢产物血栓素(TXB2)、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以及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进行动态观察。结果表明:(1)体外循环能使血小板大量激活,TXB2、6-Keto-PGF1α合成增加,血浆内含量上升,以TXB2升高更为显著,TXB2/6-Keto-PGF1α比值上升;(2)由于α-颗粒释放内容物造成血浆PF4、vWF  相似文献   

13.
40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按随机配对原则分为对照组(C组)与实验组(N组)。N组术前7d口服尼群地平0.5mg·kg-1/次,1次/8h,最后1次用药于术前2h。测定围体外循环期血小板计数、瑞斯托霉素及ADP诱导的最大凝集率。结果表明,N组血小板计数、瑞斯托霉素诱导的最大凝集率在转流中、后增高于C组(P<0.05~0.01),ADP诱导的最大聚集率在转流前、中低于C组,转流后高于C组(P<0.05~0.01),术后纵隔引流量明显减少。说明尼群地平能有效地抑制体外循环中血小板活化,保护血小板的数量与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对ZS-B型离心泵与Sarns离心泵进行比较,评价ZS-B型离心泵的性能。方法 将18例病人分为:A组(10例)使用ZS0B型离心泵进行体外循环,B组(8例)使用Sarns离心泵进行体外循环。分别于术前,体外循环结束时,体外循环结束后1h、2h、24h、48h抽血查血细胞比容、游离血红蛋白、红细胞和血小板。于术前、体外循环结束后12h、24h、48h测定尿蛋白。结果 两缄体外循环结束后,血细  相似文献   

15.
心脏瓣膜替换围术期血小板与纤溶系统的活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CPB)对瓣膜替换患者围术期血小板、纤溶系统的影响。方法:心脏瓣膜替换患者12例,用ELISA法检测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D-二聚体含量,结合血小板计数等指标,比较瓣膜替换不同时点血小板与纤溶系统的活化程度。结果:CPB过程中及CPB后早期血浆GMP-140,D-二聚体明显升高,血小板计数在CPB中明显下降,CPB后短期内回升至正常范围,血浆GMP-140比血小板计数的恢复明显滞后。结论:CPB后早期机体处于低凝状态,血小板功能的恢复要晚于数量的恢复。临床应重视血小板计数正常的术后早期出血。  相似文献   

16.
将20例简单室间隔缺损行体外循环手术病例均分为两组。实验组在体外循环预充液中一次性加入1,6-二磷酸果糖(FDP)200mg·kg^-1,对照组不加。于主动脉插管时,开放主动脉后30min,6h及24h抽桡动脉血测定血清乳酸脱氢酶,磷酸肌酸激酶和磷酸肌酸激酶心脏同功酶水平。结果表示,FDP能降低体外循环术后乳酸脱氢酶、磷酸肌酸激酶和磷酸肌酸激酶心脏同功酶的上升幅度,提示FDP可减轻体外循环心肌缺血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大剂量抑肽酶对防止体外循环术后出血的作用。方法:应用大剂量抑肽酶(5万u/kg)一次性加入体外循环预充液中,比较应用抑肽酶组与未用抑肽酶组的术后出血量,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含量。结果:大剂量抑肽酶通过保护血小板的数量和功能,抑制纤溶系统的激活,起到防止体外循环术后渗血的作用。结论:应用大剂量抑肽酶有防止体外循环术后出血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血浆内皮素-1水平在先天性心脏病体外循环围手术期的动态变化。方法 对20例先天性心脏病在体外循环围手术期内皮素(ET-1),血栓素A2(TXA2),前列环素(PGI2)进行动态监测。结果 ①患者术前动脉血ET-1水平高于静脉血ET-1水平,但差异不显著(P〉0.05),术后2周动脉血ET-1水平低于静脉血ET-1水平,且差异显著(P〈0.05)。②血浆ET-1水平在体外循环(CPB)期间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手术和体外循环转流前后血浆白介素-8的含量变化。方法;选择17例体外循环了心内直视手术病人,分别在手术前,转流5min时,开放主动脉时,停本外循环后1h,经桡动脉采血2ml,用酶联免疫法测定白介素-8,结果:体外循环开始时白介素-8有上升趋势(P〉0.05),开放主动脉白介素-8增加明显,由(31.75±5.05)pg/ml增加到(93.71±30.74)pg/ml(P〈0.05),停体  相似文献   

20.
探讨体外循环影响内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的机制。方法采用Bartlet法、Mason法、Lowry法、抗原抗体斑点杂交法测定10头实验用小型猪体外循环前后气道吸出物中肺表面活性物质的活性。同步分别用酶联免疫法和硫代巴比妥酸反应法测定肺静脉血肿瘤坏死因子和丙二醛的含量;测定肺组织含水量和进行超微结构观察。结果体外循环后内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的活性明显降低(P<0.01),且这种异常变化与肿瘤坏死因子、丙二醛的含量及肺含水量的明显增加均有显著相关关系(r=-0.91、-0.75、-0.92,P<0.01)。同时发现体外循环后肺泡Ⅱ型上皮细胞受损,肺泡—毛细血管膜通透性增高,肺泡腔内液体积聚,蛋白质渗入明显。结论体外循环时肺的缺血—再灌注损伤导致内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合成不足;过度稀释,消耗增加;活性受到抑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