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丝虫病基本消灭以后,在吉城一、四村开展丝虫病纵向监测,对查出的微丝蚴血症者不治疗,进行自然转阴观察。监测村居民1987人,1984年实查1415人,检出微丝蚴阳性者7人,阳性率1.18%,微丝蚴平均17.71条/120μl,最高33条/120μl;1986年实查1760人,查出阳性者3人,阳性率0.49%,微丝蚴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丝虫病防治后期残存微丝蚴血症者的传播作用。方法 1984-1996年,在以嗜人按蚊为主要传播媒介的马来丝虫病流行区,选定3个村为观察区,终止防治措施进行观察。结果 人群微丝蚴率≤1.03%、微丝蚴密度大多≤10条/120μl的裕农和台子村,分别在5年和10年微丝蚴率和嗜人按蚊感染率均降为0;微丝蚴率1.36%,微丝蚴密度大多≤20条/120μl,有极少数较高密度微丝蚴血症者(>50条/120≤μl)的石头村,于10年后仍有新检出病例和感染蚊,13年后微丝蚴率仍维持在0.27%。结论 少数较高密度微丝蚴血症者作为嗜人按蚊感染源作用较强。但随着残存微丝蚴血症者的陆续转阴,微丝蚴密度的降低,人们防蚊意识增强和社会与自然因素的制约,裕农和台子村丝虫病传播已被阻断,石头村丝虫病传播正趋于阻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丝虫病防治后期残存微丝蚴血症者的传播作用.方法1984~1996年,在以嗜人按蚊为主要传播媒介的马来丝虫病流行区,选定3个村为观察区,终止防治措施进行观察.结果人群微丝蚴率≤1.03%、微丝蚴密度大多≤10条/120μl的裕农和台子村,分别在5年和10年微丝蚴率和嗜人按蚊感染率均降为0;微丝蚴率1.36%,微丝蚴密度大多≤20条/120μl,有极少数较高密度微丝蚴血症者(>50条/120μ1)的石头村,于10年后仍有新检出病例和感染蚊,13年后微丝蚴率仍维持在0.27%.结论少数较高密度微丝蚴血症者作为嗜人按蚊感染源作用较强.但随着残存微丝蚴血症者的陆续转阴,微丝蚴密度的降低,人们防蚊意识增强和社会与自然因素的制约,裕农和台子村丝虫病传播已被阻断,石头村丝虫病传播正趋于阻断.  相似文献   

