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探讨痛风性关节炎中医证候的分布规律。方法将2010年3月-2012年9月我院痛风性关节炎患者96例根据中医辨证标准分为湿热蕴结证、瘀热阻滞证、痰浊阻滞证、肝肾阴虚证4种证候,观察并比较这4类证候患者在病程、年龄、实验室指标的分布情况。结果年龄小于30岁的痛风性关节炎患者中湿热蕴结证候患者占52.94%,大于50岁的患者中瘀热阻滞证候的患者占52.00%,较其余证候患者多;肝肾阴虚证患者尿酸含量明显高于其余证型,其余证型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湿热蕴结证患者CRP、ESR均明显高于其余证型患者,P〈0.05。结论痛风性关节炎中医证候的分布具有一定规律,与患者年龄、病程及炎性指标等具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痛风性关节炎双能CT尿酸盐结晶分布与中医证候关系。方法将86例痛风性关节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进行双足双能CT检查,分析不同分型与双能CT尿酸盐结晶分布的关系。结果 86例患者辨证分型分为湿热蕴结证39例(45.3%),瘀热蕴结证27例(31.4%),痰浊阻滞证8例(9.3%),肝肾阴虚证12例(13.9%)。4种分型均观察到尿酸盐结晶沉积,其中在第1趾骨的分布以湿热蕴结证阳性率最高,高于其余3组(P0.05);在第1跖骨的分布上以瘀热阻滞型阳性率最高,高于另外3组(P0.05);在第2~5跖骨的分布上以瘀热阻滞型阳性率最高,高于另外3组(P0.05);在跗骨的分布上以瘀热阻滞型阳性率最高,高于另外3组(P0.05)。结论研究痛风性关节炎双能CT尿酸盐结晶分布与中医证候具有关联性,双能CT影像学表现可在一定程度上作为其中医证型辨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正>痛风是人体嘌呤代谢紊乱、超负荷而导致尿酸盐结晶形成并沉积于皮下、关节、骨骼等而引发局部急、慢性炎症和组织损伤的一种常见病变,其与高尿酸血症直接相关[1]。中医认为该病是因为湿热蕴结于关节处导致其无法排出而发病[2]。饮食过度、肥甘厚腻的生活方式,导致痛风发病率逐渐递增,痛风病患者的生活质量下降[3]。《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将痛风分为湿热蕴结型、肝肾阴虚型、痰浊阻滞型、瘀热阻滞型4型[4],其中以湿热蕴结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中医辨证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1年12月贵州省湄潭湄江佘继先中西医结合诊所治疗的30例痛风性关节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1994年6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痛风性关节炎证候表现及病因病机进行分型,分为肝肾阴虚型3例,痰浊阻滞型4例,瘀热阻滞型6例,湿热蕴结型17例。痰浊阻滞型治疗原则为健脾除湿,化浊通络,治疗方剂为薏苡仁汤加味;瘀热阻滞型治疗原则为清热活血,散瘀止痛,治疗方剂为枝藤汤加减;肝肾阴虚型治疗原则为益精填髓,泄浊化瘀,治疗方剂为杞菊地黄汤加减;湿热蕴结型治疗原则为清热除湿,通络止痛,治疗方剂为白虎加桂枝汤合二妙散。观察患者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血尿酸(UA)变化及治疗效果。结果:各证型患者治疗后ESR、CRP、UA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0例患者痊愈23例,显效4例,有效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67%;其中瘀热阻滞型、痰浊阻滞型、肝肾阴虚型总有效率均为100.00%,湿热蕴结型总有效率为94.12%。结论:中医辨证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医证候分布特点。方法通过流行病学调查,收集196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症状、舌脉等四诊信息资料,运用因子分析的统计方法,对24个症状、舌脉指标进行因子分析,探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中医证候分布特点。结果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主要有肝郁化火证、脾气虚证、肝郁脾虚证、痰湿蕴结证、湿热内蕴证、血瘀证6个证型。主要相关脏腑为肝脾,病性有虚有实,实证有痰湿、湿热、血瘀、气滞(肝),虚证主要为脾气虚。结论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揭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证候分布特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特征及其临床因素的相关性。