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辽宁中医杂志》2015,(5):1036-1037
目的:观察自拟加味香砂六君膏治疗中医诊断为脾胃虚弱型胃脘痛,西医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探讨膏方在慢性萎缩性胃炎防治中的作用。方法:选取中医辨证为脾胃虚弱型胃脘痛,西医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共52例,采用自拟加味香砂六君膏方内服,疗程为6周,观察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变化。结果:52例脾胃虚弱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经自拟香砂六君膏调治6周后,观察患者临床症状变化,临床控制6例,显效30例,有效10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8.46%。结论:自拟加味香砂六君膏方用于调治中医为脾胃虚弱型胃脘痛,西医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临床疗效肯定,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膏方调治脾虚肝乘型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膏方调治脾虚肝乘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31例脾虚肝乘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予以膏方辨证调治45天,观察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变化情况。结果 膏方调治脾虚肝乘型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总有效率为87.1%,经膏方调治后患者证候积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结论 膏方调治脾虚肝乘型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疗效肯定,能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型分布规律,为本病证候规范化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依据。方法对近10年来以中医药为主诊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文献进行整理,并进行统计分析、归纳。结果 34篇文献中慢性萎缩性胃炎证候出现频率大小依次为:脾胃虚弱、肝胃不和、胃阴不足、脾胃湿热、胃络瘀血。结论临床按照脾胃虚弱、肝胃不和、胃阴不足、脾胃湿热、胃络瘀血5型辨证论治可覆盖大多数病例。  相似文献   

4.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辨治体会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治疗方法。方法:将慢性萎缩性胃炎分为脾胃湿热型、肝胃不和型、脾胃虚弱型、胃阴不足型和胃络瘀血5个证型辨治。结果:总有效率达到93.3%。结论: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健脾通络汤治疗6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胃虚弱证的临床病理疗效。方法 6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胃虚弱证患者,给予健脾通络汤治疗12周。12周后行胃镜及病理检查。结果健脾通络汤对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胃虚弱证具有明显的疗效,其病理痊愈率为41.67%,显效率为31.67%,有效率为18.33%,总有效率91.67%。结论健脾通络汤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胃虚弱证病理的改善有很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舌诊及中医辨证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方法:对287例经内镜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人的中医辨证、舌象及其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进行分析。结果:287例慢性萎缩性胃炎病例的辨证分型比率依次为脾胃湿热肝胃不和脾胃虚弱胃阴不足胃络瘀血;其中感染幽门螺杆菌的比率为胃络瘀血脾胃湿热肝胃不和脾胃虚弱胃阴不足。舌质以淡舌及暗红舌居多,舌苔以薄黄苔居多,黄腻苔最少。其中以暗红舌及紫暗舌幽门螺杆菌感染率较高;黄腻苔感染率最高。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病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关,感染相关性与其舌象及中医辨证有密切联系,中医舌诊及辨证可以指导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与治疗。  相似文献   

7.
曾升海教授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病初多因脾胃虚弱所致,脾胃升降失常是发病关键,脾胃虚弱是发病的内因。曾升海教授将慢性萎缩性胃炎辨证分为:脾胃虚弱证,肝胃不和证,胃阴不足证,气滞湿阻证,湿浊中阻证。曾升海教授辨证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特点:调气为本,清热为辅,注重化瘀;组方平和,味多不杂,注重变通;察言观色,因人制宜,注重调护。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中医证型的分布规律。方法:统计15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中医证型的分布频率。结果: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各证型依次为肝胃气滞证39例,肝胃郁热证6例,脾胃虚弱证31例,脾胃湿热证13例,胃阴不足证12例,胃络瘀血证38例,寒热错杂证7例,心脾两虚证2例,脾肾阳虚证2例。结论:在150例病例中,肝胃气滞证、脾胃虚弱证、胃络瘀血证最为多见。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益胃健脾汤对脾胃虚弱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将门诊收治的56例脾胃虚弱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患者(28例)进行常规性治疗,观察组患者(28例)采用益胃健脾汤进行治疗。观察脾胃虚弱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患者相比有明显优势,P<0.05。结论:益胃健脾汤对脾胃虚弱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安全性高,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0.
阴火论与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治疗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理演变过程与中医阴火病机理论存在相通之处。脾胃虚弱,元气不足,产生阴火;脾胃元气亏虚,升降失常,脾气下陷,“阴火”上冲,胃络损伤是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病的病机关键。阴火证治疗原则是益气、升阳、降火,从阴火论治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治疗提供一条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升阳益胃汤对脾胃虚弱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脾胃虚弱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予胃复春片口服,治疗组予升阳益胃汤口服,12周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胃虚弱证候改善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同时治疗组可缓解、逆转胃黏膜萎缩的程度。结论:升阳益胃汤治疗脾胃虚弱型萎缩性胃炎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中医证治分布规律。方法 病例来源于2015年1月—2017年12月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部及门诊就诊的慢性胃炎患者962例,其中符合诊断标准的慢性萎缩性胃炎256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296例。记录其临床症状、舌脉、证型及方药,用Excel数据库整理,采用频数统计法分析二者证治特点。结果 (1)慢性萎缩性胃炎证型依次:脾胃虚弱证、肝气犯胃证、胃络瘀血证、胃阴不足证;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证型依次:肝气犯胃证、脾胃湿热证、脾胃虚弱证、脾胃阳虚证、胃阴不足证。(2)慢性萎缩性胃炎高频症状:胃脘痞闷、食欲不振、倦怠乏力等;慢性非萎缩性胃炎高频症状分别腹胀满或痛、泛吐酸水、嗳气频作等。(3)慢性萎缩性胃炎高频舌象:淡舌、暗红舌、少苔、薄白苔;慢性非萎缩性胃炎高频舌象:红舌、淡舌、黄腻苔、薄白苔。(4)慢性萎缩性胃炎高频方药:炒白术、五灵脂、麦冬等;慢性萎缩性胃炎方药有:柴胡、黄芩、炒白术等。结论 CAG以脾胃为主,病程长,发病机制气虚、阴伤为主,血瘀、气滞为标;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以肝胃为主,病位浅,发病机制以气滞为主,伴肝脾失和、邪热犯胃、寒热错...  相似文献   