4.
广东省65个市、县有丝虫病流行。1953~1969年调查,平均微丝蚴为3.05%,平均微丝蚴密度为32.9条/60μl,全省微丝蚴血症者约200万人,班氏丝虫病媒介是致倦库蚊,马来丝虫病传播媒介为中华按蚊和嗜人按蚊。1953~1986年,全省共血检61 280 516人次,海群生对象治疗1 307 529人,全民服药防治4 175 785人,海群生药盐防治2 474 506人。65个市、县的丝虫病防治效果考核共血检487 971人,发现微丝蚴血症590人,平均微丝蚴率为0.12%,以行政村为单位均在1%以下,1987年卫生部确认全省范围基本消灭丝虫病。1988~1989年开展监测工作,共血检356 016人,发现微丝蚴血症818人,平均微丝蚴率0.23%。解剖致倦库蚊29 662只,14只蚊体内发现幼丝虫,感染率为0.05%,中华按蚊2 412只,未发现幼丝虫。1989年,全国丝虫病防治科研指导组对广东省丝虫病监测工作进行调查,血俭3 217人,发现微丝蚴血症者4人,微丝蚴率为0.12%。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告德州市基本消灭丝虫病9年后,血检流动人口1206人,微丝蚴阳性率2.32%。八里庄、西长等4个窑场人群微丝蚴率高达11.56%(20/173)。虫种鉴定为班氏丝虫。患者120μl血液微丝蚴>10条者为60%。共捕获蚊虫2086只,淡色库蚊占95.69%。宿主120μl血液微丝蚴11~43条组的淡色库蚊自然感染率明显>1~7条组,且蚊虫经过饲养幼虫并能发育到感染期。由此证明,输入性传染源如不加强管理将有可能起到传播作用,尤以微丝蚴高密度者为然。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人群微丝蚴阳性率降至0.5%以下的马来丝虫病流行区,低密度微丝蚴血症者能否自然转阴,我们于1982至1985年,在达到基本消灭丝虫病指标的浙江省临海市,对11例马来丝虫微丝蚴血症阳性者进行观察,其微丝蚴密度为1~10条/60μ1,平均5.3条。以后每年1次,连续4年晚上9点后定量采血120μl,制作2片厚血膜,经美蓝染色,每片检查2次,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告了用马来丝虫成虫冰冻切片抗原作 IFAT 检测班氏丝虫微丝蚴血症者抗体阳性率为88.89%;非流行区健康居民抗体阳性率为3.92%。基本消灭丝虫病后8年的地区原微丝蚴血症者和阴性居民抗体阳性率分别为13.54%和10.84%;基本消灭后15年原微丝蚴血症者和阴性居民抗体阳性率分别为6.45%和5.16%;基本消灭后24年原微丝蚴血症者和阴性居民抗体阳性率分别为3.67%和3.96%。基本消灭丝虫病后15年的地区人群抗体阳性率已降到非流行区健康人群水平(X~2=0.48 P>0.05)。因此认为 IFAT 可作为我省丝虫病防治后期和基本消灭丝虫病后流行病学监测的主要方法之一。此外,观察到微丝蚴血症者血清抗体阳性率和阳性 GMRT 与微丝蚴密度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丝虫病防治后期低密度微丝蚴血症者传播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5  
1981~1986年的研究表明,在以中华按蚊为媒介的马来丝虫病流行区和以淡色库蚊为媒介的班氏丝虫病流行区,经过防治,当人群微丝蚴率降至1%以下(以行政村为单位),微丝蚴平均密度降至5条左右/60μl时,即使停止病原治疗,残存的微丝蚴血症者也可于3~5年内陆续转阴,微丝蚴率逐年下降,蚊媒调查未发现幼丝虫,人群中未发现新感染,丝虫病的传播可能被阻断。  相似文献   

9.
务川县属班氏丝虫病中度流行区 ,防治前平均微丝蚴阳性率为 11.42 % ,主要传播媒介为致倦库蚊。蚊媒幼丝虫自然感染率为 6 0 %。 1972~ 1974年全县开展了丝虫病的大面积流行病学调查 ,对于检出的微丝蚴血症者给予海群生 3g6 d,2疗程治疗。 1975年结合本县实际 ,当微丝蚴阳性率以村为单位降至5 %以下 ,即实施全民服药防治方案 ,采用 4.2 g7d疗法 2疗程。 1979年经省卫生厅考核达到基本消灭丝虫病标准后 ,1980~ 1992年进入后期监测 ,微丝蚴阳性率由 0 .16 %降至 0 .0 12 % ,蚊媒自然感染率降为 0。1 内容与方法1.1 病原学监测 于每年流行…  相似文献   

10.
涪陵市属班氏丝虫病低度流行区,流行区人口129026人,防治前乡最高微丝蚴率为5.51%,平均微丝蚴率1.65%。基本消灭丝虫病后,于1983~1990年开展了流行病学监测。一、病原学监测 (一)纵向监测 1986年以来共血检4次计5204人次,仅1986年检出微丝蚴阳性者1例,微丝蚴率0.06%,微丝蚴密度1mf/120μl。 (二)横向监测先后在10个乡的12个村82个组共血检8430人,检出微丝蚴血症者1人,微丝  相似文献   

