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产后痹是指分娩、流产后一半天后感受风寒湿邪出现肢体关节麻木、疼痛、酸沉、畏风寒等不适症状为表现的风湿类疾病。在祖国中医学文献中多称为"产后风"、"产后身痛"、"产后痛风"等。笔者应用自拟补血通痹汤治疗产后痹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
张国磊  刘健  洪靖  王星儒  孔雯 《中医学报》2020,35(2):244-247
《伤寒杂病论》认为,痹证的产生在外与感受风、寒、湿、热等邪气有关,在内与营卫不和、脏腑虚损及瘀血闭阻等因素有关。张仲景治痹核心既不离治病求本,又不离"痛"之一字。治痹大法有发汗、散寒、祛湿、清热、补益脏腑、调和营卫及活血化瘀等。常用治痹药对有:麻黄伍桂枝,辛温逐寒、发汗解表,治风寒痹;乌附佐甘草,辛甘化阳、温阳散寒,治寒痹;防己配黄芪,扶正祛邪、益气除湿,治湿痹;石膏须知母,清润相合、清热解肌,治热痹;地黄协薯蓣,补益脾肾,治脏腑虚损痹;桂枝合芍药,调和营卫,治营卫不和痹;水蛭须虻虫,搜剔活血,治瘀血闭阻痹。  相似文献   

3.
筋骨关节痹,是由于闭而不通,导致气血运行郁滞出现一系列功能紊乱的病理概念;也是气血郁滞后产生局部疼痛和感觉迟钝的麻痹不仁,运动障碍的无力、挛缩等症候群的统称。l概述1.l含义 四肢、躯干骨与关节的软组织损伤、劳损性疾病属古代医学的痹痛范畴。《黄帝内经》有“周痹、骨痹、筋痹、脉痹、肌痹、皮痹、痹 和痛痹、行痹、着痹”的论述,是由于气血郁滞于四肢的某部位而产生局部肿、痛、不仁、重着、无力、挛缩等症状,这些四肢、躯干的痹症,属于各种关节炎、腱鞘炎、滑囊炎、肌纤维炎以及风湿性、类风湿性炎症的范畴。1.2…  相似文献   

4.
魏中海教授首次提出"虚邪伏络"的病机理论,并用于指导痹病的辨证论治。他认为,人体脏气衰弱,外邪侵袭,深伏于体内,痹阻经络,积聚成邪,遇外因而诱发,形成迁延难愈、反复发作之痹病,故"虚邪伏络"是慢性痹病的基本病机。在"虚邪伏络"的理论中,正气亏虚为本,伏邪痹络为标;正虚有肝、脾、肾之分,络痹有气滞、痰凝、血瘀之别;脏虚和伏络相互影响,互为因果。魏中海教授主张"扶正祛邪,蠲痹通络"是痹病的基本治则,扶正重视肝、脾、肾,通络顾及气、痰、瘀。  相似文献   

5.
阎小萍  罗薇 《中国医刊》1999,34(7):46-47
中医之“心痹”病系五脏痹之一。其病证记载始见于《黄帝内经》。如《素问·痹论篇》说:“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嗌干善噫,厥气上则恐。”嗣后《难经》、《诸病源候论》、《圣惠方》、《圣济总录》、《医学正传》、《症因脉治》、《证治准绳》等历代...  相似文献   

6.
《黄帝内经》脏腑痹是外痹日久、内传脏腑而成,是一种内外合痹。尽管脏腑痹内外均可因气血凝滞不行而呈现出实象,但多是因虚致实,治疗应内外兼顾,攻补兼施,重在益脏腑之气血,补正以祛邪,而不可冒昧攻伐,徒伤正气。  相似文献   

