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68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中医证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强直性脊柱炎中医证型分布及与病情、病期的关系,总结其病机特点,指导临床辨证治疗。方法:对就诊于本院风湿专科门诊和住院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168例,认真填写问卷调查表,内容包括性别、年龄、病程、家族史、诱因、症状、体征、腰椎及骶髂关节X线照片等,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强直性脊柱炎的中医证型分布依次是湿热型(58.3%)、肾阴虚型(20.1%)、肝肾亏虚型(10.6%)、肾阳虚型(6.0%)和寒湿型(5.0%),早期与中晚期AS患者均以湿热型为主(分别占68%、52.4%),但中晚期患者本虚证(肾阴虚型、肾阳虚型、肝肾亏虚型)较突出(占42.7%),与早期患者比较(26.7%)有显著性差异,P<0.05。活动期患者以邪实证型(主要为湿热型)突出,缓解期以肾虚证型(肾阴虚、肾阳虚、肝肾亏虚)为主,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湿热型和肾阴虚型是强直性脊柱炎最常见证型,活动期或早期患者以标实证为主,而缓解期或中晚期患者肾虚证渐明显。提示湿热壅滞督脉是强直性脊柱炎病情活动的主要原因,随着病情的缓解或病变的进展,肾虚表现逐渐突出,以肾阴虚和肝肾亏虚为主。  相似文献   

2.
194例强直性脊柱炎中医证候分布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强直性脊柱类(AS)常见证候的构成比,探讨其证候分布特点,以期为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实践提供帮助。方法:设计AS中医证候分布临床调查表,并采用横断面调查研究的方法,对194例AS患者进行调查。结果:强直性脊柱炎证候出现频率依次为瘀血痹阻(75.8%),肾阳亏虚(45.9%)和湿热痹阻(38.7%)。其中湿热痹阻与肾阳亏虚主要以主证形式存在,瘀血痹阻以兼证形式存在。临床证型的存在绝大多数为复合证型,占78.9%,其中湿热痹阻+瘀血痹阻、肾阳亏虚+瘀血痹阻为主要形式,分别占22.7%和30.4%。结论:AS的常见证候分别为湿热痹阻证、肾阳亏虚证、瘀血痹阻证,临床常见复合证候主要为肾虚血瘀证和湿热瘀血证,在治疗上,应根据不同的证候给以清热利湿、活血通络或补肾强腰、活血通络之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S)寒、热不同辨证分型的骨密度、疾病活动度特点。方法:依据纳入标准选择45例肾虚督寒证、45例肾虚湿热证的AS患者为研究对象,检测ESR、CRP、BASDAI、BASFI、枕墙距、颌柄距、指地距、胸廓活动度、Schober征。应用双能X法检测腰椎、股骨骨密度(BMD),超声法检测双侧足跟BMD,分析寒热证型之间以上指标的差异,及寒热证型患者骨密度与其他指标的相关性。结果:寒热两组的ESR、CRP、BASDAI、腰椎BMD、股骨颈BMD、左跟骨BMD存在显著差异(P<0.05);肾虚督寒证组左跟骨BMD与年龄、指地距呈负相关(P<0.01);肾虚湿热证组股骨颈BMD与ESR、CRP、指地距呈负相关(P<0.05),左跟骨T值与枕墙距、指地距、颌柄距呈负相关(P<0.01)。结论:肾虚督寒证AS患者的骨密度、疾病活动度较肾虚湿热证患者减低,提示肾虚督寒证患者治疗上要注重扶正药物的应用,肾虚湿热证患者治疗上要注重祛邪。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 AS)的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炎症分期与中医证型和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 采用骶髂关节MRI扫描技术将40例AS患者分为骨髓水肿组(早期炎症组)或脂肪浸润组(晚期炎症组),比较两组患者中医证型分布情况、强直性脊柱炎病情活动度 C反应蛋白(ankylosing spondylitis disease activity score C reactive protein,ASDAS CRP)积分和血沉(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 ESR)、CRP水平。结果 早期炎症组共24例患者,晚期炎症组共16例患者。早期炎症组以肾虚湿热证为主(占91.7%),晚期炎症组以肾虚督寒证为主(占87.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炎症组较晚期炎症组ASDAS CRP积分及ESR、CRP水平显著升高(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肾虚湿热证证候积分与加拿大脊柱关节炎研究协会(Spondyloarthritis Research Consortium of Canada,SPARCC)MRI积分具有正相关性(n=24,r=0.627,P<0.05),肾虚督寒证证候积分与SPARCC MRI积分无相关性(n=16,r=0.167,P>0.05)。结论 AS的MRI炎症分期对中医辨证、病情活动度及炎性指标的预测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强直性脊柱炎属于中医“痹症”、“腰痛”的范围.临床疑难病证之一,其发病原因尚未完全明确.2011年-2012年近2年时间我科共收治了18例强直性脊柱炎的患者,通过我科医护人员的不懈努力,经综合性治疗与辨证施护和情志护理,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S)证型与HLA~B27及免疫炎症指标间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取2010年3月~2012年3月于本院及协作医院中医科、骨科、内科和康复科进行治疗的的AS患者60例,其中肾虚湿热痹阻型、肾阴虚型、肾阳虚型各20例。比较三种证型患者在HLA—B27表达、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血小板计数(PLT)、免疫球蛋白水平等的差异。结果肾虚湿热痹阻型、肾阴虚型、肾阳虚型的强直性脊柱炎的HLA—B27的阳性率分别为95%、55%、35%,肾虚湿热痹阻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ESR、CRP、PLT水平与肾阴虚型和。肾阳虚型比较,均明显高于后二者的水平(P〈0.05),但三种证型间免疫球蛋白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强直性脊柱炎证型与HLA—B27、ESR、CRP、PLT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强直性脊柱炎的痹痿证证候传变规律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早,中,晚期证候变化规律,分析痹,痿证所属。方法:用痹,痿证传变关系,用证候对应强直性脊柱炎的三期变化进行分析。结果:强直性脊柱炎早期为筋痹;中期为骨痹;晚期为骨痿。  相似文献   