11.
泗水县于1980年基本消灭丝虫病后,1984~1988年在其重点乡(镇)及外地迁入的人群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一、血检结果 1984~1986年在苗馆等11处乡(镇)32个村庄,对1周岁以上者共血检28140人,1987年对16处中、小学血检15174人,均未发现微丝蚴血症者,证明我县丝虫病已阻断传播。对3421名铁道兵调查,血检2837人(90.3%),查出微丝蚴血症者6例,微丝蚴率0.21%,共获微丝蚴46条,平均7.6mf/120μl,最高16mf/120μl。6例阳  相似文献   

12.
济宁市原是山东省丝虫病重流行区之一。1958年前微丝蚴率平均为15.02%,经多年防治,1981年降至0.148%,1982年达到基本消火丝虫病标准。现将1984~1991年的监测结果报告如下。一、纵向监测选定基本消灭时微丝蚴率最高的乡和原高度流行区共7个村为监测点进行监测。1982年7个村的人群微丝蚴率为0.48%,微丝蚴密度为15.2mf/120μl,1984~1988年微丝蚴率分别为0.11%、0.091%、0.03%、0.015%、0. 9%;微丝蚴密度分别为9、10、5、4、3mf/120μl;1989~1991年均为0。1990年血清荧光抗体检测1044人份,阳性18人份,阳性率1.72%;1991年检测7~12岁儿童96人,阳性1人,阳性  相似文献   

13.
在马来丝虫病低度流行的浙江余杭县莫家桥村,进行了阻断马来丝虫病传播的现场研究。当地系以中华按蚊为丝虫病的传播媒介。根据连续3年实验证明:治疗微丝蚴密度较高者,是阻断马来丝虫病在低度流行区传播的关键性措施。人群微丝蚴率在1%或以下,微丝蚴血症者的微丝蚴密度在5条/60μl以下时,其残存的微丝蚴血症者不经治疗可逐年转阴,达到阻断马来丝虫病传播的结果;其后的防治对策应着重监测工作,无需采取反复查治的措施,这样可节省大量的人力和财力.  相似文献   

14.
广东省输入性丝虫病病例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调查广东省输入性丝虫病病例及对周围人群的影响。 方法 对广东省输入性丝虫病病例及周围人群进行检查,应用常规厚血膜双片法检查微丝蚴,ELISA法检测丝虫IgG4抗体。 结果 2007年9月在广州南沙、番禺、汕头和中山等4市(区)共调查989人,其中47人来自广西富川县朝东镇长塘行政村的干上和印山自然村。共发现3例微丝蚴血症者,均为疫点长塘村干上、印山自然村人,微丝蚴密度分别为24、20和2 条/120 μl血,微丝蚴检出率为6.4%(3/47)。对残存疫点在粤人员、周围人群及非流行区对照人群共1 501人进行丝虫IgG4检测,丝虫IgG4阳性者15例,其中来自干上和印山村12例,阳性率为25.5%(12/47),高于其他人群(x2=295.83,P<0.01)。IgG4阳性而非微丝蚴血症者采用快速免疫色谱测试卡(ICT)复查,结果均为阴性。 结论 广东省来自广西丝虫病疫点务工人群中存在少量传染源。  相似文献   

15.
山东省丝虫病基本消灭后,为探讨防治后期流行动态及阻断传播,以达到消灭丝虫病,对原丝虫病流行区人群进行了病原学、蚊媒和血清学等后期监测。结果横向监测1—11年均可检出微丝蚴血症者,微丝蚴率由0.134%降至0.002%,第12—22年共监测714个乡镇,4317个村,血检1430354人,分别占流行乡镇数、村数和人口数的73.8%、11.7%和5.0%,未检出微丝蚴血症者;解剖淡色库蚊274067只,未查出含人体幼丝虫感染蚊;血清学监测IFAT和IgG.阳性率分别为1.4%和0.43%。纵向监测连续10年观察,微丝蚴阳性村于第2—9年降为0,蚊虫自然感染率至第6年降为0,实现了全省消灭丝虫病目标。  相似文献   