方法 以249例NAFLD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辨证分为湿浊内停证、肝郁脾虚证、湿热蕴结证、痰瘀互结证、脾肾两虚证共5种证型,探讨各中医证型与年龄、性别、BMI及血清生化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①证型占比:湿浊内停证30.1%,肝郁脾虚证28.1%、湿热蕴结证25.7%、痰瘀互结证8.8%、脾肾两虚证7.2%;②男女比例约1.39∶1,湿热内蕴、湿浊内停证患者以男性为主(P<0.05);肝郁脾虚证者则以女性为主(P<0.01);③湿热内蕴证组ALT升高最为显著,与湿浊内停证、肝郁脾虚证组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湿浊内停证TC升高最为显著,与肝郁脾虚证、湿热内蕴证、脾肾两虚证组相比,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NAFLD中医证型以湿浊内停证、肝郁脾虚证、湿热内蕴证最为常见;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湿热内蕴证患者更易出现ALT损伤;湿浊内停证更容易出现TC升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大肠癌常见中医症状及证候分布规律。方法:采用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263例大肠癌患者进行问卷调查,按照大肠癌中医证候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报告表收集临床资料,并对中医症状和专家经验辨证证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症状学方面,大便下血、里急后重、大便黏液、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等大肠湿热症状、体征表现尤为突出;其次,神疲乏力、腰膝酸软、大便稀溏、舌淡、脉细等虚证症状和体征表现也颇为突出。证型统计以大肠湿热证频率最高,其次依次为脾胃气虚证、气血两虚证及肝肾阴虚证等虚证证型等。且大肠湿热证常与其他证型以复合证型形式出现,表明大肠湿热为大肠癌最常见和最基本的证候类型。结论:大肠湿热证、脾胃气虚证、肝肾阴虚证、气血两虚证、瘀毒阻滞证等在大肠癌证候类型中发生频率较高,似可作为大肠癌的常见证候类型。  相似文献   

8.
目的:初步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以期为临床诊治提供一定依据。方法:对136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主要症状出现频率依次为:倦怠乏力胸胁胀痛纳差胸脘痞闷便溏烦躁易怒周身困重恶心善叹息、胸胁刺痛;舌质出现频率依次为:淡红淡有齿痕红黯有瘀斑;舌苔出现频率依次为:白腻薄白黄腻;脉象出现频率依次为:弦滑细濡数涩。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的中医证型分布出现频率依次为:肝郁脾虚湿浊内阻湿热蕴结痰瘀互结,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中医证型分布出现频率依次为:湿浊内阻湿热蕴结肝郁脾虚痰瘀互结,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硬化的中医证型分布出现频率依次为:痰瘀互结湿热蕴结湿浊内阻、肝郁脾虚。结论:通过对136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研究,发现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具有一定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运脾化浊法治疗脾虚型高尿酸血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使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检索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的电子病历系统,收集近5年住院的脾虚型高尿酸血症患者,选择接受运脾化浊法治疗的45例患者为运脾化浊组,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匹配以接受常规西医治疗的45例患者为常规治疗组,疗程均为2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尿酸水平、脾虚证症状评分。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血尿酸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两组患者降尿酸达标率(运脾化浊组40%、常规治疗组55.56%)以及降尿酸疗效相近(P>0.05)。治疗后运脾化浊组脾虚证症状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降低幅度较常规治疗组更大(P<0.05);两组中医症状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运脾化浊法治疗脾虚型高尿酸血症,可降低患者的血尿酸水平且明显改善其脾虚证症状。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及其与白细胞介素-6(IL-6)、内皮素(ET-1)的关系,为中医辨证客观化提供依据。方法对100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诊断为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参照一定的标准进行证候要素提取,并测定IL-6、ET-1水平,作相关性分析。结果证型分布以本虚标实证居多;证候分布中气虚、痰浊、血瘀三型所占比例较大,关系为血瘀〉痰浊〉气虚;实证较虚实夹杂证IL-6水平明显升高(P〈0.05);夹痰夹瘀证较夹痰证和夹瘀证ET-1水平明显升高(P〈0.05)。