13.
汪龙德主任医师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程较长,大多数患者正气已伤,故临床多见脾胃虚弱,湿瘀互阻证患者,治疗当扶正为主,攻补兼施.创制平胃胶囊,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4.
《陕西中医》2016,(9):1134-1135
目的:观察参赭镇气汤治疗脾胃虚弱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方法:选择80慢性萎缩性胃炎符合脾胃虚弱诊断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应用参赭镇气汤治疗,对照组应用雷贝拉唑治疗,并进行疗效对比。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3%,对照组为73.5%,两组对比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参赭镇气汤对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胃虚弱型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5.
薛玉杰 《河北中医》2011,33(5):698-698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胃黏膜在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下所发生的慢性萎缩性病变。现代医学认为,本病与胆汁反流、幽门螺杆菌感染、机体免疫功能低下等因素有关。中医学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生多与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外感邪气、脾胃虚弱等有关,初起以湿热阻滞、  相似文献   

16.
介绍黄雅慧教授辨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经验。黄教授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以脾胃虚弱、脾胃湿热、肝胃不和、胃阴不足、胃络瘀阻5个证型较为常见,但各证很少单一出现,多兼有他证。故在治疗上应健脾、疏肝、清热、活血、理气同调,配合饮食、心理、运动调养,灵活运用,每获佳效。  相似文献   

17.
黄明河教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经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黄明河教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经验。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生多与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外邪入侵等有关,脾胃虚弱是本病的发病基础,基本病机是脾胃气虚、血瘀气滞,治疗应标本兼顾,并注重饮食与情志的调节。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六君子汤联合西药治疗脾胃虚弱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根据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辨证分型选取确诊为脾胃虚弱型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予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4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予六君子汤水煎取汁口服。连续治疗4wk为1个疗程。观察临床症状、不良反应。治疗1个疗程,判定疗效。两组疗程均为4wk。结果: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六君子汤联合西药治疗脾胃虚弱型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疗效好,无严重不良反应,值得推广。结论:六君子汤联合西药治疗脾胃虚弱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19.
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及其癌前病变的经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慢性萎缩性胃炎及其癌前病变属于中医学"胃脘痛"、"胃痞"范畴.我们通过对348例慢性萎缩性胃炎及其癌前病变患者的病机分析,认为本病的病机具有虚实错杂、本虚标实的特点,病变以脾胃为中心,脾胃虚弱、气阴不足为本,痰湿热毒、气滞血瘀为标.  相似文献   

20.
姚奇蔚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奇蔚教授、主任医师 ,从医六十余年 ,对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颇有研究 ,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笔者亲聆教导 ,获益颇丰 ,现将本人学习心得介绍如下 :1 辨证论治慢性萎缩性胃炎属中医学胃脘痛、嘈杂、吞酸等范畴 ,姚老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病因多为胃阴不足 ,病位在胃。胃为阳土 ,喜润恶燥 ,病久多寒湿化热 ,燥热伤阴 ,或气郁日久化火伤阴。唐容川说 :“胃燥不能食 ,食少不能化 ,譬如釜中无水 ,不能熟物也。”引起胃阴不足的原因 :一为嗜食辛辣食物或过嗜烟酒 ,二为肝气郁结化火乘胃。临证常见胃阴不足、脾胃虚弱、脾胃湿热等证。胃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