8.
强直性脊柱炎(AS)病因复杂,病程漫长,晚期可出现不同程度的残废,极大地影响了病人的生活质量。西医学对该病尚无特异性疗法。近年来,中医药对AS的治疗取得了喜人的成绩,优势日益突出,但是中医药防治AS的研究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如中医对AS的概念尚不统一,缺乏规范的诊断分型,中医特色的临床调研还很少等。学会独立地运用中医学理论思考,不断发现并弥补这些缺陷,才能够更好地提升中医诊治AS的水平。  相似文献   

9.
强直性脊柱炎中医证治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认为,强直性脊柱炎的发病是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先天禀赋不足,督脉亏虚是发病的根本原因,复因饮食不节,涉水冒雨,起居失于调节,或房劳过度,损伤肾气,或过逸之人,缺少锻炼,引起气血不足,腠理空虚,致卫阳不固,风寒湿诸邪乘虚而入致使病发。应用温针灸、中药熏蒸、火针、长蛇灸等自然疗法,凸显中医药对本病治疗的特色和优势。既避免了激素、免疫抑制剂、非甾体类抗炎药物的毒副作用,又对本病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强直性脊柱炎的中医治疗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强直性脊柱炎 (ankylosingspondylitis,AS)是一种原因不明 ,以侵犯中轴关节为主的慢性炎症性自身免疫性疾病 ,病变主要累及骶髂关节、脊柱 ,引起其强直和纤维化 ,并伴有不同程度的眼、肺、心血管、肾等多个器官的病变。AS多见于青少年男性 ,具有种族差异性和家族遗传倾向性。本病起病缓慢 ,病程长 ,致残率较高 ,临床上缺乏有针对性的治疗措施。目前 ,西医临床上多采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慢作用抗风湿药等治疗 ,但效果不甚理想 ,且长期应用毒副作用较多。近年来 ,许多学者运用中医理论对本病进行辨证论治 ,在治疗上取…  相似文献   

11.
强直性脊柱炎发病隐匿,致畸率高,常规西医治疗给患者带来的不良反应会不断堆积,随着疾病的反复发展,对患者的身体和经济都带来巨大的负担。中医外治法在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方面具不仅疗效明显,而且治疗过程相对安全,产生的不良反应小。为了能够给患者提供更安全经济的治疗手段,本文对肾虚督寒型强直性脊柱炎的中医外治法进行了综述,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中医饮食对强直性脊柱炎心理干预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针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心理问题现状,探讨中医饮食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心理问题的干预措施,以减少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心理发生率。方法对2006年4~9月在我院风湿免疫科医科门诊确诊为强直性脊柱炎的患者50例,分为干预组及对照组,采用干预前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心理问题调查,探讨中医饮食指导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心理问题干预效果。结果通过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进行中医饮食指导,有利于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减轻患者消极心理,积极主动配合治疗、护理,利于疾病的康复。结论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辩证施治,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进行中医饮食指导,有利于减少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心理问题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常见的风湿病,常可引起脊柱畸形和关节强直。现代医学缺乏有效治疗手段。中医药的辨证论治有一定优势。就近5年来强直性脊柱炎的中医辨证分型和微观化研究进展作出综述。  相似文献   