结论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证型以本虚标实证居多,冠心病心绞痛的基本证候是血瘀、痰浊、气虚;IL-6、ET-1与中医证型分布具有相关性,两者均能作为辨证的客观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慢性肾脏疾病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中医证型的分布规律及中医证型与主要临床因素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88例慢性肾脏疾病3~4期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的中医证候学及实验室检查资料。结果:188例患者中,脾肾阳虚证86例(45.8%),阴阳两虚证42例(22.3%),脾肾气虚证26例(13.8%),脾肾气阴两虚证22例(11.7%),肝肾阴虚证12例(6.4%)。兼证中湿热证32例(34.0%),血瘀证11例(11.7%),湿浊证6例(6.3%),水气证3例(3.2%),风动证1例(1.1%),无兼证42例(44.7%)。随着年龄的增长,肝肾阴虚证的比例呈下降趋势,脾肾阳虚证的比例呈上升趋势。脾肾阳虚证的高血压、肾功能损害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其他各证(P<0.01)。脾肾气虚证中肥胖比例最高。病程>5年患者兼证发生率明显高于0~5年的患者(P<0.05)。结论:脾肾阳虚证是慢性肾脏疾病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最常见的中医证型,中医证型与年龄、病程、肾功能等临床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痛风是嘌呤代谢紊乱和/或尿酸排泄减少而致血尿酸水平升高,尿酸盐(monosodium urate,MSU)晶体沉积于组织或器官并引起组织损伤的一组临床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性关节红、肿、热、痛与功能障碍,甚至关节畸形、肾石病及尿酸性肾病。高尿酸血症是痛风发生的生化基础。流行病学显示痛风的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呈逐年上升趋势。高尿酸血症/痛风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对于其发生发展机制的研究以及相关药物治疗的研究越来越受到科研工作者的重视。因此,对于高尿酸血症、痛风性关节炎动物模型的研究以及中药复方制剂在高尿酸血症/痛风中疗效的研究正如雨后春笋般如火如荼,它将从高尿酸血症、痛风性关节炎动物模型的研究及中药复方制剂在高尿酸血症/痛风中疗效的研究现状及概况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高尿酸血症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发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龙配国 《疑难病杂志》2007,6(8):463-465
目的探讨高尿酸血症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ICD)中的作用。方法回顾2004~2006年ICD患者56例临床资料,并与同期非缺血性脑血管疾病(NICD)62例进行血压、血糖、血脂、尿酸的比较;再将118例分为高尿酸组和尿酸正常组,在ICD、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发生率等方面进行比较。结果ICD组比NICD组的收缩压、血脂、血糖均有显著增高(P<0.01),血尿酸亦比NICD组增高(P<0.05)。高尿酸组的ICD和高血压发生率较尿酸正常组显著增高(P<0.01),血脂、血糖异常率亦增高(P<0.05)。结论高尿酸血症是ICD重要的高危因素,在防治脑血管疾病的综合措施中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4.
痛风属于中医"痹症",是嘌呤代谢障碍引起的血尿酸增高的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主要表现为高尿酸血症、痛风性肾病、痛风性关节炎等,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严重影响人类生命健康。动物模型的建立和选择对于阐明痛风发病机制、寻找有效防治药物至关重要。通过不同方法诱导而成的痛风和高尿酸血症动物模型主要有直接补充尿酸或尿酸前体法诱导模型、氧嗪酸钾诱导高尿酸血症模型、真菌产物诱导高尿酸血症模型和药物诱导高尿酸血症模型。文章对痛风和高尿酸血症动物模型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借助代谢组学Pathway分析方法,比较动物模型组与痛风和高尿酸血症患者代谢通路的异同,为进一步研究痛风和高尿酸血症相关代谢通路及发病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目的:调查和分析男性教师高尿酸血症(HUA)与HUA合并代谢综合征(MS)的相关因素,探讨其预防措施。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调查饮食和疾病史,检测生化指标。统计方法采用多分类Logistic回归。结果:体重指数、收缩压、高胆同醇、高甘油三脂、啤酒、海鲜、血脂异常病史与HUA及HUA合并MS的危险性升高相关,而HDL—C、饮茶、蔬菜被证实为两组不同疾病的保护性因素。结论:HUA与MS这两种疾病相互影响,应根据两者的病因及其与相关疾病的关系,采取较为有效措施,达到早期的预防。  相似文献   

16.