7.
《素问·痹论》云:“胞痹者,少腹膀胱按之内痛,若沃以汤,涩于小便,上为清涕。”历代医家对“胞痹”之病位莫衷一是。根据《黄帝内经》所载胞痹的症状,结合历代医家对胞痹的认识,参照现代临床医学教材,比对现代临床中与胞痹相似的疾病,并试分析胞痹之病位。认为胞痹与西医疾病中的急性细菌性前列腺炎(男性)、盆腔炎(女性)以及一些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合并尿路感染等疾病表现出的症状相近。结合现代解剖学知识认为胞痹病位囊括盆腔内多个泌尿生殖器官,包括输卵管、卵巢、前列腺以及部分下尿路上皮等器官组织,胞痹即这些器官组织的炎症。  相似文献   

8.
通过文献复习对脉痹、心痹的概念和范畴进行界定,参考西医学研究成果,对脉痹的病机进行重新认识和诠释;通过对国内文献数据库检索,对脉痹、心痹的并发症进行文献调查,并总结归纳脉痹传变的规律,对《内经》关于脉痹传变规律进行再认识。  相似文献   

9.
本文认为《内经》中咽与喉的解剖部位和生理功能已明确区分开,“喉痹”的病位不在咽而在喉;并将《内经》中“喉痹”的病因病机归纳为火热说、湿邪说、经脉气逆说、脏腑病变说等四种学说。此外,本文还对《内经》中“喉痹”的两条基本治则“针刺”和“内治”进行了分析和阐述。  相似文献   

10.
吴鞠通论治湿热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痹证的记载始见于《内经》 ,其论痹的专篇《素问·痹论》对痹证的病因病机、证候类型、演变规律都有阐述。《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已有了如桂枝芍药知母汤、乌头汤等治痹的专方。明代秦景明《症因脉治·痹证论》除了对风痹、湿痹、寒痹加以论述外 ,还对热痹的因、症、治作了概括 ;清代尤在泾《金匮翼·热痹》专论热痹 :“热痹者 ,闭热于内也 ,……脏腑经络先有蓄热而复感风寒湿邪客气 ,热为寒郁 ,气不得通 ,久之寒亦化热。”清代温病学说兴起 ,对热痹的认识亦随之加深 ,特别是湿热病理论和证治的系统化 ,湿热痹作为湿热病的一类病…  相似文献   

11.
热痹是痹证的一个类型,以患处红肿热痛为特点,根据临床不同表现,分四型辨治。祛风清热通络宣痹为主要治法,配用调养气血滋补肝肾,强筋壮骨药物可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2.
中图法分类号R681.8足跟痛,又名“脚跟痛”,名出《丹溪心法·足跟痛》,是指以足跟一侧或两侧疼痛、麻木、不红不肿、行走不便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可见于跟骨骨刺、跟骨结节骨骺炎等疾患。临床治疗十分棘手。笔者1993年2月~1997年2月采用程氏蠲痹汤...  相似文献   

13.
冠心病为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严重威胁人类身心健康,对冠心病的预防和治疗一直是心血管领域研究的热点。冠心病属中医"胸痹""心痛"范畴,其基本病机为本虚标实证。现今医家遵从《素问.痹论》中"心痹痛者,亦有顽痰死血"的论述,指出痰浊瘀血交阻是胸痹心痛的主要病机之一。痰浊同瘀血常常是相兼为病的,其血瘀与痰浊既是病理过程中的产物,又是致病因素,相互结滞在冠心病发生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痰瘀互结理论应用于临床治疗中,取得了良好疗效。近年来,根据中医学发展与临床与实践,  相似文献   

14.
<正>痹证多以肢体关节的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肢体痹~([1])便是以此为依据按痹证发生的病变部位分类,即"肢体因遭受风寒湿邪的侵袭,致气滞血瘀,津液涩渗,导致荣卫不和、津液不畅、经脉失养,而出现疼痛、肿胀等症状者"~([2]),发生于腰的称为腰痹,发生于膝的称为膝痹。结合现代医学,腰痹以腰椎间盘突出症为多见,膝痹则主要指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素问·痹论》指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又曰营卫"不与风寒湿气合,故  相似文献   