14.
支气管哮喘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的文献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现代期刊文献中支气管哮喘中医证型分布规律。方法:电子和手工检索相结合,对1989—2009年CNKI、CBM、VIP数据库进行检索,再进行整理分析。结果:符合要求的文献共46篇,涉及证型48种,总病例数8648例,根据中医基础理论进行整理归纳和分析后得出证型20种,分布较多的依次为热哮型(28.90%)、冷哮型(25.28%)、肺肾两虚(9.86%)、肺脾两虚(8.50%)、肺虚(7.34%)、虚哮型(6.39%)、风哮型(4.60%)。结论:热哮型、冷哮型、肺肾两虚、肺脾两虚、肺虚、虚哮型、风哮型7种证型基本概括了支气管哮喘的主要临床证候特征,揭示了支气管哮喘的证候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给予中医针灸综合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1月至2015年11月信阳市第二中医院收治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59例,均采用中医针灸综合治疗,观察患者治疗有效率,对比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晨僵时间、脊柱活动度、胸廓活动度、ESR和CRP情况。结果 59例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6.61%(57/59);患者治疗后中医症状积分、晨僵时间、ESR、CRP均低于治疗前,脊柱活动度和胸廓活动度高于治疗前(P<0.05)。结论给予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中医针灸综合治疗效果显著,可明显缓解临床症状,提高患者脊柱活动度和胸廓活动度。  相似文献   

16.
强直性脊柱炎 (AS)是一种病因不明的主要侵犯脊柱 ,并可累及周围关节的慢性进行性疾病。中医中药治疗AS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并在探讨治疗AS的作用机制方面进行了许多临床观察和动物实验 ,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1 抗炎作用在临床观察中发现 ,中药有良好的抗炎作用。刘丽红等用自拟骨痹汤 (狗脊、杜仲、怀牛膝、骨碎补、独活、陈皮各 15g ,仙灵脾、威灵仙、生地、枸杞子各 15~ 30g ,僵蚕、熟地、当归各 12g ,桂枝 9~ 15g ,蜈蚣 2条 )治疗AS4 7例中 ,血沉 (ESR)增快的 33例 ,治疗后恢复正常 2 1例[1] ;闫汝茂等用息风湿 1号 (…  相似文献   

17.
类风湿性关节炎及强直性脊柱炎是自身免疫性疾病,同属中医痹病范畴.病因是正气亏虚,风寒湿热邪为患,基本病机是本虚标实.从发病阶段上进行辨证分析,将之归纳概括为早、中、晚3期.早期邪实为主,治疗主要为驱邪;中期正虚渐显,治疗上驱邪同时兼顾扶正;晚期阴阳俱虚,病邪久羁不去,治疗重在阴阳双补,活血通络.发病各个阶段均可随证加用青风藤,海风藤,络石藤,雷公藤等抗风湿中药.  相似文献   

18.
沧州地区子宫肌瘤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本地区妇女子宫肌瘤的发病与中医症候的相关性。方法对于住院的450例确诊为子宫肌瘤的妇女进行中医症候的问卷调查,建立数据库,运用描述性分析、聚类分析、二元相关性分析找出本地区子宫肌瘤患者的主要中医证型。结果子宫肌瘤患者的中医证型的分布特点是以血瘀证为主,多兼夹气滞和肾虚。结论认识子宫肌瘤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以期为中医防治子宫肌瘤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患者女,现年40岁,因“左膝关节肿痛6月余,低热4月余”于2003年1月13日入住武汉市某医院。入院查体:T:37.4℃,P:84次/分,R:20次/分,BP:90/55mmHg(1mmHg=0.133kPa)。神清,心、肺、腹未见明显异常,左下肢轻度浮肿,左膝关节与右拇指近端指间关节明显肿胀压痛.活动受限。入院后检查:CT示:1、双侧骶髂关节强直性脊柱炎:2、IA/L5、L5/S1椎间盘突出(轻度)。双膝关节片示:左膝关节间隙稍窄,骨质见疏松,关节腔内及周围软组织见钙化。右膝关节未见明显异常。腹部B超及胸片未见明显异常。ESR54mm/h;  相似文献   

20.
冯家麒 《新疆医学》1998,28(3):184-187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简称AS),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全身性慢性疾病。病变主要累及骶髂关节、脊柱,引起强直和纤维化,并可有不同程度的眼、肺、心血管、肾等多器官的病变。现已确认AS与类风湿性关节炎性质不同,它不是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一个亚型,而是一个独立的疾病。它是血清阴性关节炎中的一种。AS病人一般类风湿因子呈阴性。一、病因和发病机制本病在不同种族,不同地区的发病率由于调查的时期及所用标准不同有很大差异。最近确定我国AS的发病率为0.3%。过去认为患AS的男性多于女性,现在认为在分布上很可能相近,只不过女性患病常较缓慢和呈良性经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