老年男性高尿酸血症与代谢综合征各组分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老年男性高尿酸血症与代谢综合征各组分的相关性。方法选择1 024例老年男性体检干部,分成高尿酸血症组和正常尿酸血症组,测定两组体重指数(BMI)、腰臀比(WHR)、收缩和舒张压(SBP、DBP)、血糖(FBG、PBG)、三酰甘油(TG)、胆固醇(CHO)、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空腹血清胰岛素(FINS)、血肌酐(Cr)、血尿酸(UA)。结果与老年男性正常尿酸血症组相比,老年男性高尿酸血症组的BMI、DBP、PBG、TG、FINS、HOMA-IR明显升高,代谢综合征、糖尿病、肥胖、高三酰甘油血症和胰岛素抵抗的患病比例明显增高;同时,高尿酸血症的患病比例随着代谢紊乱的加重呈明显增高趋势。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BG、DBP、TG、FINS、HOMA-IR是老年男性高尿酸血症的危险因素。结论代谢综合征及其各组分与老年男性高尿酸血症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无排卵性不孕症研究近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病因病机、中医药治疗、西医治疗、其他疗法、实验研究等方面对无排卵性不孕症的研究近况进行综述,认为应保持中医辨证论治特色、中西医结合治疗该病。  相似文献   

18.
新疆汉族男性高尿酸血症与代谢综合征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新疆汉族男性高尿酸血症与代谢综合征的相关性。方法:对1469例汉族男性体检者的身高、体重、腰围、臀围、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进行测量,并检测其血液生化指标,包括血尿酸(SUA)、空腹血糖(FBG)、尿素氮(BUN)、肌酐(SCR)、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结果:本研究人群中高尿酸血症检出率为39.1%,代谢综合征的检出率为18%。高尿酸组体质指数(BMI)、腰臀比(WHR)、SBP、DBP、FBS、TG、TC、LDL-C与代谢综合征的相关指标均高于正常组,且均与血尿酸密切相关;正常组和高尿酸组相比,肥胖、腹部脂肪堆积、高血糖、高血压、高甘油三酯血症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尿酸血症组发生肥胖、腹部脂肪堆积、高血糖、高血压、高甘油三酯血症的危险分别是尿酸正常者的3.097、2.633、2.226、2.094、3.058倍(P〈0.05)。结论:代谢综合征相关危险因子如肥胖、腹部脂肪堆积、高血糖、高血压、高甘油三酯血症等是新疆汉族男性发生高尿酸血症的危险因素,应加强对高尿酸血症和代谢综合征的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高校教师高尿酸血症(HUA)与代谢综合征(MS)各组分的关系,为合理制订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通过整群抽样,对该校1604名25~85岁教师人群进行调查和体检。结果(1)男性HUA患病率明显高于女性;(2)HUA组MS各组分检出率明显高于非HUA组;(3)随代谢异常的集聚程度加重,HUA患病率增加。结论HUA与MS各组分之间关系密切,应在干预MS各组分的同时,加强对HUA的控制,提高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能力。  相似文献   

20.
高尿酸血症在北京地区1997人中的患病情况及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Fang WG  Huang XM  Wang Y  Zhu WG  Bie ZX  Chen JL  Zeng XJ 《中华医学杂志》2006,86(25):1764-1768
目的调查人群中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并对其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方法对1997名体检人群进行横断面调查,通过Logistic多元回归模型分析与高尿酸血症相关的人口学特征、饮食和生活习惯及临床指标。结果该人群中男性高尿酸血症的患病人数163例,占13.8%;女性46例,占6.0%。Logistic多元回归模型显示男性、少数民族(回族)、肾功能重度受损、使用利尿剂、超重/肥胖、高血压、高甘油三脂血症与高尿酸血症的危险性升高相关,而退休与高尿酸血症的危险性降低相关。结论男性、少数民族(回族)、肾功能重度受损、使用利尿剂、超重/肥胖、高血压、高甘油三酯血症可能是高尿酸血症的危险因素;退休可能是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