15.
《金匮要略》治痹述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痹病以风寒湿邪外袭,经络不通,气血凝滞为病机总纲。本文论述《金匮要略》治痹在“以通为用”原则下,利小便发汗以治湿痹,通阳行痹以治血痹,温经散寒祛瘀以治历节,祛邪扶正胸痹异治等。并归纳出重视阳气的畅达,初病治气、久病治血,扶正祛邪、标本异治为《金匮要略》治痹的特色和实质所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从太阴中风病传风痹、血痹论治不安腿综合征的临床施治策略。[方法]通过跟随导师临证诊疗,整理《黄帝内经》《金匮要略》《备急千金要方》《圣济总录》等古代文献中对不安腿综合征的发病特点与临床表现的记载,确立所属范畴,以审症求因的方式,总结不安腿综合征的病因病机,并从经方中探索诊治思路,确立主方,随症加减,观察临床疗效,最后附验案加以佐证。[结果]从主症的相似性、病机和论治的相关性分析,太阴中风病传风痹、血痹与不安腿综合征主症“酸麻痒痛”“痛处游走”类似,病机“里虚水饮,津亏血弱,邪风侵袭”切合,治疗以桂枝汤为主方加减,分别佐以化痰祛湿、活血行滞、补养气血、健脾益胃等法。所附医案,其主症为夜间左腿乏力、麻木疼痛、局部有痒感,辨为太阴中风病传血痹,治以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治疗,临床疗效确切。[结论]从太阴中风病传风痹、血痹角度加深对不安腿综合征病因病机与治法的认识,能够为临床发挥中医药优势治疗不安腿综合征提供更多思路。  相似文献   

17.
喉痹从肝胆论治心得中山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510080)邓伟【关键词】喉痹肝胆论治清泻肝胆湿热疏肝喉痹一词,最早见于《素问·阴阳别论》:“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说明了喉痹的病理变化。所谓痹者,闭塞不通也。《杂病源流犀烛》曰:“喉痹,痹者,闭也,必肿...  相似文献   

18.
论温养治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痹者,"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素问·痹论》),强调外邪在发病中的重要性.风为百病之长,痹病属寒湿者居多.当今由于气候变化极端,不良生活习惯导致感受风寒湿机会增多:如春日湿冷、冬季阴冷时节爱美女士仍着薄衣短裙;炎炎夏季,人们或贪凉露宿,或空调低开,或风扇劲吹,或汗出当风、汗出入水中(冲凉、游泳等),或酒后当风、酒后入水中,或产后贪凉受冷等致风寒湿乘虚而入.导致风湿类疾病发病率日益增高,据统计:我国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骨性关节炎三病的患病人数已超过亿人.《素问·至真要大论》明确指出:"寒者温之".因此中医治疗痹病应注重温养之法方可取效.  相似文献   

19.
浅谈痹症的辨证论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痹症多因风寒湿痹久治不愈,蕴遏化热,或素体阳盛,或受邪之前已有伏热,或病久伤阴而致。通常分为风寒湿痹和热痹两类。本病初期或急性发作时,多属于邪实;病程年久,多属于正虚。有关痹症的记载,早在明王肯堂《证治准绳》中就明确指出:“有风、湿、寒、热、挫闪、瘀积,皆标也:  相似文献   

20.
产后痹是一种产后妇女高发的慢性难治性病,属痹证范畴。《素问·痹论》系统全面论证痹证的病因、证候、分类和治则,没有方药。基于《黄帝内经》"致痹"理论,探讨产后痹的病因病机,挖掘出古医籍中行之有效的经方。研究发现桂枝汤可通过调和营卫气血,达到除痹止痛之功,是治疗产后痹的有效经方,具体应用临床疗效显著。因此,重视《黄帝内经》理论的深入挖掘和探讨,扩大经方的治疗范围,有利于更好地指导临床,造福人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