16.
1986~1989年连续四年在江汉平原腹地以中华按蚊为传播媒介的马来丝虫病流行区,选择互不相邻的二个村进行人群微丝蚴率、微丝蚴密度、中华按蚊叮人率及密度、经产蚊比率、生殖营养周期和嗜血习性等丝虫病传播参数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在江汉平原马来丝虫病流行区,当地人群微丝蚴率在1.55%以下,微丝蚴密度低于15mf/120μl 时,传播被阻断;微丝蚴率为2.31%左右、微丝蚴密度在22mf/120μl 时,丝虫病传播仍在继续。当地丝虫病传播阈值为微丝蚴率1.55~2.31%、微丝蚴密度15~22mf/120μl 之间。  相似文献   

17.
邹城市位于鲁西南,历史上曾是班氏丝虫病高度流行区。全市辖 14 个镇,3 个街道办事处,889 个行政村,110 万人。20世纪70年代人群微丝蚴阳性率为 22. 1%,经过综合防治,至1974年,全市以自然村为单位,居民微丝蚴阳性率均降至 1%以下,达到基本消除丝虫病标准。为了巩固防治成果,清除残存疫点、残存传染源,阻断丝虫病传播,进行了查治补漏,并开展了丝虫病流行病学监测。现将监测结果报告如下。1 内容与方法1.1 纵向监测 选择原丝虫病高度流行区大西苇、东沙村、白庄一村、白庄二村(防治前微丝蚴阳性率分别为 8. 15%、12.44%、18.67%和19.53%)进…  相似文献   

18.
应用兔抗微丝蚴抗体及抗班氏丝虫微丝蚴代谢抗原(ES34株)或抗马来丝虫3期幼虫抗原(HC11株)单克隆抗体(McAb)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双抗体法检测人体丝虫病循环抗原时,微丝蚴血症者阳性率分别为94.5%(103/109)及89.0%(97/109),且ES34株单克隆抗体ELISA检测结果显示微丝蚴密度与抗原滴度呈正相关;部分微丝蚴血症者尿液中亦可测得丝虫抗原;晚期丝虫病人阳性率分别为57.4%(31/54)及61.1%(33/54);获自美国及中国贵阳非丝虫病流行区正常人血清阳性率分别为0~4.1%及2.8~4.1%;30份肠道蠕虫感染者血清全部为阴性。血清中丝虫循环抗原的存在似与活动性感染有关。  相似文献   

19.
丝虫病传播阈值的研究   总被引:48,自引:3,他引:45  
在浙江、河南等11个省、自治区选择经过海群生防治、丝虫和蚊媒种类有代表性的地方建点21个,不采取防治措施,纵向观察3-5年。主要结果:①279例残存微丝蚴血症者大部陆续自然转阴;②微丝蚴率,20个点逐年下降,1个点徘徊在原水平;③12个点的蚊媒已未查见幼丝虫。结果表明,在以人饵蚊帐诱捕法调查,蚊媒叮人率为20-50只/人、夜,和有40%左右居民合理使用蚊帐防蚊的情况下,20个点的微丝蚴率,班氏丝虫病点≤1.71%,马来丝虫病点≤1.55%,残存微丝蚴血症者60μl血平均密度大多在3-10条,只有个别的密度较高,丝虫病的传播处于阈值以下,趋于阻断;1个徘徊于原水平的马来丝虫病点,微丝蚴率为2.31%,有1例微丝蚴血症者密度较高(54条/60μl),处于丝虫病传播临界水平。  相似文献   

20.
本文报告广西1984年基本消灭丝虫病后,于1985~1989年在全自治区范围内进行的病原学、昆虫学和血清学监测结果。人群微丝蚴率和密度逐年下降,分别由1985年的0.007%和12.7mf/60μl,下降至1986年的0.002%和6.5mf/60μl,1987~1989年连续3年未发现微丝蚴血症者;1986~1989年对致倦库蚊、嗜人按蚊和中华按蚊进行监测,均未发现幼丝虫阳性蚊;血清学监测流行区人群平均丝虫抗体阳性率(IFAT)为1.53~4.21%。与非丝虫病流行区抗体水平相近,表明广西已有效地阻断了丝虫病的传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